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1105900000001

第1章 及时发现,找到症结才能做对事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巧罢了。”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颖的角度思考旧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关键,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到达成功的彼岸。

发现问题才有解决之道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不管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是政治家还是外交家,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几乎都是善于思考、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是善于在他人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而获得成功的人。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的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对于个人或是事物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发现问题并不比解决问题逊色,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来得更重要。

解决问题是个人能力的综合,而发现问题更是个人水平的体现。无法创造性地使用知识,无法发现问题,那是毫无用处的,而且往往很容易让我们陷入问题所带来的困境。唯一让我们不陷入问题所带来的困境中的方法,就是主动寻找问题。成功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成功更需要我们有超越他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电话之父”贝尔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贝尔原是语音学教授,一天他在家修理电器时偶然发现,当电流接通或截断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音。于是他想,是否能以电传送语音甚至发明电话?

这一设想一提出,立即遭到许多人的讥笑,说他不懂电学才会有如此奇怪的想法。贝尔的确一点也不懂电学,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千里迢迢前往华盛顿,向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学专家约瑟夫 亨利请教。亨利对他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贝尔去学习电学知识。

亨利的肯定对贝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辞去了教授职务,一心扎入发明电话的试验中。他刻苦用功地学习着电学知识。两年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由贝尔试验成功。

为何电话不是由那些懂得电学知识的专家,而是由一个语音学家发明的?只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使他比别人更快地找到了“市场的标靶”和可以奋斗的目标。而相关知识,即使一时不具备,也可以去学。

一个人具有某方面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真正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捕捉问题的能力。

当然,发现问题并不等于是解决了问题,我们也并不期许所有的问题被解决时,就是完善的、完美的。问题的解决有待社会的发展、个人能力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有了发现才能有所认识,提出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黄帝发现了“磁石”可指南的现象,因而设计了“指南车”,并用于战争;哥白尼发现了“地心说”的谬误而提出了“日心论”的科学假设;马克思发现了“资本的剩余价值”而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爱因斯坦12岁时就提出“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条光线的运动,那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问题最终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创造奇迹的关键,在于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需要发现的眼睛,问题需要发现的眼睛。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从不经意的发现开始,难题的解决也基于它本身的发现,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美丽的假设。但正是因为问题的发现,它才得到了关注和认识,才有了解决的可能。

有句话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将这句话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上,也同样适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问题出现了,如果你发现不了,又何谈解决之道呢?只有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才能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找应对之策,将问题解决掉。

不只一条路通向成功

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当我们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不妨改变一下角度,从别处综观整个问题的概貌,或许能找到一条捷径,找到另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做任何事情都能获得成功。当一条路已经走不通时,如果还继续坚持,那就是走入了死胡同。此时,积极思考、大胆开拓新的道路,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与收获。物质和知识的贫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贫穷。随着生活的发展,很多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如果你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寻找多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你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实中,有许多问题、情况是我们过去遇到过或是别人遇到过的,所以我们习惯按照既定的方法或常规的思路去解决。不错,经验的确能帮助我们省去许多麻烦,但是同样也会让我们走入一种思维定势,让我们忘记,其实有许多方法都能解决问题,甚至有的方法更快更好,只是因为我们不熟悉,没有采用过,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用某种思路或方法解决困难,所以我们固执地认为除了这种方法,根本无他路可走。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许多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就如同通往罗马的路不只一条一样。我们没有找到另一条路,是因为我们尚未发现它,而并非它不存在。下面的故事就会给我们新的启迪。

物理学家甲、工程学家乙和画家丙三个人讨论谁的智商高。他们互不服气,最后决定通过一场比赛来评判三人的智力水平。

主考官把他们领到一座塔下,并给了他们每人一只气压表,让他们依靠气压表,得到这座塔的高度。原则是:只要达到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但创造性最强的为胜。

比试的这三人,职业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各人用的方法自然也各不相同。

乙尤其高兴,也觉得这对他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于是他很快站出来,在塔底测量了大气气压,登上塔顶又测量了一次气压,得到塔底和塔顶气压的差值,再根据每升高12米气压下降1毫米汞柱的公式,计算出塔的高度。他自己觉得,这是一份最准确的答卷。

甲不慌不忙地登上塔顶,探出身来,看着手表的秒针,轻轻松手让气压表自由落下,准确记录了气压表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再根据自由落体公式,算出塔的高度。他很得意,这个方法很不错,所得结论与塔的实际高度不会相差太远。

