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曾说过:“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更聪明。”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最喜欢父母对他的赞美。父母及时而适当的赞美,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树立起自信心,更坚强地去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和挑战。
(一)孩子最喜欢对他的赞美
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西阿·洛克认为,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喜欢得到称赞、嘉许,而不喜欢被禁止、抑阻和消极的刺激。
他说:“无论是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而言是不大容易的。而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是孩子改过的少,怨恨父母的多。”
然而,很多家长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赞美孩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笨”、“傻”、“差劲”、“不争气”这样的字眼挂在嘴边,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一个周末,6岁的冉冉起床后发现妈妈不在家,看到客厅里有些乱,冉冉决定帮妈妈收拾卫生。她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散落在沙发上的报纸整齐地堆放在茶几上,把烟灰缸里的烟灰倒进垃圾桶里,再拿来抹布把茶几擦干净。冉冉边做边开心地想:“妈妈回来看到一定会夸我能干的!”这么想着,冉冉干得更起劲了。正在这时,开门声响起来,冉冉吓了一跳,一失手,把一瓶喝了一半的牛奶打翻在了茶几上。妈妈开门看到茶几上的牛奶,生气地质问冉冉:“你怎么这么捣乱呢?就一会儿的工夫,家里就被你搞成这样?”听了妈妈的话,冉冉委屈地哭了起来。
家长爱用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行为,先入为主地给孩子定罪,往往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中国有句古话“慈母多败儿”,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最需要的是教育,而教育更多的就是训导与惩罚。在他们看来,赞美孩子,只会让孩子不思进取、骄傲不前。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表扬和赞美。
一位爸爸正在教孩子投篮,孩子学了半天,投最后一个球时,篮球在篮筐上转了一圈,最终还是没有投进去。孩子沮丧到了极点,失望地说:“我太笨了,这半天,一个球都没进。”
这时,爸爸却微笑着对孩子说:“这次比以前进步多了,最后一个球都在篮筐里打圈了,只要再努把力,就一定能投进去。”孩子听后,沮丧情绪消失了很多,更加认真地练习,没一会儿,终于投进了一个球,孩子高兴得跳了起来。
卡尔·威特曾说过:“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更聪明。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给予夸张,以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最喜欢别人对他的赞美,年龄越小的孩子渴望被老师和家长表扬的愿望比例就越高。表扬就如土壤中的肥料,食物中的维他命。心理学表明:经常表扬赞美孩子,对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树立自信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内心都是脆弱的。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尚不能形成对自己稳定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担心自己不行,担心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接纳。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来自父母的评价更是比任何人来得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所以一言一语都会发生很大的作用。
作为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最喜欢对他的赞美,最需要来自父母的鼓励和表扬。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全面地看待孩子,既要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更要看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对于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家长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要相信孩子会一天天长大,会变得越来越好,不能操之过急,一味打击。
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用心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以及每一次进步,然后给予充分、及时的赞美和鼓励。家长赞赏或鼓励的评价,哪怕再简单,都能给孩子一种满足感、幸福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自我价值感,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没有孩子会不喜欢别人对他的赞美,尤其当这样的赞美是来自父母时,就更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夸奖和赞美的,父母不要总是用成人的眼光,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苛责孩子。要关注孩子的进步,及时给孩子赞美和鼓励,让孩子在自信中进步和成长。
(二)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鼓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而孩子在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之前,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旁人尤其是父母给的反馈和评价。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被认可,一旦这种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人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而赞美则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认可和接纳。一个人在得到赞美的情况下会更加积极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赞美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莱克斯·艾德勒曾做过这样的类比:“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是这样的,父母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都可以成为一粒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激起他们强烈的满足感,并激发出强大的动力。
拿破仑·希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大师,他创建的成功哲学和十七项成功原则,以及他永远如火如荼的热情,鼓舞了千百万人,也正因为如此,他被大家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继母的赞赏和鼓励。
希尔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一直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他的父亲把继母领回家那一天,希尔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直立着凝视她,没有丝毫欢迎的表情。父亲对继母说:“这就是拿破仑,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继母在听了这句话后,把双手放在希尔的两肩上,温和慈爱而坚定地看着他的眼睛,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无非是把他所具有的伶俐品质发挥出来。”那一刻,希尔是感动和震撼的,他意识到自己是被爱和欣赏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愿意听从继母的教导。在继母的激励下,他努力追求,做出了伟大的成就,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向孩子表达我们的赞美,首先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孩子,我爱你,我一直都在关注你。”这样的信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是重要的,他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便会油然而生。所以我们说,对孩子赞美的前提是爱。
对孩子的表扬和赞美,会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让孩子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更加自信地发挥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对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我们越是欣赏孩子,就越是能感受到孩子的力量,孩子就会活出我们所期望的精彩来。
经常赞赏和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更有兴趣和勇气去尝试新的东西,更好地去开发孩子的智慧和潜能,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然而世界上最容易做也是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挑别人的毛病、动不动给别人提意见。很多做父母容易用家长的权威凌驾于孩子的意志,不自主地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妨仔细想想,在和孩子一起的岁月里,我们给予了孩子多少鼓励和赞美?又给予了多少批评和指责?
