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李白与地域文化
1166500000006

第6章 李白出生于蜀(4)

$第五节 李白“出生哈密”说质疑

《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载钟兴麟先生《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位置新探——新谈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一文(以下简称《新探》)提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不是巴湖碎叶……而在今新疆哈密市附近”。因此“李白的出生地应该是哈密碎叶”。其理由主要是: (一)清朝道光年间姚玉春《咏合罗川》诗的注解说:“哈密有碎叶城,即古西突厥地。”(二)《新唐书·地理志》:“东米国……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这个碎叶国就是指哈密碎叶。(三)“在碎叶充当四镇之一的历史时期内,巴湖碎叶是突骑施的牙帐所在地”,“肯定不属于岭南的安西都护府管理”,“没有史料证明它(巴湖碎叶)是四镇之一”。究竟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是设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碎叶水南岸,或是设在哈密,这关系到我国古代历史疆域的问题,必须弄清楚。

唐代在哈密(伊吾)是否有个碎叶城呢?查遍唐及其以前的史籍都没有这样的记载。《旧唐书·地理志》将伊吾的沿革说得很清楚:“伊吾,在燉煌之北,大碛之外,秦汉之际,戎居之。南去玉门关八百里,东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里,汉宣帝时,以郑吉为都护,在玉门关。元帝时,置戊己校尉,皆治车师。后汉明帝时,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窦宪、班超大破西域,始于此筑城。班勇为西域长史,居此地也。后魏、后周,鄯善戎居之。隋始于汉伊吾屯城之东筑城,为伊吾郡。隋末为戎所据。贞观四年,款附,置西伊州始于此。”自汉至唐伊吾都没有碎叶之称,光凭清道光年间一首小诗的注来证明哈密就是唐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能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东米国……东至碎叶国五千里”来确定哈密有个碎叶呢?不能。因为这段史料本身前后矛盾,肯定有误。原文是:“石国东至拨汗那国百里,西南至东米国五百里……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西南至石国千五百里,南至拨汗那国千五百里。”前面说东米国在石国西南五百里,后面又说东米国在石国东北千五百里,位置恰好相反,误差两千里之多。此段史料又说:“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新探》将此句改为“东米国西北去安国二千里”不知据何版本。据《新唐书·西域传》:“安者……西濒乌浒河(阿姆河),治阿滥谧城。”《隋书·西域传》:“安国,汉时安息国也……都在那密水南。”安国在康国之西,阿姆河中游,若说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两千里,那么这个东米国就在咸海以西去了,又说“东米国西南至石国千五百里”,这又把石国搬到波斯去了。被称为“昭武九姓”的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九国,位置都在药杀水(锡尔河)乌浒河流域。玄奘根据亲身经历写的《大唐西域记》说石国(即赭时国)在碎叶城西南约一千里处,居于药杀水中游,绝不在咸海西南千多里。总之,《新唐书·地理志》关于东米国的记载很不可靠,连东米国本身的位置就不能确定,要想在东米国之东五千里去找一个碎叶国就更不可能。《新探》说:“东米国应是贾耽《四夷路程》中所言‘自碎叶西四十里至米国城’的米国,它在巴湖碎叶附近。”接着又引用《隋书》:“米国……东去瓜州六千四百里。”于是推算出东米国之东五千里的碎叶国就在哈密。《新探》说东米国与米国,二者不可混误,自己恰好将二者混误了。《隋书·西域传》载:“米国,都那密水西,旧康居之地也,无王,其城主姓昭武,康国王之支庶……西北去康国百里,东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西南去史国二百里,东去瓜州六千四百里。”这个米国即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弭秣贺国,距碎叶城西的米国城还有两千多里。若按《新探》的说法,东米国就是巴湖碎叶附近的米国城,那么这个东米国之东五千里的碎叶国就不在哈密,《新唐书·地理志》对于西域的里程记得很清楚:从巴湖碎叶至龟兹1180里,龟兹至焉耆630里,焉耆距伊吾约1200里,总共3010里,再加碎叶城西至米国城40里,为3050里,按此推算,东米国之东五千里,在哈密伊吾之东两千里,已经进入河西走廊了,是不是我们还要在河西走廊找个碎叶国呢?我看不必了。窃以为“东米国……东至碎叶国五千里”应是“五十里”之误。据贾耽《四夷路程》记往西突厥之道路:“自碎叶西四十里至米国城。”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四册对这句话加注:“碎叶城即玄奘之素叶水城,唐初为四镇之一,米国城非即玄奘之弭秣贺国,不可混误。”《新唐书·地理志》载:“自碎叶西四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可见巴湖碎叶之西不远是有一个不同于米国的米国城,其位置在米国之东北,也可能就是东米国,“东米国……东至碎叶国五十里(《新唐书》误为千里)”就是指巴湖碎叶,与贾耽记载大体符合,我们就不必徒劳地在东米国之东五千里硬去找个哈密碎叶。

