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学习的,只是他们更想要“轻轻松松地学习”。让孩子爱上学习并不难,只要父母能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找对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一路上升。
(一)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儿子很聪明,只要是自己想学的东西很快就能学会,钢琴、绘画、体育,都很优秀。可是就是懒散,不爱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从来不主动看书做作业,能拖就拖。家长催紧了就马虎应付,错误百出。眼看他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差,母亲心里很急,讲道理磨破了嘴皮子,打骂都试过,但见效不大,稍微好了一阵子又故态复萌,甚至更不认真了。实在没办法,母亲只好带儿子去做心理咨询,希望医生能找到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让儿子喜欢上学习。
孩子这样的学习状态,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很多家长现在正为孩子不爱学习而苦恼。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厌学,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喜欢上学习费尽心思,却收效甚微,焦虑不已。
其实爱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刚一出生的时候,就对周围的人事物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去探究、去模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上了中学后,许多孩子却变得讨厌念书、讨厌学习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有很多,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找到孩子的症结所在。
1.家庭方面的原因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孩子不爱学习,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
家长对孩子要求不当,也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要求太高,孩子总是达不到,就会慢慢失去自信,逃避学习;要求太低甚至没有要求时,孩子很容易转移注意力,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导致厌学。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喜欢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婚、吵架等原因都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教育的原因教师在孩子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孩子不爱学习,也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态度粗暴、处理事情不公平等原因引起的。
另外,学校教学内容太难,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范围,孩子学习中失败的记忆太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不行,也会引起厌学。
3.孩子自身的原因内因始终是关键。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往往和孩子学习动机不正确、内驱力不足、没有目标、缺乏意志力等原因分不开。很多孩子不爱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努力了但收效甚微。当然,还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身体原因。
家长只有在弄清楚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爱上学习,轻松学习。
1.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家人互相关心,相亲相爱,孩子才能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安心学习。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交友要慎重。要努力保证孩子接触到或交往中的人具有正直、善良、进取等品质,使其耳濡目染,并逐步使其内化。
如果有条件,应该为孩子的学习留出独立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安静放心地学习。在孩子学习时,家人应尽量安静,电视机、收音机最好不开,说话不应大声,尤其不要吵架。
2.父母以身作则,热爱学习“身教胜于言传”,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家长应该做出榜样。
对于不爱读书的孩子,家长可以先为孩子做个示范,晚饭后把电视关掉,一家人各人读自己的书。在读书、看报过程中,不断把新的信息传达给家里人,并多谈谈自己的认识。长久的熏陶,孩子也会喜欢读书、看报。
当生活中有些知识不明白时,应该查资料、查工具书,获得正确答案。家长跟孩子一起做这些事情,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如果家长再适时教给孩子一些阅读方法,效果会更好。
有的家长在读书、看报过程中,划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记读书笔记,孩子就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做。
反之,如果在孩子学习时,家长在一旁看电视或上网打游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还会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平衡。
3.合理期望,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动机诚然,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愿望,但如果家长期望值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应陷入“过高、过多、过急、过早”的“四过”误区。家长要明白,学习的动机不应该只是取得好成绩、考上大学,更不是一定要成为什么“家”。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排忧解难,而不要一味地硬逼孩子,无休止地要求孩子,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
家长的观念正确了,孩子的学习动机才能正确。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学,不应该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和手段,而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和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
4.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父母要关心孩子,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让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学习,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要让你和孩子之间的话题总围绕这样的问题转:“今天上课认真听讲了没?”“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老师留作业了吗?”“老师讲的都明白了吗?”……孩子学习了一天,已经很累了,给他一点儿时间放松自己,给他一个微笑,多给一句温暖的问候:“今天心情好吗?”“累不累?”“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情绪,让他在你关注的眼神里,释放和发泄自己。
5.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孩子是需要表扬和鼓励的。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及时的赞美,让孩子在取得成就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去应对学习中的困难。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微笑着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心,让孩子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
