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永恒
1108900000045

第45章 群强争雄——鼎足之势打擂台(1)

群强争雄——鼎足之势打擂台

由于历史原因与客观局限,震前我国各地研发制造汽轮机主辅机产品设备的企业有十几家,它们大多分布在华东、东北、中南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而在所有的专业厂家中,只有东汽一家企业不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相比之下,上海的“上汽”、哈尔滨的“哈汽”、北京的“北重”、南京的“南汽”、杭州的“杭汽”、广州的“广汽”、武汉的“武汽”、青岛的“青汽”等同行厂家不仅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协作条件、畅通的运输渠道、良好的通商口岸以及齐备的城市功能依托和较为丰裕的员工家庭生产、工作与学习生活环境,还有着国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等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商品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推行的改革试点、工作扶持、政策倾斜等良好环境。尤其“上汽”“哈汽”本身就是东汽的承建单位和老大哥企业,它们在明显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和积累的同时,更在及时引进先进技术、实行对外经济合作、参与大型发电设备研制和新能源开发等方面捷足先登,走在前面。长期以来,面对这些情况和不利因素,几代东汽人遵循市场法则,并且不甘人后、急起直追,在虚心向同行学习的同时,也把其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努力闯出一条求存图强和做大做强的发展之路。

“我们深信,国家要发展、电力须先行……市场当然需要功率更大、容量更多的发电机组。”回顾20世纪以来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就更加凸显我国大型发电设备大干快上的必要性和紧迫感。1900年,英国的帕斯森先生在试制第一台机组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功率为1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1930年,美国第一台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很快投入了运行。到了1960年,美国陆续投入容量各为30万千瓦和50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发电设备制造业,当时仅能生产10万千瓦以下的汽轮发电机组。进入60和70年代,法国、英国、西德等欧洲国家先后投入60万、70万千瓦大功率发电机组,美国、日本和苏联则分别投入了100万、130万和180万千瓦大功率发电机组。近几十年的历史统计资料表明: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进入发展时期的电力发展速度,总是超过国民经济或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中国的电力工业直到1980年才达到这样一种水平——装机容量为6587万千瓦,发电量为3006亿千瓦时。它相当于美国1947年、苏联1960年和日本1969年的发展水平。

相比之下,我国电力工业不是对大型发电设备的研制抓得不紧,而是受到了不该有的耽搁和干扰。东汽职工与全国人民一样,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如果说十年浩劫中断了这一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那么东汽在70年代初做出研制30万千瓦汽轮机组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显示了傲视社会潮流的开拓者姿态,也蕴涵着工人阶级勇于负责担当的高尚情操。

在一个行业会议上,能源部一位负责人真诚地说了这么一句话:“目前西南的东方集团,已经挑起了国家生产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大梁。”对于不知内情的人来说,这种评价不会引起多大的触动。可如果了解东汽研制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曲折而又复杂的历程,如果一一目睹过东汽从动乱之秋到改革之春的种种悲欢离合,如果在这雨水多、阳光少、污染重、条件差,又相对显得闭塞、单调和清苦的工矿区生活,自会理解这句评价所包含的分量。当东汽人刚刚从早请示、晚汇报和“红海洋”的狂热中冷静抽身,一项视国家利益和企业发展为生存之本的战略决策,以其高屋建瓴的气势发出了生命力久远的呐喊:“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研制30万千瓦和比30万千瓦机组更大的汽轮机。”

东汽人关注国家利益的战略目光透过纷乱浮躁的世相,敏锐地投向了前面更远的地方。“我们深信,国家要发展,电力须先行。原来以‘中小机组为主’的建厂方针,是满足不了今后发展需要的。用不了多长时间,国家就会需要更大功率的发电机组。”一种为国分忧的紧迫感,一种不甘人后的事业心,一种精通业务的敏锐性,使一个企业首先从意识上挣脱了盆地和山麓的羁绊。据东汽原副总工程师韩致远生前回忆:“东汽早在1972年,当第一台20万千瓦汽轮机还在厂内进行生产准备的时候,研制30万千瓦机组和更大机组的计划,就已经盘旋在工厂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脑海中了。”

“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研发战略,正是东汽人“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据有关资料统计,东汽核电设备订单和制造能力已走在国内企业前列,2008年核电在手订单余额达到200亿元,2009年又新增100亿元左右。目前核电设备订单仍以常规岛为主,常规岛订单占到国内新增订单的70%。由于核岛设备还比较少,总体上来看,其新增核电设备订单约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然而,东汽所属集团东方电气的核岛设备制造能力正在加强,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现已具备年产2套百万千瓦核岛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的生产能力,正在扩建以达到年生产4套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核岛主设备的制造能力。德阳核主泵目前具有年生产2套的产能,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生产能力也在建设中,2009年形成产能。东方电气2008年以增资方式并购了武汉锅炉集团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更名为“东方电气(武汉)核设备有限公司”。据了解,新公司经过技改扩建,将形成年产4套百万千瓦级核电堆内构件的生产能力,从而使核电常规岛与核岛设备的布局基本完成。这也促使东汽好风借力而能够乘势而上、全面参与,无论在常规岛还是在核岛方面,都将成为未来角逐国内市场、制造核电设备的有力竞争者。

