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成就一生(全集)
1082400000017

第17章 辩论时的口才艺术(1)

辩论,是参与谈话的双方,就同一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争论。在争论中通过质疑、诘难和驳斥等手段揭露对方的矛盾,从而占据优势,确立自己的论断,最后,取得正确认识,肯定共同的见解。辩论的作用在于探求真理,明辨是非,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要想在辩论中取得成功,必须做到情与理的密切结合,综合运用、交替转化。没有情感的配合,只是说些抽象的道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共鸣,难以使人折服。

在情理结合的基础上,辩论中还有很多可以随机发挥的口才技巧,只要能够灵活地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辩论的过程中,就一定能够成为辩论中的赢家。不过,辩论与谈判一样,决不能把现实的功利当做胜负的唯一标准,那样的评判未免有失偏颇。

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对方心服口服,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有针对性地掌握在辩论这个特殊的场合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

成功辩论的基本要求

要想辩论成功,以下几点要求非常重要:

--旗帜鲜明

辩论必须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在辩论中,对原则问题,要语言明确,毫不含糊。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鲜明地体现在自己的言辞之中。逻辑的力量在辩论中是不可低估的,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有正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当然,也应注意用词艺术,考虑不同对象可能接受的程度。

--快人快语

辩论口才形态与对话、答问一样,都具有临场性的特点,面对来势猛烈的攻击,辩论者不允许有过多的思考时间,因此必须要反应敏捷,在瞬间选用简洁、凝练的话语回击对方,出口成章,应对自如。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舌战中,辩论者必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使用锋利、明快、夹枪带棒的语言,迫使对方频频后退,难以招架。

--逻辑严密

辩论中要善用逻辑利器,或攻其命题,或驳其论据,或揭其论证的荒谬,充分体现辩论语言的思辨特征,使对手无暇思索。

--幽默风趣

幽默在辩论中有着神奇的力量。试想在剥去对方的伪装,或者找出对方的漏洞时,寓刀枪锋芒于说笑之中,以辛辣的讽刺,痛快的驳斥,使对手不得不在哄堂大笑中败下阵来。

针锋相对地反驳

所谓反驳,是指在辩论中一方说出自己的理由,否定对方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针锋相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针尖对麦芒”。论敌言论锋利,自己言辞要更锋利;对方有气势,自己就更要有气势。以威对威,以势对势,以快打快,以强击强。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辩论者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临“威”不惧,神态刚强,在辩论中产生一种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

有一次,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和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罗慕洛批评维辛斯基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维辛斯基立即做出了十分无礼的举动,他说道:“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维辛斯基刚说完,罗慕洛就站起来,告诉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说,维辛斯基对他的形容是正确的,但他又接着说:

“此时此地,将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检点一些,这是矮子的责任。”罗慕洛的话博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而维辛斯基只好干瞪眼,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在这则事例中,维辛斯基身为苏联代表团团长,虽然来自一个超级大国,却出乎意料地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别国外长进行人身攻击,完全违背了国际友好交往的基本道德和礼仪,表现出低劣的思想和修养,受到与会者的唾弃是可以想象的。反观身为“小国之臣”的罗慕洛,虽然菲律宾小得远不如苏联的一个州大,而且罗慕洛穿上鞋子后,身高也只有163厘米,但他面对一个超级大国外交官员严重的失礼毫不畏惧,为了维护自己及国家的尊严和形象,他勇敢而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众抨击对方的卑劣行为。虽然他谦逊地自称为“矮子”,但却不是一般的“矮子”,而是能举起“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的人,真理在他手上;虽然他也把对方比做“巨人”,但这却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行为不检点”的“巨人”。

这样,“举起真理之石”的“矮子”与“行为不检点”的“巨人”正好成了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表现了菲律宾国虽小,却不容侮辱的严正立场,准确而有分寸地批评了身为大国之使的前苏联代表团团长有失检点的恶劣行为。

舌战时,对准论敌提出的命题,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击中其要害,对方站不住脚,自然就会败下阵来。凭借勇气,领先气势,步步紧逼,言辞锋利,是针锋相对法的特点,掌握了此法,在辩论中才能体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真正含义。

找出对方的逻辑破绽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爱迪生问他有什么志向,青年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年轻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爱迪生从“溶解一切物品”这个概念出发,引出并指明其自相矛盾之