6.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父母应该用心观察和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巧妙借助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学习。比如孩子爱打台球,家长可以适时灌输孩子一些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只要用心呢,到处都是学习的机会,家长要学会寓教于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还应该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与孩子一起讨论,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学习起来更轻松有效,孩子体会到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了。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应该成为孩子吸取知识、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的途径。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孩子一起探讨,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喜欢上学习,主动学习。
(二)和孩子一起读书
知识是孩子成长中最为丰富的精神营养,而读书则是他们获取这种精神营养最为便捷的途径。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够启迪孩子的心灵和智慧,扩大孩子的知识和视野。读一本好书,孩子不仅能够品味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而且可以受到道德的熏陶,明辨是非善恶,从中获得做人的道理。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是孩子受益终生的财富。因此,每一个父母都应该重视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
1.营造一个浓郁的书香氛围营造一个浓郁的书香氛围,是使孩子喜欢读书的首要条件。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认识到书的价值,从而喜欢读书。
首先,家长应该多买书,书的种类应该多样化,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爱好,要给孩子准备适合的读物。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为孩子单独购置一个书架,放在孩子的卧室,让孩子自己管理图书。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还能让孩子随时阅读,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家长要喜欢读书,给孩子做榜样。“学无止境”,家长也应该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家长要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不要把自己的阅读仅仅局限在与工作相关的书籍上。家长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抽出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读书。家长的行为和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阅读各类图书,渐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另外,给孩子创设一个读书的外部环境也必不可少。家长在节假日,可带孩子去逛逛书店。书店里各种各样的书籍往往会激发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书店里或站或坐专心阅读的人们,都可以成为孩子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2.和孩子一起读书英国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勃朗特三姐妹,她们之所以能写出蜚声世界的经典文学巨著,与她们从小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密不可分。从小,她们的父母就经常陪她们阅读。冬夜,她们一家围坐在熊熊的炉火前,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文字;春日,她们又常常聚集在野外,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自此深埋在她们的心底,这正是她们写作的源泉。
创设时间和空间,与孩子共同读书、交流,是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当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他的阅读能力并不高,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读书的氛围,还能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可以在和孩子读书的同时,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样的,孩子在阅读中有困难和疑问,父母也能及时地为孩子进行解答。
读完一本书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本书的内容,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能很好地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父母在和孩子一起读书时,一定要注意书籍的选择。父母不仅要考虑书籍的优秀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爱好。要选适合孩子年龄的图书,超过孩子理解范围的图书,孩子理解起来会很困难,自然没有阅读的兴趣。父母选择图书,要先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从孩子最喜欢最熟悉的东西开始,孩子才会更有兴趣和动力。
3.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凡事有计划才能事半功倍。家长应该在全面了解孩子阅读兴趣和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制定与阅读计划,从兴趣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好的读书计划应该具体明确,并具有可执行性。应该包括每一个阶段读书的书目、阅读的重点、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进度和时间等内容。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是让孩子主动安排自己学习和阅读的一种好方法,也能让父母和孩子有坚持下去的目标和动力,最终达到阅读的目的。
4.教会孩子一些阅读方法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说道:“光有读书的欲望,恐怕还不行,还有一个怎样读书的问题。”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父母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要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孩子更有效地去阅读,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更充分地汲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父母要教会孩子看书籍的目录和前言。目录显示了文章的整体构架,是作者思路最直接的反映,每一个标题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往往能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内容。让孩子学会看目录,能够有效地锻炼孩子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帮助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构架文章的能力,对孩子以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而前言往往告诉读者书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书本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主旨。孩子学会看前言,也是教会孩子快速筛选书籍的一种重要手段。
教会孩子精读和略读。精读和略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对于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书籍,应该精读,要掌握书中的生字词,要理解文中的每一句话,更要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而有的书籍,比如趣味性书籍,就没必要精读,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部分,达到扩大知识面的目的即可。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父母要善于总结,在和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教育和渗透。
5.让孩子学会记读书笔记让孩子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可以延长孩子集中精力的时间。读书笔记上的内容往往是孩子最喜欢或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孩子在过后还会不时地翻阅,可以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记忆力。