最后轮到丙,这可难住他了。他既没有甲的学识,又没有乙的经验,科学办法他拿不出来,眼前几乎是一个“绝境”。不过,他很镇定。没有科学条件是劣势,但没有思维定势则是优势,这就为他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丙想,没有正路就走偏路,反正能达到目的就是胜利。他发挥想象力,对各种可能的方法搜寻了一番,禁不住笑了起来,因为办法太简单了:他将气压表送给看守宝塔的人——作为交换条件,让守塔人到储藏间把塔的设计图找出来。就这样,画家得到了图纸,拂去设计图上的灰尘,很快得到了塔的精确高度。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画家丙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画家虽然没有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工程学方面的知识,但他却能在看似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撇开原先的想法,将目光投向图纸,这是一种新发现,一种创新思维,他找到了塔的高度的精确答案。

“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什么问题的解题方式一定是唯一的。如果此路不通,那么可以适时地转换思路和方法,转走他路,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些胸怀抱负、渴望成功的人,都会为他们的人生做一番规划。他们制订详细的步骤、严谨的计划,坚持按照自己的计划努力,并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功。当他们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或不可避免的变化时,就会像很多书籍所鼓励的那样:坚持!再坚持!却不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在他们一再遭受挫折与失败后,不禁心灰意冷,沮丧失望,哀叹时运的不济、命运的不公。他们不知道:通向成功的路不只一条。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一些困难挡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这个时候我们便会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恰恰是成功的开始。因为,通向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放弃最初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的人生从此暗淡无光。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把握更多。

不怕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无论有多么棘手的问题挡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你都不应感到畏惧,而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它,然后运用智慧寻找解决之道。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踏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在工作中,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一问题就像山一样摆在你面前,要克服它,似乎完全不可能。于是,一种说不出的恐惧不招自来,你很快就向山一样高大的问题屈服了。

在面对难题的时候,许多人出于各种原因,如对于失败的无法忍受,对可能遇到挫折的逃避等,而对问题本身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因为畏惧问题,所以开始寻找畏惧的理由,不断说服自己问题是多么巨大,情况是多么艰难,所以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这样我们的畏惧就会变成是正常而合理的。

但是,对于恐惧,若你能控制它们、驱除它们,它们就会自动离开你的内心;反之,你越觉得它们真实,越是对其心存畏惧,它们越是会肆无忌惮地吞噬你。面对问题也是如此,如果你畏惧问题,那你就将被问题击倒;相反,如果你迎向问题,你就有可能解决它。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某军事科研部门着手研制一种高频放大管。科技人员都被高频率放大管能不能使用玻璃管的问题难住了,研制工作因而迟迟没有进展。后来,由发明家贝利负责的研制小组承担了这一任务。上级主管部门在给贝利小组布置这一任务时,鉴于以往的研制情况,同时还下达了一个指示:不许查阅有关书籍。

经过贝利小组的共同努力,终于制成了一种高达1000个计算单位的高频放大管。在完成了任务以后,研制小组的科技人员都想弄明白,为什么上级要下达不准查书的指示?

于是他们查阅了有关书籍,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果采用玻璃管,高频放大的极限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25”与“1000”,这个差距太大了!

后来,贝利对此发表感想说:“如果我们当时查了书,一定会对研制这样的高频放大管产生畏惧,就会没有信心和勇气去研制了。”

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畏惧。

面对问题,我们不应当畏缩,不应当逃避,而应该坦然地去面对,将问题的相关方面研究清楚,将问题的根源找出来,开动自己的脑筋,寻找更多的解决之道。

看待问题时,我们不能将其放大,相反,除了要正视问题,更要“藐视”问题。

问题的出现经常出乎人的意料,但只有不被它吓倒,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那些一开始就被问题所吓倒的人,永远不会找到出路。

富兰克林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恐慌。为了振兴美国,罗斯福决定推行“新政”,但要实行“新政”,首先要振奋民心。为此,他给美国人民做了一次“战胜恐惧”的著名演讲,其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模糊的、轻率的、毫无道理的恐惧本身!”

罗斯福以正视问题、蔑视困难的姿态,采取果断的措施,不仅带领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而且让美国加入反***的战争,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还没有真正与问题接触,就将其无端放大,以至于很快心生恐惧、逃避,最终将自己打败。实际上,问题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只要我们撕破畏惧的面纱,就能很好地解决它。

畏惧是人性中勇敢品质的“腐蚀剂”,时时威胁着我们的心灵。只有在生命中注入勇气,扫除畏惧心理,才能帮助你斩断阻碍你前进的蔓草和荆棘。

问题在发展,方法要更新

方法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对于同样的问题,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我们采用的解决方法也越来越科学。今天是最佳的方法,并不代表永远是最佳的方法,我们必须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永远追求更好的方法。

时代在前进,人们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许多过去我们无法给出答案或是给出了错误答案的一系列问题,在今天都已不再是难题。既然问题在不断变化,人们掌握的东西也在不断发展,那方法也必定是在不断更新的。

