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趣味心理学
1082000000009

第9章 不堪承受的脆弱心灵(1)

导语: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脆弱心灵进行刺激的历史,人类群体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成熟,但那曾经的痛苦与哀鸣,却始终徘徊在我们的梦魇之中。

第一、愚昧距邪恶不过是一步之遥

本节导读:寻找更有效率的刺激同类痛觉神经的方法,是从愚昧开始,但是大概没有人能够想到,如果愚昧与罪恶的心理相掺杂,便很容易堕为邪恶。

【1】斯大林流放史

流放是俄国沙皇曾经使用过的手段,而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则是首选的流放之地。但当时对流放者的看管比较松懈,对逃跑者的惩罚也不很严厉。俄国十月革命前,斯大林就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03年7月9日,斯大林未经审判就被流放到离家1.12万千米的西伯利亚,七个月后,他很容易地逃走了。1908年3月斯大林再度被捕,并于当年9月29日被再度流放到西伯利亚。他第三次被捕是1910年3月23日。此后,他又经历了几段流放和坐牢的日子。1916年,他在北极附近一个营地获释,此后再未被捕。

心理学感悟:正是这种艰辛的历程,培养了斯大林坚忍不拔的性格,苦难多磨的环境,铸就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2】血腥之塔

一位少年国王和他的弟弟一起在伦敦塔被杀,这是英国历史上最引人关注的谋杀谜案。那位少年国王便是爱德华四世12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

爱德华四世去世时,王子的叔父,即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被指定为王子的保护人。年少的爱德华只当政了77天,就被叔父关进了伦敦塔。诡诈的理查德借口小国王太寂寞,说服六神无主的太后把另一个幼子送去伦敦塔陪他。这是1483年6月的事情,从那以后,再没有人见过这兄弟俩。

理查德随后以策划阴谋的罪名把爱德华五世的主要支持者全部处死,然后自己戴上了皇冠。王子兄弟的命运不得而知,人们进行了广泛的猜测。人们曾多次要求见王子,但他们从未出现。于是,人们认为一定是理查德谋害了他们。1484年,法国国家议会的发言人指控理查德为杀害王子的凶手。杀死儿童是极其恶劣的罪行,大多数民众都开始反对理查德。

按托马斯·莫尔爵士的说法,是伦敦塔看守迈尔斯·弗特和一个叫代顿的人把王子兄弟闷死在床上。1674年对伦敦塔进行修缮时,人们在一堵墙中发现了两具遗骨,经检测是两个男孩的遗体,多数人相信这就是遇害的王子兄弟。

但案件仍有疑问,理查德真的会冒着触犯众怒的危险去杀死侄儿吗?这是否是亨利七世为赶理查德下台而设计的骗局?这起不幸的事件给英国留下了一个洗刷不掉的印迹,那就是伦敦塔的别名--血腥之塔。

伦敦塔的囚犯还包括简·格雷夫人和她的丈夫吉尔福德·杜德立,他们在波弗塔墙上划出“INAE”字迹,至今仍清晰可见。探险者沃尔特·拉雷爵士被詹姆斯一世处死前曾在这里关押了13年。

伦敦塔的最后一名囚犯是**德国的第二号人物鲁道夫·汉斯,1941年希特勒派他做代表出使,英国妄想与**政府和解,结果汉斯却叛逃了。

心理学感悟: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大名鼎鼎的建筑,其中能够在人心理上形成最深刻印象的,毫无例外地都是那些最恐怖、血腥的建筑。

【3】学者的评论

英国学者约翰·霍华德曾说:“据我个人1771年到1774年间的观察,我完全确信,在监狱中死于斑疹伤寒的犯人比全国各项死刑中处决的犯人要多得多。他们消沉、堕落,对于疾病毫无抵抗能力。”

心理学感悟:古时监狱里恶劣的生存条件,在摧残身体的同时,还击垮了罪犯的意志,让他们丧失了最基本的疾病抵抗力。

【4】最后的示意

当国王面对行刑人时,国王请求他们,直到他做出伸展双臂的示意手势时再给他致命的一击。

在行刑人和一名服务主教的帮助下,国王把他歪斜状的锁掖到白色缎帽下面,然后朝垫头毡躺去,作为一个虔诚的人,他开始祷告。行刑人已准备好了,但查理一世还没有准备好。“等着手势呢!等着手势呢!”行刑人喊道。片刻后,国王伸出他的手臂示意可以砍头了。随着斧子的下落,此刻的英国没有了国王。

数千人挤在现场,但是气氛一点也不快乐,大多数人觉得他们看到了一场国家的灾难。一名17岁的旁观者亨利·菲利普写道:“我看到那一击,老实地说当时心情很难受。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到场的数千人都发出了一声哀叹声,那是我从未听过的,并且我希望永远也不要再听到。”