读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给孩子一本好书,就是给孩子打开了一扇窗户。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孩子一起读书,读好书,不断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在读书的时光中不知不觉地成长和进步。
(三)鼓励孩子积极提问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讲过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一堂课上,教授是美国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他讲的是历史与宗教。他讲完了,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却没人吱声。于是,教授从兜里掏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高高举起,涨红了脸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问题,都奖励他一美元。”他以这样的方式请求、鼓励大家提问,因为这样才能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但还是没人举手,教授愤怒了,他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对他的不尊重。“没有哪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压根儿没听进去还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只拳头敲打着桌面。课堂的气氛紧张了,学生们吓坏了,不知所措。
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训练着双手规规矩矩背在背后,认真听讲,长大后开始记笔记,谁记得全,背得好,考试就能拿高分。课堂上提问的通常是老师,孩子只要回答出老师曾经授予的正确答案就可以了。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应对老师的提问,却不习惯自己提问,更不被许可反问。然而正如那位美国教授说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来的”,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的,没有谁会完全正确、永远正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也说过:“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孩子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能力的主动培养。没有质疑精神,孩子很难形成终身受用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积极提问——不明白的,要问,以求明白,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即使明白了,也要明知故问,因为可以通过对方的准确复述,让自己掌握得更加准确,“温故而知新”,明知故问还能帮助孩子实现超越和突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好问别人,更要问自己,老师和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提出好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会以兴趣为基点,琢磨、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学到知识甚至会有所发明创造。
詹姆斯·杜威·沃森是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他从小就很聪明,爱提出问题,并且还会亲自实践,尤其是对于生物遗传问题。
有一次到吃饭的时间了,可是沃森还没有回家。爸爸出去找他,发现他正一动不动地半蹲在一个鸡蛋上,爸爸很纳闷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举动。沃森说:“母鸡是这样孵小鸡的,我想看看自己可以吗?我就拿了一只鸡蛋,估计一会儿就可以孵出来了。”
爸爸听了大笑,但他立即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是错误的,他先是肯定了孩子的探索精神,然后给孩子讲清了道理。
沃森正是在不断的质疑中,成长为一个科学巨匠的。
善于提问题,是孩子好奇心的体现。孩子提问题,说明孩子对问题感兴趣,说明孩子是在真正的思考问题,这在学习中是必需的。父母应该对孩子的主动思考和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不应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孩子的问题,珍视孩子的问题,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2.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父母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认真为孩子作答。孩子向父母提问,是他们求知欲望的体现,也可以反映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有一天晚饭后,鲁迅先生靠在躺椅上,小海婴在他身边问了很多幼稚的问题,对于他的每个问题,鲁迅都耐心解答。
“爸爸,你是谁养出来的啊?”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啊?”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哦,那最早的时候,人是从哪里养出来的啊?”小海婴锲而不舍地问道。
鲁迅先生耐心地说:“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你现在年龄小,还理解不了。等你大了,老师会给你讲清楚的。只要你好好学习,这个疑问就会解决。”
鲁迅先生的回答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知道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又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对于孩子暂时理解不了的问题,选择了避而不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求知探索的种子。
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父母都应该耐心倾听,力求做出正确的回答,同时告诉孩子自己的解题思路。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回答不了,父母也不必感到难堪,更不要用训斥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应该坦诚地告诉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还能给孩子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榜样。
3.引导孩子学会提问要想让孩子学会提问,父母首先要做到善于向孩子提问,经常和孩子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和提问。对孩子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不能过难或过易,不然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孩子独立提问,自我展示。
4.鼓励孩子自己答疑对于孩子的提问,父母不要马上给出答案。如果孩子的问题自己稍微动脑就可以解答的,父母就不要直接给孩子答案,而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否则孩子会养成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解答的坏习惯。如果孩子独立思考解决有困难,父母也应该重视引导,给孩子提示,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
父母不妨让孩子多接触新鲜的事物,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去寻找答案,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在自己答疑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喜欢提问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在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学习辅导中,父母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多看、多问、多说、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鼓励孩子积极提问,主动答疑。
(四)指导孩子科学利用时间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就等于赢得了时间,争取了学习和生活的主动。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指导孩子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帮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1.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做事的时候拖沓、磨蹭、懒散,即使看到珍惜时间的父母,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习惯,这让父母很头疼。其实孩子做事拖拉,很大原因是他们做事的时候容易忘掉时间,缺乏时间观念。