处,从而轻而易举地驳倒了年轻人的观点。首先,要想发明这种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必须要有盛放它的器皿,这是这项发明的先决条件。

可是,如果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就说明这种溶液不是“万能溶液”,因为它溶解不了盛放它的器皿。如果没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那么,这种溶液就会因为没有器皿盛放而无法发明。

爱迪生揭露了年轻人观点中的悖论因素,年轻人“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的观点就被彻底驳倒了。按照对方的思维模式推论,或者以对方的核心论点为前提演绎,最后得出一个明显错误或荒谬的结论,这就是逻辑的力量。洞察到对方论点的荒谬,再看对方的论据是否有能力支持论点,推

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要把对方的荒谬观点引申开来,使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使对方的荒谬观点暴露得更为明显。将对方的谬误放大就是“引申荒谬”辩术,也叫归谬法。

在这一辩术的运用中,要选择好进攻点,找出对方论题中最荒谬的论点作为突破口,然后从高点强攻,将对方荒谬的论点展开推理,使其结果更为荒谬。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的邀请,参加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上演不久,赫尔岑就厌烦地用双手捂住耳朵,打起瞌睡来了。这时,女主人对赫尔岑的举动感到很奇怪,便推了赫尔岑一下,问他:“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赫尔岑摇摇头,指着演奏的地方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叫起来,对赫尔岑说:“你说什么?这里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心平气和地反问女主人:“难道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对赫尔岑的反问不以为然,不服气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

赫尔岑听了这话,风趣地对女主人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赫尔岑在这里就将女主人“只要高尚的东西就能流行”的谬论进一步渲染,并以此推出了令对方无以应对的“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之谬论。

善于抓住对方的矛盾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辩论者,仅有一张伶牙俐齿的嘴是不够的。矛盾分析法可以为你的思辨指引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先制造假象让对方产生错觉,接着诱使其上当,让敌手陷得越深,你的成功几率就越大。等对方身陷其中,再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荒谬论点的根

源,彻底否定对方,这也是一种彻底反驳对方的方法。宋朝时,发生了一件谋杀案,县官对嫌疑犯多方拷问,都查不出结果。后来,经师爷一番诱问,终使案情真相大白。张三和李四两人是好朋友,经常合伙去外地经商,有一次,两人约好第二天清晨五更天,李四到张三家找他,然后再一同上路。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四就收拾妥当出了门,哪知天亮时分,李四的妻子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夹杂着张三叫嫂子开门的呼喊声。李四的妻子开门一看,只见张三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说:“嫂子,

你丈夫约定五更来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没来?”这话让李四的妻子大吃一惊,说道:“他不是早就出门了吗?”张三更是惊奇地说:“那怎么没到我家来,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

说罢张三和李妻就四处寻找,结果在一个树林子里找到了李四的尸体,他身上携带的银两早已不翼而飞。李四的妻子号啕大哭,一把抓住张三说:“一定是你杀了我丈夫!”就把张三拉到了县衙门。县太爷问了好一会儿,都无法断案。这时站在一旁的师爷胸有成竹地说:“老爷,且待我来盘问。”说完他就开始问道:“张三,李四和你约定今天五更到你家会面,李四没来,你去李家叫他,是这样吗?”

“一点也没错,事情就是这样。”张三说。“你去李四家是怎么叫的?”“我是这样叫的,”张三接口答道,“嫂夫人,你丈夫约定五更天到

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不来?”“你真是这样叫的吗?”师爷追问。“老天有眼,如有假话,我便五雷轰顶。嫂子在这儿,不信,你可以

问问她!”张三说得斩钉截铁,旁边李四的妻子也证明事实如此。“好!那么我问你,你到李四家找李四,为什么不叫李四,偏偏叫李

四的妻子来问话,你怎么知道李四不在家呢?”“这个……这个……”张三慌了手脚,支支吾吾地答不出话来。师爷接着喝问:“大胆刁民,还敢狡辩吗?你一句话泄了天机,你去

李四家时,早知道李四不在家了,所以才叫‘嫂子’出来问话。这就证明你今天一早明明已见过李四,那么,谋财害命,杀死李四的,除了你还会有谁呢?还不从实招来!”