心理学感悟:惩罚公众人物,特别是那些曾身居高位的公众人物,对于普通民众的心理有极为强大的震慑力。

【5】一个绞刑吏的想法

“我是代表国家来对犯人执行绞刑的,我所考虑的是怎样让一个罪犯最不痛苦、最有尊严地死去--不管死亡的命运对你是否公平--但我必须从人道主义出发,去培训其他国家的绞刑吏,让他们也采用英国的绞刑方法……我的试验成果事后品味起来是带着丝丝苦涩的。现在,我认为死在我绞刑下的成百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是阻碍光明的凶手。死刑,在我看来,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只能激起人们的仇恨。”这段话出于阿尔伯特·皮埃尔庞特的口中。他是一个专职的英国绞刑吏,于1956年辞职。在自传《刽子手皮埃庞特》里,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死刑的质疑。

心理学感悟:随着文明的逐渐进步,即便是刽子手也开始认识到死刑带给民众心理上的负面效应。

【6】好人不怕火

从远古时代,人们就相信,如果一个人没有罪,他就不怕火烧,因为神灵会保佑他。中世纪,在基督教控制下的英国也接受了这种观点。在考验开始前,先进行持续三天的宗教仪式,被告要经历斋戒、祈祷、用圣餐饼、驱邪和祝福,然后就到了接受火烧的时刻。有的做法是让被告拿着一块烧红的铁走一段规定的距离,大约3米远。被告受指控的罪名较轻时,用约450克重的铁块;罪名较重时,用1.5千克重的铁块。另一种做法是让被告蒙着眼晴从火红的煤块上走过,然后把火烧的伤口包起来。三天之后验看伤口,愈合了的无罪,否则有罪。公平地讲,这种考验的结果注定对被告不利。除非是执行的神职人员贪图贿赂,行过贿的犯人所用的铁块和煤块都不太烫,能够忍受。

心理学感悟:人们存在着庇护心理,即对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宽容,却对其他人实施双重标准。

【7】侥幸逃生

1777年5月,一个因减低铸币成色被判死刑的14岁英国女孩,侥幸逃脱了在火堆上痛苦死去的命运。当时,她已经被行刑者绑在了火刑柱上,下面的干草捆也放好了。这时,正巧威茅斯勋爵路过。他看到一个如此年少的孩子要接受这么残酷的刑罚,很是吃惊,于是出面干预,救了那女孩一命。

心理学感悟:我们应当对一些处境较差的人抱有同情的怜悯心态,这不仅仅是道德高尚者的良好品质,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怜悯之心。

【8】诺福克岛上的叛乱

同诺福克岛前任长官弗维奥克斯一样,詹姆斯之所以恣意妄为,是因为他发现诺福克岛上除了毫无权利的犯人之外,再没有人能证明他的暴行。只有从澳大陆来访的人才会怀疑这里有公然的虐待,并提出一些批评。岛上的行政状况难以得到监督,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诺福克岛的苛政严刑使犯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但他们绝对无路可逃,犯人们只好把时间花在构思诡计上,并借此缓解一点痛苦。有人用锄头凿伤自己的脚趾,以便能在医院里躺上几天。有人用浆果毒害自己。这个岛只有8千米长,48千米宽,确实没有任何可藏身的地方。

但自由的强烈诱惑占据了犯人的头脑,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叛乱。1834年1月15日早晨暴乱开始了。犯人们攻击卫兵,并为同伴打开铁链。但因叛乱的计划不周密,最终失败。打斗开始的几声枪响惊动了全岛卫兵。全副武装、怒气冲冲的卫兵捕获了叛乱者,平息了骚乱。

叛乱的结果适得其反,犯人们完全被当做奴隶对待了,卫兵们进行了报复性的惩罚,叛乱者被折磨得骨瘦如柴。五个月后,威廉·伯顿法官来到诺福岛,岛上的管理制度没有什么特别,但犯人的惨状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岛上的问题引起了悉尼方面的关注。

最初有35个犯人被判死刑,但伯顿法官立即改判他们缓刑。他与总督磋商后,最后只有14人被绞死。当这些人得知要上绞架时,他们都感谢上帝让他们脱离苦海。而被判缓刑的人却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心理学感悟:对于长期遭受肉体和心灵双重折磨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逃避痛苦的解脱。

【9】刽子手传奇

早期的许多刽子手,本身就是一些无赖或恶棍。阿特维尔是亨利八世时期的刽子手,他的工作比较忙。他是凯奇之前的刽子手,在职约半个世纪。在刚开始工作的四年里,一直都是他亲自给那些抢劫犯实行绞刑。

1611年,乔治·布兰顿成了伦敦的刽子手。他认为自己有皇室的血统,因为他的父亲是萨克福公爵的私生子,而萨克福公爵是国王亨利八世的姐夫。

给瓦尔特利奇先生行刑的是老格雷戈里,1640年死后,他的儿子理查德接手他的工作。可以说,理查德是以小格雷戈里而出名的。当他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十分想当刽子手,并常拿猫和狗来练习他的砍头技术。

心理学感悟: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人格的塑造,往往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

