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1149500000024

第24章 走不出自我,生活空间过于狭小(2)

据《每日科学杂志》报道,一项对美国中西部380名5~11岁孩子的研究显示,长期被同学抵制、排斥的孩子,更有可能对学校的各种活动采取消极态度,它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给受害学生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同时会损害他们与同龄人交流、参与课堂活动、参加与课堂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能力,容易使学习成绩大受影响。

研究人员起初认为,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强,能够很快从中跳出来,但他们经过一段研究后发现事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家长对此不可掉以轻心,把它当作仅仅是小孩子的幼稚行为而以为最好不要操心甚至迁就。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团体和社会而生活,在团体和社会中生活就存在着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假如我们不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会处理交往中出现的矛盾、摩擦,就不能被社会和团体所接纳。

孩子被孤立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交往技能较差、内心自卑;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或有攻击行为;还有一种是有特殊个性或行为表现的学生,如爱发脾气等。

父母意识到孩子被孤立时,首先应学会处理孩子的紧张、焦虑和失望的情绪,让孩子有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如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多说些鼓励的话,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如果家里养着宠物或有毛绒玩具,也可以让孩子多和它们玩。这些拥抱和温暖可以使刚进入新学校的孩子,不至于产生被抛弃的恐惧。

其次,强化孩子身上优秀的方面,平时增加其自信心,多鼓励赞扬他,让他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让他在潜意识里认识到:他是好孩子,他聪明能干,老师喜欢他,爸妈喜欢他,同学们喜欢他,他今后要干大事的。有了这种强烈的自信心,这种偶然发生的挫折自然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了。

再次,通过讨论、分析、图画心理投射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或者通过体验互动游戏教会孩子处理与同学之间的误解、摩擦。

最后,帮孩子展示特长。儿童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有某个方面的特长,就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展示他在这方面的天才,这对他们的交友很重要。”

父母应记住,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他同伴的“坏话”,比如:“我们自己玩,我们不和那群坏蛋在一起。”或者直接把电话打到对方孩子家中“告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你的孩子将再次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4. 注重自我,合作意识淡薄

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佚名

有个外国老太太来中国,她找了几个中国孩子,让他们做一个游戏,她把几个拴着细线小球放进一个瓶子里,瓶口很小,一次只能容纳一个小球通过。

她说:“这是一个火灾现场,每个人只有逃出瓶子才能活下去。”

她让每个孩子拿一根细线,时间开始了,只见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想把自己的小球取出来。

老太太很惊讶。她在许多国家做过这个实验,但是外国孩子都很有秩序,能从小到大,依次把球取出。

通过与外国小朋友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孩子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对于合作意识,有人打比喻说,日本人喜欢下围棋,走着这一步,想着下一步;美国人喜欢打桥牌,研究上家和下家的配合;而中国人喜欢打麻将,防着上家,盯着下家。

柏杨说,中国人实在太聪明了。如果单打独斗,中国人是一条龙;但是,如果要群体行动,中国人是一条虫。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反映出中国人合作意识很淡薄,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与协调【包括语言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同龄人朝夕相处的机会,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再加上父母的溺爱,许多孩子表现出合作意识差,个性霸道等不足。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这对孩子自身将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学会合作之道,那么以后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异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莉莉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女学生。天生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一开学就被同学们推选为学习委员,但除学习好外,存在许多的自身问题。在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她却要求自己一组,说怕其他同学画的不好,而影响自己的成绩。在莉莉身上体现出的就是“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荣誉感,合作意识淡薄的缺陷。

孩子合作意识淡薄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被一家两代甚至是三代人宠着。过度的呵护与溺爱,让很多孩子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在学校,老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只注重对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知识点,而缺乏对学生心理、行为方面的教育,致使不能充分发挥小组间的群体效应,合作意识得不到培养。

针对孩子出现的合作意识淡薄、集体荣誉感不强的案例,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有教育专家发现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比较强,这种良好性格包括开朗、自信、友爱、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这种品质的孩子会主动与别人合作,而且会合作得很好。

【2】教孩子学会欣赏和接受别人

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双方长处的融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弥补。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因此,要经常教育孩子,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任何人都要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

【3】向孩子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

父母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还想合作的愿望,在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中,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5.渴望交往的愿望受到抑制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

懂得交往的礼节,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为它会让孩子拥有一个正直谦虚的胸襟和迷人的魅力,进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如果有两个孩子,一个有礼貌地喊你叔叔好、阿姨好,而另一个仿佛没有看到你的存在,你喜欢哪个孩子?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喜欢那个讲礼貌的孩子。

不过很多父母应该发现,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懂文明、讲礼貌的,这就需要父母进行恰当的教育和引导,而不可置之不理,当然,也不可由于过分着急就对孩子大打出手。

一位母亲在她的“教子笔记”中讲述了下面的教子心得:

每当家里来了亲戚朋友,需要陪他们聊天时,我就对5岁的儿子说:“乖孩子,你自己去那个屋玩会,妈妈要招待一下阿姨。”

“嗯。”孩子乖乖地答应着,但是不肯动,还是缠着我。

我只好继续劝道:“乖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学会懂事了,自己去那个屋子玩积木去吧。”

“嗯。”他嘴上答应着,朝另一个屋子走去。

但孩子还是不能教人安生,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大声大叫,一会儿又拉着我让我给他排火车,或者在客人面前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模样。孩子不礼貌的行为让我很是生气,于是,我在与客人聊天间隙,借上厕所的机会,来到孩子玩耍的屋子里,小声地把他教训了一顿。儿子耷拉着脑袋,似乎意识到自己哪儿做得不对了,老老实实呆了几十分钟,但不久就恢复了原样,又吵又闹起来。

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孩子都是这个样子,既让人生气,又让人不得不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不懂礼貌?

有一次,趁着孩子自己一人玩着正尽兴的时候,我走过去,小心地问他:“你看,你现在一个人玩得多好啊,为什么在亲戚朋友面前就变得不乖了呢?”

孩子觉得自己很委屈地回答说:“你光和叔叔阿姨聊天,把我赶到一边去,好像我有多讨厌似的,一个人玩着太没意思了,你不知道我多么想和叔叔阿姨说话。”

这时我才茅塞顿开,原来孩子与人交流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要是早知道孩子的这一心理,孩子也就不会感到如此委屈了。

从此以后,家里来了客人,这位母亲改变了原先的做法,高兴地把孩子叫到跟前,让孩子参与到大人中间来,让他学着招待叔叔阿姨,为客人端茶倒水,洗水果。小家伙忙得不亦乐乎,客人们都夸孩子如此懂事,孩子呢,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得到了客人的肯定,心里自然感到很满足,也乐意按照母亲的吩咐做事了,干得更起劲了。

这次,儿子与叔叔阿姨混熟了,认识了,下次来做客时,儿子还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还会将自己作品得意地展示给他们看,得到客人夸奖后的儿子心里甭提有多美了。

这位母亲的教子心得启示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想想家里来客人时,孩子受到大人们的忽略,他就会想尽办法--捣乱、大喊大叫、对抗等不礼貌的行为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父母在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后,不如抓住客人拜访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补偿教育,让孩子进入“小主人”的角色,满足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的欲望,同时也学会了应该如何礼貌待人。

6.被填满了的自由空间

孩子们生来就是人,并且是自由的;他们的自由属于他们自己。除了他们以外,任何别人都无权加以处置。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

如今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便成为家庭的核心,从一出生到学校寄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家几口人都是围着孩子转,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几点起床,几点入睡,到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都会给孩子提前做好安排。孩子遇到困难了,他们比孩子还忧心忡忡;孩子出现失误,他们就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责任。

大人们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却在无意间堵塞了孩子自由思想与活动的空间,让孩子产生仿佛置身于牢狱般的感觉,压制孩子的成长。

蒙台梭利博士把儿童的心灵比喻为心灵胚胎,她说:“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去完善这种精神生活,既然儿童是个谜,需要时间秘密地去完善他们自己,空间对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在国外,家长很注重对孩子个人空间的教育,特别是在幼儿阶段各种兴趣课程上,家长经常教孩子玩这样的游戏:伸出你的双手,伸展到最大限度,然后转一圈,以不触到别的小朋友的手为宜,双手上下左右移动再转一圈,感到自己在一个很自由的泡泡里面,以此让孩子认识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尊重他人的空间。

中国却缺少类似的教育,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没有必要与孩子保持距离,父子之间就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把自己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去上学。

现在的家长将孩子的空间完全填满了,一口气帮孩子报了好几个不同的兴趣班,学完钢琴,要赶着去学画画,学完画画,还要赶着去学跳舞,根本不给孩子喘息的机会。大人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会的东西越多,受到越多人的称赞,父母就越开心,越觉得脸上有光,就会变本加厉地要孩子学这学那。

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在谈及对中国教育的印象时,他说:“我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告诉我,教育应依两种情形进行,第一种是强迫手段,对孩子强迫地灌输信息、知识;另一种就是给孩子很大的空间,选择他自己想关注的事物。中国前一种情形多一些,中国的学生承担着一个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中学生。当然,很多国家的中学生都要通过很高的水平测试,而中国、日本学生承担的压力过大。”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这种亲密无间的爱会导致两种极端的结果,一种是孩子对父母的指引全盘肯定,对父母过于依赖,形成思维惰性,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另一种是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全盘否定,陷入盲目的敌对之中,强化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望子成龙是天下每个父母所期望的,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也完全可以理解。但一定要讲究方法,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送给孩子一把上路的“拐杖”,帮助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理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成为我们天下父母心目中的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