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一点,我的大脑茅塞顿开。
叶新龙第一次真情告白,他和席小茹一个苦守电话,一个跑到教室傻等;我见撞倒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撒腿就跑;当我听唐天昊说起荣本初的古怪,我立刻想到他是一个坏人……这一段又一段思维判断的镜头,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第一次意识到,虽然我也信誓旦旦的说了许多次“I do,so I can——我做,所以我能”,但是长久以来,养成的用思维(想像力)做出决策的习惯,还是掌控着我的行为模式。
“我明白了,这下我终于明了……”我呓语着,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完全忘记了还有个老人在身旁。我自语道,“我之所以会逃避,之所以把自己隐藏起来,避开众人,就是因为我过去的经历让我的思维作出了‘他人有害’、‘社会危险’的判决……”
“哈哈……他人有害,社会危险?”荣本初古怪的笑了起来,笑声把我的注意力拉回了现实,他继续说,“我还真没想到,你还做出过如此消极的判断。”
“呃,”我只得自嘲的笑了一下,说,“往事不堪回首啊。”
“既然不堪回首,就不要去想了,”老人说,“你觉得,人们为什么会依赖思维(想像力)的判断?”
“这个……”我用右手拇指摸着下巴,回想了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好一会儿才说,“我想,这多半是因为挫折吧。”
“靠谱!”老人兴奋的大力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然后全然不理我因为疼痛而咧开嘴的表情,飞快的抓过一支笔和一张白纸,在纸的顶部中间位置写下了“挫折”两个字。
“挫折,可以理解为行动未果、没有达成预先的期望。我们每次开始一次行动的时候,心中都存在着一个期望,当行动的最终结果比这个预先的期望要差时,我们就经历了一次挫折。行动的最终结果,我们用收获来表示,那么挫折就可以这样画……”
荣本初边说边在纸上写写画画,不一会一张挫折的示意图就完成了。
“这么看来,”我看着图,说,“挫折就是期望与收获之间的差距了。比如说,一个人第一次见到苦瓜,他的想像力告诉他,苦瓜又脆又香,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结果他明白了真相:苦瓜苦的离谱——这也是他的实际收获。实际收获的‘苦’与他之前‘又脆又香’的期望,构成了一次挫折。
“这样的挫折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后他看到苦瓜,再也不吃了。但负面影响并不仅仅止于此,类似的挫折经历多了,就会让人们心中的期望构成危险,导致人们降低期望、或者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一个吃了一百种新蔬菜,全部以挫折告终的人,在见到第一百零一种蔬菜时,他极有可能再也不会去品尝,而是本能的告诉自己:它不可口,不能吃!这也就是很多人一味的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不肯改变的原因所在了。”
“嗯,你的解释很不错。”老人说,“儿童或者说童心,经历挫折的时候,不会产生挫败感,再大的打击大哭一场也就过去了,绝不会影响他们继续尝试新事物,发现新乐趣。绝大多数成年人不一样,一旦遭遇了一次挫折,就会产生挫败感,在心中形成失望的阴影;更有甚者,会因为自己学不好英语而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不好,从而放弃了努力,变得怨天尤人!”
“嗯,”我点点头,说,“看来,要找回童心,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就不能用思维、用过去的经验枉下判断,而要用行动判断,要在行动之后再定度……”
“不,不……”荣本初第三次对我的想法做出了否定,而且否定的那么自然,这让我很不舒服,因为我立刻抢白道:
“不,不什么不?”
