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
1122900000010

第10章 抗战时期政府举办驿运的酝酿过程(6)

蒋介石对此会议极为重视,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与闭幕式并致词。其开幕致词中,强调举办战时驿运的重要性,认为当前抗战面临交通运输方面的极大困难,就是因为依赖外国太重,缺乏自力更生的意识,“人力、物力和器材都摆在面前,但是大家弃置不用,一切交通运输工具,都要从外国千辛万苦的买来,而唯此是赖。一旦情势变异,外货不能运入,就不能独立维持,交通运输就毫无办法”,而“驿站运输不仅可以补机械运输的不足,并可收到和汽车运输同等的效力,而且还要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因此,“我们更觉有恢复并加强这个制度的必要”,“驿运制度是我们目前抗战期中最可靠的运输办法”,在闭会训词中,则再次强调“恢复”这种制度,是“交通界目前最基本而近切的工作”,顺利推动这种制度,才能促进“抗战的胜利”和“建国的成功”,驿运不但对“抗战”更对“建国”都意义重大。

1940年7月18日,全国驿运会议顺利闭幕,形成决议,发布文告,恢复传统驿运制度,举办战时驿运势在必行。

二、政府举办战时驿运的实际状况

全国驿运会议闭幕后,交通部即于1940年9月1日正式成立驿运总管理处,以王国华任处长,王炳南任副处长,开展驿运业务。其成立之事,1940年交通部的公函中曾有过明确记载:“依照决定原则,本部之下设驿运管理总处,主管全国驿运行政之指导监督事宜,遵经令派王国华代理本部驿运总管理处处长,于九月一日组织成立,在重庆牛角沱桂花园村十八号开始办公。”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的成立,为举办战时驿运设立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便于驿运业务的顺利展开。与此同时,各省亦分别成立驿运管理处,至1940年底,已设立驿运管理处之省份,有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云南、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宁夏等14省,筹备中者尚有贵州、西康两省。驿运总管理处的成立,各省驿运管理处之相继设立,在抗战大后方及抗日前线,利用民间的传统运输工具,开展驿运经营活动,战时驿运逐渐成为为军需民用提供有力保障的重要运输方式。总而言之,在抗日战争期间,驿运路线的开辟,驿运业务的推进,各种有关驿运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驿运各级机构的建立等各项驿运工作的发展,都颇具成效。据1941年《大公报》报道,仅就驿运总管理处开办各干线而言,“自去年九月份开办以来,运输量迭有增进,开办之始,每月运输量仅四千吨,至去年底已增至万吨左右,至本年三月则已增至万八千吨”,就所开辟的线路而言,至1941年3月底,“已开运之运输干线九线,全长计九千一百余公里,支线已核定者三十四线,全长一万七千余公里,开办者则已达八千余公里”。下面就战时驿运之主要工作,全国驿运路线的开辟、驿运业务的开展概要陈述。

(一)驿运路线的开辟。中央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各省驿运管理处成立之后,开辟驿运路线已成当务之急。根据1940年7月15日全国驿运会议决议,“中央办理者,均称干线;地方办理者,均称支线”,经规定,干线各级机构,每条干线设立驿运管理分处,设处长一人,管理整条干线,整条干线又分若干段,称为干线驿运段,每段设段长一人,每段又分设若干站,称为驿运站,每站设站长一人。支线各级机构,每条支线,称为支线总段,设总段长一人,各支线分为若干分段,称为驿运分段,设段长一人,各段又分设若干站,称为驿运站,设站长一人。驿运路线的开辟,即以干线和支线各级管理机构的设立为特征。

