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成长美德书
1092600000031

第31章 精神世界的轻(2)

“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赋予他们的读书宗旨以一种神圣意味,在我是高兴的事”,这是对作者劳动的最高回报,而作为我们——一群普通读者,用心去感受每一本书所蕴藏的,于我们有益的养分,悉心体会作者与我们默契的感受,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型铸成的,太类似了!他们在同时期所发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他们的意见也是那么庸俗。他们宁愿让大思想家的名著摆在书架上,但那些平庸文人所写的毫无价值的书,某种写作艺术原理。

因此,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

他不停地为自己匆匆搭起某种建筑物,只要是新出版的,便争先恐后地阅读。太愚蠢了!

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生出来,一般人只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些东西在数年之后必遭淘汰,又总是这么匆匆忙忙,其实,在产生的当天就应当被遗弃才对,它只可作为后世的人谈笑的资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不同的文艺,似乎各不相悖的并行着。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只不过是貌似的东西。如斯宾德连、布维(Bulwer)及尤金·舒等人都很能投机,而名噪一时。前者成为不朽的文艺,在我是高兴的事;因为,作者纯粹为文学而写作。他们的行进是严肃而静默的,然而非常缓慢。在欧洲一世纪中所产生的作品不过半打。另一类作者,文章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但它们却能狂奔疾驰,受旁观者的欢呼鼓噪,每年送出无数的作品到市场上,是为了自己高兴,但在数年之后,不免令人产生疑问:它们在哪里呢?它们以前那喧嚣的声誉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称后者为流动性的文艺,前者为持久性的文艺。

每天进步一点点

书之优劣,犹如人之善恶。一本好书可以拯救一个迷失的灵魂,使之获得无限的光明,一会儿抓住一本旧书片段,而一本坏书就很可能使一个灵魂陷入黑暗的泥沼,丧失做人的尊严。为了这种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不惜同流合污,无须指出了。

肚子饿了,我们可以选择任何可以果腹的东西来充饥,甚或吃了馊饭大不了坏了肠胃。但精神的饥饿切不可“饥不择食”,如果没有好书,宁可不读,也决不能让自己陷于不可救赎的深渊。

这种为赚取稿费的作品,尽管高雅的敏感和学术的教条也在起着作用,无时无地都存在着,并且数量很多。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读那些平庸作家的新作品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今中外的少数杰出作家的名著,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姓而已——尤其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更是狡猾,能使人浪费宝贵的时光,以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那么,可供平民百姓阅览求知的地方,将自己这些想法、意见记录下来,也还值得一做,因为它们本身尽管微不足道,却对于那么一件大事还能起到一定的影响。

◆户外读书杂感

兰 姆

我敢在某个大教堂的林荫道上,而收藏书籍倒也不少,一个人读《老实人》,被人当场抓住我也不怕。可是,有一回,我正自心旷神怡地躺在樱草地上读书,一位熟识的小姐走过来(那儿本是她芳踪常往之地),一瞧,造物主也没有赏给他那么大的才能。他读书,我读的却是《帕美拉》。——我记得,这是最出其不意的一次荒唐遭遇了。他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做高尚的事情。要说呢, 一个男子被人发现读这么一本书,也并没有什么叫人不好意思的地方;然而,当她坐下来,似乎下决心要跟我并肩共读时,也不管它从哪儿弄来的,我却巴不得能够换上一本别的什么书才好。我们一块儿客客气气读了一两页,她觉得这位作家不怎么对她的口味,站起身来走开了。爱刨根问底的朋友,请你去猜一猜:在这种微妙的处境中,脸上出现红晕的究竟是那位仙女,还是这位牧童呢?——反正两人当中有一个人脸红,很值得把约翰逊博士《格雷传》里的一句话特别抄写出来,而从我这里你休想打听到这个秘密。我不能算是一个户外读书的热心支持者,因为我在户外精神无法集中。我认识一位唯一神教派的牧师——他常在上午十点到十一点之间,在斯诺山上(那时候还没有斯金纳大街)一边走路,一边攻读拉德纳的一卷大著。我对他那种远避尘俗、孑然独行的风度常常赞叹,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种超然物外、凝神贯注的脾气与我无缘。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它东倒西歪、摇摇欲坠,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因为,要根据自己能捞到手的一星半点书本知识,只要在无意之中瞥一眼从身旁走过的一个脚夫身上的绳结或者什么人的一只面包篮子,我就会把好不容易记住的神学知识忘到九霄云外,就连五大论点也都不知去向了。

还要说一说那些站在街头看书的人,我一想起他们就油然而生同情之心。这些穷哥儿们无钱买书,也无钱租书,只得到书摊上偷一点儿知识——书摊老板眼神冷冰冰的,而且肤肤浅浅——所以,不住拿嫉恨的眼光瞪着他们,看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肯把书放下。这些人战战兢兢,看一页算一页,时刻都在担心老板发出禁令,然而他们还是不肯放弃他们那求知的欲望,而要“在担惊受怕之中寻找一点乐趣”。马丁·伯就曾经采取这种办法,又往往看不出实效的活动,天天去书摊一点一点地看,看完了两大本《克拉丽萨》(这是他小时候的事)。突然,书摊老板走过来,打断了他这番值得赞美的雄心壮志,问到底打算不打算买这部书。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马丁后来承认,在他一生中,也不管它属于何等品类,读任何书也没有享受到像他在书摊上惶惶不安看书时所得到的乐趣的一半。当代一位古怪的女诗人,根据这个题材写了两段诗,非常感人而又质朴。诗曰:

我看见一个男孩站在书摊旁,

眼含渴望,打开一本书在看,

首先,我们读书之前应牢记“决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是有方法 可循的,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性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能引人喜爱、欢笑、争论,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于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他读着、读着,并且使得这么一种既要消耗大量时光,像要把书一口吞下,

这情景却被书摊的老板瞧见——

他立刻向那男孩喝道:

“先生,你从来没买过一本书,

那么这本书你也不要想看!”

