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1096100000009

第9章 衣着服饰:衣香潋艳,千古风流时世妆(2)

17世纪起,高跟鞋成为了男女时装的一个重要元素。不过当时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样式。18世纪时,人们开始尝试制造纤细的鞋跟,可惜支撑力不足,到了18世纪后期高跟鞋的高度渐渐回落,流行起一种加上丝带及蝴蝶结的鞋子。19世纪,可爱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并流行了长达50年之久,当时造鞋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款式也更加多元化了。到了20年代,凉鞋与高跟结合起来,推出了优雅的晚宴高跟凉鞋。而30年代到40年代时,人们认为当众露趾露跟是没有修养的表现,但在女性渴望解放的欲望下,这个说法很快就倒下了。50年代至今,钢钉技术为女性带来了福音,让设计师能够设计出让女士又爱又恨的尖细鞋跟。当年玛丽莲·梦露就是穿上由SalvatoreFerragamo设计的金属细跟高跟鞋才一举成名的,她曾当众承认高跟鞋对她的事业有极大的帮助。

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可能喜欢穿旅游鞋或拖鞋,但穿高跟鞋的女人是绝对精神的。高跟鞋和丝袜可以使美丽经历本质的转换,穿高跟鞋对于女人来说,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抹脂粉。

胭脂乃“焉支”:

匈奴为何高呼“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为何高呼“使我妇女无颜色”?原来当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焉支山区是天然草场,是匈奴赖以生存的家园,据传说,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出自这一带,因此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即焉支的谐音。另外这里还盛产胭脂的原料红蓝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所以,此战役失去了焉支山宝地,匈奴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古代妇女主要的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或焉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胭脂源自商纣时期,是燕地的妇女采来红蓝花,用其叶汁凝结为脂,因此得名燕脂。还有人认为红蓝花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胭脂是那时被引进的。

汉代以后,妇女涂胭脂的习惯开始流行起来,且经久不衰。在历代的诗文中对此都有不少的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唐朝,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了,“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被写入了当时的笔记小说中。如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写道:“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这讲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厚厚的脂粉,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的《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如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好像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写法上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当时女子盛行涂胭脂的情况。

唐代以后,虽然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未衰。辽代时期妇女的红妆,虽没有文字的记载,但实例却是有的。比如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和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中所画的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就反映了当时女子是涂抹胭脂的。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女学生开始崇尚素服淡妆,才改变了这种习俗。

胭脂的做法是在红蓝花开之时将整朵摘下,然后放进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和黄两种色素,把黄色淘去后,就会形成鲜艳的胭脂。在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很多,比如: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中都可以提取出天然的红色素来制作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已经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而是一切红妆的指代。

喇叭裤为何退出历史舞台:

冬天不防寒,夏天特保暖

喇叭裤的特点是低腰短裆,紧裹臀部,裤腿上窄下宽,形如喇叭,有的裤脚能宽得像一把扫街的扫帚。这种裤子曾被一些老年人认为是“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不祥之物。而正是这种反差逐渐打破了人们在服装认识上的禁锢,体现了年轻人的反叛思想,成为了一面象征自由的旗帜,刷新了人们的旧观念,并给当下多元化的服装时代埋下了伏笔。

喇叭裤最早是由法国巴黎服装设计师们参考水手服设计的。水手在甲板上工作,海水易溅进靴筒,所以用宽大裤脚来罩住靴筒,以免水花溅入,这便是水手裤的前身。1960年,喇叭裤一度吸引了西方很多猎奇的青年,成为美国的时尚,后来“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巅峰,随后流传到日本和港台。喇叭裤在西方流行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没落了。到了70年代,就基本上退出了时装舞台。这主要是因为它不实用,冬天不便于穿其他寒衣保暖,夏天又不易散热,行动也不方便。

20世纪70年代末,喇叭裤是随着日本和港台电影而在中国内地流行起来的,并风靡一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喇叭裤成为了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并被称为是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当时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曾引起过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僵化,稍微新潮一点,奇特一点的服装,都被视为是“不正经的人”穿的服装,并遭到排斥。

在喇叭裤流行之前,在城市里的青年中时兴过一种瘦腿裤,穿者多是地痞、流氓、小玩闹,几乎成了当时不良青年的标志服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普通的学生是不敢穿瘦腿裤的,而且学校也明令禁止学生穿着奇装异服进入校门。当年,教师剪学生的裤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也从没有遇到过家长或社会的反对。在社会的严厉抵制下,瘦腿裤始终限于小部分另类青年群体。

