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佩”,实在不敢当。说“不谋而合”,倒是很贴切。1953年,我和宋健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同班同学,朝夕相处;到了莫斯科,他学工,我学文,虽不在一个学校,但交往很多,1954年11月还合作写了长篇通讯,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我们从小都在解放区长大(他在山东、我在淮南),受着革命的熏陶,性格也颇相似:热情、坦诚、刻苦、执著、创新!……加之“我们留苏是第九代”的情结,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起,虽未“谋”而又“合”,可谓“心有灵犀”、“志同道合”也!从留学生的角度追寻“两弹一星”史诗的渊源,这就是增补本所追求的创新之处。
孩子需要大人的呵护,大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交朋友是人类的天性。友谊不能掺假,否则就是亵渎。我生来喜欢交往,加之与记者和作家的接触面比较广,交的朋友也就特别多。这里,我又要讲到老同学宋健,因为他几乎“决定”了我下半辈子的命运。“文革”以前,我知道他在七机部,但并不了解他干什么。突然,有一天,在长安街上看到“打倒宋健”的大标语,我才恍然:啊,他是“专家”,是“权威”!从此,我一直关心着他的命运,却无法也不敢和他取得联系。直到“四人帮”被粉碎,我忽然收到他一封信,才知道他也一直关心着我这个中南海“黑秘书”的命运。他千方百计把我找到了!我也终于知道他的下落了!这样,我们来往频繁,越来越密切。意想不到的是,1989年10月,在看了电影《巍巍昆仑》之后,他把我请到他的办公室,激动而又恳切地“命令”我写“两弹一星”。在跋(一)里,我写了这件事,但只说“同窗好友”、“老同学”,没有说出他的名字,因为1989年他还是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是国家领导人;此外,我还只说他“命令”:“你非写不可!”后边还有一句话我也没有说,那就是:“非你写不可!”这句话,据我的理解,只是表达他对我的绝对的信任。显然,他预见到,这个“重大题材”是很难写的,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行的。事实也果然如此。盛情难却,那天我口头上答应他干,心里却在打鼓,真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两弹一星”,我是第一次从他那里听说啊!他看出了我很为难,于是,一次又一次给我送书、送材料、讲故事。1992年9月初,他和夫人王雨生登门拜访(我的好邻居宋德福和夫人金屏也参加了聚会)。一个月之后,他还是不放心,又给我写了一封信,现节录如下:
东生:
……
如果我不会受骗的话,深信你拟下决心写的那部关于两弹的“史诗”,会为后代留下巨迹。政治要求适时务,科学则是永恒的主题。成功者,都伟大,但时间尺度不同。望君深思。此言,是向我所尊敬的,有博大胸怀、历史知识、忠于民族、忠于社会主义的挚友所奉者。不要动摇,一切听从你的决断。应该超过《大决战》,至少与其齐名于史。为此,你必须去导弹、原子弹试验场走一趟。
送上由胡海棠、彭子强同志写的《炫目的世界》一书,望细读。如有不解之处,可直邀作者讲解。这本书写得相当不错。
请注意,书中所提到的中国革命家和科学家,有的尚健在。顾问,至少要有张爱萍、宋任穷、张震寰、刘有光(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委)、张劲夫等。
我请教过朱光亚同志。他说,“今天还嫌早,数年后再与人民见面不晚”。君不见,《大决战》是四十二年后。五年后此片问世,不算晚。故请君徐徐图之,如果真心的话。
现送上《炫目的世界》一书,书中乱划了一些注释,供提神用。请细阅。
敬颂
大安
宋健1992年10月10日
双十节
“超过《大决战》”!这是何等的气魄!可是,对我来说,那简直是狂妄啊!这个任务太好了,太大了,太难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激发了我去攀登的激情。“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宋健如此,我也如此,这就是党把我们培养成的共同的性格吧!“两弹一星”创作,电影、小说、史诗剧、电视剧、报告文学,一干就是十几年,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几乎把老命都拼掉了。我之所以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战斗下去,不能不感谢苍天赐予我的一种“精神原子弹”——这就是友谊!真正的友谊,没有交换、没有回报、没有利用、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没有……啊,真正的友谊,这样纯洁、这样无私、这样高尚、这样真诚、这样珍贵、这样……这样……啊,只有这样的友谊,才是值得称颂的伟大的友谊!
