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1096100000015

第15章 美味佳肴:餐花饮露,玉馔珍馐酒飘香(3)

在欧洲的南部,人们多食用植物油,黄油在那里是昂贵和珍稀的,被作为一种奢侈品。中世纪黄油成为了禁品,这条禁令并没有给南部居民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烹饪用的是橄榄油或核桃油。不过却给北部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麻烦,因为在那时,黄油已经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聪明的南部商人看到了商机,将油卖到了北部,卢昂大教堂的黄油塔就是那个时期的一个写真。同时黄油也成了划分欧洲北部居民和南部居民的标志。地中海的人们从18世纪以来,一直认为黄油是麻风病的元凶。因为这个说法,天主教主教Aragon在1516年访问荷兰时还带着大量的橄榄油。

在中世纪的挪威,国王会在圣诞节从每户居民那收取1盎司黄油来作为税收。在二战期间的挪威,黄油是最重要的货币单位,它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被做成有丰富花纹的各种雕塑作为庆典和婚礼上的装饰品。

在1886年的美国,由议会首先颁布了黄油的定义和标准,目前黄油的标准是按1923年3月4日的规定执行的。而黄油的级别则是通过澄清后的风味来定义的,然后再通过其外形、色泽、盐含量等来定级,用B、A、AA这样三个级别来划分等级。在俄罗斯,黄油的单词是Maslyanitsa,它同时还是告别冬天迎接夏天的节日名称。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黄油周刚好在斋戒日之前,周一是庆典的高潮,人们在煎饼上面覆上蜂蜜、鱼子酱、新鲜的稀奶油和黄油,上面覆的黄油越多,就表示希望在夏天拥有越多的阳光。

黄油是乳经过离心分离后所得的稀奶油压炼而成的,也称为奶油、白脱油。黄油在常温下是浅黄色的固体,加热熔化后,会散发出独特的乳香。优质的黄油营养丰富,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

无意的甜品:

糖精的发明来自化学家夫人的无意之举

糖精比蔗糖要甜500倍。通常被冠以“蛋白糖”、“甜宝”等美名,但从化学角度来看,糖和糖精却是风马牛不相及。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很甜。糖精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1879年的一天下午,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实验室里做着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合成实验。实验很顺利,他今天要尽早回家,因为这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等着他回去庆祝。暮色降临,他的实验终于做好了,他高兴地拿起桌上的铅笔,记下了实验结果。又匆匆将铅笔往口袋里一插,套上外衣就往家跑去。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十分忙碌,于是他也上前帮忙,他摆上了酒杯、餐具后,妻子便端上了一盘盘菜肴,他们坐下来开始用餐。法利德别尔格叉起一块牛排,送到嘴里。突然,他停止了嚼动,诧异地问:“娜塔莎,这炸牛排里放了糖吗?”“没有啊,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往牛排中加糖的。”妻子吃了一会儿,也觉得很奇怪,就说:“今天的菜肴是有点不对,你尝尝看,这色拉也很甜。”

晚餐后,法利德别尔格仍然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甜牛排和甜色拉。他决定把原因找出来。他把厨房用品全都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后来他又将疑虑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拿起盘子舔了舔有点甜,又舔了舔自己的手也有甜味,后来他想起了自己的那支铅笔,他抽出口袋里的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他终于找到了原因,他大喊:“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娜塔莎,我用手接触过的餐具都带有甜味,而这甜味都来源于我这支铅笔。而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那么,实验室里一定有一种奇怪的特别甜的物质,我现在就去查个究竟。”于是,法利德别尔格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实验室,仔细地检查实验用过的器皿。终于,他发现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物质是甜味的来源。从此,他集中全部精力,去研究这种从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他从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又经过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处理后,用高锰酸钾氧化,最后经过结晶和脱水就能得到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它比蔗糖要甜500倍,后来他给这种结晶体起了个名字叫做“糖精”。

法利德别尔格很快就宣布了他的发明,并在美国获得了专利。1886年,他迁居到德国,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制作糖精的工厂。糖精很多年来都是世界上唯一大量生产与使用的合成甜味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糖精在世界各国的使用量明显增加。

糖精的主要原料都是石油化工产品。其中的甲苯易挥发易燃烧,如果大量摄入会引起急性中毒,危害非常大;而氯磺酸极易吸水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这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在糖精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中间体物质,也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同时也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目前中小城镇、农村市场的糖精,大部分都是中小糖精厂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其工艺粗糙、工序不完全,含有重金属、氨化合物、砷等杂物,长期食用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味精的由来:

清淡的黄瓜汤里为什么有它特殊的鲜味?

