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1257000000036

第36章 书 画 艺 术(2)

院体画是以王室审美为第一标准,所以画家渐渐地忽视了自身的创意与审美要求。到了清末,院体画画家的作品更是流于庸俗。所以,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517.什么叫文人画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这个说法影响颇为深远,旧式文人常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从而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近代新文人画代表人物陈曾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有时也抒发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德,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文人画推唐朝王维为其创始人。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对王维曾有很高的评价:“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518.国画的诗、书、画、印结合始于何时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丰富了内容,又提升了境界,可以给人更多的审美享受。

诗、书、画、印结合,是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宋朝以前,画上很少题字,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上作者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朝,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

到了元朝,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结合起来了。这一艺术形式一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到了明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表现形式也更为完整,更有特色。

519.大篆和小篆分别是哪个时期的文字

大篆,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狭义专指籀文。史传大篆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卫恒《四体书势》说:“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世谓之籀书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记有《史籀篇》,是一部识字用的启蒙读物,共15篇,现已全失,只在《说文解字》中还残存220多字。

战国时,各国因文化不同,文字有极大的差异。一直到秦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才统一文字为小篆。所以,小篆也称“秦篆”。小篆由大篆衍变而成,形体偏长,匀圆齐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520.草书是在行书与楷书之后才产生的吗

篆、草、隶、真称为“书法四体”,篆即篆书,草即草书,隶为隶书,真即楷书(又称“正书”)。

草书是一种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波动的笔画和字字不相连缀的形迹,成为偏旁相互假借,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草书至东晋王羲之而臻于完善。唐朝中期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走龙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楷书同样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隶书的变体,始于东汉,盛行于东晋并一直流传至今。行书是楷书的草化,最早出现在汉末,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太慢而草书难于辨认的缺点产生的。相传行书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故又称“押书”。南朝王愔说:“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繇)善行押书是也。”

如果算上草隶的历史,草书其实在楷书之前就已经产生。

521.什么叫“章草”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写的隶书(即草隶)演变而成。

章草与今草的区别主要在于章草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其得名有几种说法:一、《书苑菁华》引唐朝蔡希综“章草兴于汉章帝”,《书断》引唐朝韦续“因章帝所好名焉”。这两处都认为章草因汉章帝而得名。二、《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这种观点认为章草因用于章奏而得名。三、《书断》载“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这种观点认为章草因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

522.什么叫书法

书法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要求更为纯粹。清刘熙载在《艺慨·书慨》中说:“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受命也。”说明书法不仅仅是一些符合技法的线条,更重要的是要能承载书写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风采多姿。“书法”一词则最早见于南齐王僧虔论谢综书:“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523.什么是“法书”

“法书”泛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

《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

另外,人们对于别人所作的书法作品也称之为“法书”,表示对作者的尊重。

524.什么是“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它们分别是:一侧(点),二勒(横),三努(竖),四趯(钩),五策(挑),六掠(长撇),七啄(短撇),八磔(捺)。

关于“永字八法”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①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唐张怀瑾在其所著《玉堂禁经》中说,“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而是楷书。唐代称楷书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所说的隶书,那时称“八分”。②智永说。宋陈思在《书菀菁华》中说,“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③张旭说。

“永字八法”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巨大,如清人冯武在《书法三昧》中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又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稍闪避取巧,便是极诣。永字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故世人将“八法”引申为书法。

对于“永字八法”的解释,因师承不同,多有差异,现代以近人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之解说较为简单明了。

525.《快雨时晴帖》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长23厘米,宽14.8厘米,行书四行,共二十八个字。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乃“书圣”王羲之现存于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很多人甚至认为《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快雪时晴帖》曾经入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所有,清为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入内府,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26.《三希堂法帖》是怎么来的

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在其刻意搜求之下,终于得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乾隆对《快雪时晴帖》尤其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和“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因此贴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之为“二十八骊珠”。他把《快雪时晴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并御书匾额“三希堂”,三希堂遂因此而得名。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刻成法贴。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三希堂珍藏的晋人三贴,故法帖取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三希堂法帖》。

527.什么是中国书法中的晋韵、唐风、宋意

所谓晋韵,指晋朝的书法除了有形的点画线条、结体之美,还有士大夫们在书法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从容优雅、超尘不染的气韵与神韵。

所谓唐法,是说唐朝书法重法度。唐朝一统天下,天朝气派、法度严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造就了唐朝的楷书盛世。

所谓宋意,是说宋朝书法重意境。宋朝积弱,艺术风气转由饱学文人引领风骚,如欧阳修、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既是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书家、画家和鉴赏家。宋人笔端带感情,不只于文章,也在于字体笔法,轻健潇洒,行气跌宕。

晋韵、唐法、宋意,是说不同时代的书法各有所侧重,其间并无高下之别。所以,晋韵、唐法、宋意,是指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而与之对应的晋、唐、宋三朝,则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三大黄金时期。

528.“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是形容谁的书法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轮美奂,极富观赏的价值。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能发现书法的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的美。

529.“天下第一行书”是指谁的作品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劲健。他的用笔、结字更见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无一雷同。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又师从卫夫人,后渡江北,游名山,观摩李斯、曹喜、钟繇、蔡邕等名家书迹,博采众长,以笔法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精研体式,推陈出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他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形成妍美流变的新体,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人称之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非常喜爱,收藏王羲之的真迹有三千六百幅,并亲撰《王羲之传论》,在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后,更是如获至宝。他曾命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即便死后,也要以《兰亭序》入昭陵陪葬。

今人见到的《兰亭序》,只是冯承素的勾摹本,以及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的临本。

530.在我国,书法是什么时候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

书法指写字的艺术,但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那么,我国的书法艺术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元代学者郝经在《陵川集》中说:“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郝经认为在先秦时,写字和射箭、驾车一样是一种技能,还没有形成“书学”,也没有“书法”这一概念。后来一些“专门名家”把“性情、襟度、风格”融入所写的字之中时,才形成书法。

元代另一位学者刘因在《荆川裨编》中提到:“字画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魏晋以来,其学始盛,自天子、大臣至处士,往往以能书为名,变态百出,法度备具,遂为专门之学。”较之郝经,刘因则更明确地指出书法的形成始于魏晋。

531.什么叫“对临”

所谓“对临”,就是对着法帖临写。通常对临可以分成两步,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

格临的方法:用透明性好的纸或薄玻璃片等材料,照帖字的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然后在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要看清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分,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

格临过几遍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

532.什么叫“行款”

“行款”是指字与字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书法中,第一字的末笔与第二字的起笔,第一行的末笔与第二行的起笔,虽不一定相连,但要笔意贯通,看上去一气呵成,而不能各自为政,这就叫“行款”。不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都要讲究行款,这样,一篇字看起来才能生动、完整。

533.什么叫“八分”

“八分”,即“隶书”。魏晋至唐代,楷书也称隶书,原先有波磔的隶书,则被称为“八分”。南朝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称:“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清代刘熙载谓:“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为大,故小秦篆,以正书为隶,故八分汉隶耳。”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载:“蔡邕变隶而为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近有学者考证,因隶字草创为新隶书(楷书),对于旧隶字须给予异名或升格,加以区别,故称“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

534.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书法家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书法家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老师,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

卫夫人学习三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为《古名姬帖》,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东汉末年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女诗人蔡文姬。蔡文姬名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的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

在唐、宋、元、明时也出现过不少女书法家。

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为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

宋代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

管道升是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是赵孟的妻子。赵孟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管道升刚嫁给赵孟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小楷,清丽幽闲,很受后人推崇。

535.“书法九势”是谁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