写到这里,我的耳边不禁又一次响起《国际歌》“团结起来到明天”的声音。一百多年来,这歌声,如排山倒海,撞击着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心;这歌声,如熊熊烈火,在五洲四海燃烧;这歌声,如狂风暴雨,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想起那些无比壮烈的情景,眼泪又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终于忍不住哭了!……哭什么?哭死者?不,死者已成过去,再哭,也不能让他们复活了。哭生者?是的,生者就在眼前,他们的英雄品德,他们的高尚精神,特别是在我“危难”的时刻,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了我生存下去、战斗下去的勇气。每当想起他们,我就想哭,好像只有哭才能痛痛快快地、淋漓尽致地倾诉我内心的一切,才能强烈地彻底地表达我要说的一切!……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一个个朋友的面孔,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紧紧握手,他们的谆谆教导,使我感动,使我鼓舞,使我热血沸腾!鼓励、帮助过我的朋友实在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但我必须说一说两位上将——李继耐和周克玉。关键时刻,没有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我恐怕支持不下去,甚至早已倒下了。
我认识李继耐同志是在1996年的冬天。张爱萍将军在我们“志愿者集体”的联名信上作了批示以后,我和陈孟君去国防科委拜访李继耐政委,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亲切随和,朴实无华,思维敏捷,正直善良。1997年春节,他和时任国防科委主任曹刚川一起到中南海向宋健拜年时保证:“两弹一星”创作的事一定办成功!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振奋。可是,后来呢,有人对张爱萍的批示没有准确地理解,误认为“两弹一星”只能拍纪录片(后来拍的《东方巨响》即由此而来),不能拍故事片。我们一听傻了眼,怎么办?在宋健的直接指挥下,创作班子十几个人集中在火箭城南苑“长征饭店”,就是为了拍故事片啊!现在,是继续干,还是不干?李继耐坚决表示:“你们干,我支持!”天呀,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他把我们送下楼,在汽车旁边,我说:“请你大力支持!”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不是大力支持,而是全力支持!”这真正是“千钧一发”啊!如果当年他不说“我支持”,我恐怕也不会再干了,也就不会有《天地颂》了。2000年春节前夕,我把电影剧本送给李继耐将军。一过春节,他就给我打电话说,“剧本看了,很感动”,要到我家里来看望。我说:“还是我去看你。”他说:“不行,过去都是你到我这里来,现在我一定要去看你!”几次电话,我再三推辞,还是推不掉。一天,他穿着上将军服(此时他已是总装备部政委),由秘书孔令才陪同,来到我家里表示慰问。像每次见面一样,他庄严地行了军礼,使我激动万分。后来,我不止一次到他的办公室求教,他都热情相待,有一次主动问我有什么困难,我只好实话实说——为了创作“两弹一星”,我倾其所有,囊中羞涩,有时穷得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他立即要我写一份报告,给总装备部李副部长,最后总装给了两万元救急。这真是“雪中送炭”呀!今年五一节,我又请宋健、周克玉转给他一封信,重提拍“两弹一星”电影的事。没过几天,总政艺术局局长左青、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等,代表总政及李继耐主任和八一厂向我表示慰问。看来,由于阴差阳错而中断了八年之久的电影,在李继耐同志的支持下,又要上马了。
我第一次见到周克玉同志,是在1986年11月12日。当时,他是总政副主任,直接指挥电影《巍巍昆仑》的拍摄。这天下午,他领着我们一行去中南海,在胡耀邦总书记办公室看刘邓进军中原的样片。1987年5月4日上午,周将军又领着我们在三座门中央军委办公地,听取杨尚昆对《巍巍昆仑》的指示。在“清一色”的军人中,我是唯一穿便服的“老百姓”,据说有一张合影,可惜至今我还没有见到。周克玉从总政调到总后当政委,又到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当副主任。他不仅是上将,而且还是一位诗人,故素有“儒将”之称。我们是同龄人,在新四军根据地长大,他在淮北,我在淮南。他为人随和,温文尔雅,没有官架子,所以我和他一见如故,从来没有以官衔相称,而叫他“老周”。他对“两弹一星”创作特别关心,多年来一直鼓励我、帮助我。2000年11月9日上午,十二个单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天地颂》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周克玉因故不能出席,特写诗一首派人送来。现抄录如下——
热烈祝贺东生大作《天地颂》出版首发
两弹一星卫天戍地
中华至尊保护神
五岳四海栉风沐雨
人间最美爱国心
周克玉
二○○○年十一月
2002年春天,一听说我肝纤维化指标不正常,他非常着急,亲自打电话给302医院吕院长,又派马秘书用车送我去医院检查。2003年春,他在百忙之中仔细地看了电视剧本,马上给我写信,现摘抄如下:
东生:
《天地颂》第一部《呼天唤地》读完,写了点感受,表示敬重支持之情。
这是一篇宏伟巨著,从题材之重大、政治内涵之深远、思想内容之丰富、历史跨度之长(一百余年)、历史名人之众多、涉及世界范围之广、故事情节之复杂多变……类此力作,在中国影视历史上可能是少见的。
是一个勇敢的尝试,是一部开创先河之作。
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兴国主题突出。从历史演变中使人明白,革命与科学之辩证关系。没有社会变革,科学无从立地、发展。
没有科学,救国无门,兴国无力,强国无方。