我们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倍,就感觉不出咸味了,蔗糖用水冲淡200倍,也不能再感觉出甜味,但谷氨酸钠盐,即使用水稀释30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因此而得名“味精”。味精为何如此之鲜?又是谁发明的呢?

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1908年的时候正在做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有一天,妻子给他做了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池田喝下一口,发现今天的汤与平时大不一样,味道特别鲜美。“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为何会这么鲜呢?”池田自言自语地说,“嗯,也许是海带的奥妙。”他强烈的职业敏感使他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开始研究起来。

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在海带中提取出了一种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果将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产生鲜美的味道。他很快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当时和他人共同研究提取碘的生产方法的日本商人铃木三朗助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发现提取谷氨酸钠的生意更有前景,于是立刻改变了主意对教授说:“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很快他们就开始了工作,他们发现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太不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取出0.2克的谷氨酸钠。后来他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廉价的大豆和小麦上,他们从这些物质中也可以生产出大量的谷氨酸钠。不久,他的研究成果“味之素”就出现在了东京的一家商店中,广告语非常醒目“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上市就打开了销路,购买“味之素”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在东京名声大振。

后来日本人的“味之素”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晶体引起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好奇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想搞清楚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经过化验,发现这是谷氨酸钠。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发明出一套生产谷氨酸钠的新方法。他发现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很高,他先用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就会出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又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能够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最后再将谷氨酸与氢氧化钠进行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制成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制成的谷氨酸钠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味精。1923年,吴蕴初开办了自己的味精厂,创立了“佛手牌”味精。佛手牌味精很快在我国畅销开来,最后还打进了美国市场。

味精虽然可以增鲜味,但如果不按照使用规则使用,就会产生副作用,我们要注意加入味精后忌高热久煮,否则味精会变为焦点谷氨酸钠,食后对人体有害,且难以排出体外。孕妇及婴幼儿和老人、儿童都不宜多食味精。还有患有高血压的人,如果过多食用味精,会导致血压升高。

被俘将军的贡献:

口香糖竟然是墨西哥丛林中的树胶

最初的口香糖竟然是树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836年,墨西哥的桑塔·安纳将军在贾森托战役中被俘。被释放后,他将一种晒干了的人心果树胶带到了美国纽约,本来是想和冒险家一起研究它是否可以代替橡胶,但他带着树胶见了美国泽西市的冒险家亚当斯后,确定它代替橡胶是不可能的。不过亚当斯与他谈话时,发现他将树胶放进嘴里嚼咬,于是向他了解了此树胶的缘由,亚当斯的儿子尝了一小块,觉得这东西挺有意思的,十分喜欢。有一天,亚当斯在一家药店门口看到一个小女孩从那里买了一块石蜡,在当时,石蜡被人们用来嚼咬。这让他想起了树胶和儿子对树胶的喜爱。于是他决定把将军带来的树胶加工成圆球状的新的嚼咬物。1869年,亚当斯买了一批树胶,租了厂房,便开始大批量生产,最后放在了药店销售,结果销路比他想象的还要好。这一嚼咬物就是最早的口香糖。亚当斯于1870年推出了一种叫“BlackJack”的口香糖,这种口香糖是以甘草精调味的,而且还把口香糖从块状改成了条状,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至今还可在市场上找到。1880年,美国的里格雷在树胶内加入了糖和香料制出了甜味口香糖。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无糖口香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发明了口香糖合成剂和合成树脂,口香糖产业大大发展。很快口香糖便走向了世界。如今主要是用糖、糖浆、调味品、软化剂和胶基来制作口香糖的。

板式口香糖、泡泡糖和糖衣口香糖是口香糖的三种主要形式。销量最多的口香糖是板式口香糖。泡泡糖的糖体强度较大,可吹起大的皮膜泡。糖衣口香糖的表层是糖衣,糖衣是通过旋转釜挂上去的。