1928年的暑假,天气格外闷热,英国伦敦赖特研究中心的弗莱明医生心情异常烦躁,他胡乱放下手中的实验,准备去郊外避暑。实验台上的器皿杂乱无章地放着,这在一向细心的弗莱明2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9月初,天气渐凉。弗莱明回到了实验室。一进门,他习惯性地来到工作台前,看看那些盛有培养液的培养皿。望着已经发霉长毛的培养皿,他后悔在度假前没把它们收拾好,但是一只长了一团团青绿色霉花的培养皿却引起了弗莱明的注意,他觉得这只被污染了的培养皿有些不同寻常。

他走到窗前,对着亮光,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霉花的周围出现了一圈空白,原先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了。会不会是这些葡萄球菌被某种霉菌杀死了呢?弗莱明抑制住内心的惊喜,急忙把这只培养皿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果然全部死掉了!

于是,弗莱明特地将这些青绿色的霉菌培养了许多,然后把过滤过的培养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奇迹出现了:几小时内,葡萄球菌全部死亡!他又把培养液稀释10倍、100倍……直至800倍,逐一滴到葡萄球菌中,观察它们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它们均能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这种霉菌对细菌有相当大的毒性,而对白细胞却没有丝毫影响,就是说它对动物是无害的。

一天,弗莱明的妻子因手被玻璃划伤而开始化脓,肿痛得很厉害——这无疑是感染了细菌。弗莱明看着妻子红肿的手背,取来一根玻璃棒,蘸了些实验用的霉菌培养液。第二天,妻子兴奋地跑来告诉弗莱明:“亲爱的,您的药真灵!瞧,我的手背好了。您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啊?”望着妻子消尽了红肿的手背,弗莱明高兴地说:“我给它命名为盘尼西林(青霉素)!”

现实中,每天都会产生出许多新问题,也会发现许多新方法。在青霉素发明之前,人们遇到细菌感染问题采用的是另一类方法,而在青霉素被发现之后,细菌感染的问题有了新的也是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在电视剧里看到古代常用一种“滴血认亲”的方式来判断两者的亲属关系。我们姑且不论这个方法是否科学,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不再采用古老的方法,而改用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DNA对比。它们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却是用了不同的方法。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能运用当今的科技。同样,因为新技术的诞生,旧的方法也被新技术所取代。

亨利 福特说:“任何停止学习的人都已经进入老年,无论他在20岁还是80岁;坚持学习的人则永葆青春。”一个孩子不可能在学习时期把一生所需要的知识都学到手。时代的发展向我们重申了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吸取新知识、新观念,做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

如何把“NO”变成“ON”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而敢于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敢于变“NO”为“ON”的人,则是最有潜力的人,是最终的成功者。

“NO”这个词代表着“不”,但也代表着失败、拖延。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词颠倒过来,“NO”便成了“ON”,也就有了“前进”的意思。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的禁区,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能想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被贴上了“NO”的标签。然而,善于变通的人则会向这一思维挑战,要改变工作的“不可能”,把“NO”变成“ON”。

1992年底,78岁的IBM仿佛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一下子陷入了亏损额50亿美元的泥潭里,举步维艰。昔日威风八面的蓝色巨人变成了没人理睬的乞丐。GE的杰克 韦尔奇与SUN的麦克尼里等人都拒绝高薪,不愿意去挽救IBM。后来,IBM费尽力气,终于说服了路易 郭士纳前去执掌IBM的帅印。于是,被媒体描述成“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的IBM,迎来了这位对IT行业完全陌生的新CEO,后来被世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郭士纳先生。

不过,当时大家知道郭士纳先生要接掌IBM时,很多人向他投去了怀疑的眼光或冷嘲热讽的态度。他们认为:一个靠经营食品业起家的人,一个对计算机完全外行的人,又如何能担当得起这一重任呢?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郭士纳先生给大家的结果是“惊喜”!因为,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当初亏损81亿美元的IBM公司,如今已经变为销售额高达860亿美元,赢利77亿美元的行业楷模。公司的股票价值增值了800%,市值增长了1800亿美元。这些惊人的数字,就是当初那位计算机行业的“门外汉”路易 郭士纳先生带领IBM员工们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给那些怀疑“门外汉”做不了专业活的人的最好反击。

当一件人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难工作摆在你面前时,不要抱着“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更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去设想最糟糕的结局,不断重复“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念头——这等于在预演失败。就像一个高尔夫球员,不停地嘱咐自己“不要把球击入水中”时,他脑子里将出现球掉进水中的映像。试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打出的球会往哪里飞呢?