有的孩子早晨起床晚,磨磨蹭蹭地等父母为他们穿衣服、准备早饭、送他们上学,父母这样做是在助长孩子的磨蹭心理。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并在一旁告诉孩子,再不抓紧时间就要迟到了。孩子迟到后肯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挨了老师的批评,就会主动树立时间观念了。
父母还可以通过给孩子讲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还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提醒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此外,父母可以送给孩子闹钟,当孩子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时候,就让孩子自己定好闹钟,这样就会有紧张气氛,时间观念也会形成。或者送给孩子手表,那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种观念,让孩子时刻都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从而更加珍惜时间。
2.让孩子学会整体运筹时间整体运筹就是把一个阶段的时间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做出安排,而不是每周、每天的孤立安排,互不联系。
这是因为学习就全局讲有着整体性的特点,就一门课又有着系统性的特点。只有整体运筹才能适应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需要,才能照顾到各科的协调性和一科的系统性,让孩子的学习计划有科学性和连续性。
3.制定作息时间表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就不会具备合理把握时间的能力。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这是让孩子养成时间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最好是具体到细节,比如几点起床、洗脸用多长时间、吃饭花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看电视多长时间、几点上床休息等。家长要带头做出表率,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表,同时督促孩子也按时作息,这样会对孩子起到约束和监管的作用,孩子的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了习惯,才能明确认识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4.帮助孩子掌握最佳学习时机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皮质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在不同的时间里有所不同。人存在学习的最佳时间,在最佳时间里,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旺盛,因而学习效率高、效果好。反之,在不适当的时间里,人容易疲劳,学习效率低下。
一般来说,人的大脑皮层机能有两次高峰,第一次出现在上午九点至下午一点,第二次高峰出现在下午四点到六点。父母应该让孩子把握住这两个时间段,合理安排学习,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的记忆力不好,学了就忘,没有长进。有研究表明,在记忆后20分钟、1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1个月时间后相对应的记住率为:58%、44%、36%、34%、28%、25%、21%。也就是说,在记忆之后短时间内,我们所记忆的东西会快速遗忘,随着时间逐渐增加,遗忘的速度不再如此迅速。
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帮助孩子总结出孩子不同时间的遗忘规律,按照遗忘规律来安排复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纯的一次次反复记忆是不科学也不合算的,孩子知道了自己的遗忘规律,学会在记忆遗忘最快的阶段及时复习,然后在回忆不起来的时候进行回顾式复习,就能轻松牢靠地记住知识要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5.让孩子学会利用零星时间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过:“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就是说,欧阳修是在利用骑马、睡觉和上厕所的时候来读书写作的。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读书的方法是“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即要充分利用寒冬、深夜和雨天,别人歇手之时发奋苦读。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越是成就大的人,越是珍惜零碎的时间,因为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出了59倍。
对于孩子而言,一天中除了几大块完整的时间外,还有许多零星的时间,如饭前饭后、课前课后以及睡觉前等时间段。如果孩子能把它们有效利用起来,化整为零,就能完成很多事情。孩子应该学会利用零星时间,如随身带一些小卡片记录单词、公式等,随时可以拿出来看看;或者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和父母、同班一起讨论问题;还可以在睡前阅读一篇文章或是听一会儿英语广播。
成功在于积累,零星时间利用得好,能给孩子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6.榜样的力量父母自己也要珍惜时间,树立时间观念,合理利用时间,为孩子做出榜样。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逐渐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着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学习成绩。父母应该指导孩子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珍惜时间。让孩子学会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灵活利用零星的时间来学习和积累,更加轻松有效地学习。
(五)协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郑杰头脑聪明,但是学习没有长久性,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成绩也并不突出。郑杰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他向妈妈保证,自己一定要努力把数学成绩提上去。妈妈听了他的保证感到很欣慰。
郑杰也的确不是在敷衍妈妈,第一天他就认真地做了两页练习题,自己感觉也很愉快。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晚上,妈妈突然发现他并没有做数学题或者学习课本知识。于是,妈妈轻轻地提醒他:“你答应过妈妈要提高数学成绩的!”郑杰摊开双手,无奈地说道:“我学了几天,但是没有效果。而且其他科目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很多……”
妈妈笑着说:“你应该制订一个学习计划,要知道学习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几天的努力怎么可能把你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全部解决掉呢?对不对?”郑杰听了之后,认真地点了点头。
孩子学习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毅力和坚韧的意志,本来孩子答应得好好的,坚定地表示一定要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但说完没几天,往往就不能坚持下去了,这是让父母们最头疼的。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要想让孩子改正对学习“三分钟热度”的坏习惯,有条理地学习,家长就应该协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可以使孩子按照计划有条理、有次序地学习,可以充分科学地利用时间,养成守时、有序、高效的好习惯,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从人生成功的角度讲,统筹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要做大事的人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而这种素质可以在从小就习惯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实践中培养形成。
古人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家长应该怎样协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呢?
