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1073400000055

第55章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 (2)

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军委常委、各总部领导同志和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事科学院、军政大学等大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各派一位领导同志,共计76人。会议在叶剑英、邓小平主持下,遵照毛泽东关于"军队要统一"、"军队要整顿"、"要准备打仗"的指示,针对军队建设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了精简整编和安排超编干部两项议题,并通过了《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

会后,邓小平、叶剑英把军队领导班子的整顿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注重解决班子中的"软、懒、散"问题和高层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问题。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批准,中央军委组成了以叶剑英、聂荣臻、粟裕、陈锡联、杨成武、梁必业为成员的军委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与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不含总参)、国防科委、军事科学院和军政大学等24个大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协商,提出了各大单位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初步方案。8月30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公布了全军第一批23个大单位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方案。10月1日、12月29日又分别批准公布了北京军区和北京卫戍区两个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方案。

全军高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对防止"四人帮"进一步反军乱军、篡党夺权,保持军队乃至全国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为后来顺利粉碎"四人帮"准备了重要条件。

在科技战线,张爱萍、胡耀邦分别率领工作组对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进行整顿。

教育界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教育部部长周荣鑫说:"老说过去是'智育第一',根本不是,不对。"从6月至10月,《教育革命通讯》连续发表文章,集中论述这样一个观点:不引导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势必拖四个现代化的后腿"。

文艺界这时也出现了新气象。被江青一伙诬蔑为毒草而禁演的电影《创业》和《海霞》,经中央政治局批准公开放映了。《万水千山》、《长征组歌》等有影响的好节目重新公演。

在农业战线,9月15日至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同时提出了对农业进行整顿的任务。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开幕式上讲话。他着重强调了搞好农业的重要性,提出实现"四化",更加费劲的是农业,如果搞不好,很可能拉国家建设的后腿。当邓小平讲到我们不能吹牛,全国还有部分县、地区的粮食产量还不如解放初期时,江青插话说:不能那么说,那只是个别的!邓小平马上把她顶了回去,说:就是个别的,也是值得很好注意的事。此外,他还提出要配备好农村领导班子、落实农村干部政策等重要意见。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首次明确地向全党提出了要进行军队、地方、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科技、文艺等九大方面整顿的任务,给予与会者极大的鼓舞。

为了调整党的经济政策,中央下发了关于发展养猪业的文件,强调不能把社员正当的家庭副业当做资本主义去批判。特别是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简称工业二十条),中国科学院起草的《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是在工业、科技领域系统地提出纠正"左"倾错误、恢复和建立正确政策的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实际上不限于整顿的内容,在一些问题上很有远见地提出了改革工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后来这两方面的改革做了准备。

随着各方面整顿的开展,邓小平还从7月起提出并越来越突出地强调了党要整顿的问题。他明确指出,现在党的领导削弱了,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党的领导,因此,必须对党的领导、党的思想、党的组织和党的作风等各方面加以整顿。9月,他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整顿要抓住整党这个中心环节,以整党为核心,整党主要是整顿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根据中央的精神,当时各地区、各部门在整顿中突出了对领导班子的整顿,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对一部分"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的人作了处理,并对一大批"火箭干部"采取了挂职下放的措施。党也要整顿的任务的提出,表现了斗争的深化,预示了反对"左"倾错误和"四人帮"斗争的进一步发展,对各方面的整顿起到了促进作用。

经过几个月整顿,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国务院关于当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三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原油、原煤、发电量、化肥、水泥、内燃机、纸及纸板、铁路货运量等,五、六月份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

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对于邓小平主持下在各个领域所作的整顿,"四人帮"从一开始就进行顽固的阻挠、抗拒,并伺机提出反对。1974年10月20日,毛泽东在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谈到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问题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12月26日,毛泽东在长沙又同周恩来等谈这个问题。他说: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毛泽东的这些谈话,引导人们把按劳分配、商品交换看做是资本主义性质或者是容易变成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仍然是他的带有某些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构想的进一步发挥。这些错误的论述被"四人帮"加以夸大、渲染,并作为他们反对整顿的武器。

