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无所畏与无所谓
1219400000022

第22章 记忆影像(2)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张家父子的奉系军阀鼎足而三,动一动举国乱颤。奉系就是从保护队发的迹,团伙内部引以为豪的东西,就是仗义。张大帅的部下,如果赌钱把军饷给输光了,用不着切腹自杀,跑到大帅那里坦白就行,不仅官丢不了,而且还能把钱补给你,如果逛窑子弄没了,还不说实话,那可就两说了。1924年孙中山要跟奉系联合,一起算计直系,孙中山的人来到东北,问张大帅手下的人说,我们有三民主义,你们有什么这么抱团?张大帅的人回答说,我们讲义气呀。两年后,讲义气的张作霖,遭了大难,掌握奉系所有精兵的郭松龄,忽发奇想,倒戈会师进攻沈阳,但是张大帅逃过一劫,因为郭松龄领的兵,虽然都是他训练出来的,但个个都是东北人,坚信“吃老张家饭,不打老张家人”,开炮不放弹头,开枪抬高三寸,自己就瓦解了,害的一世英雄的郭松龄,一败涂地,身首异处。

至今,依旧在传颂张大帅故事的东北人,依旧有些匪气,不好的地方是,打仗不要命,动辄拔刀相向,害得好长一段时间关内的城市,人们都不敢把房子租给东北人住。好的地方是豪爽,容易结交,一顿酒喝下来,就是兄弟,什么事都能办,好事办,坏事也办。交人不慎(很难慎的),吃了亏,老婆要是抱怨,做丈夫的肯定牙打碎了吞在肚子里,而且还要拍着肚子说:我跟某某,过命的交情,钱他花了,跟我花了能差什么?人们对法律条文没感觉,但对人之间的承诺倒是乐于信,吃过亏,下次碰上,还信。

讲交情不讲法律,东北人都是活**,可以互相帮助,可以乐于助人,可是碰上朋友是贪官是匪徒,也讲交情,跟坏人,也是**。

现在的东北和东北人,都已经大变样了。小时候刚到东北,老乡对我说歌谣——北大荒,好地方,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现在去看,大姑娘很多很多,缺少的恰是兔子和狼。一个地方,人要是太多了,变化肯定大。

聪明的猪别传

有一天,我变成了一个放猪郎,跟猪宝贝们有了切实而亲密的接触。

我服务的那个猪场有点规模,最多的时候有上千头猪。那个时候,每个猪场都很有自力更生精神,从配种、产仔到育肥甚至选育母猪一条龙,讲究个全套都有,不大有专业分工的意思,这可能跟当时的政治大气候有点关系。因此,我们猪场里有专管配种的公猪,有专门产仔的母猪和专门养来杀了吃的育肥猪,无疑,第三类的数量最多,寿命也最短,一般养三四个月就打发上路,进了屠宰场。

如果一个路人看过去,数量众多的育肥猪的确是很蠢,每日傻吃乜睡,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但养猪的人知道,猪的贪睡,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人塑造出来的,为的就是让猪少消耗,多长肉。傻吃乜睡的育肥猪,一样知道讨好养它们的人:利用条件反射训练排便,一点不比其他动物更难,包括婴儿阶段的人类。如果有好事者挑出几个出类拔萃的,加以训练,估计狗会的动作,猪们也都会。

至于有了几岁年纪的母猪和公猪,在我看来是相当聪明,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会学习、有谋略,当然,是跟人斗智斗勇的谋略。有两头母猪,给我的印象很深。猪场的猪很多,多数都是无名之辈,可是这两头猪有名字,一头叫大花,因为有一身好看的花纹,看到她,我脑子里总是浮现出《水浒》里描写小乙哥燕青的文字——一身好花绣。另一头名叫黄肚皮,因为她的肚皮颜色很黄,像秋天的麦秸。看到她,我则容易想起《水浒》里叫病关索的那位,其实呢,人家倒有几分像贼头贼脑的鼓上蚤时迁。