《新探》说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不是设在巴湖碎叶,而是设在哈密,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灭龟兹,控制了天山以南地区和天山北麓,始设四镇,《旧唐书·地理志》:“安西都护所统四镇:龟兹都督府,本龟兹国……毗沙都督府,本于阗国……疏勒都督府……本疏勒国……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新唐书·地理志》、《唐会要》所载安西四镇也与上同,均有焉耆而无碎叶。这是因为当时巴湖碎叶还在西突厥控制之下,唐政权势力还未能控制。而伊吾(哈密)是唐王朝在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就控制了的地方,随即设西伊州,贞观六年又把西伊吾更名为伊州伊吾郡,若要在此地设镇,当然会称之为伊吾镇,可是在四镇中并没有一个伊吾镇。

西突厥的势力范围西面达到咸海,东达阿尔泰山,本身又分为十部,五部分布于碎叶河以东,称为咄陆,五部分布于碎叶河以西,称为弩失毕,每部有一首领,由汗授箭,故称十箭或十姓部落。唐太宗在世时西突厥向唐朝进贡,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西突厥处于半独立状态。唐太宗逝世后,曾被唐封为瑶池都督的西突厥部落首领阿史那贺鲁进行叛乱进攻庭州,威胁到唐朝当时在西域统治的重镇西州高昌以及东西商路的安全。公元653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其子颉芯达度设(真珠叶护)与贺鲁发生内讧。颉芯达度设带领叶突水之西的弩失毕五部之众进攻贺鲁,使贺鲁后方动摇,同时又几次派使臣请唐发兵攻贺鲁。据《资治通鉴》载:“永徽六年(655),遣丰州都督元礼臣册拜颉芯达度设为可汗,礼臣至碎叶城。沙钵罗(贺鲁)发兵拒之,不得前。”这个碎叶当然是巴湖碎叶,因为当时颉芯达度设的势力在碎叶水以西,绝不会是西州以东六百里的所谓“哈密碎叶”。

由于当时贺鲁叛乱还未平息,所以元礼臣未曾到达目的地。到公元657年唐王朝平定贺鲁叛乱,直接统治了西突厥在中亚的势力范围。据《新唐书·地理志》:“显庆二年(657)平贺鲁析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分种落列置州县,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蒙池都护府居碎叶水以西,即相当于西突厥弩失毕王部之地,昆陵都护府居碎叶水以东,即西突厥咄陆五部之地,西突厥部落首领成为唐王朝的大小官员,西突厥控制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大唐版图。至“龙朔元年(661)西域诸国,遣使来内属,乃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皆隶安西都护府”。(《旧唐书·地理志》)这时唐王朝在中亚的疆域西至咸海,南至今阿富汗南部(当时为条支都督府),西南至伊朗东北(当时为波斯都督府),东南近印度河。巴湖碎叶毫无疑问是在唐王朝直接统辖之下。不过这时还没有在碎叶设镇以代焉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