看看很多父母说得最多的话语都是什么:
“你怎么一点儿也不乖?”
“你还不够给我添乱的!”
“这么简单的都不会,一点儿也不像我小时候!”
“你看人家小明怎么那么懂事?”
……这样的话语很容易就从父母的嘴里溜出来,很少有人会去想这些无心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伤害。尽管否定性评价也会让孩子学会反思,改正错误,但是这样的评价会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减弱孩子的自信,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做事情变得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写道:“理想的父母是永远不对孩子失望的,绝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一些赞美和鼓励吧,也许我们一句简单的赞美,就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感动和动力。
古语云:“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更喜欢肯定式的教育,父母要学会把孩子当做一个天才来欣赏,赞赏他的与众不同,肯定他的每一个优点、每一次进步。不吝啬我们的赞美和表扬,孩子才会有较强的自我价值感、乐观自信的性格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赞美让孩子更自信
流浪街头的吉卜赛修补匠索拉利奥,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说了这句话后,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智慧,就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经历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事业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难,一定实现愿望的一种情感。拿破仑·希尔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索拉利奥的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让他拥有了获得成功的自信和力量,最终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孩子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来自于父母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要让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表扬,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信心的培养需要建立在认识自己的优点长处的基础上,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才会相信自己能行,才敢于去尝试。而帮助孩子认识到他拥有的长处、优势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真诚适当地赞美孩子。
在美国的一家幼儿园有一个传统:在春天来临的时候,老师会发给每个孩子几粒南瓜种子,让孩子们带回家去种。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幼儿园会为孩子们举办一个南瓜节,让孩子们把自己种的南瓜带到学校来,参加评比。孩子们的家长也会各显神通,带来自己用南瓜制成的各种食品与大家分享。
小鑫刚到美国不久,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他很认真地种,按时浇水、松土、施肥,他希望自己能获奖。可是当南瓜成熟的时候,小鑫伤心地哭了。因为他种出来的两个南瓜,一个太小,一个长得歪歪的,一点儿都不好看。“这么丑的南瓜,一定会被小朋友们笑话的。”小鑫想。到了南瓜节那天,他磨磨蹭蹭,怎么也不愿去学校。
妈妈问清楚原因后,微笑着对他说:“小鑫,你看,你这两个南瓜多有特点啊!这个这么小,却很健康,你看它的颜色多漂亮啊!还有这个,它的形状是这么的与众不同,看一眼就再也不会忘记它。它们多棒啊!它们都是你亲手做出来的,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我相信老师也会为你感到高兴的!”听了妈妈的话,小鑫破涕为笑,开开心心地抱着两个南瓜去学校参加评比。
那天晚上,小鑫开心地告诉妈妈:“妈妈,我的南瓜真的得奖了,老师给它们都系上了红色的绸缎,可漂亮了!”
