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世界:寻访历史宝藏
1252500000001

第1章 消失的古国

1.亚特兰蒂斯帝国——大西洋底的神秘帝国

古人创造的什么最让你讶异?相比可见可感的辉煌历史,灿烂文化,显然现今高科技时代依然无法解释的神秘文明更富魔力。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经济不发达,科学不先进,生产技术相当原始,劳动工具非常简陋,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那些古老的王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又难以复制的伟大文明。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帝国:这里的人民相貌普遍十分俊美,他们不需要劳作就可以过上惬意富足的生活,甚至那个时期还出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美人鱼”“机器人”……然而,就在公元前一万六千年的某一天,这个近乎完美的帝国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半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在不起眼的秘鲁小城伊卡发现了若干拳头大小、分量较重的伊卡黑石头,这些黑石表面雕刻着一些神秘画面:有的是表现人用望远镜遥望星空的情景;有的是人骑坐在大穿山甲的背上游逛;有的是一些人或者类人生物正在做心脏手术;还有一些人或者类人生物正乘坐一些古怪的飞行器遨游太空……

到底是谁雕刻了这些神秘的黑石画面?这些本应发生在现今生活中的画面又怎么会出现在几千年以前?经过大量分析研究后,考古学家们一致认为:伊卡黑石雕刻画中所有的图像线索和依据都指向了那个伟大而古老,如今沉默在海底的庞大帝国——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又译阿特兰蒂斯,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是在柏拉图的著作和希腊神话等中出现的一个神秘地区,一个人类至今无法解答的迷。据了解,亚特兰蒂斯是地球的“第八大洲”,它不仅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国家,还被认为是大西洲文明的核心。

根据柏拉图相关著作的记载,我们了解到:当时亚特兰蒂斯的生活非常奢华,用劳力赚取生活的方式根本不需要,一切都是自动化的,人们享尽了便利。那里的大多数人面貌非常俊美,衣服由珠宝点缀,人们跳舞,聚会,服用迷幻药物。亚特兰蒂斯人用脑高达90%,可以与动物轻易沟通,不但制造机器人,也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创生半人半兽的“卡美拉”,例如美人鱼。整个城市都是机械化管理,人不需专门读书,知识可以从特殊装置中吸取,十五六岁小孩的智慧就已超过现在的高等学者。

在亚特兰蒂斯史前超文明中,能源系统是最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磁欧石是能源系统的中心。磁欧石是六面体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其转变为能源。它被设置在波塞迪亚太阳宫的中央能源所内,创造出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它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另外,亚特兰蒂斯人不只有将那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科技,他们还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正是这些原因才使亚特兰蒂斯人可以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于那个天堂里。

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失落之城究竟为何突然沉入海底消亡?

柏拉图的洪灾论是史上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亚特兰蒂斯国王在欲望的驱使下发动了征服世界的邪恶战争,于是,这支贪婪的庞大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入侵雅典。最终,尽管雅典战胜了狂妄贪婪的亚特兰蒂斯军队,却万万没有想到悲惨命运顷刻降临——雅典在胜利与灭亡交替的转瞬之间,尽数垮塌。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毫无预兆突然袭来,霎时间,世界到了末日:日月无光,火焰喷发,海水倾倒,土地翻起,不止人类,包括所有活着的生物,连同亚特兰蒂斯也在一夜之间迅速沉亡于汪洋大海之中。这座地球上的高度文明之城就这样消失在了海底。

亚特兰蒂斯突然消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无论是洪灾论还是其他说辞,始终没有定论,但亚特兰蒂斯作为代表着当时地球上高度文明的庞大帝国,将带着有关它的种种传奇与神话,永远长眠于大西洋海底。