大花的本事是擅长开门,尤其是精饲料房的门,饲养员一不留神,人家就进去叼块豆饼出来。为了对付这头难缠的猪,领导没少想辙,开始是想办法不让她从猪圈里出来,但是没用,不管你怎么严防死守,人家总能想办法挣得自由。然后就在饲料房门上加一个钩,结果人家用嘴一挑,就开了。再在钩子上加个锁头,但是只要你不把锁给锁上,人家照样进,饲料房每天都要进出取料,谁能随手上锁呀!怎么办?最后领导给门上绑上铁丝,开始两天,平安无事,天下无贼,可是两天以后,我眼睁睁地看着大花用长嘴巴咬住铁丝,左转一下,右拧一下,开了。幸亏人家只能用嘴,如果像人一样可以用手的话,估计拿钥匙开门不在话下。

如果说大花还只是比较心灵手巧,善于学习,那么黄肚皮则是老谋深算,狡猾狡猾的。那时候,我们养猪在春秋两季要放,春天吃嫩草和野菜,秋天则放去收割过的庄稼地里“小秋收”,拣剩下的。这样做,猪的增肥速度也许会慢一点,但肉质绝对好。春天放猪,没什么,往往找块三面环水的地方,把猪轰进去,放猪人堵在口子上就行。秋天比较麻烦,因为大地庄稼收割有早有晚,把猪赶进收割完的地段,旁边就是块没收的地。刚成熟的庄稼,无论玉米还是大豆,都散发着浓郁的香味,猪鼻子长,嗅觉奇好,一出猪圈,人家就知道该往哪儿走,但是走到地方,必须把它们圈在已收割过的地段,否则,猪不乐意拣剩,替人类颗粒归仓,要参加收割,这样,更高的领导会骂的。

放猪是全体出动,猪场的猪不分男女老少,全部出来,着急赶路的是育肥猪,一般母猪往往心不在焉地跟在后面,公猪数量很少,个头大,又很高傲,很不屑于跟众猪为伍,肯定走在最后。不过,到了地方,育肥猪由于比较傻,好管,而公猪目标大,也没事,最让人操心的,就是母猪,母猪中,最难看住的就是黄肚皮。

黄肚皮擅长开小差,自然成为盯防的重点对象,但是,妙就妙在,人家几乎十有七八次都能逃逸成功,钻进一望无边的庄稼地,吃够了,晚上大摇大摆地自己回来,还会拱拱值夜班人的门,让人把她放进猪圈去。

黄肚皮到了地里,开始的时候,肯定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但是,她的眼睛却一直在观察放猪人,只要你稍有松懈,她就开始行动,先是一点一点向边上挪,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早点觉察,大喝一声:黄肚皮,你想干什么!她就会乖乖地回来,有时候还会围着你转个圈,哼哼几声以示讨好。但是,且慢,用不了多久,她还是会悄悄地蹭到边上,然后,一个箭步蹿出去,消失在庄稼丛里。为了实现目的,她会声东击西,明明庄稼在东,人家往西走,出了你的视线,再绕过去。她还会围魏救赵,不知用什么办法唆使一些傻猪试图突围,在放猪人前去堵截的时候,她趁机从另一个方向溜走。在听了放猪姑娘无数次的诉苦之后,我们猪场的头儿决定亲自出马,然而,很不幸,就在那天,猪群莫明其妙地炸了窝,头儿在围追堵截之余,发现不仅黄肚皮跑了,连平时不跑的公猪也给带跑了。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我们只好在秋天放猪的时候,把黄肚皮留在猪场,给她一个开小灶。

后来我想,我们认为猪很笨很蠢,除了我们在品种培育方面把它们弄得特别贪吃好睡之外,还因为我们平时接触的多为未成年状态的猪,这些猪智力尚未发育,就进了汤锅,活着的时候,实在是年幼无知,而其他的牛马羊和狗,大多得养上很多年,相比之下,自然后者要显得聪明一点。

猪还是很聪明的,不信,自己买个当宠物养养看,只要不老想着吃人家,仔细观察一番,绝对有助于纠正我们人类的自负和偏见。

小报告与大字报

在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大(小)字报了。

提起它们,人们不约而同会想到“文革”,那时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曾是中国的一景。经过“文革”的城里人,除了不会说话的娃娃,以及从一开始就被打翻在地并踏上千万只脚的人,又有谁没贴过或者被贴过大(小)字报呢?