1996年,东汽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正式签订了岭澳核电站一期2台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机的分包制造合同。东汽从此正式加入了国际“核电俱乐部”,“核文化”也开始在东汽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出色的业绩表明,东汽主导产品的开发已经全面实现了由低参数、小功率向高参数、大功率的转变,其中超临界、超超临界60万、百万千瓦机组也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国产化转化,各种机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包括性能指标、热耗指标、质量指标以及轴振、瓦振等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同行的一流标准。东汽不仅在火电方面已经具备生产170万千瓦等级世界上最大单机容量机组的能力,核电开发也进入了全面成熟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对核电行业的投入加大,东汽由于在国内核电开发、生产制造中处于领先地位,现已形成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机组的批量制造能力,并在行业内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尤其代表当代制造发电设备顶级水平的重型燃机的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标志东汽研发制造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到东汽访问的各国汽轮机制造公司,包括日本日立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等国际著名公司的专家,在参观后得出的一致性意见就是:东汽的装备实力完全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机床性能特别是高性能数控机床的拥有量已经超过了许多国际大公司。

东汽的风电开发在行业内是异军突起并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如今风电生产正成为企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地震当年生产了800台1.5兆瓦风电机组,2009年产量达到1200台。目前风电机组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德阳,已具备年产兆瓦机组1200台的产能。天津基地建成投产,其产能也有600台1.5兆瓦风机和200台2.5兆瓦风机,同时将成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2.5兆瓦风机的生产基地。在风电机组零部件配套方面,目前除了轴承和齿轮箱外都能自己生产,叶片自主配套比例约为50%,轮毂和塔筒可以进行内部配制,只是电控系统等部分还需依赖进口配套。所以,随着风电产能布局的基本完成,企业未来将注重产能的释放和新产品开发。如此看来,有了东汽、东电、东锅紧密配套的核心企业和出色业绩,东方电气已成为国内发电设备制造领域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企业集团,尤其在水电、火电、气电、风电及核电方面都占据领先的位置,未来积极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制造战略必将前景更加看好,相对其他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更能抵御经济危机和市场波动的消极影响,而在核电、风电等领域的经营业务已足以弥补火电不景气的状况,承担起保持东汽快速增长的历史重任。

如同火电、气电、核电机组等发电设备一样,风电的主机是风机,其核心部件仍然是旋转做功的叶片。由于分子结构的松散稀疏,大气中单位面积的风能也是发散稀少的,聚集风能的叶片就得十分长大才能转换成足够的功率。一般来说,在年均风力中等级别的常见风场中,一台1.5兆瓦风机的塔高就有80多米,每支采集风能的叶片也得有40多米长,生产这样长大的产品只有在当地进行才能便于运输安装,否则就得翻山越岭甚至穿越很难通过的隧道才能到达草原、高原、海滨等风能密集的边远地区。东汽开发风能也必然遵循这一客观经济规律,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天津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合同,共同出资组建了以生产风机叶片为主导产品的天津东汽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坐落在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区,2007年成立后投资2.7亿元形成小批量的生产能力,2009年已实现600套1.5兆瓦风电机组叶片的年生产能力,成为东汽开发研制风电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重要基地。

不断优化的产品结构,为东汽抵御金融危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在接受四川媒体记者采访时,东汽总经理张志英对此有专门的分析、预测和打算:“国家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能源基础设施占了相当大比重。即将开工的一系列核电站,共需10台百万千瓦机组;而在国家电网的建设计划中,包括3100亿元的大型水电、煤电、风电送出工程投资。这些都成了东汽新的市场机遇。虽然2009年火电新增订单会遇到压力,2008年的火电订单与2007年持平,为200多亿元,而此前东汽每年都有20%的增长速度,但是这对我们影响不大,一是因为火电已经高位运行了,本身需要结构性调整,需要向一些高效、节能、大容量的产品发展;二是东汽已较早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包括核电、风电以及太阳能发电业务都在迅速发展。东汽发展的基础是比较牢靠的,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板块调整,东汽能够适应这个市场变化的需求。核电将成为新增订单的一个支撑,我们的核电发展比较快;风力发电是一个支撑,国内风力发电增长速度比较快,我们的产量不断在提高。预计风力发电的订单增长20%甚至30%是没有问题的。在传统的火力发电设备市场,东汽已占据了国内1/3的份额,在核电设备领域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在风电设备领域同样数一数二。除此之外,东汽还会做一些新的东西,比如用于高速铁路的动车工业驱动装置将是一个新的方向。现在,火电设备市场需求的萎缩迅速被核电、风电需求化解。灾后重建成为东汽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的新机遇。”

如今的东汽又开始加快一批新产品项目的研制,重点加快60赫兹火电产品开发,加快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推进性能优化与机组效率的提升,继续保持火电产品的技术优势。同时启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00兆瓦等级核电汽轮机开发研究工作。风电优化定型风机叶片制造工艺,形成优质高效的风电叶片制造能力。太阳能及硅材料研制在提升技术水平上下工夫,不断开展低成本技术研究,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继续推进海水淡化装备开发制造技术研究,启动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产品的技术研究……

东汽人已自豪地把企业看成国内大型核电机组的唯一供货商,因为他们有着国内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制造业绩。1996年,东汽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为岭澳核电站一期1000兆瓦全转速核电汽轮机提供了大约40%的部件。2005年4月,东汽作为主承包方,又赢得了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1000兆瓦半转速核电汽轮机的供货合同。近年来,东汽加大了核电制造设备的投入,完全具备制造单机功率达到1700兆瓦的EPR堆型第三代核电汽轮机的能力。由于高能量且无污染,核能是一种高效和清洁能源,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已捷足先登地建造了许多核电站。东汽要加入世界核电生产俱乐部,不仅是形势所迫而且是大势所趋。虽然上核电项目东汽不是最早,上汽已走在前面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与日本公司合作,率先开发了用于浙江秦山核电站的30万千瓦核电机组。但是东汽的起点最高,它与法国阿尔斯通的合作从一开始就进行了百万千瓦等级即当时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用于广东岭澳核电站的核电机组的联合研制,经过几年努力又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自主化和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期工程2台机组投产第一年就创下了世界核电机组运行的最佳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