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政道与商道
1083100000013

第13章 学宣传:打造一块金字招牌

在古代,许多商人奉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之道,这种保守的做法会阻碍自身的发展。现在人虽然意识到了广告宣传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人却不会做广告。许多广告追求花样翻新、感官刺激,却没有做到点子上,常常是白白“烧钱”,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胡雪岩采用的广告宣传策略,真正地做到了点子上,做到了顾客的心里,他也借此为自己赢得了一块金字招牌。

1.店铺设置有门道

俗话说:“做好生意三件宝,人员门面信誉好。”这一句古老的商业格言,被胡雪岩熟记于心。他在做生意时,从这三个方面下手,“三手”都过硬,如此用心经营,才使得他的生意蒸蒸日上。

胡雪岩很在意店铺的门面,他说过:“门面就犹如人脸,好不好会影响生意的。”这个道理现在人都能听懂,许多人开店做生意时,非常讲究“包装”的,有的还要根据自己的经营物品的风格,将店面精心设计一翻。胡雪岩在设置店铺方面有三大绝招,那就是“宜址、精修、巧陈”。

“宜址”就是选择适宜地址来开店。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在选择地址、店铺设计方面都非常讲究。胡雪岩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年在开办胡庆余堂时,在选址时他是花费了很多精力的,经过很长时间的考察,最后才选在了杭州吴山脚下的大井巷。

为什么会选在这里呢?首先是因为风景好。吴山坐落在西湖南面,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另外,吴山可以说是当地的旅游胜地,山上有很多古迹,包括春秋的伍子胥庙、晋朝的郭璞井、宋代的东岳庙、明朝的城隍庙等。清雍正年间,“吴山大观”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胡雪岩将药店选址在大井巷,因为这里是香客上吴山进香的必经之路,每年春暖花开时,杭嘉湖三府及苏南一带的善男信女身背“朝山进佛”的黄布香袋,成群结队,在这里的店铺摊点上购买木鱼、经卷、玩具、花篮、梳子、药物等,形成“香市”。元代诗人贡有初《春日吴山绝句》云:“十八姑儿浅淡妆,春衣初试柳芽黄。三三五五东风里,去上吴山答愿香。”于是,胡雪岩就在大井巷的路边买了八亩地,开设胡庆余堂国药号。他知道,每逢大批香客来朝山进佛之时,肯定也是胡庆余堂的营业旺季。

位址选对了,只是初步的成功,接下来,在建造店铺时,胡雪岩也是费了一番心思。首先,他认为整座建筑应该设计成仙鹤状,“鹤年延寿”,讨个吉利,也借此希望店铺生机长存。胡庆余堂的整座建筑为江南宅园布局,用材讲究,雕刻精致,装饰华丽。建筑四周造起高12米、长60米的青砖封火墙。胡雪岩请人在靠河坊街的一面墙上写了“胡庆余堂国药号”七个特大的汉字,十分引人注目,起到了很好的“墙体广告”的作用。

而且,建造胡庆余堂的木材可是大有来头,是直接从慈禧手中买来的。本来,这批木材是皇帝打算用来重修圆明园,借此孝敬慈禧的。可是恭亲王并不同意修,于是他乘机向慈禧说,皇上修圆明园,是打算让慈禧去那里游玩,从而不再干预朝政。经恭亲王一番“仔细”分析,慈禧怒不可遏,看清了皇上同治的“不良用心”,于是下令停止重建圆明园,把已购的木材统统卖掉。

胡雪岩听说后,心里不禁一动,但转而一想,这是皇家之物,要来谈何容易。于是他托人去求情,并交给办事的人两件礼物:一件是沉甸甸的黄金,是送给恭亲王的;一件是翡翠珍品,想通过恭亲王献给慈禧太后的。原来胡雪岩早就知道慈禧最喜爱翡翠,便不惜代价用了西瓜大的翡翠,雇能工巧匠,精雕细刻成一座“松鼠偷葡萄”珍品献给慈禧太后。慈禧见后非常喜欢,于是就把建造圆明园的木材卖给了胡雪岩。皇家用的木材,那质量肯定没的说了,直到现在胡庆余堂的整座建筑的梁柱结构还非常坚固,叩之铮铮有声,历经百余年而没有丝毫的损坏与变形。

建造药店从皇上、慈禧太后手中买的木材,将皇家的木材用到了药店身上,这是何等的荣耀!所以,当年胡雪岩肯出巨资买木材,不仅是因为木材质量好,还因为这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无形之中就为胡庆余堂镀上了一层金。

