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1096100000007

第7章 生活用品:宜室宜家,拉开帷幔看古今(6)

不走样的描摹:

水银蒸气帮助达·盖尔发明照相机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产生了一个梦想,希望把自己喜欢的景象如实地记录下来。那时,要想记录视觉形象,只能通过绘画的方法实现。可不论画师的技术有多么非凡,都无法把物体的形象一点不走样地描摹出来。人们为了将影像完美地留存下来,便开始利用光学原理来发展照相的技术。

最开始,人们是通过针孔使物体的影像在墙壁上映照成相的。16世纪时,著名画家达·芬奇曾利用这种方法,把美景映照在墙上,供人观赏。但这种方法并不能记录影像,只是一种简单的投影。18世纪,法国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行业,就是在人像前点一支蜡烛,背后放一张白纸,画家用铅笔将烛光投射到纸上的人影勾出轮廓,再用铅笔涂成一张“照片”。后来,维丘德发现了硝酸银的感光作用,而制成了印相纸,不过这种纸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一遇光立刻会失去作用。法国的尼布斯对此开始展开研究,他在玻璃板上撒满沥青粉末,再敷上一层光洁的蜡,这样玻璃板就变成了半透明体,这成功地克服了印相纸怕见光的弊端。

法国的达盖尔于1839年开始研究照相技术。有一次,他把银匙放在了曾用碘处理过的金属板上。后来他发现银匙的影子竟印到了板上。于是他专门磨制了金属板并给它涂上碘,用镜头拍摄,真的拍下了影子。达盖尔习惯将曝光的底片放到药箱里。有一次他发现曝过光的底片竟然影像清楚了,因此他断定箱中有一种具有显影作用的药品。为了搞清楚它是什么,达盖尔每天晚上都在药箱里放入一张曝过光的底片。第二天他再取出底片和一瓶药品。因为如果将那种有特殊作用的药取走,再放进去底片后,就不可能出现清晰的影像了。可是结果却让达盖尔很意外,当箱子里的药品被全部取光后,底片依然清晰。达盖尔对箱子进行了仔细的搜查,终于发现在箱子里有一些小水银珠。他才弄明白底片影像清晰的原因,因为箱子里温度很高,导致水银蒸发,这对底片产生了影响,使显像清晰。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达盖尔暗室之中,多次对底片进行试验,果然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他终于解决了照相的关键技术——显影问题。后来他又解决了定影技术。很快,他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

后来,随着照相术的发展,成像质量和感光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888年的时候,美国的伊斯特曼发明了柯达照相机。这种相机非常小巧,深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照相机中的新宠。20世纪以来,照相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尤其是数码相机的问世对人们的摄影观念影响巨大。

黑暗终结:

斯旺和爱迪生,谁是电灯的真正发明者?

电灯是指通过连接灯丝让它发光的灯,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在没有发明电灯之前,人类的白天依靠太阳照明,晚上靠火光或月光照明。如今我们依然广泛使用的白炽灯,就是一种利用电发光的灯。电灯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1809年,历史上第一盏电弧灯诞生了,它的发明者是英国人戴维。电弧灯其实就是两根和电极相连的碳棒,在通电后,产生很大的电阻,出现很高的热量,发出很亮的电弧。电弧灯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很快就取代了煤气灯,成为了路灯的主要光源。但它会释放出大量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耗电多、不稳定、寿命短、维护麻烦。

到了19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金属能够被电流加热成白炽状,1841年,弗雷德里克·德·莫林斯在英国首先拥有了白炽灯的第一项专利。接着,英国的约瑟夫·斯旺发明了碳质灯丝和真空灯泡。斯旺首先在自己的屋里装上了灯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灯泡照明的房子。1881年,斯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生产这种灯泡。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上看到用碳丝做灯丝的报道后,受到启发,逐渐形成了关于电灯的构想。多次试验后,他终于制成了一根碳丝。

1879年10月,爱迪生把一节碳化的棉纱线放于真空的玻璃管里,通电后足足发光了45小时,十分明亮,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真正的电灯泡。之后电灯技术不断地改进,到了1934年就已经形成了如今我们普遍使用的白炽灯泡。

