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的奥秘
1246300000016

第16章 寻求合作共赢局面的奥秘(2)

蒋干身为曹操幕宾,平日没有什么表现,这次抓到机会,想要有所作为。不料为周瑜识破,一见面就提出严重警告,不必当说客,也不许谈政治。蒋干求功心切,居然还不死心,存心想获得点什么,好向曹操交代。周瑜看准他这种心态,事先准备好假信函,要他上当。蒋干的警觉性并不低,可惜用在不正确的地方。他应该警觉:周瑜既然心存芥蒂,为什么还带他四处参观,似乎有意泄露军情?为什么还邀他同床共寝,难道真的是酒后不够清醒?他关注的居然是在周瑜室内可有什么机密文件,以及如何在周瑜尚未发觉之前,跑回曹营。显然是一步一步,完全配合周瑜的计划去执行。我们与其说周瑜神算,不如说蒋干听话。一个人再聪明,再能言善道,再有计谋,倘若财迷心窍,或者急于求表现,为功名所诱惑,警觉性就会用错地方,自认为十分聪明地上当,然后又怨天尤人,从不检讨自己。蒋干太不了解周瑜,而周瑜又似乎太了解蒋干。在这种情况下,蒋干若有自知之明,赶快回曹营请罪,还不至于闯下大祸。曹操斩了蔡、张二人,蒋干还蒙在鼓里,以为自己立了大功。曹操挥手叫他退下,不知道他当时是不是已经省悟。如果不能,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当然,好不容易有蒋干来访,周瑜绝不肯轻易放过这种好机会,想尽办法,也要利用蒋干,做一些有利于东吴的事情。以蒋干的才智,斗不过周瑜。这一番假情报事件,恐怕是避免不了。

7周瑜欲杀孔明之要义:自我利益为本

周瑜并不是一位小气的人,否则怎么会推荐鲁肃、程普这样卓越的人才给孙权呢?他不但有远见、善谋略,而且用兵遣将,都有独到之处,是东吴的大功臣。

他对孔明也不是不佩服,而是孙、刘联盟毕竟是暂时的,双方的利害关系才是长远的。他每想及此,总觉得孔明实在太厉害。如不早除,终必危害东吴。

孙策和他是挚友,临终时又告诉孙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使他深深觉得,东吴和他的关系,高于一切。他先请孔明的兄长诸葛瑾,劝孔明弃刘备而投孙权。孔明坚决表示不可能,这才转而兴起杀孔明的念头。

孔明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锋芒太露引起周瑜的不安,因此处处提防,步步为营。加上鲁肃对孙权多少有些失望,难免有一点偏向刘备,并至少给予很大的同情,多方协助孔明,致使周瑜的计策始终不能奏效。

正因为周瑜分心想杀孔明,才促使孔明专心部署战后的追击行动。结果战利品大多归于刘备,使得周瑜更加气愤。孔明离开七星坛,丁奉前来捉他时,他还站在船尾,大笑说:“上复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想不到从此以后,两人见面,都没有好脸色看。周瑜每想起孔明,总觉得不杀他消不了心中的怨气。他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几番杀他都没有成功,是不是应该换一种角度,和他共同合作,乘胜追杀曹操,然后再做打算呢?

8华容道上放曹操:制衡大局的关键

说曹操命不该绝,完全是站在无形无迹的立场来看。若是采取有形有迹的观点,那就是这个时候,还不能让曹操死掉。因为在这种曹军惨败、孙吴得意洋洋的关键时刻,让曹操就这样死在关羽手中,曹操的部属一定把矛头对准刘备,说不定和孙权联合起来,刘备就完了。

站在刘备的立场,绝对不能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杀死曹操。孔明故意不派赵云或张飞去守华容道,因为曹操要是落在这两位大将手中非死不可,那就不妙了。

曹操在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坚决要离他而去的时候,心里也着实挣扎了一阵子。他反复思索,不让关羽离开,以关羽的神勇,简直做不到;让他离开,又实在不情愿。所以他避不见面,故意不发给通行证,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欠下很重的人情。最后才指派张辽劝退夏侯惇,送一个大人情给关羽。曹操何尝不知道,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自己难免有一天要栽在关羽手中。所以趁早让关羽欠下一大堆人情,将来必要时,说不定救自己一命。曹操和孔明,对关羽都十分了解。可以说两人合演一出华容道大戏,使关羽有情有义地表现一番。

关羽当然要放走曹操,否则大家对他的忠义就不会那么推崇。对刘备忠心,是一回事;还曹操人情,也是合乎义理的表现。何况关羽一刀砍下曹操的首级,接下去孔明必须承担刘备败亡的重大责任。“三国”演义,势必提早结束。刘备的壮志,孔明下山,都将会毫无意义。无论有形迹、无形迹,关羽这一次放走曹操,都合乎道义。