家长在协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前要先弄清楚它所包含的内容以及类型。
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应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这四个要素,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学习目标是孩子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学习计划起着统帅作用。学习任务即学习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等,是为达到学习目标必须完成的东西。具体措施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如预习、复习、阅读、作业、背诵等。时间安排是对于何时该做何事的安排,是学习计划的落脚点。
学习计划的类型,可从内容和时间两个角度来进行划分。从内容来看,分为总体计划和单项计划。总体计划是各方面、各学科的综合计划,而单项计划则只针对学习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具体的学科。从时间来看,可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有助于对学习进行整体设计,短期计划则有利于落实目标。
好的学习计划能让孩子明确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家长有必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具体情况,协助孩子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学习计划。
1.学习计划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合理的学习计划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学习计划应该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立足点,这样才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性格特点等都应该成为制定学习计划的依据。比如,心急的孩子可能就不太适合制定长期的学习计划,短期的学习计划能很好地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在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时,一定要结合孩子的习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
学习计划应该与孩子的学习内容相匹配,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果孩子今天学习的重点课程是语文,学习计划中却规定要做数学题,这样的计划显然不切实际,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父母在协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参照学校的教学进度。如果孩子的学习计划与学校的课程进度相差太远,那么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自学便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父母在协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学习目标的设定,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合理的学习计划应该是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
2.学习计划要明确具体泛泛而谈的计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儿入手。计划越具体,指导性也越强。因此,学习计划中设立的目标、学习任务以及时间安排等要素,都要力求具体化,这样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执行计划。例如,一位中学生在外语学习计划中写道:“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每天早起读半小时课文;晚上睡觉前写一篇英语日记;一天熟记五个日常用语,争取期末考试外语成绩在90分以上。”这样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比较明确和具体的。
3.学习计划要留有余地学习计划不应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家长在协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时,不能安排得过满,要留出孩子娱乐休闲的余地,适当的娱乐休闲是孩子学习的补充,可以使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另外,在学习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事先难以预料的事,因此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时间的安排上要富有弹性,学习时间安排若过长,会使人像拉满的弓,容易断折,但如果余地留得太多,则会使计划的执行缺乏紧迫感,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制定计划要灵活父母在协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时要灵活,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计划的类型上要灵活选择,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的学习计划最有效。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应该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确定为实现长期目标的阶段性的计划安排,同时还应有临时计划。另一方面,学习计划制定以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根据孩子和计划执行的情况以及教学重点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相应的调整。
5.监督孩子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制订了学习计划以后,孩子能不能很好地执行是关键。孩子缺乏坚韧的意志力,一遇到困难便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学习计划,因此,父母应该时刻监督孩子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
对于孩子在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父母应该及时向孩子提出来,并且给他们提一些可行的建议。如果孩子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懈怠时,父母应该及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才能达到制定计划的目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协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计划,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
(六)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
小遥非常喜欢学英语,每天不用大人督促,就会自觉地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也因为如此,小遥的英语成绩特别优异,老师要求背的课文,总是第一个会背,听写单词每次都拿一百分,她写的作文,每一篇都被老师当做范文。而且小遥的英语口语也很好,发音很标准,能很流利地和老师进行交流。可是小遥的数学成绩很不好,一提起数学她就头疼,每次考试都是因为数学拉后腿。她很着急,爸爸妈妈看到她这样的情况,也很担心。
其实,孩子偏科的现象很普遍,调查显示,约有21%的小学生有偏科现象,到了高中,偏科学生人群上升至80%。很多孩子数学能力强,但语文或是英语方面就不行;还有一些孩子“主科”学得很好,“副科”却一塌糊涂。知识是一个整体,各科均衡发展才能表现出一个孩子正常的学习能力。要想孩子在学海中游刃有余,每一个父母都应注意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