后来,爱迪生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电力销售制度,进一步将电灯推广开来。爱迪生认为只要建立良好的公用事业系统,人们就会发现用气照明的缺点,而愿意用电来照明。那个时候,斯旺和爱迪生都认为是自己发明了灯泡。经过激烈的专利权官司之后,两个人竟联合起来,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

其实,斯旺在电灯的发明上功不可没。但人们一直认为爱迪生是电灯的真正发明者,主要是因为爱迪生在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要想普及电灯,就必须在电路上并联而不能进行串联。这样即使有一个灯泡关闭或损坏,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线路。但并联要求灯泡有很高的电阻,正是爱迪生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开发出一种灯丝极细的灯泡。所以人们认为爱迪生起的作用更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近代技术发明的成果,一般是以专利权获得的早晚为准的。爱迪生对电灯每做一项改进都立刻申请了专利。1883年的时候,他就已经获得了147项的有关专利。可斯旺在制成第一个碳丝灯泡的32年后,才第一次申请专利。他申请专利的意识比起爱迪生来是有些淡薄了。

愉快的发明:

康德姆发明避孕套被封为骑士勋爵

避孕套的英文名字是Condom,Condom是17世纪晚期的一位英国医师,是他最先发明了避孕套。他制作避孕套的材料是小羊的盲肠,避孕套的成功发明使他成为了骑士勋爵,他的这一发明还被誉为“愉快的发明”。

其实康德姆并不是发明避孕套的第一人,据历史资料表明,类似的避孕工具在古埃及和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避孕套,是用动物膀胱或鱼鳔制成的。欧陆使用保险套最早证据是法国的一个叫康普利的地方的古老洞穴内的保险套壁画。

避孕套也叫安全套,它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期的安全套并不主要用于避孕,而是为了防止性病传播的,因此又称它为阴茎套、保险套等。到了近代,由于世界人口剧增,保险套才成了避孕工具,并正式命名为“安全套”。安全套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避孕工具。对于它还有另一种说法。可怕的梅毒是在1492年,由哥伦布的水手从海地带回西班牙的,很快又传到了法国、德国和瑞士,最后传播到了整个欧洲的国家。十年后,这种病毒又传遍了全世界。1523到1562年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加布里瓦·法卢拜对此发明出一种用亚麻布套制成的避孕套。这项发明主要的目的是预防性病,其次才是避孕。1551~1562年间,他调查了1100名使用这种避孕套的人,调查证明避孕套对预防性病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避孕套的发明权应属于法卢拜。可以看出最早时候的避孕套,大多是用亚麻布或羊肠制作的,19世纪后,才被乳胶质避孕套替代。1883年,荷兰的物理学家阿莱特·雅各布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乳胶避孕套。如今的避孕套通常是用天然橡胶或聚亚安酯做成的。

避孕套的发明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构造简单方便,价格便宜,大众化,能够有效地预防性病和控制人口的增长。避孕套的品牌众多,知名的品牌有:“CK”是英国皇室的指定品牌;SSL集团公司的杜蕾斯品牌,国内杜蕾斯避孕套是由青岛生产;脉动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安全套品牌,由马来西亚ESBONG乳胶有限公司生产,原装进口,特点为:高柔韧、高柔度、高纯白和高清洁度,卫生、舒适、安全、温馨;杰士邦(Jissbon),是全球著名的安全套生产商;金盾(KINDON)是金盾企业旗下品牌,获得了“中国著名品牌”的称号;新一代(XINYIDAI)安全套采用了高科技技术,全天然的乳胶进口优质原料。最薄安全套、网友、001安全套、安全带、杜仕邦、塞呋盾等品牌也是不错的品牌。

一帆风顺的忌讳:

“箸子”什么时候变成了“筷子”?

筷子,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筷子在古代的时候叫箸,由于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之意,很不吉利,后来才用其反义字“筷”来代替它,据考证,筷子一语出现在明代以前。

关于筷子有一个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每天在野外进餐,时间紧迫的时候,等锅里的兽肉还没完全煮熟就开始吃了。但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汤水沸滚,下手去捞太烫了,于是他便折树枝来夹肉或粉粢,这就是筷子的雏形。当然这也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

由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所以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现在的种种说法,也只是人们的推测,并无实证。《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说明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从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夹取烫食到筷子的形成,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过程。