喇叭裤也是一样,从一开始出现就受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和唾弃,如果谁穿一条喇叭裤上街,肯定会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被人们说成不正经的人。而且,穿喇叭裤甚至被视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三不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服装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喇叭裤在当时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裤型,比穿那些又肥又大的直筒裤漂亮得多。所以它后来逐渐流行起来,穿的人越来越多了,人们也就见惯不怪、习以为常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喇叭裤最终被人们所接受,而且竟然变成了风行一时的主流裤型。如今,已经进入到了服装的多元化发展时代,人们开始追求自我,服装样式也越来越多,千变万化,喇叭裤也逐渐演变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矿工们的耐用品:

牛仔裤的发明是帐篷改造的矿工服

牛仔裤被称为“百搭服装之首”,可谓是一年四季永不凋零的明星。如今牛仔裤的面料和花色也是越来越多。牛仔裤具备良好的修身作用,直筒牛仔裤能让腿粗显得健美修长,紧身牛仔裤能让胖女人变苗条,瘦女人变性感。它是谁发明的呢?

1849年美国的那次淘金潮,第一批踏上美国大陆的移民,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们每天拼命地工作,高强度的劳动使他们的衣服极易磨损,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耐穿的衣服。就在这个时候,一些工厂开始用热那亚(genoese)的帆布来生产工作裤了,并把用这种帆布制成的裤子叫做genoese。后来就演变成了“jeans”,即坚实、耐用的牛仔裤。德国的利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被公认为是牛仔裤的发明者。

1850年,他创立了利维公司,并首次生产出501牛仔裤,这些就是牛仔裤的鼻祖。后来尤其是在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地带,几乎人人都穿牛仔裤,到了30年代中期,牛仔裤被带到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繁华都市,从此牛仔裤成为了流行服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当局还把牛仔裤指定为美军的制服,于是大批的牛仔裤随着美军进入了欧洲。战后大量积存的牛仔裤在当地限量发售,由于这种裤子美观、实用、耐穿,价格便宜,因此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欧洲本地的工作服制造商看到了商机,便纷纷争相仿效美国的原装货色,从此牛仔裤在欧洲各地流行开来。美国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也大大地带动了牛仔裤的国际流行风潮。50年代期间,在很多著名的好莱坞电影片中的主角都穿着舒适、大方的牛仔裤,那些大牌明星引导了潮流,牛仔裤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60、70年代,摇滚乐广泛流行加上嬉皮士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又极大地带动了牛仔装的发展。这时,牛仔装也进入了上流社会,很多名门贵族也开始穿起了牛仔裤。其中包括英国的安娜公主、埃及的法赫皇后、摩洛哥的国王哈桑二世和约旦国王侯赛因以及法国前总统蓬皮杜等,并且美国前总统卡特还曾穿着牛仔装去参加总统竞选。从此出身卑贱的牛仔装变得身价百倍,久盛不衰了。

牛仔裤的发展过程漫长,1855年的时候,牛仔裤只有一个后袋,1872年,开始用金属铆钉加固牛仔裤受力部位,之后牛仔裤变为靛蓝色。以橙色的双拱式线迹装饰后袋,后来又加上了一个表袋。1893年,怀特肯·贾布森发明了拉链。这时,牛仔裤有五个口袋的形式才固定了下来,不久又增设了腰带襻。Lee公司于1926年生产出了第一条拉链牛仔裤。1937年的时候,后袋的铆钉被藏起来了。几年后,去掉了牛仔裤前开襟下部的铆钉。二战期间又去掉了后腰蝴蝶结和表袋铆钉和后袋的双拱式线迹。到了1947年,拱式线迹重新出现。1959年,出现了经过预缩处理的牛仔裤。1983年,织机技术得到了改进,使牛仔裤门幅增宽,红裤边消失。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制作牛仔裤的工艺大大提高,牛仔裤获得了今天的完善结构。

美丽的“罪人”:

最初穿泳装者竟被定为猥亵暴露罪

第一个穿泳装的人竟被定为“罪人”,女士泳装可谓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女性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地位较低,中世纪时,人们曾用一系列理由阻止妇女游泳甚至洗澡。到了17世纪,一些与医疗有关的洗浴方式增加了妇女洗澡的机会,但她们必须穿上很长的厚衬衫还要戴一顶帽子。每当她们出水时,侍者们就会给她们披上长袍。直到19世纪还有人这样做。

到了19世纪,出现了一种有皮带、长度及膝的泳装。不过妇女们还会在下面还穿上裤子和丝袜。此外还会头戴游泳帽,脚穿系带拖鞋。泳装于19世纪80年代进入时装杂志和商店目录。1870年到1900年,女式泳装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妇女们在泳装下面仍然穿着一种有袖子和护腿,类似儿童睡衣的连体服装。那时一些国家政府禁止穿“放荡”的服装,规定游泳衣必须覆盖从颈部到膝盖的人体部位。

1912年,女子游泳首次成为奥运会项目。澳大利亚的女游泳选手安妮特·凯勒曼(AnnetteKellerman)于1907年在波士顿由于穿一件大胆的连体泳装,而被警方逮捕,成为了美丽的“罪人”。到了20世纪30年代,泳装的款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始没有了袖子,裤腿越来越短,领口也越来越低。而最根本的革新还要说是比基尼的出现。比基尼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世界的大众文化和道德观念。

开始的时候比基尼只在欧洲盛行,15年后传到了美国。当玛丽莲·梦露身穿比基尼出现于电影画面和艺术照片及各种时尚杂志上时,人们才开始对她另眼相看。玛丽莲·梦露成为好莱坞的性感女神,比基尼也因此迅速红遍全球。20世纪,《穿比基尼的姑娘》在法国上映后,比基尼也迷住了法国人,成为了时髦的装束;布赖恩·海兰的一首歌《黄色圆点花纹小小的比基尼》更让它家喻户晓;1969年,美国的杂志《生活》开始出专题来介绍比基尼泳装,这时比基尼的负面形象终于消失。

1964年鲁迪设计出没有胸罩的比基尼开始挑战公众的伦理。寇尔还推出了用渔网掩饰前胸和腰部的泳衣。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大量无结构的泳装。不穿上衣游泳及裸泳开始出现,不过只有少数人这样做。到了20世纪90年代,泳装的风格重新回归,覆盖的身体面积由少变多,模特杰丽·霍尔于1989年推出了一系列“把臀部放回女式泳装里的游泳服”。Cole公司于1992年,开发出了可充气的比基尼。三年后,用高科技材料的各种风格的比基尼纷纷面世。此外,还出现了用皮带代替布料的比基尼、无上装式比基尼、迷你比基尼和一种只有三块极小的布条组成的“野蛮”比基尼。

泳装无论当初受到了何种的“待遇”,如今随着人们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它也已经成为服装界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内衣外穿:

圆领衫的流行归功于美国大片《欲望号街车》

圆领衫又名T恤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士兵常把圆领衫穿在军装里面当做内衣。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穿不论是休息还是作战都很方便,后来英国的士兵也开始纷纷效仿。这种本来不起眼的内衣,随着一部名叫《欲望号街车》的电影而红遍了全世界。马龙·白兰度那略带粗野的男子汉气概和笑起来坏坏的眼神,让那件朴实无华的白色T恤衫有了神奇的魅力,这种柔软体贴的T恤衫把男性美从单调而呆板的传统着装中解放了出来,展露出了男人的阳刚身形,一时间风靡了全世界。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文化配合好莱坞电影进军世界的光辉时代,T恤衫风潮随之开始了国际性蔓延。电影《阿飞正传》中詹姆士·迪恩身穿T恤衫,微微立起外套衣领的扮相,成了崇尚叛逆的青年心目中的英雄。而影星亚特·卡尼在白色T恤衫外穿一件黑色马甲,显得十分风趣,这更加深了T恤衫与平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后来,又出现了一系列表现反叛青少年题材的电影,也都纷纷采用了T恤衫的装扮,这使T恤衫获得了独特的个性。T恤衫直到在影坛中脱离了“银幕无赖”的角色之后,才开始成为了少数男性的日常装,后来它的舒适、卫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称许。它的大规模流行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5年,有4千8百万件印花T恤衫充斥于美国大大小小的服装市场,并在多年中保持了这一势头。T恤衫上可以印上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