师爷一席话,逼得张三只好供出自己谋杀李四、抢夺银两的全部罪行。

师爷之所以能迅速破案,就因为他使用了矛盾分析法。他从诱问入手,使张三无意中泄露了最重要的破案线索,再步步追问,通过精辟的分析,使张三不得不承认自己谋财害命的罪行。

出色记忆力削弱对方士气

辩论时,没有人会等你去现场翻阅资料,也没有人会准许你这么做,那么,要是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让你猝不及防的问题,你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尽量快速地回忆,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随手拿来,稍加组织,为其所用。只要平时记住了大量的至理名言、名家作品、科学术语、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史地常识、奇闻逸事等知识,表达时就能得心应手。

因此,我们可以说,好口才无疑是借助于记忆得以实现的。因为,记忆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和再现。记忆不仅可以储存信息,把有准备的讲话材料和无准备的知识铭刻在脑子里,还可以帮住你在需要的时候能有招应付。即使没有资料或抛开资料走上讲台,讲话也能张口即出,如行云流水一般,特别是在辩论的时候,你的镇定自若,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一定会让对手吓破胆。

记忆是口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培养出好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侃侃而谈。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的口齿再伶俐,也无济于事。

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没有人的好记性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忆,有时需要死记,但不要记死。一些原文、原句等经典名言,有时需要死记,不能随便更改;但不是说所有的都要死记,也可以活记。所谓活记,就是记住你需要的部分,或是记住它的思路、意境、方法等等。

出色的应变力让对方心慌意乱

有的时候,不管你准备得如何充分,总难免发生意外,辩论场上最容易出现这种意外。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考验你的临场应变能力了。如果你的应变能力很强,反应敏捷,对手一定会受到“惊吓”,自乱阵脚。如果你的应变能力很差,那对手一定会信心大增,更加得寸进尺地给你制造更多的“意外”。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机智敏感,才能拥有超强的应变能力呢?答案是:机智巧妙化解尴尬。

凡是在辩论中讲过话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事先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和演练,但是,一旦上台之后,仍不可避免地中途出现僵局,无法反驳对方而哑口无言。遇到这样尴尬的情形,不仅没有辩论经验的人经常发生,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辩论家也在所难免。这时,也许只要给他十几秒钟的时间,整理一下思路,就可以想起一个或几个要点,继续辩下去。但是,在听众面前支吾不言十几秒钟,也是相当难堪的。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有经验的辩论者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迅速采用一些应急的补救办法,有时甚至可以做得天衣无缝,不露声色。相信这是每一个人所期望,并愿意为之而努力的。

下面,就应对这种局面的几种补救方法作一个简单介绍:

【1】

适当重复。当不知道要说什么时,可再一次重复最后的一个观点或最后一句话,以此争取时间,找到继续下去的切入点。

【2】

提出一个问题让对手或听众回答。通过他们回答,启发和调动自己的思路,缓解尴尬,使话题继续进行。

【3】讲一个最熟悉的几句话的故事。这样既掩盖了尴尬的场面,又赢得了时间,趁此机会理清思路。

【4】用走动、喝水、操作电脑等动作,缓解紧张,摆脱尴尬。

遗忘补救的方法其实很多,主要看我们当时的应变能力。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行动的转移,都可以成为救场的“缝纫机”,关键在于我们的反应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遇事不慌,急中生智。

这种能力的训练,一方面靠大量演讲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要靠演讲前的“彩排”。所谓“彩排”,可以两人或多人练习,当辩论者出现尴尬时,让听众的扮演者,提示相应的应变措施。这样反复多次的练习,既提高了辩论者的自信心、从容度,又增强了辩论者的应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让对方自相矛盾

一个商人自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吹嘘自己的盾坚不可摧。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人哑然。

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对方在概念、判断、推理中的某些悖论,借用原话,指出其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对方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能像上逻辑课那样,指出对方的逻辑错误,也没有必要那样做,因为如果都这样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但是如果遇到诡辩的时候,反驳对方时,能够将逻辑与机智融为一体,便会使反驳更加有力、更加有趣。

有一天,古希腊的文学家欧伦斯庇格去饭店用餐,店主的牛肉没烤好,可是他很饿了,店主这时建议说:“谁要是等不及正餐,就可以随便先吃点现成的东西。”于是,他就吃了不少干面包。

吃饱之后,他坐到烤肉炉边,等到肉烤熟后,店主请他上桌就餐,他随意回答说:“烤肉的时候,我闻味儿都闻饱了。”说完之后就躺在炉边打起盹来。最后,当店主来收烤肉钱时,欧伦斯庇格因没吃烤肉,而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