在现代社会里,一些人之所以总是遭遇失败,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做事时要等到万无一失再动手,或是一遇到障碍就退缩。因此,当遇到问题时,他们总是抓住那些消极的因素不放,而不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面对困难,只要你勇于尝试,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那么,“NO”也能变成“ON”。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敲门砖

拿破仑 希尔曾说:“你对了,整个世界就对了。”当你的工作或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思路,事情就会豁然开朗,因为,方法是完美解决问题的敲门砖,方法对了,一切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日本的火箭研制成功后,科学家选定A海岛做发射基地。经过长久的准备,进入可以实际发射的阶段时,A岛的居民却群起反对火箭在此发射。于是全体技术人员总动员,反复地与岛上居民谈判、沟通以寻求他们的理解。可是,交涉却一直陷入泥淖状态,虽然最后终于说服了岛上的居民,可是前后却花费了3年的时间。

后来他们重新检讨这件事情时,发现火箭的发射基地并不是非A岛不可。当时只要把火箭运到别的地方,那么,3年前早就完成发射了。可是此前,却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当时他们太执著于如何说服岛民的问题上,所以才连“换个地方”这么简单而容易的方法都没有想到。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销售经理也经常对业务受挫的推销员说:“再多跑几家客户!”上司常对拼命工作的下属说:“再努力一些!”但是这些建议都有一个漏洞。就像有人曾经问一位高尔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练习?”高尔夫球高手却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挥杆要领掌握好,再多的练习也没用。”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他是否勤奋和努力,更多时候是看他能不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参加总统竞选时,竞选办公室为他制作了一本宣传册,在这本册子里有罗斯福总统的相片和一些竞选信息,而且要马上将这些宣传册印刷出来。可就在要分发这些宣传册的前两天,突然传来消息说这本宣传册中的一张图片的版权出现了问题,他们无权使用,这张照片归某家照相馆所有。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可如果这样分发下去,将意味着一笔巨大的版权索赔费用。

一般情况下的做法是派人去这家照相馆协调,以最低的价格买下这张照片的版权。可是竞选办公室并没有这样做,他们通知该照相馆:总统竞选办公室将在他们制作的宣传册中放一幅罗斯福总统的照片,贵照相馆的一幅照片也在备选之列。由于有好几家照相馆都在候选名单中,所以竞选办公室决定借此机会进行拍卖,出价最高的照相馆会得到这次机会。如果贵馆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收到信后的两天内将投标寄出,否则将丧失竞价的机会。

结果,很快竞选办公室就收到这家照相馆的竞标和支票。这本来是一个应向对方付费的问题,由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却变为对方付费的问题!

运用正确的方法,竞选办公室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把问题变成了机会。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深有体会地说:“方法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博克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会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

这些话中所包含的道理并非仅仅指读书,生活中许多时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不仅需要良好的态度和精神,需要刻苦和勤奋,而且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许多成功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开动智慧,寻找方法。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方法,才是完美解决问题的敲门砖。逃避问题的投机取巧者无法成功,不去寻找方法的偷懒者更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面对问题,先改变自己

环境的变化,虽然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直接影响,但是,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可供发展的机遇,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好好利用这些机遇,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观念,就有可能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站稳脚跟。

有一位年轻人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虽然工作勤奋,但收入少得甚至租不起房子,每天还要看尽人们的脸色。一天,他来到一家寺庙向住持介绍投保的好处。老和尚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不会有什么前途可言。”

年轻人从寺庙里出来,一路上思索着老和尚的话,若有所悟。接下来,他组织了专门针对自己的“批评会”,请同事和客户吃饭,目的是让他们指出自己的缺点。

年轻人把他们指出的缺点一一记录下来。每一次“批评会”后,他都有被剥了一层皮的感觉。通过一次次的“批评会”,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层又一层的劣根性一点点剥落掉。

从此,年轻人开始像一只成长的蚕,随着时光的流逝悄悄地蜕变着。到了1939年,他的销售业绩荣膺全日本之最,并从1948年起,连续15年保持全日本销售量第一的好成绩。1968年,他成了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终身会员。

这个人就是被日本人誉为“练出价值百万美元笑容的小个子”、美国著名作家奥格 曼狄诺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推销大师原一平。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原一平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那就是:有些时候,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迫切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找不到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面前,我们没有真正地付出努力。因此,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应该时刻抓住生活中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一生。没有变化的生活,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有些人总以为自己的生活不可改变,所以从不试图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殊不知美好的生活不是靠静静地坐在那里等来的,而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

南怀瑾先生曾说:“历史上的伟人,第一等智慧的领导者,晓得下一步是怎么变,便领导大家跟着变,永远站在变的前头;第二等人是应变,你变我也变,跟着变;第三等人是人家变了以后,他还站在原地不动。人家走过去了他在后边骂:‘你变得太快了,我还没有准备你就先变了!’三字经、六字经都出口了,像搭公共汽车一样,骂了半天,公共汽车已经开到中途了,他还在骂。这一类的人到处都是,竞选失败了,做生意失败了,都是这样,一直在骂别人。所以大家都要做第一等人。”

做人就应该这样,你必须想办法变出新花样,想出新东西,创造出新玩意儿,也就是说,人生如果不能创造和创新,就没有发展。不发展,别人进步了,就意味着你落后,意味着你会被社会淘汰,意味着被人超过去,甚至意味着被别人“取而代之”!

