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1244500000044

第44章 “天才的预言家”——雪莱

名人档案

全名 波西·比希·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国别 英国

生卒年 1792—1822

出生地 英国苏塞克斯郡

仰慕 英国著名思想家葛德文

成就贡献

雪莱被人们认为是英国卓越的政治诗人、抒情诗人、哲学诗人。他以诗歌为武器,对现实进行无情揭露,讴歌美好的未来,他深信,爱与美终将成为世界的主流,人类最终会走向光明。他的抒情诗《西风颂》,以高昂的革命激情、铿锵有力的音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芽”更是成了人们战胜困难,迎接美好明天的力量源泉。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也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如果不是过早去世,他会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急先锋”。

雪莱不仅是政治诗人和哲理诗人,还是著名的抒情诗人。优美的想象、浪漫的感情、韵律和形象的完美是他诗歌的主要特点。《云》《给云雀》《西风颂》赢得了全世界诗歌爱好者的赞誉。特别是《西风颂》,以高昂、充沛的革命精神,铿锵、雄浑的音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勇敢地战胜困难,去迎接美好的未来。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感受到了这首诗的革命精神,并把它译成德文,在诗歌《夜晚》的开头,引用雪莱的诗句作为铭言。

1819年发表的《西风颂》,是雪莱的不朽杰作,诗人受国内革命的影响,把时代的革命情绪融入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描写中。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具有伟大的创造力,它既是摧毁者,又是创新者。诗人赞美自然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用革命风暴去摧毁反动邪恶势力,播下新世界的种子。诗歌开篇就表现出宏伟的气魄、非凡的气势,具有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

雪莱对西风的理解,具有一种辩证的精神,它既是腐朽事物的埋葬者,又“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冬床上”,等到春回大地,“碧空的姊妹”西风,“吹起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一切都会新生。作者认为西风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西风颂》共五节,第一、二、三节描写西风横扫落叶、播散种子、驱散乌云、降下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昏睡中唤醒,让大西洋染上秋天的景色。第四节诗人希望像西风一样自由自在,不受羁绊,渴望自己成为枯叶、云雾、波浪,和西风的威力同喘息。面对西风,诗人感叹自己不像少年时,凌风而舞,悠游于太空,虽然经历了一些磨难,但并未屈服,要在西风的召唤下,发扬以前的反抗精神。第五节诗人同西风融为一体,吹落一切腐朽的事物,点燃新的希望和生命。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

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芽

作者预言,黑暗即将退去,革命就要来临,并且终将取得胜利。

爱情诗也是雪莱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爱情诗以情感强烈、构思巧妙而脍炙人口。

雪莱的诗歌题材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世界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无限的魅力。

生活故事

雪莱在伊顿中学读书时,学生中流行一种恶习,低年级的学生要为高年级的学生铺床、提水、擦皮鞋等,如果低年级的学生不这样做,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以致从来没有人怀疑它的合理性。雪莱也深受其害,但他并未屈服。

有一天,雪莱正在草地上读书,一群恶少便围了过来,把他逼到墙根,用肮脏的泥球从四面八方投向他,用各种刺耳的声音高喊:“雪莱!雪莱!”这时,有人去撕他的衣服、掐他,把他的书踩在污泥里。直到雪莱两眼射出愤怒的目光,这些恶少才四处逃散。面对不断地侵扰,雪莱表现出顽强的反抗精神,并与之进行斗争,决不妥协。

雪莱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写了一本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在校内散发,被校方开除,父亲也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这时,妹妹的好朋友哈丽特,因父亲是退隐酒馆的老板,这不体面的出身使她在女子学校读书时备受欺辱,同学们骂她是“堕落的贱妇”。父亲要她回校读书,她宁肯自杀,也不愿回去再受凌辱。雪莱跟她一见钟情,私奔到爱丁堡,举行了婚礼。当他们的女儿出生后,哈丽特希望雪莱同他父亲和好,以便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免得大人小孩挨饥受冻,但雪莱毫不退让。于是夫妻间矛盾日渐增多,感情越来越疏远。1814年6月,雪莱拜访葛德文,葛德文17岁的女儿玛丽十分倾慕雪莱,两人在思想、气质上都很接近,相见恨晚。天真的雪莱向葛德文提出要与玛丽结婚,遭到拒绝,就与玛丽私奔到瑞士。哈丽特在生活中很不如意,非常孤独,在伦敦海德公园投水自尽,雪莱得知这一消息,大为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玛丽的妹妹范妮,暗暗地爱上了雪莱,只是羞于说明,在各种打击、挫折之下自杀而死,雪莱写了一首诗悼念她。雪莱与玛丽结婚后,于1818年3月12日奔赴意大利,一直居住到逝世。由于夫妻恩爱、经济宽裕,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罗马的文化艺术,激发了雪莱旺盛的创作热情,1819年,雪莱创作了很多重要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不可思议的一年。

一天,屈劳尼同玛丽闲谈了很久,突然发现雪莱不在身边,他们就到松树林去寻找,因为雪莱经常在那里漫步或写作。到那里去要走一段很长的沙石路,玛丽无法走过去,屈劳尼独自走进松林,发现微风把雪莱的诗稿吹落一地,他自己却毫无察觉。屈劳尼不想惊动他,没有叫他,只是轻轻地摇动树枝,但他并无反应。屈劳尼只好把散落的诗稿捡起来,雪莱这时发现了他,屈劳尼劝他回书房去写作,他吃惊地说:“我这不是在书房里吗?芽”

雪莱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对自然科学有着广泛的兴趣,喜欢做化学和电学实验,他住的房间成了实验室,摆满了电池、抽气筒、炸药和各种玻璃瓶、蒸馏器、发电机等。有一次,他的好朋友霍格来访,雪莱给他倒水,霍格发现杯子里有一个被硫酸溶去了一半的银币。后来,霍格在《雪莱传》中,幽默地写道:“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不会用雪莱的杯子喝水,怕的是喝到杯底后,发现里面有一个被硫酸半溶解的银币。”雪莱通过科学实验,不断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传世名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西风颂》)

因为爱、美和喜悦不会死去,

也不会变化;它们的威力

能超越我们的感官:而这感官

经不住光亮,因为本身太幽暗。  (《含羞草》)

整个大地和天空

都和你的歌共鸣,

有如皎洁的夜晚,

从一片孤独的云,

月亮流出光华,光华溢满了天空。

生平大事

1792年8月,出生于苏塞克斯郡。

1810年10月,进入牛津大学学习。

1811年3月,因写作《无神论的必然性》被学校开除。

1811年8月,雪莱和哈丽特在爱丁堡结婚。

1812年2月至4月,雪莱和哈丽特渡海来到爱尔兰,支持爱尔兰人民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和《人权宣言》。

1814年7月,雪莱与玛丽出奔瑞士。

1815年1月,雪莱祖父去世,他父亲每年给他提供一千镑年金,并偿还了他的所有欠债,经济条件有所改善。

1816年5月,雪莱在瑞士初次结识拜伦。

1818年3月,雪莱前往意大利,和拜伦同住地中海滨,一起泛舟、游玩、谈诗。

1822年7月8日,雪莱在海上航行时,风暴突起,舟沉身死。十天后,尸体在海滨被发现。骨灰葬在罗马新教徒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