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文成都
1261700000035

第35章 回望与反思(2)

比如东汉史官班固在《汉书》中就对蜀地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作了精当描摹。他说蜀这个地方是世所公认的好地方,这儿“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田野里一年四季都绿油油的,老百姓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丰衣足食,尽情享受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民食稻鱼,亡凶年忧”,每天餐桌上有香喷喷的大米饭和滋味绝佳的红烧鱼,把天灾人祸、食不果腹等不好的词语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里的人面部表情是安详而舒适的,怡然自得的眼神中没有一丁点愁苦,真的有点像世外桃源的居民。在繁华的城市和静谧的乡村里,你遇到的大部分人都具有“轻易、淫泱、柔弱、褊厄”的特征,这是蜀人外表和内心的真实写照。

那么何谓“轻易”?“轻易”就是指蜀人的头脑比较灵活,说话的腔调婉转轻飘跟一阵风似的,又清脆又浮华,听起来很好听。他们表达的方式也比较委婉,不像关东大汉那么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实实在在。“淫泱”则是指蜀人生活得太好了,常年生活在蜜罐里。他们贪图享乐,穿得好吃得好,还喜欢作一些《花间集》之类的词赋来颐养他们的性情。蜀人的身体特征班固用了“柔弱”两个字来形容,当然啦,生活太安逸了人的四肢往往就不太发达,这是缺少艰辛和磨砺的结果。由于蜀人的生活环境比较封闭,所以他们的心胸就不开阔,“褊厄”的意思就是指眼光狭隘、视野不开阔。

这是从感性的角度对蜀人个体所作的外部描写,那么他们的群体文化特征又是如何的呢?班固经过分析,得出了三条结论。

一是“未能笃信道德”。这倒不是说蜀人粗野,而是说蜀地地处西南边陲,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比较困难,因此这里有相对独立的民风民俗,当地居民对主要起源于北方的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等正统的社会规范观念比较淡薄。二是“好文刺讥”。这一点班固总结得非常好,因为直到现在蜀人还喜欢文字上的机巧和语言上的机智。无论从李宗吾、流沙河、魏明伦还是李伯清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他们对“刺讥”类文字的偏爱。这种文字和语言的类型不是四平八稳的,而是相当的尖利、幽默,像是川剧折子戏的精彩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当然班固在这儿使用的是贬义,他说蜀人往往喜欢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文字讥刺挖苦他们不喜欢的人或事物。第三点,蜀人“贵慕权势”。他们对有权有势的人往往很崇拜,巴不得不远千里跑去亲近他,而对无权无势的人则瞥都不瞥一眼,这是蜀中人情世故方面比较明显的通病。

总的说来,在班固这个大历史学家(过去的历史学家往往精通地理、政治、自然等多种学科,对当时社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全方位把握)眼中,蜀地除了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优越一点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取的,尤其是这里的人简直太不像样了,“轻易、淫泱、柔弱、褊厄”,一个好词也没落下。

当然班固不是蜀人,他看问题的眼光可能带有传统中原文化的某种偏见。到了西晋时,有一个蜀中本地历史学家名叫常璩,写了一本非常棒的历史著作《华阳国志》,书中对蜀人的性格及形象作了精当描述。他说蜀人的体质和性格比较柔弱这一点不假,这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他们还是有好的地方,比如这里的人都比较爱好文学,写诗的、写杂文的、写赋的不少,而且“多斑采文章”,这是他们的第一个优点。其次,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他们对食物的品位有较高的追求,喜欢吃香喝辣,喜欢把什么菜都弄得很地道,对自己的舌头和胃一点不马虎。还有一点,蜀人中“君子精敏,小人鬼黠”。蜀人很聪明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而这种聪明又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真聪明,像李宗吾、廖平、流沙河、魏明伦、李伯清等,聪明得让外地人都刮目相看;还有一种是假聪明,用四川话说是“聪明没有过坳”,还欠火候,比如川剧《迎贤店》里的店婆,她的聪明就显得有些狡黠和夸张。

官修的《隋书·地理志》也对蜀人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有精彩描述。它说蜀人往往长得身形矮小,样子“蕞陋”。“蕞”不是丑的意思,而是小的意思,虽然没有丑陋的意思严重,但也不是什么好词。同时此书的作者也承认蜀人爱好文学,时不时会写出非常精彩的文章来。在日常生活中,蜀人总是沉湎于安乐享受,对朋友聚会、吃喝玩乐和游山玩水十分热衷,表面看起来很风雅,但实质上是贪图享受的表现。待在这样的安乐窝中,所以蜀人不喜欢离开家乡,有时甚至把外出做官的机会也放弃掉,宁愿守着自己的老婆孩子白头到老,他们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这里的人“贫家不务储蓄,富室重于逐利”,他们始终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信条,不考虑明天早上是否揭得开锅,一贯闲适的生活把他们宠坏了。