与此相反,假如你今天改变了、创新了,明天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会走在时代的前沿。

奔驰汽车公司创始人之一、世界公认的“汽车之父”——卡尔 本茨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卡尔 本茨的创业是从自己借钱创办机械工厂起步的。

他非常聪明,也十分自信,但也可能是因为太过自信了,所以不太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

工厂没办多久,就遭遇了经济萧条,理所当然,卡尔 本茨的工厂也受到了影响。这时候,他的妻子劝他说:“本茨,其实你可以考虑干别的行业,现在这行不好做。”

卡尔 本茨却不屑一顾地说:“我可不那么认为,是整个大环境造成了这种状况,与我的选择无关。”

“但你也可以试试别的啊,或许会有转机。”

“我不可能去做别的行业,我的选择现在是对的,将来也是对的。”

不愿意接受妻子意见的卡尔 本茨依旧开着自己的工厂,可事情并没有朝着他希望的那样发展下去。

几年后,由于经营不善,卡尔 本茨无力偿还朋友的钱,工厂面临倒闭的危险。

直到这一刻,卡尔 本茨才突然觉得妻子的建议可能是对的。于是,他决定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终于,经过十分艰苦的努力,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新式发动机。此后,他不断创新、不断改变,制造出了闻名世界的三轮汽车——“奔驰1号”。

卡尔 本茨作为世界公认的“汽车之父”,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他那种敢于改变自己、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说,当你遭遇困境时,最需要拿起的武器就是改变自己,就是积极创新。只有这样,你的眼界才更加开阔,思路才更加清晰,从而能以最快的速度走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之路。

韩国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有一句名言:“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如果别人变化快,你变化慢,你就会落后;如果别人在变化而你仍保持过去的成绩不知改进,你就会被淘汰。这就是市场的无情,它不允许任何人停止前进的步伐,否则就会被市场抛弃。“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是一种变化的决心,也是一种应对市场变化的信念和心态。

做一切事、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都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做到以“己”变应万变,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使自己的事业之树常青。

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医生给你的胃病开出了心脏病的药方,你会非常生气。但是在企业运营中,人们总是在解决错误的问题。以为是个问题就要解决,解决问题的方向都错了,错过了解决正确问题的大好时机。

呼吸不畅,这是个肺部的问题,但可是由于心脏问题造成的。皮疹可能是由于过敏造成的。解决正确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造成某个地方症状的原因在另外一个地方。不论对于我们的身体还是企业经理,这个道理都是正确的。如果销售情况很糟糕,不要再给销售人员放回更大的压力,问题不是出在销售人员身上,可能你需要解决营销方面的错误。成为自己的咨询顾问的关键是要像医生、工程师和调解纷争专家那样思考:如果这是表现出的症状,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解决问题的深度中,如果抓不住问题的症结,找不到正确的问题,那么制定出来的解决方案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付之于行动也是徒劳无功的。

想改善绩效,如果不能正确地找出绩效不高的原因,改善的方向也会出现偏差,绩效也难以实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相对于“治标”来讲,从问题的根本症结入手,处理问题才更有价值。

当你认为自己已经有了解决方法的时候,请再仔细地反省一下:你找到了正确的问题吗?

有一家动物园,将袋鼠围在篱笆里面,这样所有游客都能清楚地看到袋鼠活动时的情形。但有一天,动物园的管理人员突然发现,所有的袋鼠全跑到篱笆另一边长颈鹿的活动区域中去了,这种现象让所有的人员都很紧张。

因为袋鼠的身高是1.5米,而篱笆只有2米高,袋鼠用力一跳就可以跳出篱笆。管理员们经过仔细研究以后,决定把篱笆从2米增加到2.5米高。但是,增高的第二天,袋鼠又统统出现在长颈鹿的活动区域了。管理人员只好打电话询问澳洲的动物学家:袋鼠到底能跳多高?澳洲动物学家的答复是:袋鼠最高只跳到2.5米。看来篱笆的高度没有问题,可能是篱笆的结构有问题。