就干线而言,自1940年9月起筹办驿运干线,至1942年底,开运后不久或裁并或改隶者,共有六线:(1)黔桂线——辖马场坪至金城江陆运线及三合至柳州水运线两段。该线原系运输钨砂、汽油等大宗物资,后因抗战战事发展,环境变迁而渐趋萧条,于1941年8月结束,陆运段移归川黔线接办,水运段交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驿运管理处经营。(2)川鄂线——万县至恩施,主要运输为战区军粮,后因物价陡涨,但军运运价不能随增,所以该线营运亏累甚大,于1941年6月移交第六战区司令部,自行承办。(3)川湘及嘉陵江线——统称川陕、川湘水陆联运线,自广元沿嘉陵江经重庆入长江转涪陵彭水,至湖南沅陵,主要运输米盐,为抗战时期“川盐换湘米”的主要通道,原系官商合办,于1942年6月,另组川湘川陕联运总管理处,改该线全为官办。(4)叙昆线——为川滇间之捷径,以接运西南入口物资为主,往返货物不能平衡,回空次数过多,时有亏损,于1942年9月,移交云南省驿运管理处接办。(5)八保线——1942年4月间,西南战局紧张,抢运物资迫切,开始筹办自缅甸八莫至保山驿运线,后因缅战失利,未及开运,即于当年八月结束。(6)川康线——1942年7月成立,自康定至西昌,为接运美英空运来华物资,但开运后,因航运改道而停止办理,于当年11月结束。

至1942年底止,继续营办者,共有五线:(1)川黔线——自重庆至贵阳,再至马场坪,货运以钨砂、食盐、交通器材为主。(2)泸昆线——该线自泸县至昆明,并辖泸州到叙永水运线,以接运西南入口军用国防物资为主。(3)陕甘线——辖广元至宝鸡和双石铺两段,并附有六安至阳平关、阳平关至广元、汉中至褒城三辅助线,南下北上,运输繁忙,为西南西北主要通道之一,以运输棉花、水泥、钨砂、军品、茶、糖等为多。(4)甘新线——自天水经兰州至猩猩峡,并辖酒泉至石油河,安西至敦煌两辅助线,货运素来繁忙,入口以接运苏联运华物资为主,出口以羊毛、钨砂为主。(5)川陕线——1942年7月成立,分水运、陆运两段,水运自重庆经长江转岷江至成都,陆运自成都达广元,以粮糖运输为主,兼办渝蓉马车客运。

1943年以后,驿运干线共有六条,即川黔、泸昆、陕甘、甘新、川陕、新疆六线,以重庆为中心,达西南、西北各地,里程总长为11302公里。1944年,陕甘与川陕合并,改称川陕驿运干线,泸昆改称川滇驿运干线,所以只有川黔、川滇、川陕、甘新、新疆五线。川黔线,以运输川盐及煤为主要任务,回程则运空油桶和钨砂;川滇线,以运输棉花及盐为主要任务,回程则运军用物资及空油桶;川陕线,以运输宝鸡之棉花为主,每月负担棉花运输三分之二的任务,回程则运输军粮、军火及空油桶;甘新线,以运输玉门油矿之油料为主,次为运输甘肃之盐以及军粮;新疆线,以接济汽油内运为主。

自太平洋战事爆发后,日军攻占缅甸,西南国际公路滇缅公路彻底切断,驿运路线由国内延展至国外,战时驿运也承担了国际运输重任。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在举办驿运干线的同时,先后举办了三条国际驿运线:(1)新苏线——该线由猩猩峡经乌鲁木齐以达霍尔果斯,连同辅线,共长2013公里。(2)新印线(也称叶列线)——该线自印度境内的劳华尔平地铁路站,改由公路至斯司那加,再经驿路至列城,最后达新疆境内的叶城,由列城至叶城分东西两线,东线1005公里,西线1160公里。(3)康藏印线——该线自康定经拉萨至印境葛伦堡,共长2501公里,为西康至印度贸易旧道,该线开办之初,以运输布匹为主。此三条国际驿运线承运了部分抗战时期重要的进出口战略物资,为打破日军封锁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就支线而言,自1940年9月起,至1943年止,开办省份有闽、皖、赣、湘、粤、桂、滇、川、康、甘、陕、豫等12省。据其时与运输相关人士统计,至1944年底,驿运里程总长为35000公里。因各省开办驿运支线时有变动,或裁撤、或停办、或新辟,做整体描述较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