口香糖中含有的物质在细菌的作用下容易形成牙菌斑,并会发酵产酸,导致龋齿。另外,口香糖所含的增塑剂有微毒,孩子在吹泡泡的过程中不断吐舌、伸舌,并习惯用一侧牙齿咀嚼,可能导致颌面部发育不均,牙颌畸形。此外,幼儿要忌食口香糖,因为口香糖很容易被幼儿误吞到食道或支气管中,后果严重。所以最好不要让口香糖成为孩子的零食。

咀嚼口香糖的时间不宜太久,一般不超过15分钟,有胃病的人要更加注意这一点,如果长时间咀嚼口香糖,会反射性地产生大量的胃酸。如果是空腹咀嚼,还会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反酸水等症状,日积月累还有可能导致胃溃疡和胃炎等疾病。

冰冻的奶制品:

马可波罗将中国冰激凌技术传到欧洲

在古代,很早以前人们就会用冰制作食品了。不过当时,冰制食品属于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能够享用得到。在古埃及,法老将雪放入双层银质高脚杯里,以此来冰镇水果汁。法老们十分喜爱这种食品,他们还用它来招待贵客。

早在225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把一些食物放进冷库中降温。汉代以后,皇宫的地下室里就会存上千块冰砖。后来,出现了一种专供皇帝食用的特殊食品,它是将米饭和牛奶混在一起,再加入新鲜的槔脑,然后冷冻制成。亚历山大大帝是在公元4世纪,征服波斯后,才体验到了饮用冰镇果汁的乐趣的。

冰激凌的雏形来源于一次偶然。有一次罗马皇帝尼禄派人到阿尔卑斯山,将那里的冰雪运到罗马,目的是保鲜水果。在运输的路上,人们发明了一种吃法,就是把果酱和雪混合起来,结果发现味道格外甜美,百吃不厌。

冰激凌真正的制作方法,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本国的。当年,他来到中国,发现那种加牛奶的盘装食品非常受人们的喜欢。还有人在大街上叫卖冰冻的奶制品。他很好奇,尝了尝,觉得味道很不错,于是在1295年,他从中国把它的制法带回了意大利,经过调味,意大利出现了新的冰激凌。

1533年,在卡特琳·德梅迪西与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婚礼上,威尼斯人利用这个机会,向人们推销甜美可口的冰冻食品。婚礼共持续了34天,人们每天都饮用这种冰冻的果汁。此后,在欧洲大陆上就出现了一种半冰冻的甜点心,它是用奶油做成的,非常美味。这种点心的制作方法是不外传的。据说,英国查理二世流亡到欧洲大陆的时候,品尝到了这种美妙的食品。在17世纪的法国,冰冻食品的商店越来越多,生意异常地好。到了18世纪时期,巴黎的商贩在冰块里加入了一些奶油。

1846年,南茜·约翰逊在新泽西州发明了一种手动曲柄冰激凌机。1851年,巴尔的摩建立了第一家冰激凌工厂,从此实现了工业化生产。采用冷冻技术后,冰激凌实现了大批量生产、贮藏和运输。1870年,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家制冰厂,冰激凌很快流行起来。

1874年,罗伯特·格林突发奇想,创制出了一种全新的冰激凌产品,就是冰激凌苏打。而19世纪90年代,由于威斯康星禁止在星期天出售冰激凌苏打,而出现了圣代,圣代就是含调味果汁的冰激凌,是一种盘装食品。

1904年,美国出现了圆形蛋卷冰激凌。冰激凌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意大利被称为牛奶花,在英国被叫做冻奶油。当今世界,在制作冰激凌上,名气最大的是意大利和美国。

元宵变汤圆:

袁世凯为避讳将传统美食“元宵”改名

有一首打油诗为:“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呢?有什么故事呢?原来袁世凯做了大总统之后,还想当皇帝,因为没能得逞,终日烦恼。有一天,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袁世凯一听,大怒,打了她一个耳光,这是由于“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只能说“汤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秦朝时期就有了,在汉文帝时,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的节日了。东汉明帝时期,有了元宵赏灯的习俗,这是由于明帝提倡佛教,他得知佛教在正月十五日要观佛舍利,点灯敬佛,所以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全国人民也都要挂灯。后来就逐渐形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

有人认为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人民常常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人还会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为盛行,参加歌舞者可达数万。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不过至今仍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