指点迷津的智者

亚特兰蒂斯人认为:唯有身心一致的提升才能使人类发挥最大的潜能。亚特兰蒂斯的学童们大都透过类似禅修打坐的冥想活动来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学童的志愿不是当官赚钱,反而是想在60岁(亚特兰蒂斯人一般的寿命可以到两百岁)时能成为一位受人尊重的“智者”,因为智者可以为人指点迷津,传递天象预知未来,将一切人、事、物导入最和谐最适当的位置。在这样一个思想与心灵至上的社会里,人们对于野蛮粗暴的定义标准要高于我们现代人很多。

2.楼兰古国——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驿站

夕阳西下的丝绸之路上,罗布泊岸的遥远风景线上,曾经辉煌现今没落的楼兰古国,早已没有了柔软的华美丝绢,没有了醉人的杯盘酒盏,只留下一行沙漠骆驼的深深蹄印,一片映照千年的残辉冷月,一处世人惊诧的古国遗址,一团未曾有解的历史之谜。

对向往新疆的人们来说,有一处地方充满着吸引力,那就是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的神秘古城——西域古国楼兰。千年风尘、岁月流转之后,后人将这处映入黄尘古漠的沧桑容颜定义为丝路重镇。

古楼兰是新疆最荒凉的地区之一,位于今天我国新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楼兰王国悠久的历史,天方夜谭似的传说故事也多出自于此,它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现,引起无数人的兴趣。因此,许多中外游人和探险家都不辞辛劳地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进发,希望去目睹这座神秘的历史文化名城。

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是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西汉时,楼兰的人口总共有一万四千多人,商旅云集,市场热闹,还有整齐的街道,雄壮的佛寺和宝塔。然而楼兰一度被当时势力强大的匈奴所控制,匈奴人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人。汉武帝曾发兵破之,俘虏楼兰王,迫其附汉。但是楼兰又听从匈奴的反间之计,屡次拦杀汉朝官吏。汉昭帝元凤四年,即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领几名勇士前往楼兰,设计杀死了楼兰王安归,立安归的弟弟为王,并将国名改为鄯善,将都城南迁。尽管这样,汉朝仍没有放松对楼兰的管理,还“设都护、置军候、开井渠、屯田积谷”,楼兰仍很兴旺。然而,不知在什么年代,这个繁华的城镇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楼兰古国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直是现代人们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谜。

著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于1900年3月,带领一支探险队到新疆探险,他们在沙漠中艰难行进。我国维吾尔族人爱克迪在返回原路寻找丢失的铁斧时,遭遇了沙漠狂风,却意外地发现沙子下面有一座古代的城堡。并把这发现告诉了斯文赫定。次年,斯文赫定抵达这神秘城堡,发掘了不少文物,经研究后断定,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年的古楼兰城。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极大的关注。

楼兰城被发现了,但探险家们却面临着一个更大的谜:繁华多时的楼兰城为什么销声匿迹,由一个绿洲变成沙漠变成戈壁,而致城埋黄沙呢?

直到1978年,考察了罗布泊之后的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中国地图上标出的罗布泊的位置是错误的,罗布泊是在阿尔金山山麓,而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也就是说,罗布泊实际的位置是在地图位置以南2纬度的地方,它是个移动性的湖泊。

为什么说罗布泊是游移的呢?一些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河床中堆积的大量泥沙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而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

水是楼兰城的生命之源。由于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所湮没而成为了一座深埋地下的城堡,留给后人深深的嗟叹。

可恶的盗墓者

一直以来,楼兰的文物盗窃活动都十分猖獗。很多时候,盗墓者或盗墓集团都不用出手,有一群“代盗墓者”(通常是沙漠边缘的一些农牧民专门为他们服务)在暴利的驱使下,这些不识文物的农牧民疯狂盗窃,不顾生命危险成为“二手盗墓者”,当地政府对古墓文物防范工作的严密并没有制止住疯狂的盗窃。楼兰文物在国际上叫价令人惊叹,毛织品都是以平方公分计价,更别说因难以运出中国而无价的干尸标本,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盗墓者铤而走险,盗墓活动屡禁不止。