除此之外,胡雪岩还对胡庆余堂内部进行了精心的装修和布置。胡庆余堂的整体建筑像一只仙鹤,而门庭就是“鹤首”,长廊是“鹤颈”,到底向右拐便是富丽堂皇的“鹤身”。八角石洞门的门楣上由青砖雕出“高入云”三字,横墙上堆塑着“白娘娘盗仙草”。其实,这幅图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招牌画,寓意深刻,比现在一般的药品广告要更加深入人心。我们都知道,白蛇因为醉酒现了原形,许仙看见后吓死过去。白蛇娘娘去偷灵芝仙草,给许仙服用,许仙起死回生。胡雪岩将这幅图塑在药店的墙上,喻指自己卖的药都像白蛇娘娘偷的灵芝一样功效神奇,这对药店起到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

在胡庆余堂整个长廊的石壁上挂着36块用银杏木精制、黑底金字的丸药牌,牌上表明各种丸药的主治功能,于装饰中巧妙地向顾客提供了极好的药材和药品性能的说明。这也是非常好的宣传方式,类似于现在的灯箱广告或墙体广告。

进门楼后,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野山高丽东西洋参,暹逻官燕毛角鹿茸”,可谓字字珍奇,样样宝贵,从内容上看,也是半句不离本行,卖什么吆喝什么了。在上面横卧一方“药局”匾。不称药店而称药局,是因为在当时百姓的心目中,药局比药店更有气魄,更有实力。这也显示出了胡雪岩的实力与底气,他堂而皇之地挂了“药局”,颇有雄视医药界的威风,也给消费者以无形的信心。

在胡庆余堂的店铺内部,华丽而又精美:宫灯高悬,朱柱擎天,飞檐镂格,雕梁扶栏,镏金描彩。大厅两旁分立红木柜台,左侧为配方柜,右侧为成药柜。柜台后方满壁是“百眼橱”,色泽不同的瓷瓶,幽幽发光的锡罐,存放药材饮片的格斗,中药特有的香味,弥漫着神秘而又高雅的氛围。

我们现在去一些店铺,无论是饭店还是商店或是其他场所,都供着财神像,主人的心思昭然若揭,只想财神保佑自己挣钱,再没有其他喻意,跟店铺的风格符不符合、起没起到宣传作用,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胡庆余堂的店铺之中没有供财神,在他们店铺正中悬挂“和合二仙”像,柜台两侧竖立“饮和食德,俾寿而康”的“青龙招牌”,说的是饮食适可、有规律,使人健康长寿。厅堂里外又有两副对联,里面一层是“益寿引年长生集庆,兼吸并蓄待用有余”,上悬“庆余堂”横匾。外面一层是“庆云在霄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横批为“真不二价”。两副对联笔法遒劲,各自将“庆”、“余”两字嵌入首尾。可见,胡庆余堂的每一个布置都有讲究,都在围绕着药来设置,不但看上去华丽精美,而且非常有文化内涵,形成了很好的氛围。

胡雪岩在与同行相处时,非常低调,但是在给自己店铺做宣传时,则非常高调。在胡庆余堂的营业店堂与制药工场之间,有一条长长的通道相连,中间比两旁高出些许,俨然官府内的通道。本来在那个时代是不允许商人在店堂里擅设通道的,但胡雪岩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自然非同一般。所以他就通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宣传药店的实力。这条“长生弄”,就显示了胡庆余堂药号主人的显赫声势和大药号的排场。

胡雪岩所设置的店铺,既融进了传统文化,又显得富丽堂皇,实力非凡。而最重要的是,在无形之中树立了非常好的形象,给顾客一种诚实可靠、值得信赖之感,这一点是在那个年代,经商者难得的宣传智慧和广告策略。

【向胡雪岩学经商】

胡雪岩很在意店铺的门面,他说过:“门面就犹如人脸,好不好会影响生意的。”胡雪岩在设置店铺方面有三大绝招,那就是“宜址、精修、巧陈”。

2.打造一块金字招牌

胡雪岩虽然生活在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清朝末年,但是他知道在生意场上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性,所以,十分讲究做招牌、做场面。他曾经这样说过:“我想做生意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创牌子最要紧。”