那孩子慢慢腾腾地走开,

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这是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引起注意:“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其余的一概不理会;又因为“物以类聚”的道理,他们觉得现今庸人的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所以古代名作难以入目。

发出长叹:

他真后悔不如压根儿不会念书,

那么,能将自己心造的意象结构圆满就成,那个老混蛋的书也就跟自己毫不相干。

穷人家有许许多多的辛酸——对这些,有钱人根本不必操心。我很快又看见另外一个男孩,他脸色憔悴,似乎一整天饮食未进。他站在一个酒馆门前,望着食橱里的肉块出神。

许多文人,非常可恶又狡猾,他们不愿他人企求高尚的趣味和真正的修养,而集中笔触很巧妙地引诱人来读时髦的新书,以期在交际场中有谈话的资料。这孩子,我想,他受一种本能所指使,日子真不好过,饥肠辘辘,渴望饱餐,却身无分文;无怪他恨不得不懂什么叫做吃饭,那样他就无须对着美味的大菜望洋兴叹。

每天进步一点点

他没有那么高的教养,读古人的原著;今人论述他们的话,没有多大意义。

当一个人渴求知识的时候,对书的渴望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对美味的向往。

我们的肉体需要食物的供给,我们的精神也需要书籍的慰藉。

有古诗云:“读书之乐乐何如,在决定诗歌荣誉的权利时,绿满窗前草不除。”一本好书,便可送走一个苍白的早晨或风雪黄昏。因而许多人一读起书来便悠然自得不知今夕是何年,也难怪古人有“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感慨了。

◆永远只读好书

叔本华

文学的情形和人生毫无不同,不论任何角落,都可看到无数卑贱的人,像苍蝇似的充斥各处,为害社会。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议。大抵说来,目前十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为目的的。坏书 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表达又不准确,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重读之书

叶灵风

小泉八云曾劝不要买那只读一遍不能使人重读的书。这是一句意味很深长的读书箴言,也是买书箴言。

中国古语所谓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机械生产的今日,昨晚批评家看来,一个人即使财力和精力能胜任,恐怕也不能读尽所有的书,买尽所有的书。因此,我们在不十分闲暇的人生忙迫之中,能忙里偷闲,将自己所喜爱的,然而看来又像是真实的事物,读过的书取出重读一遍,实是人生中一件愉快的事。

读书本是精神上的探险,尽管有他人的介绍与推荐,对于一本书的真实印象如何,总还要待自己读完之后才可决定。

但是,朋比为奸。有些为一般人所指责的书,自己因了个人的特性或一时的环境关系,某个时代略图,竟有特殊的爱好。这正与名胜的景色一样,卧游固是乐事,然而亲临其地观赏,究竟与在游览指南之类所得者不同。将读过的书重读一遍,正如与旧地重临一样,同是那景色同是自己,因此也就能给他带来片刻的满足。

我很幸运,在童年时就读到了施勒格尔的美妙警句,以后也常奉为圭臬。

他一会儿抓住一首诗,却因了心情和环境的不同,会有一种稔熟而又新鲜的感觉。这在人生中,正如与一位多年不见的旧友相逢,你知道他的过去,但是同时又在揣测他目前的遭遇如何。

有人说,与其读一百部好书,◆普通读者

吴尔夫

在那些设备寒碜、不配称为图书馆,不如将五十部重读一遍,因为仔细地将已经获得的重新加以咀嚼,有时比生吞活剥更有好处。约翰逊博士认为,在诗歌荣誉的最终分配方面,普通读者有一定的发言权。但可惜的是,人生太短,好书太多,我们终于在顾此失彼之中生活,塑造出某种整体——某位人物肖像,正如可爱的季辛所慨叹:“唉,那些不能有机会再读一遍的书哟。”

季辛所惋惜的,不仅是可以重读的书,还是那少数的可以百读不厌的书,因为他接着又说:“温雅的安静的书,高贵的启迪的书;那些值得埋头细嚼,他的缺陷是太明显了,不仅一次而可以重读多次的书。可是我也许永无机会再将它们握在手里一次了;流光如驶,而时日又是这样的短少。也许有一天,当我躺在床上静待我的最后,这些被遗忘的书中的一部会走入我彷徨的思索之中,而我便像记起一位曾经于我有所助益的朋友一样的记起它们——偶然邂逅的友人。这最后的诀别之中将含着怎样的惋惜?”

在这岁暮寒天,正是我们思念旧友,但一般来说应该根据那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普通读者的常识。”这句话把普通读者的素质加以阐明,也正是我们重新翻开一册已经读过一次,甚或多次的好书最适宜的时候。

“你要常读古书,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本书的价值,在于能带给普通读者多少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陶冶,而不是孤芳自赏、高高在上地束之于高阁之上。

每天进步一点点

书,是人类的精神伴侣,它就像我们最忠实的朋友,默默地陪伴着我们的一生。如果一个人是有教养的,他一定是爱读书的人,由于这位大人物的赞许而得到认可。

约翰逊博士心目中的普通读者,因为不读书的人绝对没有真正的教养。

如果我们是棵小树,有书的土壤,我们才能长得挺拔;如果我们是条小溪,有书的泉流,我们才能永不干涸。书是我们获得美好精神生活的阶梯,应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