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关系课
1246500000020

第20章 沟通的艺术(2)

听话的人,最好多问一些问题,以便从双方的互动当中掌握正确的信息,而不是事后一味将责任推给说话的人,因为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的真正意思,其实就是“我说归我说,你必须自己用心判断,才能够相信。不可以因为是我说的,你就推卸责任,不用心自行判断”。这种各人负起责任的用意,值得鼓励才对。

反求诸己,合理判断

至于“你若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既是一种尊重别人的嘱咐,也是撇清自己责任的方法。其隐含的意思有三(如图11-4),分别说明如下:

图11-4 不要对方说出“是我说的”的真正原因

首先,你当然可以审慎地选择对象,然后告诉他我所说的事情就好像我选择你一样。只要关系够,可以放心地告诉他,不必担心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再保密,也会有一两位非说不可,否则将来有可能得罪他们。基于这样的考虑,当然不得不告诉他们。我之所以提醒你“不要告诉别人”,是指一般性的别人,并不能严格到包括特殊的人物在内。

其次,你所审慎选定的对象当中,可能有人是我的亲友。我没有告诉他们,反而由你来转述,他们一定觉得很不愉快,甚至责怪我不够尊重他们,因而心生怨恨。所以,你要告诉他们时,不要提起我的名字,也就是不要让他们对我产生不良的反应。要不要告诉,我充分尊重你所做的决定。但在保密信息来源方面,请你充分尊重我。

第三,你所要告诉什么人、告诉到什么地步,既然由你自己决定,所说的内容当然也是你自己认为可以说的你才会说,因此,你说的已经和我说的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必提起我。否则听的人把内容和我连在一起,不知道又会产生什么后果,万一节外生枝,我岂非自找麻烦?

平心而论,站在说话者的立场,固然是听者必须自行负责,遇有任何问题不要推到说者的身上。但是,站在听话者的立场,却刚好相反,希望说话的人必须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起责任,不要把责任推给听话的人。

“都是你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意思是我并不是故意犯错,或者能力太差,而是因为你这么说,我又很相信,才弄到如此不堪,罪不在我。

“说话不算数,简直害死人!”发出这种抱怨的人,大多认为自己太老实,以致听信那些不诚信的人乱说话,这才把事情弄得这么糟糕。因为太相信他的话,所以才被他害死。

一般而言,说话凭良心,不应该乱说才是正常的,可惜很多人不是这样。说话的人,如果随便一些,不要那么正经,或者声明一下,自己是随便说的,不一定要当真;听话的人,可能警觉性高些,就不致过分相信说话人。偏偏他说话的样子,一本正经,丝毫不像开玩笑,而且说的内容又很有根据,好像真的一样,我们才会相信。事后出现差错,当然忍不住指责他:“要不是你这样说,我根本不会相信。”

不过,就算我们千方百计想把责任推给说话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谁也禁止不了乱说话,把责任推给乱说话的人,又有何用?不如听者自己小心,比较实际。

得消息不问出处

有些事明明是自己说的却常常加以否认。因为我告诉你的时候,已经提醒你不要告诉别人,你一定要告诉别人,我也禁止不了。所以我只要求你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现在你不但告诉别人,而且公开信息的来源,明白指出是我说的,那我就加以否认,说我没有说,或者不是这样说。这种情况常常引起很多误解,认为中国人骗来骗去,缺乏诚信。其实,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并非缺乏诚信(如图11-5),原因有三:

图11-5 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不是缺乏诚信

首先,不容许不仁不义的行为一直出现。我告诉你不要说是我说的,你竟然不尊重我,说是我说的,已经不义在先,我坚决否认不过是不仁在后。以不仁回应不义,用意在制止这类不仁不义的情况持续地发生,因为它终究会破坏你我的感情,摧毁你我的关系。希望你明白,我这样做,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只是表明我的态度:像你这样不能配合,以后谁还敢跟你合作?

其次,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又弄不清楚你同谁说了、当时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如果只是凭第三者指出是我说的,叫我怎么能够承认?按情理说,你如果在场,我可以问清楚整个情况,判断是不是和我所告诉你的内容相同,再决定承认与否。现在你又不在场,在不容易求证的情况下先予否认,必要时等查证清楚再来承认也不晚。

第三,一个人必须由自己承担所有言行的后果。你既然敢说,就要负责到底,才值得大家信任。现在说了半天,居然把责任推给我,说是我说的,我当然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

中国人警觉性高,所以怀疑心重,于是发展出一套“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明哲保身”的道理,这套道理也适用于沟通。比如,对任何人说的话,我们多少都将其分为“将信”和“将疑”两部分,只是这两部分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

为什么将信将疑呢?因为不怀疑的话,人家欺骗我们怎么办?还不是自己倒霉,又惹人家笑话。不相信的话,如果人家所说的是真的,岂非自己吃亏,同样被人家嘲笑?所以采取“既不相信,也不怀疑”的态度,经过一番查证、判断、分析,然后才决定相信到什么程度,应该是比较合理而且安全的方式。

他所说的话,我说给你听,我们一起将信将疑,看看应该如何合理响应。他是谁我不说,你也最好不要问,因为中国人习惯依据谁说的来判断一句话可信度有多高。当然,无法判断或者难度很高的问题,用谁说的来做为判断的依据,也无可厚非。一般性的、自己能够判断的事宜,最好不要如此。自己依据事实判断,一方面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一方面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结语