为了打造出金字招牌,胡雪岩先从店铺的名字入手,严格把关。在开办钱庄时,他觉钱庄的名字第一要响亮,容易上口,第二要与众不同,省得跟别人混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名字一定要吉利,这样会给顾客一个好的信息传递、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现在一些公司在起名字时,跟风现象特别严重,往大牌子上靠,结果不论怎么做,都超不过原先的品牌。从牌子上,给人的印象就是“山寨版”的,所以很难发展得好。从这一点上看,可以看出当年胡雪岩在对店铺的名字的认识上,还是很有眼光的。虽然他读书很少,墨水不多,但是他能掌握住大的原则和方向。他把这些原则和方向告诉了王有龄,然后请王有龄帮忙起名。

王有龄根据胡雪岩的要求,选了“阜康”二字,这是取自于“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之意。于是胡雪岩的钱庄就定名为“阜康”钱庄。

胡雪岩在开办药店时,也对名字颇费心思。《易经》里有一句话,胡雪岩记得最深刻,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胡雪岩本打算取其名为余庆堂,后因秦桧用过余庆堂,故改之为庆余堂。一提到庆余,人们肯定会想到积善,想到慈悲,而卖药治病救人,就应该以这种心理去做。若是起了个什么“庆发”、什么“庆鑫”的,就是只盯着钱了,与药店的主题相悖。可见,胡雪岩在店铺的名字上,是很讲究的。

名字起出来之后,接下来就要做名气了,把这个名字传出去,给人以好的口碑和印象,使其成为一块金字招牌。这就需要全方位地展开策划和宣传了。

胡庆余堂开业之初,胡雪岩头戴花翎,胸挂朝珠,身穿官服郑重其事地接待客人。有人或许感觉奇怪,这既不是上朝参见,又不是官场应酬,为何打扮得如此庄重?其实,胡雪岩这么做,是向顾客透露一个信息,自己有背景,有官场的靠山,在那样的社会中,官场的背景会给顾客更大的信心。

胡庆余堂创业之始,投入运作的第一步就是做名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品牌。为了打响胡庆余堂的名气,胡雪岩曾经热热闹闹地玩了许多促销的花样。他组织一支穿着印有“胡庆余堂”背心的送药队伍,穿梭在水陆码头向行人免费送药。在药店创始的前三年,就送出了上万两银子的药,此举使胡庆余堂的声名为之大噪。

胡雪岩非常会利用广告效应来赢取顾客的信任,现在牛奶厂家要招募人员对奶牛饲养、牛奶的生产过程全程监督,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而实行公开透明的生产机制。其实,这一招胡雪岩早就用过了。在制药的过程中,会用鹿茸来配药。为了让百姓相信胡庆余堂用的是真鹿茸,他便实行透明的生产过程,公开杀鹿,并提前公布日期。到了杀鹿这一天,把鹿绑好,抬着敲锣打鼓的巡街,把老百姓都吸引过来之后,再杀鹿取鹿茸。通过这种公开展示,形成了轰动效应。

无论是开钱庄还是开药店,胡雪岩会想尽办法来宣传,但是,直接宣传自己的店铺,只是宣传策略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胡雪岩认为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己产品和店铺的印象,为此,他还尽量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

现在去参观胡雪岩的故居,可以发现,这座占地10.8亩的豪华宅院,几乎是四方形的,但是在方方正正的界墙的西北角,却有一块约50平方米的小角落被圈在了界外,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角落,胡雪岩的宅院不完整。

据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要一个农民拆掉他的磨坊,农民不肯,皇帝动用武力强制。农民诉诸法律,法庭依法判决皇帝败诉,最后皇帝只得将磨坊依旧重建并赔偿损失,这就是世界司法史上著名的“磨坊主诉威廉一世案”。人们佩服这个国家的司法精神之时,也对这个皇帝充满了钦佩,这体现了他对普通民众及其权利的尊重。

胡雪岩的宅院在西北角上缺了一小块,这与中国建筑的风水阴阳理念相悖。胡雪岩当年的身价,富可敌国,有皇帝御赐黄马褂,二品顶戴,这样的身份还有他办不成的事吗?可是胡雪岩在选址造屋时,在购置宅基地时遇到了一个剃头师傅,同那个德国的磨坊主一样,不肯出让他那开着剃头店的两间矮平房。权势显赫财富无双的胡雪岩,难道就摆不平这个剃头师傅吗?按照胡雪岩当时在商界、官场的地位,他可以利用官府的力量强征那块土地,把那家人赶出去,这做起来简直是易如反掌。胡雪岩还可以天天找他们麻烦,不搬家就叫他们生意都做不成。胡雪岩甚至可以叫人晚上放一把火把那家的房子烧掉,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是他没有用自己的势力去压人,他尊重了剃头师傅的权利,没有把其视为“钉子户”,而是当作与自己一样平等的有自己权利的人。

