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决战:平津战役
1263000000038

第38章 用“绥远方式”解放绥远(4)

平津战役的结束,也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所进行的战略大决战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绝对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大决战,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4个月又19天,经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消灭了蒋介石的正规军12个兵团46个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共154万人。如果加上这一时期其他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则总共歼灭敌人为230多万人,占大决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总数365万的63.3%。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四个,即新一军、新六军、新五军、十八军,都在大决战中被我军歼灭。再加上在山东战场上被消灭的整编七十四师,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已经完全不复存在。国民党政权还可以用于作战的军队总兵力仅仅剩下146万人,而且还是分布在西起新疆、东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的战线上。

与此同时,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则由大决战开始时的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增加为400万以上(其中野战军218万人)。我军不仅有了对国民党军队占有绝对优势的步兵,而且有了强大的炮兵、工兵和一定数量的装甲兵,并且开始在东北建设空军,在华东建设海军。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怀疑,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和军事战场上,力量的对比已经出现了无法扭转且明显的倾斜,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全面崩溃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就在平津战役打响以来的这段时间中,蒋介石宣告“引退”,李宗仁当了代总统,以孙科为院长的行政院从南京迁到了广州,而国防部则不知在何处,只知道国防部的发言人好像是在上海。国民党政权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与国民党内部的一片混乱相反,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中心进入了北平,正在为新中国的成立进行紧张而有序的准备。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成立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毛泽东在会上宣布:“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现在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我们希望4月或5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就军事战线来说,就在大决战的过程中,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共编为四大野战军、三个直属兵团,时刻准备着对全国的大进军。

西北野战军改称为第一野战军,其有两个兵团(第一兵团、二兵团)6个军,共16万人,主要负责人是:

司令员彭德怀,政委彭德怀(兼)、习仲勋,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参谋长阎揆要。

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世泰。

中原野战军改称为第二野战军,共有三个兵团(第三兵团、四兵团、五兵团)11个军,共28万人。主要负责人是:

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

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

华东野战军改称为第三野战军,共有四个兵团(第七兵团、八兵团、九兵团、十兵团)15个军,共58万人。主要负责人是: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

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张鼎丞。

东北野战军改称为第四野战军,共有四个兵团(第十二兵团、十三兵团、十四兵团、十五兵团)15个军,共90万人。主要负责人是:

司令员林彪,第一政委罗荣桓,第二政委邓子恢,第一参谋长萧克,第二参谋长赵尔陆,政治部主任谭政。

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委萧华,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政委莫文骅,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

华北军区的部队改为中央军委直属,有三个兵团(第十八兵团、十九兵团、二十兵团)9个军,共24万人。主要负责人是: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天焕。

中央军委直属的还有由滕代远任司令员的铁道兵团。

中央军委在1949年2月至3月间,对打过长江去的战略行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最后做出了决定:将于4月中由二野和三野的7个兵团24个军,共计100万大军飞渡长江,向全国大进军。

根据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中国共产党同意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3月26日,也就是毛泽东到达北平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知国民党政府:谈判时间定于4月1日,地点定于北平。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和平谈判代表团到达北平,同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举行了长达20天的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在4月15日晚上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谁知蒋介石见到这个协定之后,竟大骂“文白(按:张治中字文白)无能,丧权辱国”,坚决予以拒绝。4月20日深夜,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正式宣布,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

历时20天的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宣告完全破裂。

1949年4月21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向全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各野战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们,南方各游击区人民解放军同志们:

由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团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团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已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负责人之所以拒绝这个国内和平协定,是因为他们仍然服从美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匪首蒋介石的命令,企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推进,阻止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内问题。经过双方代表团的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8条24款,表示了对于战犯问题的宽大处理,对于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和国民党政府的工作人员的宽大处理,对于其他各项问题亦无不是从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出发作了适当的解决。拒绝这个协定,就是表示国民党反动派决心把他们发动的反革命内战打到底。拒绝这个协定,就是表示国民党反动派在今年1月1日所提议的和平谈判,不过是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向前推进,以便反动派获得喘息时间,然后卷土重来,扑灭革命势力。拒绝这个协定,就是表示南京李宗仁政府所谓承认中共8个和平条件以为谈判基础是完全虚伪的。因为,既然承认惩办战争罪犯,用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国民党军队,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以及其他各项基础条件,就没有理由拒绝根据这些基础条件所拟定的而且是极为宽大的各项具体办法。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命令你们:

(一)奋勇前进,坚决、澈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的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二)奋勇前进,逮捕一切怙恶不悛的战争罪犯。不管他们逃至何处,均须缉拿归案,依法惩办。特别注意缉拿匪首蒋介石。

(三)向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地方军队集团宣布国内和平协定的最后修正案。对于凡愿停止战争、用和平方法解决问题者,你们即可照此最后修正案的大意和他们签订地方性的协定。

(四)在人民解放军包围南京之后,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并愿意于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我们愿意再一次给该政府以签字的机会。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就在发布命令的4月21日,我二野和三野的百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长达500余公里的长江水面上,实行强渡,粉碎了敌人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顺利地渡过长江,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大进军。

4月23日,我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统治中心南京;5月17日,解放华中重镇武汉;5月20日,解放西北重镇西安;5月27日,解放中国最大城市上海;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在长沙宣布起义,湖南和平解放;8月17日,解放福州;8月26日,解放兰州;9月26日,陶峙岳、鲍尔汉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10月14日,解放华南重镇广州;11月30日,解放西南重镇重庆;12月9日,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云南和平解放;12月27日,解放了我国大陆的最后一个大城市成都。

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军已经歼灭了大陆上的全部国民党军队,解放了除西藏外的中国大陆部分。

也就在向全国大进军的号角声中,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了一句响彻全球、彪炳青史的名言: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首都北京宣告成立。就在这个伟大的日子的前一天,当夜幕将要降临的时候,毛泽东和政协代表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毛泽东满怀激情地宣读了由他撰写的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今天,高大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早已经竖立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上。今天,当我们仰望着碑身上那夺目耀眼的金色大字时,我们都应当回顾60多年前发生在祖国大地上那场历经了4个月又19天、消灭了154万国民党军队的大决战,都应当缅怀大决战中涌现出的奋不顾身的英雄和英勇献身的烈士。让我们大家再默念一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