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进化论之父——不务正业的达尔文
神学是落后社会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再能一直禁锢人们的思想了。随着知识的不断累积,一场颠覆性革命等待着有志之士举旗呐喊。终于,达尔文扛起这面颠覆性的大旗。他所著的《物种起源》将牢牢占据统治地位的神学击溃,用大胆的“进化论”学说将人类起源之谜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达尔文是如何创作这本举世著作的?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神学拥护者们甘心这样落败吗?
人类的进步是在一次次的颠覆重塑中展开的。在达尔文《进化论》之前,神学观念在百姓当中根深蒂固,要想让人们相信人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不仅十分艰难,甚至还要面临生命危险。达尔文为了追求真理不顾个人安危,是伟大的先驱者。虽然人的生命总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伟大的灵魂,永垂不朽。
1809年一个寒冬,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塞文河畔的希鲁兹伯里小镇上。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是当地名医,他的祖父伊拉兹马列斯·达尔文也是位名医,他们都对生物学的研究极有兴趣,是对幼年达尔文有着深刻影响的人。
从小时候开始,达尔文的求知欲就大于常人,总喜欢问一些连大人也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一次,达尔文和母亲去郊游,当他看到奶牛在吃草时,便问母亲:“妈妈,你能告诉我草是从哪儿来的吗?”母亲回答说:“草当然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呀。”达尔文接着问道:“那么,牛也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吗?”母亲听了哈哈大笑:“不对,小牛是母牛生的,它不会从地里长出来,这都是上帝安排的。”达尔文听了,仍对答案不满意,他接着问:“那上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母亲尴尬地笑了一笑,无从回答这个永无止境的问题。
他的求知欲源于对自然无比的喜爱。由于受到祖父的影响,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想知道各种树木的名称,从十岁开始又搜集各种昆虫、贝壳、鸟蛋和矿石。不过,对大自然浓厚的兴趣使他忽略了学校里的功课,一直以来都成绩平平。
16岁那年,达尔文的父亲希望儿子将来也能当一名优秀的医生,于是,便将达尔文送进爱丁堡大学就读医学。但是,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只读了两年就转学了。两年里,他自己研究动植物学,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经常去潮水退落的沙滩上拣取动物,有时候就一起进行解剖。在暑假里,达尔文和朋友们去旅行和打猎,使他进一步学会了观察和搜集动植物的本领。
为此,达尔文的父亲十分愤怒,认为儿子终日游手好闲,不求上进,不务正业,并认为他将来会一事无成。于是,他放弃了儿子学医的方向,又将达尔文送进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给他戴上了神学的枷锁,想用神学来改变他。可是,达尔文却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非常反感,不仅觉得毫无趣味,还觉得很荒谬。所以,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并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有空时,他总是跑到野外去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再没有比这个更能让他感到快乐的事了。
在剑桥大学期间,一位有名的植物学教授亨斯洛非常喜欢达尔文。亨斯洛教授精通植物学、昆虫学、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长期不断地观察和研究自然。由于达尔文非常酷爱自然界,这位教授非常乐意去帮助和指导他,这为后来达尔文成为一名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剑桥大学的最后一年里,有两件事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达尔文。第一件是他在这期间读了两本书: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著的《南美旅行记》和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耳著的《自然哲学入门》。这两部著作将达尔文那火一般的热情激发了出来,他很希望自己能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建树。
就是这样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成就了达尔文将来的辉煌。他虽然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是他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这样的自学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下来的。后来,一次深入大海的远航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
名人辈出的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位于英格兰的剑桥镇,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大学也是诺贝尔奖得主诞生数量最多的高等学府,大约有八十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此执教或学习,七十多人是剑桥大学的学生。徐志摩、李光耀、伊萨克·牛顿、约翰·哈佛、伯兰特·罗素、玛格丽特二世等名人都曾在剑桥大学就读。
2. 人生的转折点——海上五年之旅
年轻的达尔文如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了热爱和激情,但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在于是否得到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而当事者是否用尽自己全部的努力与坚持把握住了合格机会。达尔文的成功,就在于他把握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放下一切包袱,带着梦想踏上了大海之旅。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虽然牧师的待遇丰厚,但是达尔文毅然将之放弃而投入到自然科学研究中。这一年的12月,英国政府组织“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一直欣赏达尔文的亨斯洛教授将这个难得的机会告知达尔文,达尔文激动不已,于是经过教授的推荐,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踏上了“贝格尔”号,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
军舰每到一处,达尔文都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跋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到了晚上,他又忙着整理当天的资料。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岛,水兵们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则背起背包,拿着地质锤,冒着危险爬到山上收集岩石标本。
又过了一个月,“贝格尔”号驶向巴西,达尔文向船长提出了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的要求。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他们来到了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这使他非常吃惊,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呢?”经过反复研究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在不断变异的!”
