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浴火重生
1108800000054

第54章 泪别山镇——汉旺时代结束(1)

远方,一抹浓烈的黑色渐渐袭来,与空中漫无边际的尘土混杂在一起,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同时模糊了人们心中的那份希望……

躲避危险还是集体逃难

5月12日傍晚,东汽汉旺6字号家属区一块小空地上,挤满上千名职工家属。大家穿着厚薄不一的衣服,拿着大大小小的包裹,脚边堆着刚从家里抢出的被子和食物,望着已经千疮百孔的家,满脸迷茫:天快要黑了,看样子还要下雨,今晚该在哪里过呢?大多数人此时此刻都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潜意识里也不愿相信,原本温馨的家此刻已经全部成了威胁生命的危房。

通信受阻,电话不通,恐慌中的人们无法得知这场从未经历过的大地震的一丝消息,这时一位老大爷手中半个巴掌大小的收音机派上了大用场。大家围坐在老大爷周围,从这个小小的收音机中得知了石破天惊的特大新闻:这次地震震中竟然就在离汉旺东汽很近的汶川映秀,这是一次7.8级特大地震(后更正为8.0级特大地震),比起1976年举世震惊的7.6级唐山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更高、波及范围更广、破坏力更大!

汶川这个陌生的名字,人们开始都不知道它就在附近。既然震中不在汉旺,怎么对房屋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呢?最终还是东汽老一辈的人向大家解释了汶川与汉旺的地理概念:汶川震中映秀与汉旺仅一山之隔,相距不到30公里,而地震破坏最强的范围也在于此。汉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是典型的地震多发区。只不过几十年来,汉旺小镇没有发生过大地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安逸轻松的生活氛围,使大家意识不到这一潜在的危险。

小空地上的人们正忧心忡忡地议论着,这时从厂区来了几个戴着安全帽的东汽职工,走在前面的就是党政办的陈聪科长。他们见到大家就高喊着人们安静下来,但他接下来说的话却让大家大吃一惊:“由于处境危险和情况紧急,公司指挥部已经决定,现在就要把职工家属转移到德阳分部,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到工厂大门排队上车,老人、妇女和儿童先走,请你们务必抓紧时间,立即行动,天很快就要下雨了。”

“什么?咱们就走了,不留在汉旺啦?大家无亲无故的,去德阳住在哪里?小伙子,不走行不行?这里的家谁来照看?”人群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拽着工作人员的衣角,眼里噙满泪水地坚持着。工作人员赶紧向她解释劝说:“不行啊,老大娘,汉旺这边没水没电,家里又不能住。现在余震不断,楼房随时都会垮塌。大家必须先撤到安全地方。您放心,到了德阳,公司会再想办法的,一定保证大家的生活!”于是,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慢慢地朝着工厂大门方向走去……

出走汉旺还是背井离乡

5月12日当天,天已经完全黑了,初夏清凉的山风此刻吹在身上,竟然是刺骨的冰冷,细细的雨丝打在人们的头上脸上,心中的忧郁就像杂草一般快速生长。等待厂车的队伍排得越来越长,一直从厂大门蜿蜒到质检大楼。队伍里的人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关切询问,都在打听各家的情况。人们争相讲述着地动山摇那一刹那的惊险经历,时不时传出低沉的呜咽和揪心的哭声。

大车一辆辆驶进厂区,很快又往德阳方向开去。就在启动的那一刻,一位老大爷眼里充满泪水,拉过身边老伴满是皱纹的手轻轻拍拍,摇晃的身躯,下意识地往家属区回望。老大爷,你可知道,这一回望便是永远、永远告别了你用青春锻造的汉旺镇,永远、永远离开了你用汗水耕耘的美好土地。从这一刻起,美丽可爱的家乡便只能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家产难舍还是故土难离

5月26日上午,在焊接分厂的废墟上,青工赵强直起腰摘去安全帽,抬头看了看天,原本该是屋顶的位置已被湛蓝的天空和炙热的太阳替代。“今天这太阳真够毒的了,大家要多喝水,以免中暑。”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两个星期了,赵强在过去几天与同事一道在这片惨不忍睹的废墟下救出了两名幸存的同伴。同时,也忍着巨大的悲痛搜寻出33名遇难者的遗体。如今救援工作已告一段落,他也与大家一起忙着抢运物资设备。

许多人都会认为,抢运物资要比抢救生命容易。其实不然,主震虽然过去余震却经常发生。特别在残破的厂房中,危险时刻都存在着。焊接厂房的屋顶已经全部垮塌,残破的断墙摇摇欲坠,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垮塌。由于焊接分厂的设备、产品和在制品数量很多,人们搜寻的任务和难度就更大。许多次,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的时候,余震突然发生,头顶上的水泥砖瓦纷纷坠落,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砸伤,甚至砸死。

但就在这样艰苦、危险的情况下,一台台设备、一箱箱零件、一件件产品,硬是被成功抢运了出来。赵强笑着对同事说:“只要是有用的东西,我们都搬出来了。毕竟能多搬出一件,就意味工厂少损失一点。”这种想法就是一种信念,支撑着人们不怕危险、不怕苦和累。看着抢运出来的一堆堆物资,人们满是尘土和汗水、晒得黝黑的脸上泛起了笑容。人们会记得东汽这些铮铮铁汉,他们写下了东汽闪光历史的一页!