1975年2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的社论,传达毛泽东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内容。在全国立即掀起学习这个谈话的运动。在"四人帮"指挥下,报刊发表大量文章,反对经验主义,号召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煽动打土围子。他们把整顿工作中提出的各种措施,诬蔑为经验主义,借以攻击周恩来、邓小平等具有丰富经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提出打土围子,是要把那些反对"左倾"错误的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比做过去民主革命时期在土围子中的敌人,要对他们实行所谓全面专政。

毛泽东对"四人帮"反经验主义的不良意图有所察觉,提出了批评。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几次开会对"四人帮"进行批评。但是,"四人帮"的野心是不可能遏制的,他们仍然竭力寻找机会进行捣乱。1975年8月14日,毛泽东应北京大学一位女教师的要求,谈了自己对古典小说《水浒》的看法。"四人帮"立刻抓住这个题目在全国报刊上掀起一个所谓评《水浒》的宣传运动。江青公然制造《水浒》的要害是排斥晁盖,架空晁盖的邪说,诬陷周恩来、邓小平要架空毛主席。毛泽东得知后,对江青的讲话加以斥责,使"四人帮"的嚣张气焰又一次受到打击。

由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许多领导同志的共同努力和斗争,由于毛泽东对"四人帮"一定程度的抑制,由于人心思治,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工作,努力生产,1975年的形势明显好转。一些地区的武斗得到制止,大部分地区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迅速回升。但是,对各个领域的工作进行整顿,势必要触及"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许多"左"的政策和理论,逐渐发展到对这些错误政策和理论的系统的纠正。这就有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趋势。这种状况,既遭到"四人帮"的猖狂反对,也为毛泽东所不满。

毛泽东自1971年冬身患重病以后,病情时轻时重。但是他始终担负着决定党和国家大事的重任。他接近和信任的人越来越少,他对实际情况越来越不了解,他对党和国家大事的设想和主张越来越抽象化。1975年下半年以后,他的病情逐渐加重,行动、说话都很困难。他同中央政治局委员之间只能通过联络员毛远新来保持不多的联系。处于这种状况,使他更加不能了解全面情况。"四人帮"在其间所作的一些歪曲性、挑拨性的情况反映,对毛泽东作出错误决策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10月20日前后,毛泽东对邓小平转送的清华大学刘冰等批评迟群、谢静宜的信作出指示,说信的矛头是对着他的,还说邓小平偏袒刘冰。根据这一指示,11月初由清华大学发起,教育界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与此同时,毛远新根据毛泽东的吩咐,在有邓小平、汪东兴、陈锡联参加的谈话会上,对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的全国形势进行了攻击。邓小平据理反驳:按你的描述,中央整个是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说毛主席为首的中央搞了个修正主义路线,这个话不好说。我是从今年3月的九号文件开始抓工作的,主持中央工作是7月,从九号文件以后全国的形势是好一点,还是坏一点,这可以想想嘛。是好是坏实践可以证明。邓小平坚持正确立场的态度导致对他的批评逐渐升级。

11月20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开会,以"讨论文化大革命问题"为由,对邓小平进行错误的批评。毛远新传达说,毛泽东希望在"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统一认识,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作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邓小平引用毛泽东将重新工作的老干部比做"桃花源中人"的话,回答道:"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后,邓小平被停止了大部分工作,毛泽东让他"专管外事"。

11月下旬,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有130多名党政军领导干部参加的打招呼会议,宣读了经毛泽东审阅批准的文件《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此后,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翌年初改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从北京逐渐扩大到全国,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是"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正确领导与"四人帮"的一场重大斗争,整顿虽然还不可能直接触及"文化大革命"的根本问题,但力图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把"文化大革命"中被颠倒了的思想理论、政策是非加以澄清,从而开始了有限度的拨乱反正。整顿中,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转向回升,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1975年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较好的一年。这次整顿虽然只进行了不到一年,但有力地加速了"文化大革命"走向终结的进程,是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