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1073400000006

第6章 毛泽东“引兵井冈”(2)

以上资料的回忆者,是一位当时在场的女性,名叫张琼。张琼原名朱舜华,湖南汝城县人,毕业于省立衡阳女子第三师范。朱舜华是毛泽东一生中介绍加入中共组织的第一位女性。毛泽东到衡阳进行农民运动考察、召开座谈会的那天,朱舜华也参加了。

(二)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密信是毛泽东在莲花决策引兵井冈决定性因素。由宋任穷带给毛泽东的江西省委的这封信,是一个十分重要、可靠的信息。这封信对秋收起义部队的走向起了很大的导向性、决策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是信中再次提到了宁冈,指出:"宁冈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毛泽东看了汪泽楷的密信,回到"宾兴馆"大厅,曾向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朱亦岳、刘仁堪等人问有没有"金刚山这样的地方",朱亦岳告诉他:"金刚山没有听说过,倒是有个井冈山的地方。它的实际范围就是宁冈。"毛泽东意识到金刚山就是井冈山,井冈山就是宁冈一带,他不禁恍然大悟:江西省委指示工农革命军,应退赣西宁冈,实际上就是到井冈山去!江西省委的指示与他在大革命失败后越来越强烈的"上山"念头不谋而合。

(三)军力情况使退向湘南割据汝城的计划已经变得不可能。当时的工农革命军只剩下不足千人,且有"溃不成军"之象。既然军力情况起了这么大的变化,就不可能再实施原定计划了,只好另找出路。1970年10月,毛泽东在火车上接见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程世清,当程问到秋收起义几个问题时,毛曾说过"我上井冈山是中途逼出来的"的话。

(四)毛泽东一路上对宁冈、永新一带地形和有关情况作了深入调查。他了解到湘赣边界各县均没有敌人的正规驻军,是有利于工农革命军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莲花县城"宾兴"祠堂的前委扩大会议的争论,后人无法得知其具体情状,只是从第二天起,一个不去湘南而转兵井冈山的信息,在工农革命军营以上干部当中传开了。

老三街决策,确定割据井冈山的方针

9月29日晌午,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县境的三湾,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山村宿营。这儿离宁冈只有半天的路程了。

确定转兵井冈山的方略后,毛泽东觉得与余洒度、苏先俊的争论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在只有坚定地向井冈山进发,实现自己大革命失败后渐而萌生的"上山"愿望。他认定当前的各项事情中,两件是头等重要的,这就是接通与袁文才的联系和军心的稳固。

几天以来,毛泽东从一道上山的朱亦岳、刘仁堪那里,较为详细地了解到袁文才及其农民自卫军的情形。只是对于袁文才这个"山大王"是否同意工农革命军开上井冈山还没有把握。

毛泽东向房东--"协盛和"杂货铺掌柜借来纸笔,写信给"山大王"袁文才,并找来该村农民李长俚、李立叔侄俩,将信连夜送往宁冈茅坪。

而后,毛泽东集中精力投入对工农革命军的整编。

毛泽东不愧为工农红军的缔造者,他对于如何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已有许多考虑。两天来所采取的几项整饬措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是缩师为团,任命陈浩为团长,多余的军官,包括余师长、苏团长等人,全部编入军官队;二是在各个连队设立党的支部,发展士兵党员,同时建立士兵委员会,明令不准打骂士兵,取消军官小灶,军官与士兵同吃伙食。这些新奇得闻所未闻的做法,使部队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沉闷的悲观气氛一扫而光。

两天过去了,尚不见袁文才派人来接头,毛泽东的心头不禁重新担忧起来。

毛泽东当然并不知道,他的信送到茅坪后,在袁文才的农民自卫军引起不小的争论。

连日以来,探子探得一支千余人的队伍正朝井冈山开来,不知道是什么军队。袁文才放心不下,布置队伍从茅坪退到步云山。就在翌日凌晨,毛泽东的信送到了他的手上。袁文才看罢信文,目光落在"毛泽东"的署名上,如坠云雾之中,好一会儿才传下"各头领议事"的命令。

袁文才当众把信念了一遍,众人面面相觑。司书陈慕平却喜声而道:"毛泽东?那是我的老师呢。"众人不知究竟,只听他说:"去年秋上,我不是去武昌上农民运动讲习所吗,办这讲习所的就是毛泽东。他是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前不久的秋收暴动,就是他领导闹起来的。"

袁文才听罢对众人发问:"他说要来井冈山与我们共谋大计,大家说怎么办?"