要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父母首先需要分析孩子偏科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孩子偏科与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关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不感兴趣的学科。孩子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学习动力,便能积极主动地去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有兴趣,孩子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这样就使得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2.孩子偏科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课程内容有趣,教师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学生学起来觉得有意思,对这类课程就有兴趣、愿意学。相反,学生就可能采取应付的态度。有的学生对功课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受任课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如果老师能够用让孩子感兴趣的语言讲授,孩子就会愿意去学;老师讲得平淡无味,孩子听起来没劲,就不愿意学,当然就会逐渐出现偏科的倾向。
3.孩子偏科与孩子的学习基础有关孩子偏科还与孩子的学习基础有关系。比如,孩子在接触这门学科的之前父母就教过孩子相关的知识,那么孩子在学习起来的时候就会因为有基础而愿意去学习,掌握起来就会更容易,自信心也会逐渐培养起来。孩子就会更愿意去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出现偏科的现象。
4.孩子的偏科和升学考试有关孩子为了考试的需要就会专攻某一门课程,这样一来当然就会有偏科的事情发生。文科生可能会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不重视,理科生可能会对历史、地理等科目不重视,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偏科现象。
很多时候,导致孩子偏科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父母必须找出孩子偏科的主要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纠正偏科的现象,实现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作为家长,对孩子偏科的态度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有20.93%的家长选择了“完全不能接受,孩子必须全面发展”,58.14%的家长选择“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甚至一定条件下鼓励偏科”。剩下的家长则选择了“凭孩子自由发展,喜爱学科鼓励,不喜爱的学科能够及格就好”。
家长对孩子的偏科现象持有怎样的心态和观念,决定着家长在纠正孩子偏科中的角色。家长应该先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智看待孩子的偏科现象,这是帮助孩子纠正偏科的前提。纠正孩子偏科切忌“唠叨式督促”或是频繁给孩子加码,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他们更“憎恨”某些学科。而“凭孩子自由发展”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这样不利于孩子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会给孩子将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要循循善诱,父母应当以积极心理和行为来给予孩子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之中去。
2.让孩子知道偏科的危害要想让孩子改正偏科的坏毛病,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偏科的危害。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水桶原理,让孩子知道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如果孩子偏科,那么很可能在升学的时候就会因为这一科的成绩影响到总分。
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各个岗位都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只有一方面优秀是远远不够的。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不管哪一门科目,都有着属于它们的特别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缺少了一门功课的学习,那么就构不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就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只有让孩子从思想上重视,孩子才可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3.及时纠正孩子的偏科行为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因为如果孩子有了偏科的行为,一定会在思想情绪上有所流露,比如孩子在和父母聊天的时候只会聊一些关于英语的知识,而家长一提数学孩子就兴致缺缺,那么孩子一定很喜欢英语,不喜欢数学。生活中,家长只要多留心观察、了解,就一定能及时发现。
发现孩子的偏科现象后,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偏科原因,对症下药。
如果孩子偏科是由于老师的原因引起的,家长要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给孩子讲清偏科的危害,让孩子理解老师、接纳老师,消除对老师的隔阂和抗拒心理。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老师,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放松或放弃某一科的学习,是极端愚蠢的行为,最终受害、后悔的永远是自己。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和老师沟通,诚恳地说出孩子偏科的原因,恳请老师对孩子进行鼓励和帮助。
如果孩子偏科是因为自己兴趣、爱好所致,这个时候,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学好优势科目,增强孩子学好其他科目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向孩子说明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和重要性,让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去学习。然后想办法帮助孩子培养对弱势学科的兴趣,可以通过多和孩子讨论,多找一些有趣的相关知识等方法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4.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每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困难,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比如,当孩子做功课的时候,做着做着,突然停下来,一直不停地思考,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试着问孩子要不要帮忙。当得到肯定回答时,父母也不要直接把答案说给孩子听,而是要引导启发孩子,让孩子通过主动思考找到答案。这样会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孩子在某一学科上学习确实有困难,家长又没有时间辅导的,可以选择为孩子请家教来帮助孩子学习。孩子的成绩上去了,兴趣自然而然也就有了。