“嗯,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妈妈说道,“那小鑫的南瓜都得了什么奖呢?”妈妈很好奇。
“哦,一个是‘最小南瓜奖’,另一个是‘最歪南瓜奖’。可惜我们的南瓜都留在学校的展览馆了,哪天妈妈去学校,我带你去看!”小鑫有些遗憾地说。
后来,妈妈才从老师那了解到,南瓜节上每一个南瓜都会得奖,奖项繁多,诸如“最小南瓜奖”、“最大南瓜奖”、“最完美体型南瓜奖”、“最歪南瓜奖”、“最黄南瓜奖”,还有“最丑南瓜奖”、“最可笑南瓜奖”等等。老师说,因为每一个南瓜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是每一个孩子用心种出来的,所以每一个南瓜都应该得奖。
南瓜大赛结束后,小鑫便爱上了种植,在院里种了很多的花花草草,通过种植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妈妈发现,南瓜比赛大大增强了小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夸奖的、值得被爱的,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不敢和小朋友交往,开始变得开朗大方,上课也更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进步特别快。
孩子们的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特别是周围人群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而孩子的自信心又会转而影响他其他方面的发展。研究显示,那些经常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他们性格开朗、好奇心强,愿意探究、尝试新的东西;他们有毅力,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努力;他们喜欢交朋友,社会交往能力强,有领导才能。把这些性格因素加在一起,我们就可以预见这样的孩子未来发展的空间要比那些缺乏自尊和自信的孩子大得多。
然而,很多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从来缺的就不是爱;所缺的,是赞美。当孩子犯错误、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父母往往因为着急、担心、焦虑,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进行批评、斥责和打击,甚至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起孩子的斗志。但是家长这样的做法,常常适得其反,不仅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甚至会换来孩子的反抗和叛逆。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亚内尔博士分析指出:“此时孩子已经容易因受挫而变得自卑,因此,家长和老师就更应该给孩子些鼓励和赞美,如夸奖孩子擅长的一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困难。尤其是对青春期孩子来说,肯定式教育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更有效。”
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就要注意多看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多表扬、鼓励孩子,切忌打击、讽刺、忽视孩子,更不要在公众场合羞辱、打骂孩子,打击孩子本来就脆弱的自信心。赞美可以培养孩子成就感,是他们人生成功的催化剂。孩子有了成就感,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就能够快快乐乐地迈向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喜欢和接纳的,家长适时、适当的赞美总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孩子得到真实的自信。爱与赞美,总能生长出一些小奇迹。无数的小奇迹汇集在一起,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创造出大奇迹。
(四)不要拿孩子与别人作比较
小明和小亮是表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学校刚一放假,小亮就到姨妈家玩。这天姨妈和小亮聊起了考试成绩,小亮骄傲地告诉姨妈,他的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总是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小明的成绩单,小明,把你成绩单拿来妈妈看看。”其实小明早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叫他,不情愿地拿了成绩单走过来。妈妈一看,没有一科上了90分,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怎么这么丢人,小明?你看人家小亮考得多好,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他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小亮面前受训了,小明还是感到下不了台,心里难受极了。
从此,小明就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成绩更是大幅度的下滑,任凭父母、老师怎么教育,就是不爱学习,上完初中,便辍学在家了。
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不知不觉地会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嫌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你看人家丽丽多好,回回都考第一名”、“你瞧安安多听话,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这样的话语常常出自父母的嘴里。
诚然,没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相比,也是希望孩子能以他人做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然而,我们有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虽然说得直白,却很有道理。父母这样的好心到了孩子的耳中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自己没有别人做得好,父母嫌弃自己。有的孩子或许为了能够让父母不再嫌弃自己而努力学习,父母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孩子内心的伤痛却永远都没办法抹去;有的孩子则干脆破罐子破摔,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你说我不行我就不行了,甚至对父母表扬过的孩子产生憎恨。这样父母原来的目的完全达不到不算,反而把孩子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印度的一位思想大师说过:“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用去看,不要比较。”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会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很多家长总是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拿别人的长处和孩子的不足作比较,希望孩子能弥补所有的缺陷和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自己身上尚且有诸多不足,又怎么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要比别人强呢?“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家长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就会无休止地比较下去,不停地对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的反感和恐惧。
