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的奥秘
1246300000040

第40章 三国归一统(10)

刘备呢?看到这样的结局,对不听从孔明的劝告,坚持先伐吴再伐魏,更加肯定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先联吴伐魏,乘曹丕忙不过来的时候,把魏灭掉,就算蜀、吴两家平分天下,交给刘禅、孙皓这样的子孙,也实在对不起老百姓。勉强再把东吴打下来,对刘禅岂非更为痛苦不堪?他最后悔的,应该是白帝城托孤那一幕。何必把孔明折腾成那个样子?干脆请孔明另择高明,禅位给他,让他去承接汉祚,自己也等于功德圆满了。

至于孙权,他在地下必然躲躲闪闪,怕和孙坚、孙策见面。继承基业时,勇敢得很。可是活了那么久,竟然做不好继位的安排。先立孙登为太子,当他病故的时候,便应该特别提高警觉。这是上天告诫他,这件事情必须谨慎小心。孙和天资聪敏,文武双全,既然立他为太子,为什么还要封孙霸为鲁王,而造成两大派系的争夺?终于废太子,赐死鲁王,另立孙亮为太子。想起这些家务事,孙权定深为悔恨。

但是,如果让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重新活过,再来人世间走一趟,仍旧是三国时代,汉末黄巾之乱,他们会怎样呢?结语

蜀汉这个小气球,以保守型为号召,一心一意要匡复汉室,一统天下,却由于过分重视常规,往往不能权宜应变,个个重荣誉,显得十分自私。刘备为了顾全自己的仁义形象,不忘桃园三结义的誓言,坚持因私废公。关羽为了凸显自己的威名,宁死也不及早求援,时刻以不怕死来表示忠义,并不顾虑大局的安危。孔明但知谨慎忠厚,对宦官和办事不力的官吏,不敢放手清除。姜维为了忠诚,年年北伐,不顾实际的困难。这样的显秩序,君子可欺以其方,难免经常吃亏而不安。

至于东吴这个小气球,一开始就占地利,据天险。孙坚、孙策早死,而孙权与兴汉室无多大渊源。扩大版图的野心是有,匡复汉室的抱负则无。明知一大两小,唯一的办法是联蜀抗魏,却又念念不忘荆州的归属,出尔反尔,使诚信荡然无存。童子军治国,有冲劲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孙权的寿命虽长,却始终不能成为天下的重心。这个小气球的功能,似乎仅止于防曹。

三个气球还有一个共同的缺失,那就是忽略了“儿子教不好,害自己全家;女儿教不好,害别人全家”的自然规律。家务事处理得不好,传承的工作做得不顺。而最紧要的,还是家庭教育不健全。

站在隐秩序的立场,这三个不同的显秩序,实际上各走极端,各有缺陷。在无法协调的情况下,原来通过水镜先生布置天下的动作,由显而隐。不动声色地在曹魏这个大气球内部,进行“曹规司马随”的戏码安排。司马炎按照曹丕的故事,篡位改国号为晋。

当所有气球都出现漏洞时,隐秩序有阴、阳两种应对的方式。一是让它们全部漏气萎缩,各自消失。这种毁灭性的措施,出于上天有好生之德,非到最后关头,大概不至于如此。另一种方式,则是让最大的气球,出现内部的变化,来整合其余的两个小气球。这种不得已的办法,实在是上天无可奈何才选用的。大家自作自受,也只好无奈地承受这样的结局。

倘若这三个气球都表现得很争气,曹操先在乱世中,以奸佞、险诈的手段,争取到关键性的位置,然后机灵地采取逆取顺守的策略,一本忠义的原则,扮演好治臣的角色,相信刘备、关羽,乃至于孔明,都会闻风而来,精诚合作,为汉室开展出第三度光明的气象。孙权本来就患有严重的恐曹症,在这种情况下,大概很快就来投降了。如此一来,曹操不但一统天下,而且将成为我国历史上,大权在握,代替天子发号施令,却对王位始终忠心不二的第四位大臣,继伊尹、周公、霍光之后,流芳万世。如此,早期的一些缺失,也就没有必要加以计较了。

曹丕篡汉,实际上给刘备带来一生当中最关键的好机会。凡事持有高度的正当性,所产生的力量往往最为强大。曹丕篡位,引起大家的愤怒。传闻汉献帝已亡,刘备的正统性增强。此时北伐,请孙权响应,谅他也不敢不从。蜀国和吴国,按照隆中策的预期,分别自西路和东路出击。灭魏之后,说不定刘备的威势正隆,孙权照样俯首称臣。当初的理想,反而终于完成。