“哦,”荣本初看着我,皱了一下眉头,然后“嘿嘿”笑了两声,说,“我习惯了自言自语,每次都是这么‘不不’的否定自己,呵呵……”
“呃,没什么。”我也立刻意识到了自己失态,脸色不免有些发窘。
“我的意思是,”老人说,“童心逻辑在行动之前,同样要下判定,只不过是积极的判断。可以这样说,学会在行动之前做出积极的判定,是找回童心的第一步。针对那些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新事物,我们可以像小孩子那样,对自己说‘哦,这样事一定很有趣’;而对那些给我们带来过挫败的事儿,我们则可以告诉自己,‘用不同的方法,一定会有有趣的发现’。当然了,话没必要说的这么死板。
“另一方面,真正可怕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败感’。挫败感是人的一种消极情感,包含着失望、厌倦、无能为力、恐惧害怕等负面情绪波。有些人认为挫败感来自挫折,经历的挫折越多,越有可能陷入挫败感的旋涡。实际上并非如此。挫败感的真正来源是我们抱持的信念——那些信念中含有‘不可能’者的人,绝对是生活的挫败感之下。”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做出积极的判断,同时还要相信只要行动就有新的可能。只有先做出积极的判定,相信自己的行动有意义,我们在行动的时候才能全力以赴,而全力以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事情本身的乐趣,是这样吧?”我想了一下,总结道。
“没错。”老人说,“不过,对个人来说,并非每件事都真的有趣,毕竟人各有所好。而且,一件事的乐趣,并非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很多时候,甚至只有在我们付出诸多血汗,达到精通之后,事情的乐趣才会展现出来。所以要保持童心,坚持用行动去检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是啊,”我同意道,“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是有承受极限的,当行为检验累积的挫败感、压力感,超出了人们承受的极限的时候,绝望、自暴自弃、恐惧等负面情绪就会一涌而出,把人包围吞食。”
“看你的神色,应该是亲身经历过那绝望,曾经自暴自弃过,是吗?”我迎上老人闪着智慧的双眼,坦诚的点了点头。我心中非常清楚,只有当我勇敢的直面了那个不光彩的、充满耻辱的过去时,我才能真正的站起来。
“什么时候你能够面对了,想找个人说出来了,我会很乐意倾听。”老人鼓励的点了点头。
“嗯,我会点。”
“那好,今晚咱就到这里,花生吃没了,我要睡觉了,你自便。”
荣本初说着,伸腰打了个哈欠,踢掉脱鞋,一转身躺到床上,拉过被子就睡去了。看他那一气呵成的动作,我就知道,他的每个夜晚都是如此的睡法。
我看着荣本初画的那个“挫折示意图”,回想着刚刚结束的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忍不住拿过纸笔写写画画起来。大约半个小时后,几句总结出现在纸上:
1、世界是圆的,因此有无数个面,无论我们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即,我们永远无法认清世界的真相。一件事,同样有无数个面,我们无论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还是询问了所有的的目击者,异或者对着360度的录相查看了100次,都无法看清全部的事实。所以,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掌控了真相,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的判断绝对无误。
2、没有判定就没有行动,因此要以已经掌控的事实为依据,果断的做出判定,从而根据这个判断策划行动、开展行动;然后,在行动过程中,收集更多的真相(一定是客观实在的),不断的调整判定和行动。即:基于事实依据的坚持和放弃才有价值。
3、由于不可能认清绝对的事实真相,人总是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过去的挫折产生的、对自己整个人生的挫败感。摆脱挫败感的方法,不是不经历挫折,而是对挫折抱持一个积极的信念,用童心逻辑、用自己全部热情和爱去生活!
4、童心逻辑,一方面是在行动前就做出一个积极的判定,从而调动自己的全部能量;另一方面,坚信有新的可能存在,尤其是当经历了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发掘新的可能上。每个人的生命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但是任何可能的达CD是异常艰难的。
5、无法面对就无法摆脱,摆脱过去的经历形成的阴影,唯一的方法就是赤裸裸的面对——坦诚的、真实的、全面的告诉自己觉得最不能告诉的人!
整理完思路,我关掉灯躺到沙发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我的注意力不由自主的转移到荣本初身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那不光彩的过去到底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为什么要找弟子?刚刚聊天中他展示出来的知识水准,在我看来完全可以胜任大学教授,一个教授有必要专门找弟子吗?再有,真的是他的儿女给他钱吃穿住用吗?那他们为什么不把荣本初接到身边好好照料?……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刺激着我的大脑,当各种各样的猜测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立刻打住了——我不能再空用思维和想像力探测、判定,时机合适的时候问他,一切不就真相大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