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老舍为自己无力上学而苦恼忧心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北京师范学校招收公费生的消息,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北京师范学校的前身就是清代著名的京师第一师范学堂,191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改为北京师范学校,归教育部直辖。老舍瞒着母亲偷偷地报名,参加了考试。
之所以要瞒着母亲,因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北京师范学校是名校,公费生的待遇又十分优厚,因此吸引了近千名考生前来报名。竞争如此激烈,考试自然就相当严格。首先是体检,把年纪过大或过小的、身体有毛病的都淘汰了,剩下了800多人;接着是笔试,考下来又淘汰了一大批,剩下200多人;最后是复试,大浪淘沙般地留下了最后的50名学生。日后老舍曾调侃道“考而不死是为神”,他自己也正是在层层考试中过关斩将成功地脱颖而出,成为当年被录取的50名幸运儿之一。
这个消息着实令人欢欣鼓舞,公费生即使在今天仍然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荣誉,百里挑一,多么不容易呀。以后不用为学费发愁了,“制服,饭事,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不用给家里添负担了,太好了,直到这时老舍“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我的母亲》),他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母亲。
可是老舍和母亲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位金榜题名的喜悦,就开始了新的忧愁。原来,北京师范学校有个规矩,入学时照例要交10元的保证金。10元保证金,对舒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怎么办呢?老舍踌躇不安。然而,母亲被儿子渴望求学的坚毅深深地打动了,儿子优异的成绩更让母亲看到了希望。于是,坚强的母亲开始四处奔走筹备这笔巨款。过了半个月,几经周折,终于凑齐了这笔钱。
1913年8月,历尽千辛万苦的老舍紧紧攥着好不容易筹来的10元钱巨款,来到了位于北京西城丰盛胡同的北京师范学校。从这一刻起,他成为一名无须为衣食住行发愁的“公费生”。北京师范学校对学生全部实行公费,在这里,不仅食宿、学习全部免费,而且还定时发放文具、制服、大衣、皮鞋以及帽子。老舍入学时就领到了一套呢制服、两套布制服、两双皮鞋、一件呢大衣。老舍抱着领来的衣物,沉甸甸的,头一次感到如此富足,用手轻轻地摸一摸,暖暖的,真好啊,老舍真切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果说当年进改良私塾多少带着宗月大师喜从天降的幸运色彩,那么这次进北京师范学校则是自己通过努力奋争而得到的殊荣。
老舍上师范学校的时候,先后待了两个地方,前期的校址在西城丰盛胡同现在的13号,后期的校址在官园附近的端王府夹道,现名育幼胡同。老舍终于走出了那条窄小的小羊圈胡同,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从此那隐匿许久的光芒渐渐放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