3.古格王国——在那最接近天空的地方

在西藏,在这“最接近天空的地方”,曾经有无数王朝征战的历史传奇竞相上演……西藏吐蕃王朝之后,正是古格王国粉墨登场之时。三百多年过去了,一切灰飞烟灭,这个信仰至高的高原王国还存在吗?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他们并不是古格后裔。当年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只被少量的历史典籍残缺又相互矛盾地记载着,而这只是徒增了它的神秘感,并不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古老的古格就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据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临族拉达克人在1630年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但让考古学家们震惊的是,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在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逐渐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史书的记载出现误差是在所难免的,尽管战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天灾和瘟疫的降临,也成为史学家对古格瞬间毁灭的一种合理猜测。

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坐落在阿里札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三百余处、佛塔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硼楼。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

近数十年间,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造像、雕刻以及壁画等,可谓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壁画是遗存最为完整,数量也是最多的。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垫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作为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古格王国遗址为研究西藏历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围绕古格都城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塌的佛塔更是不计其数。

根据史学家们的推测和部分史书记载,古格古国的强盛与象泉河的孕育和灌溉有着莫大的关系,但在今天,象泉河早已不是当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十万之众的这块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

“古格银眼”铜像

相传,古格王国时期的冶炼与金银器制造十分著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一尊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就是这其中最为神奇的佛像,这尊佛像头戴化佛宝冠,四臂各执法器,结跏趺坐于兽座莲台,头生三眼,额上正中眼为纵目,三只眼的眼球都采用镀银的技法做成,在金黄色的铜像背衬之下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所谓“古格银眼”。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4.契丹古国——神龙飞天难再见

华夏民族历史长卷绵延数千年波澜壮阔,无数民族倏忽闪过,有的延续至今,而有的已消失殆尽,骁勇的契丹民族屡见于历史记载当中,然而现在他们又在哪里?亡国后的契丹人终将何去何从?他们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契丹古国,一直以剽悍勇猛,好战善武而闻名,它曾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但令人惊异的是,随着契丹国的没落,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契丹民族,自我国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无从得知关于他们的消息。

1922年,在中国内蒙古一座被盗掘一空的九百多年前的契丹人古墓中,一位比利时传教士发现了一块刻满奇怪的类似文字符号的石碑。当时,这些犹如天书的符号没有人能够识别。这些符号公之于世后,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后确实曾经创造契丹文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后人见都没有见过。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天书”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文字。结论一出,举世期待,契丹这一消失的民族会不会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呢?

谈起契丹的起源,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骑着一匹白马自湟河而来的男子与一位乘青牛自上河而来的美丽女子相遇,并结为夫妻,生了八个儿子。后来,他们的八个儿子分别繁衍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契丹。不过据《魏书》记载,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北部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

除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之外,契丹民族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这其中,位于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现今全世界保存的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可想而知,它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究竟为何会迅速的消失呢?契丹人究竟去了那里?他们还有没有后裔?均成为一个个诱人的历史之谜。

社科院的刘凤翥教授称曾利用DNA技术揭开了这千古之谜。并得出了如下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然而这项研究还面临着一个很大难题,即要证明实验所获得并进行分析的是古代契丹的DNA的确是古DNA,而不是污染物。因为古生物遗存中的有机物经长期降解已保存无几。实验只能在有限的DNA中复制扩增并排除污染。尽管这次分子考古的实验每一步都进行了阴阳性对比,可还是没能严格按照国际上权威的分子考古——尼安德特人的分子考古法来执行实验。

这项测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而事实上,即便最终证明这项研究结果准确无误,也不能过于简单地来看民族源流问题,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想寻找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几乎不可能,契丹民族也就这样神秘地消失了。

辽国文字

契丹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建立辽王朝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的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5.阿兹特克帝国——被天花摧毁的帝国

历史风云变幻,很多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强大帝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不外乎各国之间的战争、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然而古代墨西哥文化史上最后一个灼灼生辉的阿兹特克帝国,竟然是毁于疾病天花,令后人不禁感慨唏嘘。

