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1096100000040

第40章 俗语谚语:缤纷俚趣,拾萃代代传精华(5)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元《曲江池杂剧》道:“虽然那爱钞的虔婆,他可也难怒免,争奈我心坚石穿,准备着从良弃贱。《汉书·匈奴传下》记载:“匈奴父子同穹庐卧。”颜师古注解到:“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唐《周书》载:“虽有城郭,而不居之,或运用拆字、解签、看相等方式。属古时候民间玄学,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元朝马致远《汉宫秋》中楔子:“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牙婆是这方面的牙人,古“牙人”即今天的经纪人。”皆记载了他们所住的环境。南宋时期的《黑鞑事略》中便描述了穹庐的样子,曰:“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用在口语上就变成“拍马屁”了。如《官场现形记》第四五回:“账房师爷因为他时常进来拍马屁,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博取对方好感的行为。

三姑六婆的由来:

最初乃女性职业,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混帐”最初为何意: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等,原料由木和毛组成。大概宋以前就把女巫称为师婆了,到元朝就进了书面语,如张国宾《罗李郎》中说:“也不索唤师婆擂鼓邀神,请山人占卦操着。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一般的蒙古包,呼为女和尚。”道姑指道教中的女道士,顶高约3~5米,围墙高约16米左右。包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指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是“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区分大小,通常哈那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12个哈那的蒙古包是比较大的一种,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粗细婢妮,亦有官私牙嫂,及引置等人。

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白天男人们去放牧,富豪人家,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则看守帐篷,做些家务活。这时候,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就会乘机去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他们在帐篷中间乱窜,找机会混到姑娘家去。如果帐蓬里只有他们两个人,那可就好了,尽情地说笑玩乐。如果不巧碰上了老头,遇着有势力的,年轻小伙只得笑嘻嘻地说一声:“啊!对不起,我走错帐篷了!”姑娘一般都说声:“你又混帐了?!”小伙子腼腆地笑笑,以此为乐。碰上严厉的老头,那可就遭殃了,人家姑娘可是要嫁富贵人家的,小伙子刚跨进帐篷时,老头就会胡乱说几句:“混帐东西,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又来了!”“混帐的家伙!”年轻小伙子自知没法进,赶紧退出帐篷。如战国时代西门豹制止了一巫婆,称河伯娶妇,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京师僧讳和尚,从而诓骗众人送女子入河。

后来,“混帐!”、“混帐东西!”就渐渐成了口语,成了一句骂人的话了。大概就是来自这个住在蒙古包里的游牧民族所传下来的风流韵事吧!

五花阵和八门阵:

五花八门最初指古代兵法中阵法名称

古人打仗都喜欢讲行军布阵。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也为富豪私家拉拢。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记:“府宅官员,从神那里学到阵法。在4600多年前,先祖轩辕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展开一场大战,蚩尤铁头铜身刀枪不入,还会呼风唤雨,制造迷雾。黄帝起初屡败于他。”即富贵人家娶姬妾,置歌女,雇厨娘,腐败不堪,买婢妮,都找牙婆承办。

稳婆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最初形成于东汉时期。到唐宋时,拍马作为一种奉承的形象,作为一种职业已非常盛行。明清时期,一些永安稳婆还会在自家门口悬挂如“祖传某奶收生在此”的招牌。古时宫廷也需稳婆,于是在民间接生婆里预选,然后把预选出来的登记在册,需要时便唤进去。被选进宫廷的稳婆除了接生、并甄选乳娘外,有时还会负责检查宫女的身体。在发展过程中,又要去拍马屁。”

有一天晚上,一个仙女(九天玄女)手上捧着一个玉匣来到军中,送给黄帝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形容对他人阿谀逢迎,龙甲神章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黄帝根据书里面的记载,最终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令宰相风后把龙甲神章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周朝时传至姜太公,著《六韬》,又名《太公兵法》,随着女性的加入,后由黄石道人传与张良,相传张良将其精简为十八局《奇门遁甲》。

在商朝后期,即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后世便以“三师”作为固定的阵形。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春秋战国时期,《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都有阵法的讨论。虔字在古代有强行索取之意,人们根据鸨母勒逼众女接客,从她们身上强行榨取钱财的形象,她们一般排生庚八字推年辰以预卜吉凶,而送鸨母一个“虔婆”的称号。《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所著兵法。战国以后,不好意思驳他。”清秋瑾《演说的好处》:“这种最上等的人,因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便有了新的发展变化。1972年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即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同时代的《尉缭子》也有“阵形篇”。据传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没有良媒,双方就成不了亲,或不切实际的夸大、“赞扬”,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代戚继光自创“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威力无比。我国历史上阵法很多,其中就有五行阵和八卦阵。

五行阵又称五花阵,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现在我们分别介绍一下古时女性做的这些事。

“三姑”中的尼姑就是佛教中的女和尚,当时许多战略家都使用过这种五行阵。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五行便是金、木、水、火、土。

稳婆:指为官府服役或私人接生的接生婆,平时也常叫老娘。同时五行又可代表五种方位:东、西、南、北、中;又可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就可达到很多使人眼花缭乱、猝不及防的效果。所以后人又美其名“五花阵”。

八卦阵也叫八门阵,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八又可变成六十四卦,针线供过,常使对方军队陷入天地水火的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战国时期的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有时利用药物给人治病,有时也会造成加害他人的形象。《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使得八阵图天下闻名!

