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载说秦始皇陵中有大量宝藏的还是司马迁,他用这样的话夸张地写道:“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显然这个巨大的陵墓中肯定存有众多宝物,其实秦始皇拥有大量的稀世珍宝是毫无疑问的。史料记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征战和掠夺是一并进行的。秦军每攻下一国,就把该国的稀世珍宝和美女掳走,存放在曾经的“阿房宫”中,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对始皇抢来的珍宝可略知一二,当中有“昆山之玉”、“随和之玉”、“明月之珠”、“太阿之剑”、“夜光之璧”等等。如此多的珍宝,始皇帝又怎会放过,当然成了他的陪葬品。因此司马迁说始皇将奇珍异宝堆满了墓室应该毫不夸张,而且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始皇陵园区陆续得以发掘,在一个个发掘坑中发现了大批陪葬品,秦始皇兵马俑凭借它的精巧和庞大的规模已经让世人咂舌,而这仅仅是林园区的陪葬品,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又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美,装饰之精也是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过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而这些珍贵、精美的陪葬品也仅仅是地宫外侧的。如此推算,那么在地宫中的珍宝的数量和精美、珍贵程度应该是世人难以想象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明文记载的陪葬品就有“金雁”、“珠玉”、“翡翠”等,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很难想象,当我们打开地宫那道门之后会是怎样一个宏大的场面。
以上的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的冰山一角。但我们始终相信,随着考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秦陵地宫终有一天会将它的真相呈现在人们眼前。
紫禁城的三大殿为何不种树
紫禁城坐落于北京市的中心,现称为“故宫”,它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所在地。明代朱棣夺取帝位之后将位于南京的明皇都迁到了自己原来的封地——北京,并开始在北京城中建造皇宫,至1420年即明永乐十八年,紫禁城落成。全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0 000平方米。有房屋980座,共计9000多间。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内所有的宫殿建筑布局均沿一条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呈几何对称展开。依照中国古代的星相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而古代的帝王均以紫微星自居,所以皇帝的居所就被称之为“紫禁城”。在这座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的大宫殿中,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十分雄伟壮观,是古代皇权的象征。北京的紫禁城可分前后两殿,前殿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前殿又称之为“外朝”、“前朝”,是皇帝办理政务和举行朝会的地方;后为“内廷”,又称“后寝”,它是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的,这里是帝王、后妃们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举行祭祀等宗教活动和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北京的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群。当你兴致勃勃地游览这里时,如果稍加留心,就会惊奇地发现,在象征皇权的前三殿的院内没有种植任何树木。如此大的三座宫殿为何连一棵树也没有呢?
也许有人会告诉你,这是为了突出宫殿的威严气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称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三大殿居于整个皇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显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古代的建筑师们在设计时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从天安门进入,经过漫长的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没有丝毫的生命气息,这无疑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形的、不断增加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放眼望去是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便飙升到了顶点,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的臣民所希望的。威严便是皇权的象征,如果说在这些庭院内都种上树,绿荫宜人,放眼望去皆是红花绿树,人的身心就会在无形中放松下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将会破坏威严的氛围,天子的威信也就难以树立。由此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如果深加追究你会发现还有别的历史事件和原因使得统治者拒绝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外种树。