胡雪岩的宅院因缺了一个角落而不够完整,但是由此树立起的公众形象,是千金难买的。虽然胡庆余堂开业是两年后的事情,但是当时他有了开药店的打算,而且他的产业已经遍及钱庄、当铺、丝绸、茶叶、军火各业了。一个开钱庄、打算卖药的老板,若是以势压人,恃强凌弱,那心肠会好得了吗?那他的药或钱庄不是黑店,也是赚昧心钱的。胡雪岩没有这么做,反而让大家更加佩服,更加尊敬,这种效应自然就扩展到对他的钱庄、药店等生意上了。

不但在民众中树立好的形象,在官场之上,胡雪岩也是如此。阜康钱庄刚开业不久,胡雪岩就遇到了新挑战。当时朝廷发放了户部官票,之所以发行这种官票,是因为当时国库亏空,朝廷想借此聚敛银两,充实军饷,用以对付太平军。其他钱庄的人都担心这是赔本的买卖,因为不知道这种官票发行了多少,虽然是“属将官票更换银钱者,与银一律”,但如果这种官票发行太多,现银不足,那钱庄就要蒙受损失,搞不好,还会招致灭顶之灾。

胡雪岩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朝廷发放银票,这个时候自己要是出面大量购买,那么属于救国于危难之际,此举一定会在朝廷中造成影响,也能向外界显示自己的钱庄有“雄厚”的实力。胡雪岩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认为太平军军心涣散、甘于守成,必不能成大器。现清兵得西洋利器相助,曾国藩、左宗棠二位大人又带兵有方,故太平军必败无疑。只要清兵镇压了太平军起义,朝廷必将感激,一旦在朝中建立了影响,树立了好形象,就是给自己的店铺做了最好的宣传。

两天之后,杭州钱庄行业召集同行开会,商讨如何处理上头交下来的20万两“户部官票”。胡雪岩派人率先认销了5万两官票。这样一来其他钱业同行也踊跃认销,结果20万数的“户部官票”竟然不够分派。

这一“壮举”使“阜康”这块招牌,不仅在同行之间,而且在朝廷里,也立刻响亮起来,经过阜康钱庄转兑、私蓄的朝廷官员也越来越多。自此,胡雪岩的形象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在朝中,认为他救国于危难;在民间,认为他是大善人,救人于急。这种形象是无价之宝,为他的生意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并形成了品牌效应,后来他涉足于各种行业,都无往而不利,这主要是因为“胡雪岩”这个大品牌得到了认可,这也就是品牌效应带来的回报。

【向胡雪岩学经商】

胡雪岩说过:“我想做生意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创牌子最要紧。”

3.金碑银碑不如口碑

经商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宣传广告之中,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就是口碑相传。一件商品,如果是亲朋好友都说好,那顾客就会毫不犹豫地去买。所以人们常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胡雪岩在宣传时,非常注重口碑相传的。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做广告的主要途径就是口碑相传,但是,如何能把这个口碑相传更有效地利用,是很需要策略的。

胡庆余堂背靠的吴山,杭州人称其为“佛山”。山上庙宇众多,上山进香的香客终年不断。胡庆余堂开张不久的一天,从吴山上下来一批香客,都是湖州一带口音,从穿着打扮和气质上看,就是普通的农民。走到胡庆余堂门前时,其中一人因发瘫而昏倒,被众人抬进胡庆余堂店中。胡雪岩在内堂听说此事,便赶到店堂,不仅命人抢救昏倒之人,还给每人都送上一包痧药。他通过和香客们聊天得知,湖州一带本是富庶之地,近年因战乱而民不聊生,瘟疫大起,胡雪岩听后不住叹息。香客们临走前,胡雪岩又送了他们一瓶辟瘟丹和大包的瘫药,托他们将药送给无钱买药的病人。香客们离去后,胡雪岩当即做出决定,派伙计到水陆码头等交通要道向百姓免费赠送痧药三年。店内职工对胡老板如此大方赠药很不理解,经理余修初却明白其中的道理,他笑着说道:“是乃仁术!”