管理人员马上将篱笆拍照,迅速传真到澳洲。澳洲的动物学家发现,果然是篱笆本身的结构不对——篱笆不是铁栏杆的,而是网做成的,因为袋鼠的两只前爪很有力,完全可以通过网格爬出去。

因此,管理员在加高篱笆的同时,又马篱笆向内弯折。因为一旦折进去,袋鼠爬到最上面时自然就会掉下来。但是,就在完成篱笆改造后的第二天,所有的袋鼠还是照样跑到长颈鹿的活动区域。管理人员更加奇怪了,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将所有的篱笆再加高,并且再加第二道、第三道篱笆,这样的抗争待续了很久。一个月之后,篱笆的高度已经有10米多高了。但是,管理人员还是在每天清晨发现,袋鼠又跑到长颈鹿那边去了。

管理人员彻底绝望了,有人提议把篱笆做成封顶的鸟笼式。可就在这时,问题的原因终于水落石出了,这是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答案:

原来,管理人员每次给袋鼠喂食之后,总是忘记了关门!

实际上,我们在设法解决问题时,也经常容易犯同样的错误——没有正确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遗漏了最为关键的环节,虽然想尽了办法,做了无数的努力,可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们的思维惯性。就拿上面的案例来说,“袋鼠”作为信息符号映入人们大脑中,首先出现的概念是,“袋鼠是一种擅长跳跃的动物”。所以管理员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袋鼠是跳出去的,在处理这个问题,管理员的思维是错误的,进而把精力错误地放在加高篱笆上,这才造成了他们前前后后徒劳无益的瞎折腾。

要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哪里?针对问题多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有助于我们破旧的思想框架,直接指向问题的核心。

2009年6月8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下发文件对枣庄供电公司运行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表现给予嘉奖,谈起被嘉奖的原因值班员彭治国笑着说,这次嘉奖是“听”出来的。

2009年4月18日,枣庄供电公司墨家操作队值班员彭治国、李超、曹东方像往常一样对220千伏墨家变电站进行巡视检查,当彭治国对110千伏组合电器进行检查时,忽然听到组合电器内隐约付出了轻微的异常声响。

当他凑近组合电器仔细听时,声音却消失了,但他丝毫没有怀疑自己的听觉,果然几秒钟后声音再次出现。为了能够确定时断时续的声音位置,他们采取了蹲点守候的方式,用根据医生听诊器原理自行设计加工的振动棒紧贴在GIS组合电器外壁上仔细听,而且每两分钟重复听、查一次,进行进一步确认。

值班长彭治国说:“我马上将发现的情况汇报公司地调所,要求检修人员来现场进行鉴定处理,我们大家要做好倒闸操作的各项准备工作,尽量节省时间。”经检修人员、厂家技术人员判定GIS劥内部确有异常,需停电处理。后来发现是刀闸触头屏蔽罩上的两个螺丝松动了。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很快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当一个人能够冷静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他就开始向新的高度成长了。

找问题要从根源找起

常有企业负责人或主管抱怨:“我们公司的问题多得不得了,科是一波未产,一波未起,每天疲于奔命解决问题,如今对问题都快麻木了。”单是应付问题便已无暇顾及,自然也就更不可能去深究了,所以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滋蔓丛生的结果,只得听天由命了。

严格来说,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多,因此只要能从根源上查找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则相关的枝节问题自然一解百解,而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治久安。只是大多数人常常不愿面对问题,尤其是困难或复杂的问题,致使真正的问题不断被隐藏掩饰,成为不断制造问题的根源。针对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只有从根源上把问题解决掉,此后问题才不会再重复发生。

初夏的时候,工厂新来一个清洁工,主管让他负责打扫工作内长长的林荫道,规定每天打扫落叶枯枝和清除杂草杂物,如清洁工作做得不好,就不会再聘请他当清洁工。清洁工很珍惜这份工作,所以非常努力地打扫,扫过了又再落叶,每天扫到天黑都扫不完。一连六天,落叶残枝越扫越多,清洁工已经是晕头转向、筋疲力尽,简直不相信会有扫完的一天。终天,清洁工把心一横,丢下扫帚,坐下来靠着树干休息。

正在反思自己为什么做不好这份工作时,忽然听到“唧唧、唧唧唧”的声音,他好奇地查看,发现原来是树干中有蚊虫,怪不得落叶那么多。于是,他就买回杀虫药,每天找蛀孔灌药将虫铁杀死。不久后,大树掉叶现象越来越少,他每天打扫起来也轻松了不少,每天用不了两个小时,就把林荫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得到了主管的好评,这位清洁工也得到了一份长期的工作合同。

其实,根干的问题并不复杂;而且我们只要能耐着性子将其找出来,要解决也不解,因为问题本身就是答案。一旦根干问题解决,枝叶问题自然就会随之消失;相反,如果为枝叶问题所迷惑,就会困在其中,很难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若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要有一个不怕问题也不怕麻烦的心态,然后一件一件筛选过滤,将枝叶问题抛开,必能找出问题症结,从而解决问题。

任何需求分析的开始之处,就是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真正”的意思,就是说:很多时候,问题看起来是一回事情,其实是另一回事情。

看起来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认证的问题?来自于哪儿?