重点明确,意义深远。振兴中华,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培养、爱护人才,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是一个长远的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培养人才放眼世界,向一切先进的国家和领域学习,特别重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我们若没有钱学森、钱三强、朱光亚等一批老科学家和大批的新的科学人才,“两弹一星”何能设想,顶天立地从何谈起。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国防实力和军队建设,人的因素不能忘记,但先进的军事装备作用绝对不能低估和忽视。一部战争史,也是军事装备发展史。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战斗力,谁走在前面,谁就能取得主动权、制胜权。过去如此,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尤其如此。
……这是一部壮烈史诗,是无数革命先辈、科学大师心血智慧之光。这部电视剧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优势,搬上屏幕之后,更能显示出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魅力。
……以上看法想法,均未深思,即兴随手写出,仅供参酌。
周克玉
二○○三年六月七日
很多人看了《呼天唤地》,本来也要写几句评语,一看到周克玉的信,便纷纷签名或留言,表示支持。他们是:逢先知(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何静修(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贺敬之(原中宣部副部长)、刘祖禹(原中宣部研究室主任)、郝盛琪(原中顾委副秘书长)、徐瑞新(原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郭青(离休干部、陈康将军夫人)、王明哲(原中央档案馆馆长)、汪导洋(原中央机要局局长)、王榕(原人事部顾问)、范敬宜(原《人民日报》总编辑)、张彦(原《中国建设》副总编辑)、裴毓荪(原《中国少年报》副总编辑)、徐怀中(原总政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可(剧作家、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看了《呼天唤地》,写出热情洋溢文字的还有:戴顺智(原江苏省副省长)、李鹰翔(原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陆洪洲(中国兵器工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时元第(原中国档案出版社副总编辑)、杜敬波(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路(北京艺都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助理)、侯堉中(原广西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朱丹枫(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秘书长)、陈孟君(原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潘西平(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导演)、夏殿权(电视制片人)、李沛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等。栾恩杰(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中国航天局局长、“嫦娥”绕月工程总指挥)在百忙之中给我写信,说他看了剧本“很受感动,亦很受教育”,“感谢您为国防科技工业做了一件大好事”。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仔细地看了剧本,认为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历史组成员刘志强(北师大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树军(中央党史研究室三部副主任)、郭日方(原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胡恩(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等,也在讨论剧本的会上发表了很好的意见。邵华泽(中国记协主席)、伍绍祖(原国防科委政委)、金炳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柳斌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万海峰(上将,原成都军区政委)、苏秋成(原全国人大副秘书长)、田鹤年(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马苏政(原中国工程兵副司令员)、卫建林(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丁振海(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海外版主编)、胡木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主席)、杨兆麟(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张常海(原《光明日报》总编辑)、柳怀祖(李政道特别助理)、杨虎生(原305医院副院长)、温俊如(原中直管理局副局长)、冯并(原《经济日报》总编辑)、顾锦屏(原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局长)等同志十分关心和支持我的创作。中共七大、十一大、十三大、十四大、十六大代表杨泽江同志,原河北省委副书记、河北省顾委主任,如今已是八十五岁老人,但豁达大度,精神矍铄;他的老部下成志军同志,在河北省委(先后任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省顾委秘书长)机关工作三十五年,为人民服务勤勤恳恳,“完全”、“彻底”;这两位老同志对“两弹一星”创作事业的热情支持,使我感动不已。在此,我要向一切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说得好:“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友谊万岁!——这就是增补本出版时我要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第一声呼唤。
第二声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