随着一次次考察,一系列的问题充斥着他的头脑,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为什么如此千变万化?它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随着这些问题在达尔文的脑海中越来越深刻,他开始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首先,达尔文发现了物种的连续性。他在南美洲挖到了一些已灭绝的犰狳的化石,与当地存活着的犰狳的骨架几乎一样,不同的是这些化石要大很多。所以他推测,现今的犰狳就是由这种已灭绝的大犰狳进化来的。
另外,达尔文还发现在不一样的地方,物种有其特殊性。当他穿越南美大草原时,他注意到某种鸵鸟正逐渐被另一种不同的但很相似的鸵鸟所取代。每个地区有着既不同又相似的特有物种,与其说这是上帝的分别创造,不如说是一个祖先在处于地理隔绝状态下分别进化的结果。
在非洲佛得角群岛和南美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观察进一步证明了他的想法。这两个群岛的地理环境相似,如果生物是上帝创造出来的,那么,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下应该创造出相似的生物类群才合理,但是这两个群岛的生物类群却差别很大。上帝没有任何理由故意在一个小岛上创造这些不同的物种。事实上,这些特有的物种应该是同一祖先由于地理隔绝而进化成的不同分支。
五年漫长的旅途后,达尔文回到了英国。这期间,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他一面整理,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
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二十多年研究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提出物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贝格尔号的漫长行程
贝格尔号是一艘老式两桅方帆小型军舰。1831年12月起航,历时五年,从英格兰出发,穿越北大西洋到达南美洲,沿着南美洲的西岸航行,绕过南美洲的合恩岛后进入南太平洋,再沿着南美洲的南岸航行,然后驶向加拉帕戈斯岛,之后再向南半球出发,到达澳洲的悉尼,沿着澳洲的南岸行驶到达霍巴特,绕过澳洲后进入印度洋,绕行非洲的好望角进入北大西洋回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就是乘此船进行科学考察的。
3. 进化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漫长而艰辛的五年探索之旅后,达尔文更加成熟,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和自信,他整理了五年时间内收集来的全部资料,写出了震惊全世界的巨作《物种起源》,里面阐述了进化论的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贯穿始终。达尔文究竟想表达什么?他倾其一生为之奋斗的是些什么呢?
“幻想创造条件以使一种生物具有超出其他生物的优势,固然是个好主意,但实际上我们却找不到任何具体操作的办法。这使我们看清,我们对一切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知之甚少。”“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牢牢记住:每一种生物都在努力以几何级数增加其个体的数目;每一生物在生命的某一时期,在某一年中的某个季节,在每一代或间隔一定时期,都不得不为生存而斗争,而且都会遭到重大毁灭。说到生存斗争,我们不必为之感到恐惧,死亡的来临通常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幸运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这是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中的一句令人振奋并为之觉醒的话,就是这些话语结束了人类神创论长达若干年的统治,让人类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认识到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到底源于哪里。
在书中,达尔文认为人类起源于“某些原始细胞”,后来经过进化,逐渐变成了鱼,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等。其中一些哺乳动物再经过进化变成古代的类人猿,然后才进化成今天的人类。不过整个进化的过程非常缓慢,而且时断时续。在这些漫长的岁月中,直立姿势的形成和脑部的发达,都带来了新的变化,各种条件的逐渐具备致使有了今天的人类。
达尔文大胆地说,人类悠久的家史并不“高贵”,但是我们没必要为此感到羞耻,这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来的。整个生物系统发展就是一个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而在这个进化过程中,物种发生了变化。
那么,生物为何会进化?达尔文找出了解答这一疑问的钥匙。达尔文认为,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他观察到,生物界普遍存在着繁殖过剩的现象,而繁殖过剩必然导致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所以不断地有生物在这场斗争中失去生命。那么,在生存斗争中如何分出高低胜负呢?达尔文的回答是,某种个体或个体的某种特征适应了残酷的斗争,便会被保留下来,否则就被淘汰掉,即适者生存。一对生物所产生的许多后代,发育是不平衡的,其器官的形态、功能、特性或多或少有某些差别,这些不显著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经受检验,大自然像一台精密仪器,把优质的对生物个体有用的变异保留下来,把劣质的不利的变异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所以,适者生存既是选择的标准,也是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会将有利的变异通过遗传保留积累起来。天长日久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会使偶然的变异成为必然的属性,生物会产生变种,这就是物种不断进化的过程。总之,生存斗争是物种进化的前提,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的途径,在生存斗争中的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的机制,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标准也是选择的结果。