如何在特定的层面上,考虑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达到什么目标或好处?对谁证有利?对谁不利?

有一次,有一个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从客户那儿回来向老总抱怨说:“客户要求等新加功能后才上我们的系统软件,我担心开发这个客户我们要多花几个月了。”

老总就问:“这个谁提的要求?”

项目经理说:“他们公司信息中心的人。”

老总对项目经理说:“那不要紧。他是担心上了我们的业务,而系统本身会给他们带来新工作。他不愿意叫,所以故意推迟。你只要说,系统会独立安放,而且公司领导特别需要就是了。”

第二天,项目经理回来向老总报告好消息,说:“客户同意先上了,也没提新加功能的事了。”

很多问题,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人或环境的问题。用逻辑或技术的思维,是不可有真正解决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寓言:

有时候有个张员外,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财主。某年夏天,不知什么缘故,张员外家里接连发生了四次火灾。幸好周围的乡邻帮着救米,张员外家才没有受太大的损失。尽管如此,张员外的心里仍然惶惶不安。因为他不知哪一天又会发生第五次、第六次火灾。

一位亲戚向张员外建议,院子里、过道上、大门内外多摆上几个大缸,随时装满水,再摆上几个水桶备用。张员外听后连声称“妙”,依计而行。果然,第五次火灾刚一发生,就被迅速看来,几乎没受什么损失。但员外庆幸之余仍心存焦虑,他不知要防到何时才是尽头。

一天,有位客人来到张员外家做客,刚聊了几句,客人突然问:“您家中经常失火吧?”

张员外很奇怪:“先生真是神人!请问,您如何得知?”

客人说:“您家灶上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柴。只要火星从烟囱里掉到了柴堆上,发家会着火。员外您应当把烟囱改曲,移走木柴,不然还会有火灾。”

张员外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客人的建议做了。结果不言自明,从那天以后,张员外家中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

正如寓言为我们提示的那样,消除火灾隐患,蓄水备用只不过是治标。只有找出真正的问题,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才能治本。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问题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但是,对我们工作的进步却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著名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在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的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可见,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一个年轻人被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所困扰,他对那些问题恨之入骨,他觉得那些问题不应该找到他身上来,他过得很郁闷,非常不开心,整天唉声叹气。有一次他找到他的好朋友诉起苦来。等他诉完苦后,他的朋友对他说:“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到了那个地方,你就会觉得拥有问题也是一件幸运的事。”他的朋友开车带他到郊外,在一片树林前停了下来。两人下了车,进入树林,他看到了树林里有很多坟墓。他的朋友指着那些坟墓说:“没有问题的人都躺在了下面了,你也想跟他们一样吗?”他顿时释怀了。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辩证法开始论证:不要力图“没有问题”。因为,最大的问题,可能恰恰是“没有问题”。

我们不能祈求在自己成功或辉煌之后就没有问题,更不能祈求生活中没有问题!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遭遇问题、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不能厌烦,不能躲避!我们惟一能够做的,就是提升自己洞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打造我们的成功。

许多人都是过于盲目自信而栽了跟头,因为,他们总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此时他们的脑袋中,只有一句话——“没有问题!”事实却不是如此,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都发现不了工作中的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是问题。

有一位毕业于名校的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大企业去应聘,人事部对他的资料和面试表现十分满意,还当即打电话叫财务经理对他进行面试,他在财务经理面前的表现也十分出色,于是,很快被正式录用了,分到财务部工作。由于部门里只有他一个名牌大学生,大家对他很尊敬。这本来是正常的事,他却因此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任何时候都是一副“我很能干、没有问题”的派头。开始时财务经理好心地提醒过他,他却总是一笑而过,并不当真。

不久,财务经理交给他一份工作,让他凭证录入原材料明细账。这个本来是件极为简单的工作,不过就是将数字转抄一下而已。1000多张凭证他两天就抄完了。为此,他还觉得有些不满,认为自己大材小用,言语之间颇有微词。但是,到第6天开始核对总账时,他竟惊奇地发现自己对不上账。不管怎样反复核查,就是与总账对不上。这时候,他不是细致的检查自己的工作,而是开始怀疑总账有误。他再一次自信地找到财务经理,用极其肯定的证据告诉他自己没有错,应该是总账错了。财务经理要他再仔细检查一遍自己的账目,但却被他拒绝了。

