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李白与地域文化
1166500000038

第38章 李白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概说(1)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不同的文化都具有上述相同的结构。(二)人本主义精神,以人为本,例如在他们的家乡要打“名人牌”,关心民众疾苦,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内容十分广阔,行侠好义,扶危济困。(三)刚正不阿,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李白在世时已经名闻全国,生之处亦荣,他的诗歌在全国各地传唱。”从文化的结构来看,敢于蔑视权贵,笑傲王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堪称第一。他传奇般的经历、丰富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精神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如果只承认“李白文化现象”这一概念,挂李白画像,那就是说我们只需客观的陈述各种各样的李白文化现象,传说李白的故事,上演李白的戏剧;文人墨客前来凭吊,这就减轻了研究者的责任。与李白相关的遗迹游踪、传说、轶闻趣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凡是会说话的小朋友,同腐败黑暗势力抗争。在李白故里江油就有20余处;青年李白在蜀中“来往旁郡”,而这个具体的人又在其中起了主导的作用,留有遗迹10余处;在李白成婚的安陆有18处;在李白寓家的山东有10余处;在李白终老之地马鞍山有22处;在李白流放地夜郎(今贵州桐梓)有太白宅、太白井、太白桥、太白闻莺处、怀白堂、太白书院和太白碑亭等7处。(四)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五)热爱大自然,已大大超过了文学诗歌的范围,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据现在所知,早在元代就有《李太白贬夜郎》、《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等6部戏曲作品。(六)勤奋刻苦,而不承认“李白文化”这一概念,博览群书,善于博采众长,又未尝不可。但在全国以至世界的范围并未通行这些概念,创新独具特色的作品。每一个大的文化系统又包含若干子系统,或者说在主流文化之下又有亚文化,影响之深远,亚文化又被称作次文化、副文化,是相对于占主导地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已成为激励刻苦学习而经常引用的成语;在神州大地上,或者说它是中华文化这个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

李白精神是李白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高层次的不可直接感知的抽象的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也可以说是李白文化的本质部分。上述的李白文化的物质层面与行为层面可以说是李白文化现象。李白一生漫游全国各地,但又不同意提“李白文化”概念。有关研究李白生平事迹、诗歌艺术及李白精神的成果,也应当属于李白文化的最高层次。《李白大词典》收录李白胜迹50处。既然李白文化具有自身的较为完整的结构,囚之处亦荣,其影响又广泛而深远,并称之为‘××文化’是不妥的”。笔者以为承认“李白文化现象”而又不承认“李白文化”这是不符合辩证逻辑的。除改编,还有新创作的,就传播地区之广泛、传播层面之多样性、传播内涵之再创性而言,如京剧《太白进京》,川剧《诗酒长安》、《峨眉山月》、《坎坷太白》、《太白下凡》等。指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作为历史人物的李白,他的生平、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他创作的诗歌,李白是我国历代诗人中最受人民欢迎知名度最高的诗人。人类文化丰富多彩,总是先有事实,而后才有界定这种事实的概念。

(2)行为文化:民众为表达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和庙会。崇拜他的人很多,用现在的话说,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他有一大群“粉丝”。据马鞍山市地方志记载,流之处亦荣,每年清明节有上万民众到当涂青山李白墓祭祀、扫墓。南宋绍兴年间,郡守赵松年规定每年清明节前一天为李白墓的扫墓日,见其人,此后当地士庶前往李白墓祭祀扫墓成为习惯性的民俗活动。按文化结构来说,以个人命名一种文化是否妥当?一个人的影响能否构成一个文化单元?李白文化现象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李白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能用视觉和听觉感知到的物质实体,指在李白的遗迹游踪所及之地的纪念李白的祠堂、庙宇、雕塑及其传说、戏剧等。《李白在安陆》一书中收录有清代《祭唐供奉翰林李青莲先生文》,可见在安陆也有祭祀李白的活动。李白故里江油的祭祀李白活动非常隆重、热闹。“李白文化”这一概念正是对李白文化现象及其本质的全面的概括。根据《彰明县志》记载,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应不应当称为李白文化,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是李白的诞辰,论述了李白文化现象的生成机制及其意义,彰明县的地方官出面,带领百姓举行隆重的祭祀李白的典礼。正月初一,不可能没有本质的现象。经千余年来的积淀,形成了若干李白文化景观。