这些观点都被达尔文写进了《物种起源》中,并于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第一版在出版之日就全部抢购一空,其轰动效应不言而喻。它发表传播后,生物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像一鼎大钟敲响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科学探究。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
《物种起源》的内容大要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全书分为十五编,前有引言和绪论。十五编的目次为:第一,家养状态下的变异;第二,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第三,生存斗争;第四,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第五,变异的法则;第六,学说之疑难;第七,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第八,本能;第九,杂种性质;第十,地质记录的不完整;第十一,古生物的演替;第十二,生物的地理分布;第十三,生物的地理分布续篇;第十四,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形表学、胚胎学和退化器官;第十五,综述和结论。
4. 牛津大论战——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决斗
《物种起源》中,最令世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的认识。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由高高在上的天神而造到以动物猴子进化而来,这让神创论熏陶了数百年的人们难以接受,甚至连达尔文的老师都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拥护神学的极端分子更是对达尔文恨之入骨,于是他们导演了一场批判达尔文的论战,进化论与神创论被放到了角斗场上,不过最终的结果印证了那句话:真理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人是由猿变的?这简直不可思议,虽然有很多先驱者为了让人们清楚这一事实而不断努力,但是,神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人们却不愿意相信这一说法。他们认为这简直是对神灵的侮辱和亵渎!他们痛恨达尔文,痛恨进化论。
要让人们相信人和大猩猩来自于相同的祖先的确太难了,包括一些科学家也不愿相信,就连曾经辅导过达尔文的老师也无奈地对达尔文说:“读了你的书以后我非常不愉快,并且感到痛苦。你在书中列出的一些材料让我觉得非常可笑,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哗众取宠!另外我对你十分的担忧,你不要惹祸上身才好。”
达尔文的老师亦是如此,普通的民众更是不言而喻了。愤愤之声此起彼伏,“达尔文的屁股上一定长了一根尾巴。”“人类是猴子的孙子?真是个卑贱的说法!”“光是想到他的书,我就觉得非常恶心!”每一句话都如一把利剑一样想封住达尔文的声音。不过,在当时来说,人们有这种反应是正常的。那时,人们都虔诚地相信上帝,认为人的出生包括生后的一切行为都是上帝的安排,进化论的说法不禁令人反感和害怕。
惊世骇俗的进化论触犯了宗教教会的根基,幸运的是达尔文没有受到教会的迫害,没有像布鲁诺一样为真理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讨伐达尔文是势在必行之事。
1860年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在教会和一些保守科学家的精心策划下,英国科学协会在牛津大学召开了为期三天的讨论会,明着是一场关于进化论的讨论会,实则是一场攻击达尔文进化论的声讨会。牛津大主教威尔福斯就义愤填膺地向人们喊道:“要粉碎达尔文的进化论!”
两天后,讨论会进展到了最高潮,吸引来众多旁听者,人们都想看看达尔文的谬论将如何收场。由于人数过多,原本在会议室里的讨论不得不转移到图书阅览室。在会场上空,一条横幅上用英文斜体字醒目地写着“进化论与神创论大论战”。牛津大主教威尔福斯坐在桌子的右侧,赫胥黎、虎克等著名的科学家坐在左侧。
会议一开始,威尔福斯就气势汹汹地向达尔文发难。他痛斥达尔文违背神圣的教义,亵渎神灵。他指着达尔文的鼻子说:“按照您的说法,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某些微生物,那么,也就是说人类和盘子里的蘑菇也是亲戚啰?”他还讥讽支持达尔文的赫胥黎说:“请问阁下,您的祖父和祖母,究竟是谁和猿猴发生了关系?”
一片讥笑声在人群中爆发出来,但是赫胥黎面不改色,从容不迫地站起来回应道:“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要因为他的祖先是猿类而感到羞耻。如果一个人在回想起他的祖先模样时感到羞耻,那么,这个人肯定非常浮滑而虚荣,他对自己所宣扬的事不仅没有合理的解释,还要去插手他毫无所知的科学,想用花言巧语、文不对题的议论和宗教偏见掩盖真理。”话一说完,全场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随后,著名的科学家列文虎克,举出了一系列事实抨击了威尔福斯及其响应者的无知。
教会的拥护者们语枯词穷,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他们无法再用神创论来解释生物的起源和变化。最终,这场“进化论与神创论大论战”中,教会败北,进化论深入人心。从此,进化论引领人们走向了一片科学探究生物起源的天空。
托马斯·赫胥黎
托马斯·赫胥黎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1825年7月26日出生在英国一个教师的家庭。早年的赫胥黎因为家境贫寒而过早地离开了学校,但他凭借自己的勤奋,靠自学考进了医学院。1845年,赫胥黎在伦敦大学获得了医学学位。毕业后,他曾作为随船的外科医生去澳大利亚旅行。也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赫胥黎酷爱博物学,并坚信只有事实才可以作为说明问题的证据。他发表过一百五十多篇科学论文,内容不仅包括动物学和古生物学,而且涉及地质学、人类学和植物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