家长总是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作比较,不停地指责孩子的不是,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孩子形成不了比较完整的自我价值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很可能就会缺乏主见,随波逐流,做事没有想法,不能很好地坚持。孩子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价值,就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和方向,也就很难有所成就。
父母应该首先要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性,然后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步。父母可以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孩子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比,切忌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这样,更容易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的信心和兴趣。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条》中,有这样一条:“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进步,不应该用挖苦讽刺的语气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然而,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努力,会刻意夸大孩子的优点,拿别人的缺点和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拥有自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且发扬自己的优点。
比如,有的父母会这样教育孩子:“你以后少和小江玩,你成绩好,老师都喜欢你。他不一样,不好好学习,还老打架。连他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他,他会把你带坏的!”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有问题的。
父母夸大孩子的优点,忽视孩子的缺点,很可能会让孩子养成自傲的个性,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好,总会关注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孩子养成这样的性格,必然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应有的自信心,父母最好的办法不是拿孩子与别人作比较,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卖些力。要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及时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应该提出过高的要求。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不会真的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父母之所以会拿孩子作比较,追根究底还是为了孩子。然而,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以本来的面目被关爱。父母不应该拿别人与孩子随意做比较,而是要了解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多看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关注孩子的进步,多鼓励孩子,这样做才是对孩子最有利的。
(五)带着赞美鼓励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学校进行考察,他从每班随意抽了18名学生。然后他把这18人的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对校长说:“经过科学测定,这18名学生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后,罗森再一次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超过了一般的学生,而且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与老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再后来这18名学生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实际上,他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后来被人们总结为这样两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一个很经典的理论,它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因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这样的效应,在孩子的身上更容易体现,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孩子,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遭遇挫折的时候,家长应该相信孩子,支持孩子,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取得进步和发展。
妞妞打算用积木搭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可是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妈妈在一旁看着妞妞,心里着急,但还是不停地鼓励孩子:“妞妞最棒了,妈妈相信你!”因为妈妈从书上了解到,孩子在失败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所以每次妞妞失败的时候,她都这么鼓励妞妞。可是当妞妞又一次失败的时候,她生气地把积木扔得到处都是,哭着说:“妈妈最讨厌了,妞妞一点儿也不棒,妈妈说假话!”妞妞的“控诉”让妈妈不知所措,不明白为什么不但没有达到书上说的效果,反而让孩子讨厌妈妈。
我们说,要常常鼓励孩子没有错,很多家长也常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儿子最聪明了,一定能考好”、“你最棒了,这次一定能成功”、“妈妈相信你”。可是也有很多家长反映,这样的话对孩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就像上面这一位妈妈一样,他们也很迷茫。那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家长是怎么来鼓励孩子的吧。
小雨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平时很调皮,老闯祸,也不爱学习,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小雨最讨厌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的作文他都是应付了事,或者干脆不做。这天放学的路上,小雨看见有两头牛在打架,放牛的孩子都战战兢兢地站在旁边,不敢上前。小雨见状,勇敢地走上前去,把两头牛拉开,并帮助两个孩子拉回了家。