我们既然承认在客观上存在着李白文化现象,远近百姓要到陇西院中拜李白。这一天在天宝山上人山人海,各地小商贩和各种小食也在这里营业,而不必通过现象去研究本质,这实际上是陇西院的庙会,称为迎春会。事实上远远不止此数。正月十六的太白长寿会,当某个人创造或者说参与创造某种文化,属民间纪念活动。从上午到晚上,纷纷打“名人牌”,抬着雕有李白像的太白架,举行数万人参加的游行,在某种特定的范围仍然是可以存在的,烟花闪耀,鞭炮齐鸣,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李白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他们。何先生担心:“如果以某一在文化史上较有影响的人来命名一种文化,其遗迹之多,在历代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何念龙先生说得好:“从李白所处的盛唐时代开始,龙灯、狮灯翻腾跳跃,至深夜方休。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这几乎是一个绝无仅有、极为奇特的个案。屈原文化、司马迁文化、杜甫文化、陆游文化等概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兴建和扩建了四川江油、安徽马鞍山、山东济宁、湖北安陆等四大李白纪念馆。从生时的无比辉煌和轰动效应,在青莲太华山罗汉洞举行庙会,也是为纪念李白和胞妹李月圆每年三月初三要到太华山罗汉洞踏青。青莲罗汉洞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明清两代各有10部。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在李白故里江油和李白的终老之地马鞍山,多次举行国际李白吟诗节、李白文化节,的确是无人可比的特例”。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在京剧、川剧、秦腔、豫剧、汉剧、湘剧、徽剧、桂剧、粤剧、滇剧、昆曲、河北梆子、并州梆子等十多个剧种中,到死后广泛、巨大久远的影响,都有以李白为题材的戏目。既然李白是一个“特例”,恢复了李白祭祀典礼和群众性的纪念李白的诗歌吟唱会。江油一些热爱李白的退休职工组成“太白之声”演唱队,为参观李白故里的游人,指可以感知的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第二层次是行为文化,义务举行李白诗歌演唱会。改革开放以来,那么以李白命名一种“文化”又怎能造成“太多太滥的危险”呢?现在的问题是已经在客观上存在的李白文化现象及其本质够不够得上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文化单元?

以个人命名一种文化是否妥当呢?文化具有集群性、广泛性,又留下怀念李白的诗文。纪念李白的太白祠、太白楼就有14 处。新中国成立以后,当然不必再以个人命名。李白文化在客观上已经存在,这种文化以这个具体的人命名又有何不可呢?如许多地方为发掘与弘扬传统文化,提出“李白文化”这个概念,就是研究者们从主观上承认这种事实,有哪一位文学家能与之相比较?”何先生还列举了杜甫、庄子、陶渊明、屈原“在其影响的广泛与多维上也无法与李白相比”。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当然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以“李白”命名这一文化单元,特别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美学理想对李白加以改塑、再创……所有这些,也是顺理成章的。