于是,财务经理亲自来复核。结果不到10分钟就查出了一笑错误:他在一个数字前面多加了个“2”,这样一来,二者之间相差近10倍!他很羞愧,但是财务经理没有给他留在财务部的机会,而是征求人事部同意,将他辞退了。尽管他苦苦求情,但仍然没有得到原谅。

临行时,财务经理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伙子,你很聪明,但不能聪明过了头。你很有傲气,而是脚踏实地。别小看一个数字的错误,公司可能由此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个责任由谁来负?我的年龄足可以做你的父亲,本来我可以原谅你,但是我想如果不让你遭受一点挫折,你就很难吸取教训。希望你从此不要盲目地说”没有问题“,凡事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或不够!”

因为一个小小的数字错误,就将一份好发的工作丢掉了。这看起来好像有点“冤”,但就怨不得别人。在这个越来越讲究职业操守的时代,以这种“没有问题”来敷衍工作的人,肯定会一事无成。许多大的失败,往往是由于“没有问题”造成的,有时甚至会为此高昂的代价。

你自己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单从问题本身着手并不能很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而且有些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似乎根本无法解决,此时不妨试着改变一下自己——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你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问题也就会很轻松地解决。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似乎从没有快乐过:倒霉的日子一天接着一天,糟糕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烦恼无休无止,终日忧心忡忡,愤怒、暴躁影响着亲情、友情。多么讨厌、多么残酷的生活!如果恰巧你就是这样的人,请别气馁,你能改变这一切,如果你了解并熟练运用“90/10法则”呢?

那么,什么是“90/10法则”呢?简要地说就是,生活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90/10法则”的内在含义是:我们确确实实无法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10%,比如我们无法阻止我们的轿车一天天变旧,也无法不让飞机晚点,一个偶然的事故就让我们遭遇令人恼怒的堵车。这些都属于那10%,我们都控制不了。但另外的90%就不同了。你完全能决定这另外的90%。

让我们举个例子吧。你正在和你的家人吃早餐,你的女儿碰翻了牛奶杯,牛奶弄脏了你洁白的衬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将取决于你的反应了。一种反应是:你严厉地责骂了女儿,她泪流满面。你又转向你的“那一位”,埋怨他(她)不该将杯子放在桌子边上,一场口舌之争就这样开始了。你怒不可遏地跑到楼上,换下衬衣,再回到楼下,发现女儿只顾哭了,没吃完早饭,也错过了校车,而这时你的“那一位”也必须马上去上班,你只好急急忙忙开车送女儿去学校,因为晚了,开车超速,再延误了15分钟,并交了200元违章罚款后,你们到了学校。20分钟后,你来到办公室,你发现,你忘记带公文包了。你倒霉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你发现,你和你的“那一位”以及女儿之间别别扭扭的。为什么你会有这么糟糕的一天呢?有四个可能原因:A牛奶;B女儿;C交通警察;D你自己。

答案是D。你对牛奶洒了这件事没有掌控好你的反应。你的反应导致了你糟糕的一天。

不妨换一种反应。牛奶溅在了你身上。你女儿吓得快哭出来了。你温和地说:“没有,宝贝,你下次小心就是了。”你随手拿起一条毛巾,边擦衣服边跑到楼上,换了衬衣,拿上公文包后,你下楼来,看到女儿上了校车。你和你的“那一位”上班之前,亲切吻别。你提前5分钟来到办公室,你高高兴兴地跟同事们打招呼,你的老板说,你将有开心的一天。

同样一件事,却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不同的反应。你控制不了所发生的10%,但你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反应决定剩余的90%。

如果有人说了你一些负面的话,你千万别像海绵那样全部吸收,而要让那些话像玻璃上的水珠那样,自行滚落。“90/10法则”,让你保持乐观情绪。

如果开车时,有人挡住了你的路中,你与其大发脾气,拍打方向盘,咒骂他,甚至去撞他,不如使用“90/10法则”,保持冷静,不做过火的事情。

如果你突然被解雇了,为什么要失眠或者怒火冲天呢?把你用来忧虑的精力和时间用来找另外一份工作吧。

使用“90/10法则”,你的生活和工作将因此阳光明媚。

我们要必须从自身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要知道在自己的工作中遇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事情本身所产生的,而是由于自身的某种缺陷所造成的。有句话叫做“存在即是合理”——出现了问题,就证明自己本身有了一定的问题。而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有很多人不及时地从自身寻找突破品,常常是怨天尤人,缺乏行动,结果是他们只能被问题所淹没,有的甚至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如果遇到问题时,我们能积极地从自身寻找原因,寻找能够使自己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就会得到很好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