晚上回到家,小雨突然想起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刚好就是《放学路上》,于是小雨就拿出作文本写起来,他想把路上遇到的事情都下来。因为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小雨写得很顺手。写完后他高兴地拿给爸爸看,爸爸认真地看过后,高兴地对他说:“写得真好,特别是两头牛打架时候的样子,简直就像发生在我眼前一样,说明你当时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啊,你看,你以前一提写作文就头疼,今天竟然是一口气写完的,真是了不起!爸爸为你感到骄傲!爸爸相信你一定会一点点进步的!”听了爸爸的话,小雨乐得合不拢嘴。之后,他又把作文读了好几遍,认真修改了一些错别字。第二天,小雨的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读给同学听,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从那以后,小雨就慢慢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把每天发生的、看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渐渐地,写作文对他来说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反而成了一种享受。语文成绩的进步,也带动了他其他成绩的进步。而爸爸总能看到他每一次的进步,然后开心地指出来,鼓励他继续努力。
为什么这位家长的鼓励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收到这么好的效果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懂得带着赞美鼓励孩子。借用心理学家吉姆·泰勒的一句话:“孩子由自身追寻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从被告知他们行动结果如何如何,来发展出能力感。”也就是说,孩子前进的动力并不是来自于家长对孩子行动结果或是期望的简单描述,这是远远不够的。
正因为如此,如果家长试图通过“你真棒”、“你一定能成功”、“你进步多大啊”、“坚持一下就可以了”、“我们相信你”这样一些简单空洞的词汇语句来鼓励孩子,势必达不到激励和支持孩子的作用。可以这么说,这样的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的实用性,既没有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真诚,也不能为孩子的行动指明方向,孩子依旧是一头雾水,无比沮丧。家长这样的鼓励还可能给孩子增加行动的压力,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有一位父亲,经常辅导孩子学习。一天晚上,孩子把父亲出的几道数学题都做对了,父亲高兴地说:“你太棒了,够得上一个数学家了。”夸奖之后,父亲又出了几道数学题,鼓励孩子说:“那几道题你都做对了,爸爸相信你动动脑筋,也一定都把这些题做出来。”他满以为孩子会更努力地去做,可不料孩子只看了两眼就喊道:“我不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父亲又留下的作业题颇有难度,害怕自己会做不出来,题做不出来,还算什么数学家呢?就因为这样,孩子不愿意再做下去,怕破坏了父亲心目中刚刚形成的“数学家”形象。
所以我们说,家长要学会带着赞美鼓励孩子。家长要关注孩子,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的进步一点点详细地罗列出来,并表达自己的喜悦和骄傲,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鼓励孩子再接再厉。这样的鼓励才会让孩子觉得踏实,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相信,只要一点点努力、坚持,就一定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这样孩子才会有能力感,家长的鼓励也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对于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多描述一些细节和过程。因此,对孩子的鼓励不应该只是一些空洞的表述,家长应该带着赞美去鼓励孩子,真诚地赞美孩子每一次的进步,告诉他你为他的每一次进步感到高兴和惊讶,然后再告诉孩子怎样更好地去努力。这样孩子才会开心,才会有自信,也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六)当着别人的面赞美孩子
妈妈到学校去接小星,小星正在跳绳,满头大汗,冲她兴奋地喊:“妈,祝贺我吧!我终于能连跳了,能连跳十多个呢!”以前小星总不能连跳,现在能跳这么多下,妈妈也为他高兴,赶紧祝贺。
这时老师走过来说:“你这儿子,真有那股子劲头,说是无论如何今天也要把跳绳学会,然后就一刻不停地坚持反复尝试,终于会了!那小嘴说话像捡豆似的,说话干脆利索,将来一定能有出息!”妈妈一听心里很高兴,也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但是嘴上却连连说:“哪里,他就是爱说而已!”小星一听这话小脸一变,转身到里面去了,不理妈妈了。
这时候,另一个小朋友小声地对来接他的爸爸说:“爸爸,今天老师布置了好多作业,我要赶紧回家写作业去。”妈妈一听这话,微笑着对小朋友说:“真是个学习型的孩子,我们家孩子就只会惦记着玩,这孩子真让人省心。”那位爸爸也忙摇头,然后连连称赞正在跳绳的小星:“哪里,还是你们家孩子好啊,活泼开朗,我们家孩子就是太腼腆了,不爱说话……”
回到家,小星就冲妈妈发脾气:“你就会当众表扬别的小朋友,从不当众表扬我,连我们老师都说我跳得好,说我将来会有出息,就你说我不好。我再也不理你了!”
妈妈有一瞬间的茫然,想跟孩子解释,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难道要告诉孩子,那只是大人之间的客套,不是真心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局面——两个熟人偶遇,其中一方或双方都带着孩子,于是出于礼貌或客套,便互相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们普遍认为做人要谦虚,为人处世要低调,对待孩子也应该这样。所以双方家长的偶遇就会逐渐发展成为“你说我孩子一个优点,我就一定要举出孩子两个以上的不足”,家长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一方面,听到别的大人赞美自己,孩子心里会觉得很开心;另一方面,自己的父母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的不是,孩子的心里就更不是滋味。
有些父母自尊心很强,往往容不得别人说自己半句不好。可也正是这样的父母,常常会忘了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孩子的内心往往很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孩子的自尊心更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尤其在别人面前,孩子的自尊心更加强烈,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和训斥孩子,将会大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不仅不应该当众批评自己的孩子,而且还应该当众赞美自己的孩子,不要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一次,小雪的爸爸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几杯酒下肚,几个人开始谈论起各家的儿女,可是他们都是在夸奖别人的孩子,却没有一个夸奖自己的孩子。
这时,小雪的爸爸非常兴奋地说道:“你们都别互相吹捧了,我还就觉得我们家小雪好,我这女儿既聪明又听话,学习上不用我们操心不说,还特别会关心人。前两天,我感冒了,女儿跑去药店给我买了退烧药,还亲手给我做了一碗蛋炒饭。吃着女儿亲手做的饭,我这心里别提有多舒服了,连病都好得快些了呢!”