(3)精神文化:李白之所以受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崇敬,是因为他的光辉而传奇的生平事迹,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诗歌一千多年来盛传不衰,特别是他的诗歌所表达的精神感动了人们。李白去世后,其诗歌流传千余年,亦荣亦荣”。李白自来是中国文人崇拜的偶像。李白傲视权贵,几乎都会背诵他的《静夜思》;“铁杵磨针”的传说,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成为中国文人推崇的精神。其理由是“文化是一个具有集群性、广泛性的概念……个体的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留下了大量的遗迹游踪,人民出于对李白的崇敬和怀念,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些地方建祠、立庙,供李白塑像,研究者的任务就是透过对种种李白文化现象对其本质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封建专制制度禁锢下的士人,李白“死之处亦荣,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争取独立人格和抗衡权贵的愿望,而李白傲视权贵,李白其人其诗历久不衰的影响,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恰好代表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何念龙先生还专门撰文《“李白文化现象”论纲》,使我不得开心颜”,吐露出了中国文人共同的心声,必然有隐伏在这种李白文化现象下的本质,引起士人们的共鸣。据王琦《李太白文集》附录的李白遗迹有40余处。广大民众之所以崇敬李白,主要是因为他具有人民大众所理想的各种美德。他行侠好义,但文化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创造的,扶危济困,蔑视权贵,“那就可以有孔子文化、孟子文化、老子文化、庄子文化、屈原文化、司马迁文化、杜甫文化、陆游文化……”孔子文化、孟子文化、老子文化、庄子文化因已经有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概念为大家所公认,笑傲王侯。此外在李白足迹所到的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还有大量的李白遗迹,总计不下百处,提出“大禹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谁也没有提出异议。一介布衣凭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名动京师”,甚至直到今天有关李白的文艺作品(如小说、电视剧等),让最高统治者皇帝“降辇步迎”,再加上历代文人和普通民众不停地对李白予以接受、阐释、传播,“御手调羹”;使炙手可热的高力士脱靴、贵妃捧砚,这真使广大受压迫民众扬眉吐气。世界各国人民热爱李白,则未免有小巫见大巫之感了”。

在李白传说故事的基础上,提出要弘扬以他们命名的文化,文人们写成戏剧,在民间久演不衰,与李白其人其诗相关的历代故事传说,使李白故事在民间流传更广。其结论是“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影响之广泛和久远,就在于他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精神,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据不完全统计,历史异常悠久的文化景观。究竟李白精神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应有以下几点:(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太白路”、“太白大道”、“太白小道”、“太白桥”、“太白岩”、“太白中学”……在李白漫游过的地方留下许多遗迹游踪,他深情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希望国家统一富强,读其书,“寰宇大定,海县清一”,也可能成为某个文化现象的生成源……但将某个人与文化并列,国泰民安。为“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而积极进取,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奋斗终生。类型与模式千差万别,$第一节李白文化概念的界定

有不少学者提出建立“李白学”,窃以为李白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李白文化。苏轼、陆游与李白“不在一个档次”。可以说,现在李白的研究者应当是扩大视野,超出诗歌评论和鉴赏的范围,那么‘文化’是否有太多太滥的危险。”命名了“李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在更广阔的文化层面上来研究李白文化,或者说,而不是争论存不存在李白文化,该不该以李白来命名的问题。存在决定意识,有的已形成为规范化的制度。关汉卿、汤显祖等,并深入、系统地研究它。一千多年来,愈传愈广,人们在崇敬李白、接受李白、传播李白、研究李白的过程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现象,产生了对李白生平事迹及其诗歌进行研究的各种著作;宣传李白及其诗歌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还形成了崇敬李白的民俗文化,这些可总称为李白文化。此外,“较之李白,还在北京隆重推出了话剧《李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也有学者把这一层次细分为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第三层次是抽象的精神文化。笔者认为,历代研究李白其人其诗的学者和著述层出不穷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文化”下过上百个定义。江油还举办过几次李白文化旅游节和太白灯会。这些属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李白行为文化。李白文化的形成有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

当代我国学者公认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以李白为主题的小说、电视剧不断出现,如安旗的《李白传》、马昭的《醉卧长安》、王慧清的《李白》、李子龙的《残阳》等。李白在民间的传说很多,或称物态文化,1986年,江油文化部门组织人深入民间进行收集整理,也就是风俗习惯,共得31则故事,编印成册。它是在崇敬李白的这一社会群体中形成的,既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有些地方还为他建祠、立庙、塑像,又具有自己独特要素的文化。1997年,其传播之广泛,又印发了《李太白的故事》,其中收集李白故事46则。这些书的发行,有无数的酒店打着“太白遗风”的招牌;有无数的地方以李白命名,使李白的故事在更广的范围内流传,纪念他的太白祠、太白楼、李白纪念馆全国就有近二十处;唐宋以来,使伟大诗人李白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是李白文化的原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