刘备把私人誓言放在第一,孔明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隐秩序唯一的希望,便只有司马懿父子了。

否极才有泰来的希望。司马家族集曹家父子的大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这样的本领,才能够在那样的情境下脱颖而出,背负千古的骂名,一统天下。司马家族所付出的代价,非常惨重。唯有如此,才不致造成负面的影响,让后人以为这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而加以仿效。当然,类似的案例会继续出现一段时间,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们有三点心得,请大家参考:

(1)天作孽,犹可追;自作孽,不可活。

这虽然是一句老话,但历久弥新。一直到现代,仍然是金科玉律,并没有改变。大自然的灾害,从某方面看,给人类造成祸患;从另一方面看,则有相当的好处。譬如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很可能屋倒人亡。然而大家才有水喝,不致缺水,则是它的好处。人为的祸患,那就罪不可赦,必须自作自受,并没有回旋的余地。隐秩序安排司马家族一统天下,属于天作孽。大家若能体谅上天的苦心,好好做出合理的应对,其实很快就能够调整过来。人们在多元化的思潮中,不能建立共识,造成主流文化,则是自作孽,必须自己承受一切的苦难。

(2)对上天不能失望,对人们需要宽容。

年轻人对“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大多充满崇敬与向往,这是人类的可爱与可贵。年纪愈大,往往对这一句话产生动摇,认为世界上既然没有完人,天地之间的正气,也值得怀疑。由此可以证明太多的人,是愈活愈糊涂。现代的老年人,贼多而宝少,成为高龄社会的一大隐忧。隐秩序代表天地正气,恒久不会变质,也不可能丧失。显秩序期待有完人出现,虽然自古迄今,真的没有完人,我们仍然要存有这样的高标准,才能够取法于上,而得其中。刘备、孔明、关羽的思想,值得我们追求。不能在他们手中完成,我们才有努力的余地。我们只要以刘备的仁厚、孔明的诚毅、关羽的忠义,作为学习的典范,至于他们的缺失,我们能够谨记在心,引以为戒,也就不需要加以苛责,过多计较了。

(3)世界原本大同小异,人们必须兼顾并重。

21世纪人类的共同问题,即在于全球化本土化的冲突不断,很难获得协调。全球化是不可抵挡的潮流,本土化则是各地区求生存的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和三国时代实在十分相似。曹魏、蜀汉、东吴的努力目标,都在一统天下,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全球化。但是,三个国家各有其不同的特性,似乎很不容易取得协调。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本土化的意识坚强,很害怕被外来势力淹没。三国的结局,可以当做现代人类的借鉴。如果不能重视品德修养,人类的未来,实在令人忧心。每一个国家在要求与国际接轨,也就是走向全球化的时候,必定要走出自己独特的方式,才能避免为强势文化所淹没。而强大的国家,也不应该要求全世界都要向他看齐,采取同样的模式,否则便是文化侵略。显秩序既然不能涵盖隐秩序的全部,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造成彼此的不同。然而显秩序毕竟来自隐秩序,不可能彼此完全不一样。因此各个显秩序之间,呈现大同小异,乃是必然的事实。魏、蜀、吴三国,有大同的理想,也有小异的目标。当时的人们缺少以大同包容小异的经验,所以一百年不能解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21世纪的人们,最好引以为鉴,走出一条合理的光明大道!求同存异,凡事不应该要求百分之百,差不多就好了,是不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差不多”长久以来,被严重曲解,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必须正本清源,把它们真义说出来,那就是“不能差太多”。小异就是不能偏离大同的整体目标,才有资格称为差不多。蜀汉当年,如果明白这种不能差太多的差不多原则,说不定上天垂怜,不致争战这么多年,让好人几乎都死光了,只好让坏人当家。是不是这样?大家不妨自己认定。

主要参考书目

罗贯中。 三国演义

陈寿。 三国志

禚梦庵。 三国人物论集。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余振邦。 三国人物从谭。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惜秋。 蜀汉风云人物。 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3

刘逸生。 真假三国纵横谈。 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9

范青松。 论三国笑看人生。 台北:台湾水瓶文化事业公司,2001

莫啸。 三国用人艺术。 台北:台湾智慧大学,1994

张志和。 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周泽雄。 三国英雄基因。 台北:台湾实学社出版公司,2003

陈华胜。 三国奇谈。 台北:台湾实学社出版公司,2003

王擎天。 三国演义的现代智慧。 台北:台湾华文网股份有限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