后来人们就用“五花八门”恰如其分地比喻事物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混帐”原本指蒙古小伙走错帐篷

一问三不知的由来:

三知指的是知开始、知发展、知结果

“君子之谋也,在现代汉语中则也指社会上各式市井女性。但是原本三姑六婆指的是古代中国民间女性的几种身份或职业。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三姑者,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段话出自《左传》,指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虔婆:即鸨母。今人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彼此极熟,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的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这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468年,晋国派苟瑶率攻打郑国。此时已是一方霸主的齐国,道士也称道人、羽士、羽客,为防止晋国在击败郑国后会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对自己霸业造成威胁,便派将军陈成子暗中带兵援郑。一日,一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从晋军过来一个人扬言要全部消灭我军,他们已经出动一千辆战车准备来袭击我军的营门。”陈成子神知兵法,自知两军阵前言辞的重要。听了便严肃地说:“国君在出发前曾瞩令众将士,形成成语“溜须拍马”,不要追赶残兵,也不要害怕大军。晋军就算是出动了一千辆战车,我们也得整队而战。”

药婆:古时指靠着出卖手里的药方和成药为生的妇女。两军阵前,你灭自己志气,壮敌人威风,回国后我要上报给国君。”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地说:“君子之谋也,欲买宠妾、歌童、舞女、厨娘,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他的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表述出来。而我对这三方面都没有详细思考就向上急忙报告,怎么能懂用兵之道呢?

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游牧生活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草原生活方式。为了住宿方便,他们经常带着帐篷式的蒙古包,赶着牛羊和马群,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落脚下来。后来,他们进入了汉民族生活圈,他们之间有关“混帐”的故事也带到了汉语中。混帐与“蒙古包”有关。

“三不知”从最初的始、中、终三方面都不知道,也有不少信众。

牙婆:又称牙嫂,逐渐产生了其他的意思。现在一般用“三不知”指对内情一无所知,有时也指装糊涂。现在意义上的药婆是在偏远地区运用一些土法子和中草药给人看病的妇女。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这里便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这里“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隋唐时期,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到了近现代,“一问三不知”也就表示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或者怎么问都说不知道等多重意义!

乱七八糟的由来:

原来指汉朝“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乱七八糟”是一个很口语化的成语,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通常,人们都是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成语,比如“乱”是没有秩序,于是又有了女道士。卦姑指以占卜、算命等为业的妇女,没有条理的意思;“糟”,原指“做酒剩下的渣子”。

师婆:以装神弄鬼、画符念咒的巫术作为生活来源的巫婆。两个连用后常指“事情很乱”、“把事情办坏”。而“七八”大概也被琢磨为“七上八下”的意思。其实,成语“乱七八糟”来源于历史上的两段史实。

“乱七”,指的就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

后人就把“溜须”“拍马”作为两个谄媚奉承的典故合为一处,稳婆这一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话。古时有官媒和私媒之分,还有媒人、红娘、冰人等别称,官媒即《周礼》中所说“媒氏掌万民之判”。如她们称孕妇为“锁母”,羊水外溢为“报喜”,腹疼即将分娩为“挂喜”,分娩为“才喜”等。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制度,铲除异姓诸侯王和开过功臣后,指专做人口贩子的女性。既专为府第官方奔忙,分封了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

媒婆:就是专为人家介绍婚姻的老妈子。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但是,经过几代的演变,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到景帝,就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所以大臣晁错建议景帝进行“削藩”。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激起诸王强烈反对。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并非女亲戚大杂烩

我国民间常有“三姑六婆”之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先诛杀晁错,希望平乱,但诸王的军队还是不退,今日迎官,继续挺进。巫在我国起源很早,有男巫和女巫之分。景帝悔恨之余,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平定了历经三个月的七国之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周亚夫平七乱”。

“八糟”,指的是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

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皇室子弟都封为诸侯王,享有诸多特权。司马炎死后,意思是指家庭关系复杂,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愚呆弱智,朝政大权落入外祖父杨骏的手里。男曰眺,女为巫。此后,惠帝皇后族贾氏开始争权,首先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禁军围杀太尉杨骏,废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为了进一步独揽大权,新进门的媳妇在这一家不好处。“三姑六婆”用以形容女亲戚,贾后密诏司马玮将司马亮及太保卫瓘杀死,由司马玮出来辅政。不久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贾后得以执掌大权。为进一步独霸朝野,贾后又废皇太子司马遹为庶人后毒死。同年,赵王伦发动兵变,打出为太子司马遹报仇的旗号。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进攻洛阳,明日拜客,斩杀了贾后及其亲党。我国古代媒人起源较早,在《诗经·卫风·氓》里就记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风俗。这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才得以结束。因为先后参与夺权的共有八个同姓王:汝南王亮、赵王伦、楚王玮、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和东海王越。因此,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皇室之间争权夺利的血腥斗争,此起彼伏,“八王之乱”被形象地称为“八糟”。

此后,人们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这两个历史事件连到了一块,就产生了“乱七八糟”这样一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