“偏科”让孩子自己也很头疼,他也希望能纠正自己的坏毛病,全面的发展。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重视孩子的偏科现象,并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孩子摆脱学习的困扰,让孩子全方面的发展,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引导孩子进行预习
小艾最讨厌预习了,每次老师留下的预习作业,她都当做耳边风,或是草草翻翻书就算完事了。这一天回到家,妈妈又让她预习,她却说:“老师明天就讲了,预习还不是浪费时间吗?而且,如果预习了,老师要讲的我都知道了,上课就不会专心听讲了,这不是得不偿失吗?”女儿的话好像也有一定道理,可是很多书籍上都说预习是孩子学好功课的重要一步,妈妈一时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了。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一位优秀的高中生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然而有调查结果显示:重点学校有25%的学生、普通学校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至少有75%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甚至有不少孩子认为预习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有句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并指导孩子正确预习,增强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1.帮助孩子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同样的年龄,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讲同样的内容,但孩子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同学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不同。课前预习能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不少好处:
(1)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帮助孩子弄清重点和难点,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一些基础和简单的问题,孩子可以在预习的时候通过自主思考解决,而对不懂的内容,孩子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重点和问题去听讲,这样孩子就更能集中注意力,而且疑难处由于自己预习时思考过,再听老师讲解就容易明白。这样,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预习能开拓孩子的思路孩子经过预习,已经弄懂了一部分知识,这样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来深入思考疑难问题,归纳并学习老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于自己预习时已经搞懂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在预习中,孩子要独立进行阅读和思考,若能长期坚持预习,就会加快孩子的阅读速度,提高孩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这些自学能力将让孩子受益终生。
2.让孩子学会控制预习内容预习主要是熟悉一下将要学到的内容,以便帮助孩子在课上有重点地听讲。但有的时候,孩子在预习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比如,本来该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他看着看着,觉得有些地方非常有意思,于是就不能控制地继续往下看;又或者觉得下一节的内容太枯燥,还没完成就草草结束。这样往往都不能达到预习的预期效果。因此,在孩子预习的时候,父母要教会孩子适当控制预习的内容。要让孩子了解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弄清楚要学习哪些新的知识点,需要巩固哪些旧的知识,通过这门功课还能延伸哪些学习内容等等,不要让孩子因为一时兴趣,预习太多或预习太少。
3.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要做好预习,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因此,在孩子的预习计划里应该有具体的时间安排,时间安排的长短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孩子的学习情况来定。若空余时间多,预习就深入一点儿,若时间短,就浅一点儿;基础学科和劣势学科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来预习,打好基础,而一般学科和优势学科可适当地少用一些时间。
但是家长也要让孩子学会合理控制预习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因为如果孩子预习的时间过长,就有可能把做作业的时间给挤掉,如果时间太短,则可能造成孩子囫囵吞枣,根本不能弄清课文的内容,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性的东西,也就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预习的目的不是要把课文中的所有问题都弄明白,对于一些弄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做下标记,放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4.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预习各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预习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科在预习的时候应该有所侧重。比如,语文基础知识面广、知识点多,预习的重点应该在基础知识和阅读方面;数学是一门基本的工具学科,比较抽象,逻辑性强,预习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英语是一门靠自己平时积累和练习的科目,孩子在预习外语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生词、阅读和语感上。
要让孩子在弄清各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重点地、灵活地进行预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5.让孩子学会合理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主要采用阅读法和剖析课题法。
(1)阅读法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通读教材,边读边想,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对遗忘或不懂的内容进行查找、分析,并把经过努力仍不懂的问题标出来,以便于听课时加以解决。最后对新课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进行梳理,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整理疑难问题,以便对预习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
(2)剖析课题法通过对课题名称的含义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总体印象。然后阅读教材,找出属于课题名称的部分,分清轻重主次,列出新课的内容提纲,并总结新课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
该方法一般适用于文科科目的学习。
预习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听讲,提高听课的效率,是扫清课堂学习障碍的有效良方。父母应该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