【10】宗教改革与密探

中世纪的欧洲普遍存在着心肠歹毒的私人侦探。他们的谋生手段就是告发那些据说批评了教会或者对教义持怀疑态度的人们。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他们就人为地制造一些,然后用严刑拷打逼他们承认。那些不想被诬告的人,就只好用钱贿赂他们。

那些专门负责处理宗教事物的托钵僧侣也在差不多两个世纪里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他们披着虔诚的法衣,闯入受人尊重的公民家里,吃最好的饭菜,睡最好的床,还唠叨不休地跟主人说这些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他们有力的武器是恐吓施主不许去宗教法庭告发他们。

这样,不满情绪逐渐开始在民间积累,直到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心理学感悟:任何人都存在着求安稳度日的心理,为了能保持自己优裕稳定的生活状态,便愿意作一些小的牺牲,这就给密探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第二、文明脚下的无辜冤灵

本节导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对人的摧残,究其原因,不外乎打击人心理中最薄弱的环节。

【1】弗雷德利希大帝的试验

弗雷德利希大帝要作一个试验,如果男孩子从小无人与之交谈,那么他们长大将会采用哪种语言和说话方式。因此他命令乳母和女性看护者,当孩子们想吃奶时,就应该给他们奶喝,也应该帮他们洗澡,但不能用任何方式打扮他们或与他们交谈。他是想研究,孩子们是把希伯来语作为最初的发音,还是以希腊语作为最初的发音,或者是阿拉伯语,抑或是生下他们的父母的语言。但是他白忙了一场,孩子们全死了,他们不能生存,因为没有女抚养者鼓励的拍手、欢快的微笑和爱抚的话语。弗里德利希想知道的另外一件事也很疯狂:他某次让两个男人大吃了一顿,然后让其中一人睡觉,另一人去打猎。第二天晚上,他让人当着他的面把两人的肚子剖开并掏空,以辨认谁消化得最好。医生们判断,睡觉那人消化得最好。

弗里德利希还曾把一个人活活地闷在桶里,直到那人死在里面,以便查看死者灵魂是否从桶里出来。由于没有看见任何东西,皇帝满意地断定,这证明了灵魂并不存在。然而一位廷臣当时说,人们能够听见从桶里传出来的叫声,却不能看见它。听了这一说法,皇帝陷入长时间的沉默,然后他下令,改变他以前的判断,没有证实灵魂确实不存在。

心理学感悟:任何人都存在猎奇心理,即渴望探求未知事物原理的愿望。但当这种愿望需要用血的代价来作为交换的话,就失去了追求的意义。

【2】吉卜赛人

许多世纪以来,吉卜赛人长期遭到迫害并常被流放。尽管“gypsies【吉卜赛人】”这个名字是从“Egyptian【埃及人】”这个词中分离出来的,但吉卜赛人并非出自埃及。对吉卜赛人的偏见是广泛存在的,本地人如果加入吉卜赛人的群体,就可能被法律追究。这种偏见一直持续到20世纪,希特勒曾采取行动清洗吉卜赛人,约50万吉卜赛人葬身于死亡集中营。

心理学感悟:在同一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还表现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上,这种排斥的行为往往令人发指。

【3】教皇镇压新教派

11世纪末,在普罗旺斯和阿尔比等地出现了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新教派。终于有一天,一个胡作非为的教皇代表在普罗旺斯被杀。教皇英诺森特三世遂号召全欧洲一起讨伐普罗旺斯和阿尔比等地的教徒。

攻打富裕的普罗旺斯等地显然可以获得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好处,这样远自北欧的海盗、波兰的达官贵人,近自英国和法国等地的贵族和坏分子统统集合起来,纷纷赶往欧洲的南端。数目不详的大量人口被施以各种刑罚处死,当贝齐尔斯城被占领后,士兵们分不清谁是异教徒,教皇代表就说:“把他们全都杀死吧,上帝知道谁是他的信徒。”

心理学感悟:许多人在处理繁杂事务的时候,都因为过于繁重而不胜其扰,陷入恶性心理状态中,从而采取一刀切的极端措施。

【4】最早的入教典礼

早期的西方邪教徒入教的神秘象征是,把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浑身裹着面粉,捧到一个手持匕首的新入会的教徒面前,由他闭着眼在这个代他赎罪的牺牲品身上胡乱砍杀;而在这一残酷行动完成以后,教徒们便大口大口喝干那婴儿的血,把那还在颤动的小肢体大块撕来吞食,同时通过这共同的犯罪意识以保证彼此永守秘密。更有人煞有介事地证明说,“在这种惨无人道的献祭仪式之后,紧接着是大家一起吃喝,这时全都以狂饮来刺激各自的兽欲;然后,到了某个预定时刻,灯火突然全部熄灭,于是羞耻之心全被抛弃,人的天性也全被遗忘;大家在黑暗之中全都不顾伦常,姊妹和兄弟、儿子和母亲也可以胡乱交配。”

心理学感悟:邪教通过共同犯罪的心理来控制入教的人,并使其本性显露无疑。

【5】烧死吃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