说这话的时候,小雪爸爸的几个朋友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其中有一个朋友说:“小雪真是个好孩子,我们真羡慕你!”
“其实你们的孩子也都很好,只是你们光挑他们的毛病,却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小雪的爸爸对朋友们说。
小雪在自己的房间里听到了爸爸和朋友们的谈话,心里高兴极了,她决心以后更加努力学习,成为爸爸的骄傲。
听到家长当着别人的面表扬自己,对孩子来说会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当众赞美孩子,能帮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优秀的社会形象,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这天,妈妈去接小静放学,路上碰上了小鹏的妈妈。小鹏的妈妈问起了小静的期中考试成绩,一听这话,小静就把头低了下去。妈妈刚看过小静的成绩单,成绩不理想,好几科都在及格的边缘徘徊。尽管这样的结果让妈妈很沮丧,但是妈妈却没有当着小鹏妈妈的面批评她,而是微笑着对小鹏妈妈说:“这孩子最近挺努力的,老师也说了,孩子的成绩有进步,我也挺高兴的。”听到妈妈这么说,小静抬起头来,感激地看着妈妈。
家长不当众说孩子的不好,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小秘密,孩子会很感激家长,就会听从家长的教育。很多时候,尽管孩子的表现不那么让人满意,家长也不应该当众指责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完全可以换一种表达,在人前应该尽量表扬孩子的进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当众表扬孩子,是对孩子极大的认可,能使孩子产生成功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和做事的信心,更好地激励孩子。当然赞美孩子时,家长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一、家长在赞美孩子的时候,态度必须是认真和真诚的。不能因为想炫耀自己或是敷衍别人就故意吹嘘,夸大孩子的优点。如果家长这样做,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会造成一种误导,孩子容易盲目自大,认不清自我;而对年龄大些的孩子来说,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关心自己,觉得父母的赞美都是有目的的,是虚伪的,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 家长对孩子的赞美应该有根有据,不能凭空捏造。家长对孩子的赞美应该是孩子身上真实存在的,哪怕是再小的进步或闪光点。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否则会让孩子觉得你在作假。
三、要适可而止。家长当众赞美孩子切忌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或是重复赞美某件事情,这样会让孩子感觉不自在,反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另外,家长还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腼腆,容易害羞,这样的孩子一般不喜欢家长当众赞美他,他会觉得不自在。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尊重,并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赞美和鼓励。
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的不好,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因为这样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家长应该当众赞美孩子,赞美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家长真诚的赞美是对孩子最好的认可和接纳,能更好地激励孩子去努力。
(七)该赞美时,要及时赞美
小北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跑步我得了第一名!”
“哦,和谁跑步啊?为什么跑步啊?”妈妈头也没回,淡淡地问了两句。
“今天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比赛百米赛跑,我跑了第一名,老师夸我有运动天赋呢,建议我去考体育特长生。”小北的脸上满是得意的笑容。
“哦,知道了,先回房做会儿作业吧,饭还没好。”妈妈低头边炒菜边对小北说道。
妈妈说完这话,小北马上垂下头来,闷闷不乐地回了自己的房间。正当小北自己生闷气的时候,爸爸下班回来了。爸爸看到小北闷闷的不开心,就问他:“怎么了儿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
小北委屈地说:“爸爸,我今天跑步得了第一名,老师同学都夸奖我了,可妈妈却一点儿都不高兴。”
“第一名啊,这么厉害!和爸爸说说,都是和谁跑的?”爸爸兴致勃勃地问。
“我们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里我跑得最快,他们都被我落下好大一截呢!”
“真是好样的,等会儿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多吃点儿肉,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强壮,以后咱们还要得第一!”