如果翻一翻史书,就会发现大(小)字报的历史还真是长。大概从蔡伦造出了便宜的纸之后,街巷和城垣上就开始出现揭帖,属于中国人最早的作品发表方式之一。东汉末年类似“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别父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之类的歌谣,在诞生的时候,大抵是以无头帖子的形式出现在墙上的。这些揭帖,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大字报。从一开始,它们就是人们发泄不满、抨击时政的工具。它们中既有如上泛泛的讥讽,也有针对某人某事的攻击,比如北宋末年童贯、蔡京专权时,有无头帖云:“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而明代成化年间,六科给事中的选拔,只取体貌伟岸者,于是有帖道:“选科不用选文章,只要生来胡胖长。”做学官的人大概最发怵,那些舞文弄墨的秀才举子,稍有不慎,就会弄出来几个骂你的无头帖子。

前几天随便翻书,见到一则明太祖朱元璋对国子监下的敕谕,属于那种朱皇帝口授、翰林学士笔录的,很是原汁原味,其中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不言而喻,朱皇帝在口授这则敕谕时,有点肝火上窜。

当然,这有原因。元代对科举和官学一向漫不经心,又经过元末清初的战乱,朱元璋登基以后,人才奇缺,不得不靠设在京师的国家学校国子监来应急,从国子监每年培养的学生,一出来就派下去做官。但是有一任国子监的祭酒(校长)有点窝囊,压不住茬,学校秩序有点乱,于是就惹起了事必躬亲的朱皇帝的雷霆之怒,撤掉了校长,同时发布这道杀气腾腾的谕令,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子监的醒目处。

朱元璋龙颜大怒不希罕,实际上此人做了皇帝之后,经常怒气冲天,动辄杀人。希罕的是他身为皇帝,对“没头帖子”即大(小)字报的态度,真是恨得要将“龙牙”咬碎,写大(小)字报的人,一旦被抓住了,不仅本人要凌迟处死,而且还要全家抄没,发配烟瘴地面。即使在文革中受尽了大字报之苦的老干部,对这东西的痛恨恐怕也赶不上朱皇帝万一。

虽说对私下写“没头帖子”痛恨不已,但这位朱皇帝却鼓励学生们打小报告,凡是打小报告的,说是要赏“大银两个”。所谓的“大银”大概就是银元宝,25两一个,明初百物都贱,大银两个估计买房置地都够了。朱皇帝不仅鼓励人们检举揭发“现行犯”,对于已经过去的“历史反革命”,如果有人乐意出首,“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真是皇恩浩荡。按说,打小报告跟与写大(小)字报一样,都属于拿不上台面的行为,可是它们的命运在皇帝那里却恰好相反,一个上天,一个入地,甚至还要利用一个打击另一个。

其实,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喜欢听小报告,只不过像朱元璋这样赤裸裸讲出来的,还不多见。当年韩非子给肉食者出主意,如何如何玩弄权术,引得秦始皇倾慕不已,恨不得马上见到此人,招数中就有“小报告”一项。秦以后的统治者虽然逐渐开始罢黜百家,但对于韩非子的招数并没有置诸脑后,实际上都在鼓励告密。最凶的武则天,用这个办法让大部分不满意她“牝鸡司晨”的人都掉了脑袋或者闭了嘴。

但是总体来说,告密之事,皇帝们鼓励归鼓励,可成绩并不好,尤其是土人对此大多不感兴趣,对于读书人而言,这种行为不仅失德,而且大大有失身份。虽然每朝每代总免不了有那么几个败类,但不到万不得已或者利益极大,没有土人敢于轻易一试,因为如果一旦事情败露,那么将遭到全体士子的唾弃,不仅再也没人跟他诗酒唱和,连子孙后代都无法见人。正因为如此,尽管朱家皇帝公开鼓励告密,还是得依靠专门的特务机关东西厂和锦衣卫来刺探臣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