到了宋代,编写《宋史·地理志》的人也对蜀人的习性作了一番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蜀人比较勤快。这种看法倒是跟前人的看法大异其趣,大概是作者曾经到过蜀中,他看见蜀中的土地“无寸土之旷”,连一寸抛荒的土地也没有,男女老少都在田野里辛勤耕作,一年有三四次收成。否则,四川怎么能享有“天府之国”的称号?这种看法是真实客观的。接下来,作者同样谈到蜀人的一些通病,比如“性轻扬,喜虚称”“好音乐,少愁苦,尚奢靡”;除了文学之外,蜀人对音乐、美食、喝茶、娱乐、旅游都很喜欢。他们“所获多为遨游之费”,各种庙会游园等活动一办“动辄连月”,人山人海。蜀地读书的风气比较盛行,“文学之士,彬彬辈出”,但书读出来了,又不大愿意出去做官,真可谓是“做了三年乞丐,连皇帝都不想当了”,这都是眷恋家乡的表现。

虽然各个时代的历史著作对蜀地民情风俗的描摹不尽相同,但共通的地方还是多数,用一句话来概括不外乎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太好了,所以享乐主义在蜀中早已相沿成习。

1920年左右,有一个出生于四川南充的青年从北平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家乡,编写过一部《乡土史地讲义》,对蜀人的品格又作过一次锐利的解剖,此人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的任乃强教授。他在这本讲义中,详细而深刻地把蜀人的精神和身体特征归纳为十个方面。

(1)脑力:蜀中山水秀逸,人多聪慧,神经迟钝,而思想发达,具巧思,多奇技,虽三江人民相较,亦无不如。

(2)仪容:因不习社交,大都局促猥琐,牵拘鄙陋,应对进退,多所抵触,在各省中为最劣者。

(3)器量:大都狭隘褊急,浅小不能容人,多讥刺,少溢美,疾恶如仇,而不能慕善,喜自夸,而訾议人。

(4)心数:平直仁厚,不尚矫饰,凡狡险狠毒欺伪巧夺之事,皆不肯为,慈善心颇发达,惟不能泛爱。

(5)性情:大都倔强躁急,暴戾善怒,难谄而易骄,喜静尚玄,不嗜功利,放荡恣肆,不能检束。

(6)志趣:大都卑小蕞陋,趋细利而急近功,轻实质而重虚荣,凡远大难致之业,皆惶骇不敢为。

(7)好尚:好烟酒、啜茗、博弈、游戏之事,罕有能发奋自强者。饮食衣服,旧尚节俭,近则清矜新异,尤嗜舶来品。至于居室碍陋,则未尝注意。俗尚早婚,贫乏之家亦以多子为荣,不计其能赡养教育之否。

(8)风俗:重廉耻,崇节义,敦礼让,饬虚文。虽重族谊,而父子兄弟之间不能共处,迷信鬼神,占卜巫觋僧道之流充斥社会。

(9)体质:强劲壮实,罕夭死者。声音重浊而洪大,目光强健,皮肤黧黑粗厚者多。

(10)语言:大体与京语相似,发音轻重、语调缓促则随地不同,虽一县一乡亦不一致。大抵沿江住民较为轻滑柔美,小地住民较为重浊吃涩,方音俚语繁杂庞多,不可悉究。

在任乃强眼中,蜀人的精神与体质较前发生变化最大的一点是,他们的身体变得强壮结实了,而且“罕夭死者”,声音重浊而洪大,目光强健,皮肤“黧黑粗厚者多”。这是什么原因?蜀人直到宋代还体质“弱柔”,怎么到了清末民初,蜀人的体格就变得强壮起来了?原来蜀地在经历过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后,十多个省份的移民进入四川,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族体相互通婚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改良并提升了蜀人的身体素质。但是在这块茶杯似的盆地中居住久了,他们以前勤奋、居安思危、进取拼搏等精神渐渐被消磨殆尽,也开始像以前的蜀人那样“好烟酒、啜茗、博弈、游戏之事”,这真是一块容易使人精神倦怠、沉溺消极的土地。至今蜀地给人的印象是名酒名烟多,街上茶馆多,喜欢打麻将的人多,黄金周出游的人多。世界虽然在发展,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一时还难以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