“嗯,我要努力,下次还得第一!”说完,小北高兴地去吃饭了。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大人的赞美,因为这是对他最大的认可和接纳。因此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是达到某个既定目标时,父母应该把握机会,及时由衷地赞美孩子。
上个案例中,小北的妈妈没有及时地赞美孩子,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孩子的成绩也没有受到及时的表扬,妈妈的忽视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而小北的爸爸不是,在知道事情之后,他首先做的是对儿子进行赞美和表扬,然后才问细节性的问题。爸爸的做法,很好地照顾到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更好地感觉到了爸爸的关心。爸爸的字里行间还向孩子表露出了自己的高兴和骄傲,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决心更加努力,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激励孩子的目的。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一句赞扬的话,他们也需要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心。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会让孩子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一个小学的校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期末考试结束之后,他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对两个班级考试成绩差不多的两组孩子做出评价。对第一组的孩子,校长在考试成绩出来的当天就表扬了他们:“你们的成绩真不错,我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继续努力吧,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得更好。”而对第二组的孩子,校长没有任何表示,一直等到下一个学期开始之后,才对让他们说:“你们上学期的考试成绩不错。”
一个学期以后,第一组孩子因为受到了校长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一致认为是校长的赞扬让自己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学习劲头也更足了。而第二组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进步,虽然校长赞扬了他们,但时间已经相隔太久,他们根本没有察觉到这种表扬,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是充满喜悦和激动的,因为这个进步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及时予以赏识和赞美,就最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孩子也最容易从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中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
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是有保鲜期的,孩子的情绪和需要也是这样。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没能及时地照顾到孩子情感上的需要,过后再来弥补,再来进行表扬,很可能就失去了赞美的意义。家长之前的忽视很可能已经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而且过后的赞美,有的时候会让孩子不明所以,不知道家长说的是哪一件事情,再也找不回原先那种激动和充满干劲的精神状态了。
赏识孩子,不仅仅表现在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赞扬送给孩子,更要在第一时间把这种赞扬和肯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期望,从而满怀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比如,当孩子帮你打扫了房间,你应该在孩子完成打扫的第一时间就表达你的感谢和赞美,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是让父母开心的,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把这个好习惯更好地坚持下去。
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不要给孩子设立周期太长的目标,让孩子长期等待父母的赏识和赞扬。因为孩子的意志力和耐力都是有限的,他们很可能会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放弃努力。可以多给孩子设立一些短期的表扬目标,一旦孩子达到目标或取得进步,就及时赞扬他,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及时赞赏孩子的成绩,表现出家长对孩子的真心赏识和热切期望,还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会促进孩子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强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励孩子奋发向上,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孩子的赞美一定要及时,尽量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父母的关爱传递给孩子,更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去努力和成长。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当孩子告诉你他取得的成绩时,应该放下手里的工作,及时适度地对孩子进行赞美和鼓励。
(八)赞美孩子也要把握好度
一天,楠楠有一道数学题,怎么也想不出来,就拿着作业去问妈妈。妈妈看了看题目,皱眉想了很久,发现自己也做不出来,但碍于面子,妈妈没有告诉女儿,而是启发女儿说:“这道题嘛,你再仔细想想,这一节课中学的哪些定理、公式可以用上?”