9讨要荆州的游戏:难解的戏码造就共存的格局

孙权和刘备联手,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才出于主动。被动的人,往往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长远的计划,也没有周全的盘算。主动的人,才会自动地全心全意投入。不但看长远,而且很周全。赤壁之役结束,周瑜收兵点将,正准备热烈庆功。刘备这边,已经依据早先的计划,一方面和孙吴的特使鲁肃说三道四,拖延时间,并且分散周瑜的注意力;一方面指派赵云攻取南郡,张飞袭取荆州,关羽也取得了襄阳。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发,誓言必杀孔明,以消心中怨气。他不检讨自己,为什么不早做打算?现在只认倒霉,碰到诸葛亮这号人物。但是怎样也不能认输,因为这关系到东吴的命脉。

但凡战后的战利品分配,都会引起某种程度的争执。周瑜认为东吴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刘备却图现成,岂不可恨?于是派鲁肃前往荆州,与孔明理论。鲁肃开门见山,说曹操百万雄师南下,目的在攻打刘备。幸得东吴杀退曹兵,救了刘备。所有荆州九郡,理应归东吴管辖。刘备怎么可以使用诡计,抢夺荆、襄?东吴出钱出力,刘备却安享其利,怎么也说不过去。孔明则辩称荆、襄九郡,原本是刘表的基业,与东吴毫无关系。刘备是刘表的弟弟,刘表传给他的儿子刘琦,由刘备这位叔叔代为辅助,取回荆州,当然合情合理。鲁肃责问公子何在?想不到孔明叫人把刘琦从屏风后面扶出来,向鲁肃抱歉生病不方便施礼。鲁肃这位老实人,一时想不出办法。过了一会儿,才想出“公子若不在,便如何?”这一句话。孔明说:“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他和鲁肃打过好几次交道,认为鲁肃好说话,所以不太在意,打算用“拖”字诀来应付。

想不到鲁肃忽然间机灵起来,大概是多次和孔明交手,所累积的经验使他有了可贵的灵感:“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孔明还是顺着他的意见:“子敬之言是也!”我们认为鲁肃和孔明都是水镜集团的一分子,便是看出鲁肃和孔明一样,都胸怀北定中原的大志。鲁肃认为曹操虽托名汉相,实在是汉贼。他和周瑜两人,力劝孙权以江东为基地,与曹操争天下。孔明则心存汉室,扶助刘备先据有荆、益两州,然后出师北伐。两人各为其主,目标却十分一致。周瑜一心要杀孔明,鲁肃几番劝阻。隆中对策的连吴抗曹,三分天下政策,单靠孔明一人,实在非常困难。要不是有鲁肃充分合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有“借”才有“还”,鲁肃回东吴后,周瑜气问什么时候能还?鲁肃推说刘琦病重,半年之内必死,到时要向孔明讨回荆州,包在他身上。就这样造成“借荆州”的事件,以后还有得吵。东吴自孙策以来,一直想要荆州。如今一下子掉到刘备手里,当然心有不甘。借荆州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孔明用来安抚鲁肃,鲁肃用以安抚孙权。但是孙、刘的关系,可以说无孙权即无刘备,而无刘备,孙权也就危险。双方都不方便翻脸,这才演变成难解的戏码。鲁肃和孔明配合演出,一直到鲁肃去世,这种似借非借的局面,才会改变。而孙、刘联盟,届时也将出现重大变化。

10刘备重返荆州:找对人、做对事

刘备毕竟是落魄王孙,而不是曹操眼中的织席小儿,或者一般人所说的市井小人。他知道汉末的政治有很多弊端,必须改善。首要的任务,便是找对人做好事。他这次重返荆州,形势不同,身份也不一样。伊籍建议向贤士请教久远之计,刘备大喜,急问有哪些贤士。

伊籍曾经救过刘备,由他来推荐,刘备必然更加重视。他推荐马氏兄弟,幼者名谡,字幼常;最贤的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刘备当然先请马良来见,请问保守荆、襄的计策。马良建议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以安民心。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刘备用马良为从事,以伊籍副之。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位聪明而又机警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刘表临终时,曾经托孤给他。孔明当时劝他取荆州,他不忍心趁人之危。现在真正据有荆州,就要为人民负责。他的仁义,正好与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虚伪,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大家的欢迎,品德良好的人才,也都为他所吸引。

曹操的谋士当中,郭嘉最了解刘备。他曾经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而又极得众心,众人肯为他尽心尽力。他和程昱,都极力主张杀掉刘备,以免后患。周瑜也看出刘备的高明在于他绝对不肯长久屈服,所以一直不敢真诚和孔明相处,要不是鲁肃居中协调,恐怕老早就闹翻了。刘备能够活着得到荆州,他心中自有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