问及离开汉旺的感受,赵强他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我们毕业就在汉旺东汽工作,现在已有10几年了,全家人也都在这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熟悉,谁能舍得离开这里呢?父母现在在德阳还经常念叨汉旺,这种感情恐怕一辈子也断不了吧。但是地震已把这个家毁得不成样子,我们身为东汽人绝不会就这么算了!”

汉旺确实是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一个小小山镇承载着东汽人40多年的情感,飞扬着东汽老少三代人的梦想。40多年前,激情满怀从全国各地来此参加“三线建设”的青年人,他们睡寺庙、喝沟水,用手挖、用肩扛,硬是一砖一瓦建成了这座声名远播的花园式工厂。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东汽老一辈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怎么能与汉旺割舍分离呢?一个星期后,焊接分厂、叶片分厂、工具分厂、主机一分厂等所有失去厂房设备的单位,已经利用租赁设备和外扩厂家恢复了生产……

回去搬家还是回家看望

2008年9月的一天,东汽家属区的陈阿姨正忙着收拾衣柜里的衣物,秋天的气候还算凉爽,她的脸上却渗出了颗颗汗珠。她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嘴上还一再叮嘱丈夫和儿子:“别忘了用被子包着电视,免得搬家碰坏了。记得把你大学的课本带上,今后还得好生读书啊!”这是工厂最后一次组织职工家属回汉旺搬家,这天轮到了陈阿姨家。“这趟回来了,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正好儿子放假回来了,也该一起回来看看家。”陈阿姨一家三口手忙脚乱,能搬的东西全部抬上了车。陈阿姨临出门又回头看了看乱糟糟的屋子,愣了半天还是摸出钥匙锁上了门。“不管怎么说,锁上房门就感觉还有自己的家,敞开着门总感觉失去了家。”

搬家的汽车缓缓驶出了迎春门,人们大都不免回头看着越来越远的家属区,眼中噙满了泪水,还轻轻地抽泣。“以前没回来拿东西的时候总觉得汉旺还有一个家,经常惦记和时时想起总觉得还挺有盼头。而现在屋子搬空了,一点念想也就没有了,汉旺的家就能永远忘掉吗?”

陈阿姨全家现住在东汽爱心家园南滨区活动板房里,但他们想起汉旺的房子心里都不是滋味。东汽的父老乡亲谁都有着留恋汉旺时代的那份情感……

面向未来还是怀念过去

2008年9月10日下午4点05分,德阳德什路口某小区内。离休老干部王爷爷对着镜子整了整衣服领子,扭头冲屋里喊了声:“我去离休办看报纸了噢。”每天下午4点钟出门去离休办看报纸是王爷爷离休多年养成的习惯。到了德阳后,很长时间没有这种条件,这着实让老爷子难受了一段日子。终于等到基本稳定了,离休办就设在了分部医院大院里,王爷爷赶紧让儿子替他找了个分部附近的房子,这下,又可以每天去分部看报纸了。其实,看报纸只是一个不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王爷爷以前在汉旺的老伙伴在分部的居多,大家还能像在汉旺一样,没事就聊聊。“几十年的习惯了,咋能一下子改掉啊,何况年纪大了,最大的乐趣也就是没事和老伙伴们聊聊天了。再说,和汉旺的熟人能说到一块儿去,和其他人啊,都没这种感觉。”

其实,汉旺情结,不仅仅存在于陈阿姨和王爷爷的心中,更存在于每一个东汽人心中,每个人都和汉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月20日中午,连续两天降雨之后就是持续的高温天气,救灾工作的重点已转入灾区的卫生和防疫工作。一位憔悴的中年妇女在一群蓝色工装志愿者中很显眼,她是汉旺镇一所中学的老师,学校救援结束后就来到东汽厂区,在工作井然有序的救援组织里,她选择了别人忽略的临时厕所打扫卫生。因为用水极度缺乏,她用一个破旧的黑色水桶爬到塌方的山上取水。夕阳之下,她费力地提着水桶,用混浊的山水冲刷那个临时厕所。“舍不得东汽迁走,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她说。

在此期间,已经调离东汽和退休后在外地居住的许多老东汽人,更是不断专门回到汉旺凭吊故地。他们或者拖家带口在儿子、孙子的陪伴下来到汉旺探寻老住址,或者老战友结伴而行回到东汽看望原来所在单位。他们都是在原址废墟前长久伫立,沉默无语,表达着对往事的深切怀念和无限追思。苏志芳、吴崇俭、胡善平等退休老人与老伴一起回到汉旺家属区时,还专门携带摄像机逐一对所有楼栋门户进行探视拍摄,并亲自对所拍画面进行详细解说,后又制作成光碟送给亲朋好友传看,目的就是想让子孙后代和更多的人记住故乡和不忘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