写完这一本书,我们的内心感到相当轻松。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大家所谓的转型期等待、挣扎,特别是处理人际关系,简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有些人固守传统的人际关系,尽管内心十分厌恶,也不得不强颜欢笑,勉强应付。在众人面前一副兜得转、吃得开的模样,背地里则有一大堆自己怎么都想不通的问题,因而独自郁闷、苦恼。

有些人根本无视于传统的人际关系一味西化,殊不知一个中国人若是失去中国味道,再怎么成功也不过是半个洋人。现代化绝非西化,而是既具有中国人的味道,又能够适应国际化的潮流。

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正直应该表现在当美国人赞美他的时候,他会回答:“谢谢你。”当日本人称赞他时,他会回答:“请多多指教。”而当中国人夸赞他时,他又会及时调整回来:“哪里,哪里。”

可惜有些人往往一去不回头,一旦学会了“谢谢大家的肯定”,就在中国人面前变成没有中国味道的中国人了。这样下去,势必有一天造成一个没有中国人的中国,岂不遗憾?

“持经达变”的精神同样应该发挥在人际关系上面。保持若干中国人的“经”,做到“敬人者人恒敬之,有原则也能应变,圆通却不圆滑”,然后顺应商业时代的实际需要加以合理调整。中国人依然是中国人,但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已经是现代的中国人了。

当今民主时代,人与人之间乃是“好人必须出头,坏人才会自知约束”。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在求每一个人都“让好人说好,让坏人说坏”,“有事不怕事,无事绝不惹事”,让我们共勉之。

为了拥有现代却保有中国人的味道,我们大胆地把人际关系和伦理结合在一起,称为人伦关系,并且保留和谐的特性,要求和谐而不流于“和稀泥”。其实,只要时时留意“合理”的标准,处处小心,无过与不及,和谐的人伦关系应该是令人喜爱、受人欢迎的。

转型期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借口,大家保留一些面子,当然无可厚非。只是不要用来欺骗自己,一旦自己也认为真的是转型期,那就受害不浅了。

看过这本书,明白了这些有关沟通的道理,现在可以“我有话要说”。至少说出来的话,比较合理而不致害人害己。

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惜经常被人误解,成为“不言”的依据。一般人只知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便不闻不问,以免“数穷”,弄得运气不佳。

“多言数穷”,“多”与“少”相对,并没有劝人不言,只是希望大家少言。少言也不是尽量少说话,而是“不可多说,不可不说”。

“应该说才说,不应该说不说”,才是真正的“守中”。书中所说的道理都是为了达到“守中”,是一些不得不说的道理。

这些道理看起来十分简单,真正实行起来并不是轻易可以见效的。必须多多磨炼,才能够达到圆熟的地步。

现代社会重视沟通,一切措施都有待沟通,而且步调快速,必须及时达成预期目标,以争取时效。所以看完了这些道理之后,唯一要做的就是立即付诸实行!

从做中学,从行动中体验,这些浅显的道理就会产生神奇的功效。

古圣先贤,知道文字、语言的限制性,实际上无法完全表达内心的意思。所谓词不达意,不但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困扰。

因此,我们的沟通特别以心为主,讲求情意交流、心与心的感应。语言、文字不过用来辅助沟通而已。换句话说,沟通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注重媒介,还必须时时刻刻把心融进去,用心体会说者的用意。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有不一样的用意;不同的人听起来,也会产生不相同的理解。何况中国文字原本弹性很大,几乎不容易找到固定的意义。单凭我们的语言、文字,实在很难获得有效的沟通。

还有,中国社会不像西方那样,认为“对就对,不对便是错”。我们有一种“对,没有用”的圆满哲学,认为“大家都对,也可能沟通不良”,最好让大家都有面子,促成圆满的沟通,才没有后遗症。

这本书,处处以情为重,因为“情”即“面子”,不能不时刻留意,不可无情,以免沟而不通,甚至不沟通还好,愈沟通愈惹来一大堆麻烦。

大家都爱面子,但是各人的立场未必相同,往往顾此失彼,很不容易兼顾并重。这时候伦理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只要大家守分,谨守人伦关系,做出合乎伦理的表达,相信必能达成圆满沟通的境地。

不必害怕面子问题,人人爱面子,若能爱到合理的程度,也就是不要爱面子爱到“不要脸”(不讲理)的地步,爱面子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会提醒我们,必须将心比心,同样重视别人也爱面子的习惯,予以对方同等的尊重。

有话要说之前,先充分考虑,把相关事宜想想清楚,宁可多花一点时间,谋定而后动,想妥当再开口,也不要事后才来后悔,造成一些无谓的烦恼。想好了再说,想好了再动手写成文字,原本是一种十分得当的做事方法,想不到现代人好像忘光了。

有话当然可以直说,只要人对、地点对、时机对、所说的内容也对,再加合适的沟通技巧,有何不可?可惜一般人本事不够,每当有话直说的时候就得到很糟糕的结果,以致害怕得不敢有话直说。任何希望有话直说的人,最好把自己的沟通本领练好,再来有话直说,才能经得起考验,维持对有话直说的信心。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有话实说本来就是最好的沟通策略。我们所说的先瞒一下,不过是说实在话的先行措施。如果从头到尾隐瞒,怎么能够沟通良好?瞒一下,把情况稳定住,然后想办法一步一步走向实话实说,既安全又有效,才是暂时隐瞒的真正用意。

话是可以说的,也是应该说的,只是不能够这样说。中国人对这方面的要求特别高,能够做到可以说、应该说,而又说得很妥当,大家都有面子,才称得上圆满的沟通。

走出一条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真正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应该是举世都欢迎的好事,让我们一起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