众头领议论的结果,多数人主张将毛拒于山外,理由是怕被对方吞并。陈慕平却说:"我与龙超清替大哥走一趟三湾,探听虚实再说。"

袁文才觉得可行,便派人去梅树山寻找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

10月2日晌午,袁文才的代表来到钟家祠陈浩团长的团部。毛泽东与陈慕平、龙超清等3人兴致勃勃地交谈了半个多小时,他最想了解的情况已有眉目:这个威震湘赣边界的"山大王"袁文才,确系党内同志,他对工农革命军前去表示欢迎。

毛泽东心情愉快,陪同陈慕平等吃过午饭,送给每人一支崭新的马枪,要他们回去转告袁文才,说工农革命军明天就开入宁冈。

老三街(元代为升乡,现名古城,因分为上、中、下三段街道而得名老三街),是宁冈北陲的门户。这座千人左右的小镇,所以名载中国革命史,就是因为工农革命军三湾改编后,10月3日开到这里,第二天起至10月5日,前委在这个镇上的联奎书院召开营以上党员扩大会议,经过两天的争论,确立了"不去湘南,割据井冈"的方针。通过这次重要会议,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正式成为党的决议。

有关古城会议的史料依据,何长工回忆说:"毛主席有一个会议记录,长征途中丢失了。"现有的主要是何长工、谭震林、赖毅、陈伯钧、朱良等人的回忆,内容大同小异。他们当中,真正与会者只有何长工,何在被访问时谈到:"会议讨论和确定了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根据当时具备的条件,认为不去湘南,留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根据地。"

能对古城会议的主要内容起佐证作用的,尚有两个敌方资料。1994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史料》第三集,铁心著《毛泽东落草井冈山》文中写道:"工农革命军到了宁冈的升乡,在那里来了井冈山的洞寨主袁文才的代表......我们的毛仁兄却召集所有的党员,同那些代表开了一次党的联席会议。毛仁兄说:'袁文才同志是非常革命的,他经营此间已有多年的历史和经验,我们决定和袁同志在一起。'到这时候,毛泽东落草井冈山。"

另一则见于1931年8月10日江西《民国日报》副刊的《宁冈历来惨遭赤祸记》,文章为宁冈的一个大土豪所写。文内写到:"民国十六年十月间,毛泽东突自萍乡败来,始占县中心古城街......闻当时毛之主张,尚抢向广东发展,无奈一因湘军过于猛击,关难往返,二因袁匪文才欲借其为保障,百计勾留,三因毛之部下人马枪支不过百余,且弃械而逃者群群,至观井冈之险,固足于守......"

古城会议一结束,在龙超清的安排下,10月6日,毛泽东在古城与茅坪之间的大仓村,与袁文才见面。毛袁二人相见如故,热情交谈,极为投契。特别是毛泽东列数袁文才大革命时期的壮举,赞扬他对湘赣边界的工农运动"功莫大焉",更令袁文才感动。毛泽东问了袁部的基本情况后,代表前委决定送给袁部100支步枪,同来的陈浩团长适时地提出了"安家茅坪",袁文才不加犹豫地答应下来,吩咐"管家"李筱甫当场赠以银洋1000元。

1927年10月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从此,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有了新的立足之地,毛泽东领导这支宝贵的工农武装和方圆诸县的民众,坚持战斗在这块湘赣边界的土地上。诚如老同志熊寿棋所言:"三湾改编后,我们只有两营多人,没有袁文才答应在茅坪安置伤病员,没有袁文才联合王佐而不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容易进去的,就是进去了也难以站住脚。"对此,当年湖南省委派往井冈山的代表杜修经在1928年6月15日《向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中也写到:"毛部当时困难甚多,光是伤病员方面,弄得正所谓'救死扶伤不暇',甚为危险。此时幸得泽东及一部分同志的努力,同时得袁文才的接济,使他们有短期的休养与整顿,方渡此难关。"

对初创时期的弱小的革命军队来说,为了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决战,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进军方向转向农村,特别是转向两省或数省交界的山区。引兵井冈揭开了革命力量从城市向乡村退却的序幕,是我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折点,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这个决定,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后退,其实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既符合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也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1978年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时说道:列宁曾经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俄国搞革命取得胜利,我们中国军阀分割,先到敌人控制薄弱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不过,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一直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工人武装起义为中心的模式。以攻打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因而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挫折和损失。毛泽东是大革命失败后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的主要代表。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这条道路的科学概括,就是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