一只雄鹰栖身在仙人掌上,嘴里叼着一条蛇,这就是墨西哥的国徽。想要知道这只雄鹰究竟代表着什么,就要从墨西哥人的先祖——阿兹特克人谈起了。

阿兹特克人原属纳瓦语系发展水平较低的一个部落。后来吸收、融合这个地区其他印第安优秀文化传统而迅速崛起。公元11~12世纪间,他们从北部迁入墨西哥中央谷地,1325年在特斯科科湖西部岛上建造了特诺奇蒂特兰城。1426年,阿兹特克同特斯科科、特拉科潘结成了“阿兹特克联盟”。

由阿兹特克国王伊兹科亚特尔任首领的国家,势力日盛,并在谷地建立了霸主地位。之后,国王不断对外用兵,开疆拓土,到16世纪初的时候,疆域东西两面已抵墨西哥湾和太平洋沿岸,北与契契梅克为邻,南至今天的危地马拉,人口已达到300万,发展到当时的极盛时期。

阿兹特克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托尔特克文化和玛雅文明的许多成就,自己也有其独创性的一面。其文字仍属于图画文字,不过已经含有象形文字的成分。医学方面,阿兹特克人已懂得利用各种草药治病,并会使用土法麻醉。值得一提的是阿兹特克人的陶器和绘画都有颇高的成就,建筑和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阿兹特克的辉煌成就,引得远近一些殖民国家蠢蠢欲动,在1518年以前,曾经发生过两次小规模的外敌入侵。之后,西班牙贵族再次接到命令,当即倾尽所有家产,准备远征阿兹特克。

阿兹特克人在建立强大帝国之时曾侵略了许多种族支系部落,因此引起很多种族友系部落对阿兹特克的仇恨,由于共同的仇恨使得他们与西班牙贵族一起集结起来,由原来的500人,变成了一支10万人的庞大部队。入城后西班牙远征军猖狂地在城内大肆杀戮,迫使几千阿兹特克人死于非命,惨烈地成为远征军枪下的牺牲品。精神几近崩溃的阿兹特克国王虽然手中仍然执掌几十万阿兹特克士兵,却在当年11月举起了投降的大旗。没想到,西班牙远征军再次上演了疯狂的一幕,竟然在一夜之间狂杀了三千多阿兹特克人。

愤怒的阿兹特克人不堪忍受西班牙人的残暴,奋起反击西班牙政府军。被击败的西班牙政府军首领科尔特斯在返回途中,看着稀稀落落的逃亡士兵,这个残暴的侵略者懊悔不已。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带回的西班牙政府军战俘中,竟然有一名黑人士兵患有天花。由此,几乎毫无征兆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天花瘟疫在远征军的印第安人士兵中迅速传播开来。就连城内的阿兹特克人也未能逃过这场浩劫。全城的阿兹特克人在一夜之间被天花病毒袭击。

1521年8月13日,科尔特斯带领西班牙士兵一举攻陷了阿兹特克帝国。一个强盛伟大的帝国就此轰然坍塌。

墨西哥城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的阿兹特克纪念碑上有这样一段铭文:“只要这个世界可以延续存在,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特诺奇蒂特兰这一名称的声威和光荣,就永远不会消失。”可见,阿兹特克这个久远的帝国文明,给后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影响。

奴隶社会里的文明

阿兹特克处于奴隶社会,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罪犯以及赋予奴隶身份的穷人。男奴主要从事耕作劳动,女奴主要用来伺候主人,据说,国王蒙特苏马一世的生活非常奢侈。王宫里有一百多间房子供他独自使用,服侍他的女奴有上千人,每顿饭要备三十多种菜肴,还要配上歌舞、杂技等娱乐节目。不过虽是奴隶体制,阿兹特克人的生活仍有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遗风,如同一个氏族内部的人聚居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