胡雪岩非常重视顾客的口碑。有一次,他在药店里检查工作时,发现一位顾客走进来,要买一盒胡氏辟温丹。胡雪岩从穿着打扮上看出,他是到吴山进香的香客,听口音是湖州的人。这位香客拿过伙计递过来的药之后,打开了看了看,脸上露出了不满意的神情。胡雪岩见了之后,没等顾客说话,就走上前来,热情地询问,还把药拿过来仔细察看。他发现,药品确实是有欠缺之处,于是给顾客再三道歉,并吩咐伙计立刻给换新药。可是非常不巧,这种药都已经卖完了。胡雪岩一见,又给顾客道歉,并留他住下来,向他保证,三天之内将新药赶制出来。三天后,新配制的辟瘟丹果真出现在湖州香客眼前。湖州香客大为感动,回家之后,逢人便讲胡庆余堂仁义待客,给胡庆余堂“免费”做了大量的宣传广告。

为了宣传自己的药店,胡雪岩不会放过任何的机会或途径,甚至还借用外国人的口来宣传自己的药,做起了国际的贸易。杭州城曾被太平军占领,为了夺回杭州城,左宗棠派胡雪岩联系洋人,从外国人手中弄到开花炮。胡雪岩来到宁波,找到法国人让内,让内带着二百多人的洋枪队,一举攻下了杭州城。从此,他就与让内这个老外结下了交情。

不久之后,让内所住的宁波闹起了瘟疫,让内也染上了。胡雪岩曾经交待过宁波钱庄的经理,要照顾好让内。所以一听说让内感染了瘟疫,宁波钱庄的经理马上带着“诸葛行军散”前去看望卧病在床的让内,把诸葛行军散送给他。让内吃下药之后,过了一天,居然能下床行走了。第二天,让内就来到钱庄找经理,问送给他的是什么神药,他想多要一些,拿回去给自己的同胞用。钱庄经理一听,就把所存的药都送给了让内。让内带回去给得病的同胞吃,那伙洋人吃了之后,病都好了。于是派让内去杭州找胡雪岩,再多要一些药回来。

胡雪岩知道后非常高兴,这证明自己的药确实不错,于是,就送给让内两大箱。在让内付药钱时,胡雪岩却分文未取。其实,胡雪岩内心早就打起了如意算盘:借洋人的嘴,给胡庆余堂做个活广告。

这个广告所起的作用可真是不同凡响,让内把药带回去之后,送给生病的人服用,这些人都知道了胡庆余堂的药管用,胡庆余堂的名声远扬在外,还没有在上海开分店之前,这里人就知道了胡庆余堂的名声。胡雪岩刚来上海,就有洋人找上门来,说在宁波时服用过胡庆余堂的药,现在他要回国了,想购买一批成药带回去,胡雪岩的药“出口”了!而且,这位洋人还留了一笔订金,约定下次来中国,还要采购胡庆余堂的药。

除此之外,胡雪岩还发现一个宣传渠道,那就是每年的盛夏,都有一批举人要进京赶考,由于饮食不洁或水土不服,经常会染上痢疾等流行病。于是,胡雪岩就派人给每一位进京赶考的学子都送去两颗药丸。如果真有染病而药不够用的,就免费去胡庆余堂在北京的分店去领取。胡雪岩给他们每人分发了“名片”,上面将胡庆余堂在北京分店的地址写得很清楚。这样一来,胡庆余堂在北京的名声打开了。等这些学子考完之后回到家乡,若是发现家乡有人也染上了与自己相同的病,就会推荐胡庆余堂的药,这样,胡庆余堂的药就全国闻名了。

用现代的商业眼光来看,胡雪岩这种送药举措,既为自己做了广告,又为自己挣来了热心公益的好名声。还有一点,这种免费赠送药物的行动,取悦了官方,得到官方的有力支持,胡雪岩进谏慈禧时,手下人跟慈禧介绍他时,就提到了免费送药的事。

虽然胡雪岩最终还是败在了官商关系上,倾家荡产的胡雪岩散尽了自己所有的家财,但是,这个晚清最具有影响力的富豪,却没有因此活不下去,那是一块在政府看来不值钱的牌匾——“胡庆余堂”帮助了他,正是这个胡雪岩投了10万两送药送出来的品牌让他渡过了最困难的关口。胡雪岩利用自己的经营策略,打造了一块金字招牌,直到今日,胡庆余堂在南方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

【向胡雪岩学经商】

胡雪岩说过:“把戏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巧妙就在于如何不拆穿‘把戏’上面。戏法总是假的,偶尔一两套可以,变多了就不值钱了,值钱的还是把真东西拿出来。”只有拿出“真东西”来,才能打动顾客的心,才能得到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