有人认为紫禁城里少古树跟清代的一次农民起义有关。据记载,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紫禁城中发生了一次逼宫事件。天理教义军分东西两路向东华门和西华门发动进攻。东路义军因行动暴露,只有数十人攻进了东华门,并被困阻在景运门前。西路义军在内应杨进忠和高广福的带领下攻进了西华门,并一路冲杀到隆宗门前,直逼皇帝居处——乾清宫,但当义军到达之时隆宗门已被关闭。正当无法进入的逼宫义军见宫墙两边树木参天,便索性爬上大树,奋勇翻墙,并砍折树枝,准备火攻隆宗门。虽起义最后被平息,义军终未能攻进内庭,但也给清代的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嘉庆在后来就曾心有余悸地写道:“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可能是天理教逼宫的这一情景给统治者留下了阴影,他们惧怕还会有更严重的逼宫事件发生,他们绝对不能置自己的帝位和生命于不顾,而满宫的参天古木可能成为威胁帝王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三大殿院内便不再植树。这一说法乍听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没有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也只能是后人的猜测。
也有人猜测是跟明代的几次大火有关。如翻阅故宫大事记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紫禁城的大火竟然是如此之多。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直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了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其后清军入关,仓皇之中李自成从紫禁城撤退,并放火焚毁紫禁城。大火中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可见,在明代,紫禁城的大火似乎就没有止息过。如果殿中再种植许多树木,那么紫禁城的火就更绝不了了,这也可能是三大殿不种树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种推测称跟古代的阴阳五行术有关。中国的古人十分信奉命理、五行之说,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和“东、南、中、西、北”这五方相对应。有人说紫禁城中的三大殿正好位于宫城的正中,而且是整个北京城的正中,也就是说它在五行当中属“土”。五行相生相克,木则能克土。紫禁城的主人自然不愿意让自己的权威受到抵制,而古代的建筑师们大多对阴阳五行之说颇有研究,他们自然不会用木来破坏这里的风水。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也可能是当初建造紫禁城的设计师们不在这里种树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宽阔的广场、苍茫的天空的确能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让人无不肃然起敬。当然,三大殿不种树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谜团,如果你是有心人的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神秘沉没的海底古城
在福建东山县县志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苏峰山(东山岛东面一座海拔400多米高的临海山峰)对面的文华山,俗传宋帝南临,将都南澳(今广东省南澳县)筑此为东京。忽一日地陷为海。自山下向海,莫穷其际。今城堞犹存,海中尚有木头,潮退海静,海滨人驾舟往取之。”史料记载,东京在福建省东南隅的东山岛外,据说,在南宋末年,为了避免元兵的追杀,左宰相陆秀夫曾抱着小皇帝流落到此处。随着南宋遗民的流入,东京日渐繁华,可是正当它盛极之时,这个城市却突然失踪了。根据这段县志的记载不难推测,在南宋末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东京城便随着这次地震沉入了海底。
大家知道,大陆曾发生过多次巨大的变迁,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人类记载的大洪水时期,离我们现在也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这些变化毫不为奇,曾经的大海变成了陆地,曾经的大陆却深陷大海,同时也带走了那个时期的古文明。东京城的消失就是一个铁证。我们知道,地球的生命来源于海底,在幽深的海底深埋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也知道,这些沉没在海底的文化残迹,都是过去的文明的见证。
不仅东京城如此,在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城市在一夜之间沉入了海底。随着科技的发展,水下考古工作孕育而生。从此静静的海底世界成为人们探寻远古文明的又一个场所。在广阔深邃的海底世界,隐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文明,当它们在一夜之间沉入海底之后,一切都变得寂静无声。在海底古城空荡荡的房屋和静寂无人的街道上,只有五颜六色的鱼虾和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自由穿梭,阳光透过海水,闪烁着奇妙的光彩……美丽的传说,指引人去探寻奇妙的海底古城。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海底,一群水下摄影者就发现了一座美丽的海底城市,它便是传说中的玛雅古城——土鲁玛,一座被称之为“攻不破的城堡”。早在西班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中就提到过这座城市。书中指出:残酷的西班牙殖民者曾经占领并洗劫过这座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富饶城市。史料和古城遗址都证明了这座不破城堡的存在。在海底,考古人员发现,这里有保存得很好的城墙、市中心的宫殿,以及一些住宅的遗迹。同时,他们还发现,在这些沉没的古神殿建筑物的墙上还完整地保留了彩色壁画和典型的玛雅装饰图案,从而更加肯定了这座不破之城的确存在过。是什么导致它毁灭的呢?众多墨西哥学者认为,土鲁玛古城位于海岸线上,一次巨大的滑坡使得它深陷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