楠楠歪着头又想了一会儿,说:“妈妈,我想不出来。”
“你很聪明、很优秀的,一定能想得出来。我女儿是谁啊?是一个天才啊!你瞧你物理、英语学得那么棒,唱歌也很好,数学就更不在话下了,什么题目都难不住你的。”妈妈夸奖道。妈妈的夸奖,让楠楠感觉有些不自在,因为她虽然觉得自己的数学成绩还可以,但也不是最好的,而且她觉得自己也决不是什么天才。
“你再给我提示一下。”楠楠请求妈妈。
“我就不给你提示了。你这么聪明,在数学上又这么有天赋,妈妈相信你只要动脑筋好好想想,就会很容易解出来的。”妈妈继续一边点头,一边赞美楠楠。
妈妈的赞美让楠楠更加别扭了,她生气地伸手夺过了书:“你不帮我解题就算了,真虚伪!”然后转身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妈妈被楠楠的话弄得一头雾水,难道赞美孩子、夸奖孩子有什么不对吗?怎么到了女儿眼里,就成了“虚伪”呢?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表扬犹如一剂良药,但并非多多益善,既有时间和剂量的规定,也有服用的禁忌规则,切不可随意乱用。
对孩子来说,赞美就像糖,适度地吃,孩子会觉得甜,会留给他美好的回味,但是吃多了,孩子就会觉得腻。赞美并非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赞美,往往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真诚,认为父母虚伪,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自然也就难以接受父母的教育了。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赞美要适度。
1.要赞美也要有批评夸奖和赞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赞美能抚慰孩子的心灵,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孩子努力和前进。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表扬和赞美,应该多给孩子以鼓励。
但是有的家长只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大肆进行赞美和表扬,而忽视或故意遮盖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样过度的表扬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一味地夸奖孩子,势必让孩子认为自己所有的言行举止都是正确的,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往往会导致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盲目自满、停滞不前。孩子经常获得“廉价”的、唾手可得的、无原则的赞美,久而久之,便对赞美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从而丧失了为获得赞美而去完成各种任务的兴趣,也就丧失了赞美原本的意义和作用。
2.把握好赞美内容的度(1)父母正确的赞美应该对事,不对人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时,家长的赞美应该针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表现的态度和取得的效果,而不是孩子的性格。比如,孩子将玩具全部整理好,家长可以这样来赞美孩子:“你已经能自己收拾玩具了,又快又整齐,我真高兴。”而不是这样来赞美:“呀,你真聪明,真是听话的好孩子!”家长只需要把孩子所做的事情如实地描述出来,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最好的赞美了。因为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得到了认可。这种赞扬更能帮助孩子今后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2)赞美要从点滴入手,由小见大孩子的进步都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可望并可及。
儿子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总爱动手打人,爸爸每天放学去接他的时候,都会有三四个家长来告状。这天,爸爸去接他的时候,只有两位家长来告状。爸爸很高兴,他抱着儿子表扬道:“你今天碰疼的小朋友比昨天少了两位,说明你能管住自己了,有进步。”儿子听了爸爸的话,心里美滋滋的,决定明天要比今天再少一个告状的。就这样,没多久,儿子不仅不再打人,还成了小朋友们眼中的“小可爱”。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父母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适度地进行表扬,才能帮助孩子实现更大的进步。
(3)赞美孩子时一定要具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从具体、细小的行为开始的,家长在赞美孩子的时候应该言之有物,越具体越好。一些家长赞美孩子时常常只说“你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你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你真棒”,这样的赞美往往会让孩子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赢得了父母的夸奖。父母可以把这样的夸奖换成对孩子行为的描述,比如,“你主动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你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你看到老师主动问好”等等。这么一说,孩子豁然开朗,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认识也就更清楚了。
每次赞美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尽量说出他值得你赞美的细节,也要尽可能多地描述自己因为他的这些优点而感受到的快乐和骄傲,这样能更好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增加孩子幸福的体验,更好地增强孩子的自信。
3.赞美时的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一点儿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甚至是广为宣传,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事实上,语言、表情、目光、动作都可以用来表达赞赏,但在夸奖孩子时,应高度重视情感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
另外,赞美有很多的方式,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孩子的不同需求,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方式赞美孩子。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赞美他,有些孩子却对此觉得尴尬得不行;有些孩子喜欢物质上的奖励,有些孩子却只喜欢亲密的拥抱和亲吻。父母应该多了解孩子,这样才能做到投其所好,事半功倍。
4.赞美时“虚实”要适度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赞美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儿“虚”内容。家长在表扬孩子时,可以对事实进行适度的夸张。例如,孩子纯粹是因为好玩,挥着扫帚在院中“扫地”。家长明知如此也不必道破,应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种夸张有利无害,因为它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
但是对孩子的表扬不应该脱离实际,要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太言过其实,往往会适得其反。
孩子喜欢父母对他的赞美,适当的赞美能激励孩子前进,但过度的、不当的赞美则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或让孩子骄傲自满、停滞不前。所以父母在赞美孩子的时候,应该把握好赞美的度,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真诚地赞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