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年之痒
1218900000015

第15章 教育(7)

阶层的流动,是天经地义的传统。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如果出现了等级固定化的趋势,是相当可怕的。一个社会有很多人地位不高不要紧,要紧的是要给这些人中有才能有志向者留下一个渠道,使他们可以通过这个渠道,经过努力奋斗,有改变自己的身份的可能。如果这样的渠道阻塞了,就必须及时加以疏通。

失败教育,家长共谋

《南方周末》曾经刊登了一篇一位在校高中生写的文章,诉说了他在应试阶梯上攀爬的过程中,如何被学校和家长联手挤压的故事。应该说,虽然家长们未必都会像文章里那位父亲那样决然,动辄扬言“去死吧”,但类似的故事,在中国的每个有学校的角落都在上演着。不客气地说,现在中国的教育,活像是一个绞肉机,一个只有一个出口的绞肉机,能在绞杀中爬出去,就是“一本”的大学生,爬不出去,就被淘汰成垃圾。这个把学生绞得快要发疯的绞肉机的动力,有绝大部分来自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

眼下, “成功教育”是个时髦的概念,几乎我们每个学校都在标榜自己推行的是成功教育,但实际上,学校的教育,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教育,是出产失败者的摇篮。只要进入中学,恶性的竞争就启动了(有的地方甚至在小学、幼儿园就开始了),孩子们只能在分数的阶梯上攀爬,老师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互动良好,构成了鞭策学生攀爬的两条鞭子,爬在前面,则学校和家里都是天堂,掉下来,则学校家里都是地狱。没有选择,没有自由,只能顺着一条狭窄的通道往上爬,如果爬不上去,就成了垃圾。老师和家长天天这样的灌输,在现实生活中,差生的确也被实实在在地当成了垃圾,饱受所有人的白眼,在白眼中自暴自弃。即使那些从通道里爬出去的学生,也一样有挫败感,因为考得理想的,毕竟只有少数人,只要考不上北大清华,没有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心底里依然有缺憾,每个人都跟前面的人比,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应试已经成为我们教育的灵魂,一旦没有了这种畸形的考试排名竞争,老师不知道该怎样教,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学。小学升初中,一旦没有了考试,则全体放羊,教与学两下不知所措。同样,高中生一旦进入大学,没有了统练,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整个学习过程,很少有学生会上图书馆,更没有学生会根据问题,查阅图书资料,甚至由于除了课本之外什么都不准看,中学生连什么叫好书都不知道。我很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喜欢低俗的日本漫画,喜欢同样低俗、甚至有抄袭之嫌的郭敬明的小说。也许,只有这样的货色,才能让他们在攀爬中得到一点儿无聊的慰藉,他们在一点儿可怜的空闲时间里,只能偷偷看这样的东西,才能不至于对攀爬的过程造成冲击,如果看了别的什么,万一有了点儿想法,也许就该反叛了。

我知道,即使那些放狠话威逼孩子的家长,其实心里都是为了孩子好,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迫切地望子成龙。为了让孩子成龙,必须把孩子逼成野兽,逼成只会考试的野兽或者机器人方能在绞肉机中脱颖而出,为此,甚至不惜将孩子金色的童年变成血色的。学校和老师,也在千方百计诱使家长这样做,如果有家长胆敢不这样,那么他们的孩子在我们的学校里,根本不可能有好果子吃,除非家长有本事将孩子送到国外,否则,没有人敢不随大流。

就这样,家长们忘记了,什么叫属于孩子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忘记了成功,其实标准未必只有学历、身份和地位,一个做体力劳动的人,未必就没有尊严,在人的世界里,没有人是垃圾,除非这个人做了不齿于人类的事情。一个人,只要能让自己的一生过得快乐,对家庭负责任,让家人感到幸福,对社会有益,就是一个成功者。他们更忘记了,按照我们现行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所谓成功者,实际上在心智上是一种畸形的人,这样的人,在世界上竞争力是有限的,个人生活也未必幸福。可惜,这样一些属于常识的人类教育理念,在我们的国度里,特别的缺乏,缺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因此,我们的家长,一边痛恨这个教育体制,一边却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这个体制的维护者,给了这个体制最大的动力和养料,他们对于改革,反而深怀疑惧。人人都陷在恶性循环里面,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坠入深渊,却无可奈何。体制的既得利益者通过这个循环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家长和学生则得到了最大的恶果,但在事实上,却都在维护这个体制,维持这个循环。

作为“包工头”的校长们

某地方政府,用政府财政偿还几所大学还不起的贷款,消息传来,网上一片哗然,人们质疑,凭什么用纳税人的钱,替学校还债?为什么没有人为此负责任?大学负债居高不下,早就不是新闻了,事实上没有负债的大学很少,大学的负债,估计多半这样,最终由政府出头解决,就像大学贷款时想的那样,反正政府不能让大学破产,早晚得出手还贷。

大学负债,据教育部门自己讲,是因为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大学又要扩展,于是只好靠自己贷款解决。就目前来看,大学的贷款,多半跟前一阶段大学的迅速扩招有关,8年之内,大学在校生容量,扩张了将近十倍,一些地方学校,原来招3千人的,现在则能招到3万人。这样的扩招,当然导致大规模建设,于是扩招、贷款、盖大楼,成了当下大学的三部曲。我们的大学事业,这些年最可称道的功业,就是盖大楼,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新建成的大楼,还有很多学校,正在建设中,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