人类的历史,也是进化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改变,筷子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到了商代,渐渐形成了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到了商代末期,纣王为满足自己的奢华生活,下令猎象锯牙,用象牙制成象箸当做自己的食具。先秦时候的筷子,多由竹木所制。汉代筷子的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三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两双,由此可见,汉代使用筷子的人已较为普通。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筷箸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是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从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是到现在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从隋到唐,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特别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冶炼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金箸银箸就越来越多了。从唐代出土的银箸来看,那时银箸非常受达官贵族及士大夫阶层宠爱,敦煌473窟的壁画《宴饮图》中凉亭中长桌两边男左女右坐着四男五女,人人面前放有箸和匙。还有一幅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野宴图》,坐立者十九人还有侍女两名,餐桌上放满了耳杯盘盏之类,也都横放有一双双的筷箸。宋辽夏元的筷箸,质地多为银制或铜铸。与唐代的筷子比起来,相对较短,约25公分左右,最短的仅15公分。北宋的银箸,长23公分,并有了新的突破,改圆柱形为六棱形,但下端还是细圆柱形。到了元代,箸形又有了新的变化,有的筷子首部呈八角形,长度为26.5公分。宋、辽、金、元朝代的筷子器形多变,不像唐代以前的箸那么单调,大都是素面圆柱体。

到了明代,箸变为首方足圆,即上部为方形,下半部为圆形,是明代箸的流行样式。清代的筷箸,其特点是工艺精巧美观。竹木筷镶银者甚多,既有上下双镶箸,也有三镶箸。《红楼梦》中写道:“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三镶指的就是顶镶银帽,足镶银套,中部镶银环。不过到了清代末期,就不再时兴中部镶银环了,而是以环镶银链为多。

身份的象征:

黄帝受盛开的鲜花的启发首创伞的雏形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描写过舜帝用两柄伞逃生的故事,由此看出,伞在中国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传说,黄帝在涿鹿与蚩尤大战时,看到盛开的鲜花得到了启发,做出一种华盖,是倒扣的形状。这就是伞的前身,这种伞很大,是帝王、贵族和高官们专用的,能够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身份和地位。

古时候人们把伞都称为“华盖”。《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其中的“盖”就是伞。《史记·五帝本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伞”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中。从结构上看,伞由伞骨和伞面两部分组成。伞骨一般是用竹、木、金属制作,而伞面的面料和功能在不同时期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可能最早的伞面只是用树叶和羽毛做的,后来出现了用兽皮、丝绸、油纸、布、化纤、尼龙和塑料等材料制作的伞面。到了北魏时期,出现了一种既能挡雨又能遮阳的伞,非常受大众的喜爱。

古时候有很多种伞,有的伞是作为达官显贵的装饰品的,也能显示士大夫的权势。帝王将相外出时,会撑很多的伞,如长柄扇、万民伞等,他们乘坐的车舆上的伞,表示的是“荫庇百姓”的意思。普通老百姓,一般只用伞挡雨,没有其它讲究。

不同官位和职务打不同的“罗伞”,其大小、颜色存在着严格的区分。这一惯例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汉朝以后出现了纸伞,纸伞在唐朝时又传入了日本,16世纪才传到欧洲。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老焱若教授首先设计出了折叠伞,他与北京一家机械加工厂——中孚工厂签订了协议,由中孚工厂生产并销售。由于折叠伞携带方便很快就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不久,便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

伞在欧洲出现得很晚。在欧洲,已知的关于伞的最早记录是在公元前2400年,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德王取得胜利的时候。公元前1000年,伞的制作原理传到了埃及。现在已经出土了印度和希腊塞浦路斯文化时期的雨伞,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伞”这个词一直到了12世纪的时候,才正式出现在英语的词汇里。16、17世纪时,北非和西非的君主开始有了专用的皇家华盖,用来遮住强烈的阳光。这些阳伞是从埃及传入的。18世纪30年代,法国的首都巴黎出现了用油布做成的雨伞。而英国的第一把雨伞来自于中国。1747年,英国一个叫汉威的慈善家到中国旅行,不巧碰到了几场大雨,他看见中国的人们都用伞罩住头顶,十分惊奇,觉得伞实在是太奇妙了,用起来又很方便。后来,他便买了一把中国伞带回了英国,这把伞在英国一下子轰动起来。从此以后,英国开始制作伞,而且用伞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甚至把雨天打伞当做一种时尚。19世纪初,伞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可,于是,便在全球普及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