有地方教育界人士告诉我,现在岂止大学在搞建设,中学小学也在建设。校长就像包工头,学校最大的事,就是盖大楼,修操场。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的教育界,变成了建筑业,教育的事业,就是各种名目的建筑事业。

学校的大楼事业,源于扩招,当初不该搞大跃进,一下子招那么多人。但是,现在人已经招进来了,只能将错就错,徐图补救,盖大楼似乎也算是补救的一种方式,毕竟,没有校舍,怎么把这些学生装进来呢?如此说来,大学贷款,贷了款还不上,也是无奈之举。但问题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并非无奈,而是一种建设的热情。

对于错误的扩招(目前教育部门依然不认账),真正的补救,应该是紧急刹车,然后强化教学各个环节的改进,至少保障大学教育质量不要迅速滑坡,校合当然要建,实用就行,在建校舍的同时,重点应该放在教学上。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各个大学纷纷在大兴土木,搞宏大建筑,高、大、洋,一个校门,居然要花几百上千万,甚至有些学校趁机修建一些规格很高的写字楼,对外出租。反过来,学校的教学,倒得不到起码的重视,文科自不必说,很多学校把功夫都花在了专业设置上,什么专业花哨,听起来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不管自己学校有没有这个能力胜任。连工科学校,也一直在滑坡,一些工科大学的同仁告诉我,现在的工科,已经变成了“文科”,是纸上的工科,大部分的实习环节,根本解决不了,只好像文科一样,放羊,让学生自己找门路实习,结果大多数学生找不到,就作弊,找关系填一个实习证明交差,学校心照不宣。文科学生按道理,也应该有实习环节,没有扎实的实习,也缺了培养环节,但相比较而言,实习对工科至关重要,从来大学的工科专业,动手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能力,没有大量的实习,动手能力根本谈不上,甚至学生对机器工业起码的感性知识都没有,这样的工科学生,无论其成绩如何,有什么用呢?都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样的毕业生,有谁敢用呢?

不管大兴土木的背后有无腐败的因素,是不是盖大楼才有大好处,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的校长们,已经变成了大楼事业的体现者,跟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一样,他们的政绩和事业,都体现在很扎眼的建筑上,而且只要地面建筑,不要地下建筑,越辉煌,他们事业就越耀眼。正因为如此,大学的负债,才会愈演愈烈,越背越重,辉煌记在自己的账上,债务,由纳税人来背。

学校教育不能被关进官本位的铁笼

一个做了村官的大学生,因公务员考试失败,疯了,到处打砸乡亲的东西,父母无奈,将他关进铁笼(《现代快报》2009年3月18日)。这样的悲剧,有其特殊性,一个内向的农村孩子,进入村官这个狭窄的通道,考不上公务员,似乎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因此,考试的失败,很可能是致命的打击。就事论事,我们可以考虑改进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不要把做村官看成进入仕途的一个台阶,而仅仅是一种生活和职业的阅历。但是,这个悲剧的背后,显然还有更多的内涵。

众所周知,眼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热度异常的公务员热。当年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现在高考这个独木桥已经变成了通途大路,但公务员考试成了独木桥,千军万马挤着过。一个毕业班,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屈指可数,几成怪人。不消说,公务员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当今大学生的首选职业,前面提到的那位疯掉的大学生,其实只是这千军万马大军中的一个。

按道理说,在中国,现代教育跟古代教育的最大分别,就是现代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为了在社会中就业,进而增益整个社会的知识含量和现代性。而古代的教育,是跟科举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读书就是为了做官,社会上基本上没有针对除了做官以外行业的职业教育。在隋唐实行科举之初,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职业学校,比如学算数的,学医的,学兽医的等等,但是,随着科举的推行,很快这些职业性的学校,就被边缘化,最终消亡。社会各个行业,入门者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艺。道理很简单,马克斯·韦伯说过,在古代中国,官员是收入最稳定,地位最显赫的职业。这个职业,引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从而窒息了古代科学技术乃至工商技能的发展。

清末实行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尽管倒脏水倒掉了小宝宝,把考试选官制度也给废了,但把教育从面向官府,改成面向社会,这个大方向却并不错。自那时以来,新教育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培养了无数的工程师、农艺师、医生、律师、记者、会计……虽然当官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诱人的出路,但毕竟学校里最优秀的人,并不都会进入仕途。就在前些年,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眼里,最有前途的职业,还不是官员。

风水轮流转,世界是平的,但却总在循环打转。谁也不会想到,一百多年的新式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又转了回去。奇怪吗?一点儿都不。现在的社会,已经完全回到了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古代中国的状况,做官是最稳定,最显赫的职业。姑且不说那些腐败问题,不说那些灰色收入,就是从最合法的角度,当今之世,有哪种职业的待遇,以及职业所带来的荣耀感,能超过官员呢?就算在机关里做司机,医疗保障和退休的待遇也被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好上许多,如斯,焉能不让人如痴如醉?即使在大学里,学生耳濡目染,教授带长和不带长的巨大差别,亲眼目睹学校里官员的专横独行,饱尝有权就有一切的官场逻辑。连学校搞校庆,都无一例外是做官的人最受欢迎,那些被奉为学生楷模的,都是高官。这样的学校,学生毕业之后,不追求权力,怎么可能?

但是,无论官员地位有多么显赫,收入有多么丰厚,维系这个世界运行和发展的,并不是官员。除非我们想回到中世纪,就不能让仕途的漩涡吞噬掉自己的学校教育,吞噬掉所有最优秀的人才。一句话,学校教育,不能被关进官本位的铁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