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之四,配合《直播时刻》设置《厅局连线》专栏。发表记者专访,对关系民生的一些热点话题,由有关厅局的主要领导人从宏观上、政策上、可行性上加以分析,并介绍今后有何打算等等。这就起到了解疑释惑、理解沟通的作用。
新突破之五,是设立《书记市长话蓝图》专栏。让读者通过记者的访问,了解到各市在“十一五”主要干什么,干成什么样,为什么要这么干。经过这样上下交流,能够使读者既了解了“十一五”期间全省的宏观规划,也大概地了解了各市将怎样组织落实。对将全省的宏伟规划变成美好现实更加有信心。
新突破之六,《两会广角》专栏。照片不是只有一个“这是某某代表团或政协会议某某组在审议发言”的文字说明,而是把代表或委员发言的精彩内容,简明扼要地写上,并配上“相关链接”介绍背景资料。这就形成了一组图片新闻。既美化了版面,又有实在的内容,图文并茂,让人爱看。
§§§第二十二节内涵丰富深刻形式生动活泼
——读《河北日报》“纪念邢台抗震救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
今年三月,是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四十周年,《河北日报》从3月20日开始,推出纪念邢台抗震救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先后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两篇综合报道——《邢襄新变启示录》(上、下),用大量的事实充分反映邢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抗震精神,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程;以《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的历史启示》为题的评论员文章,比较深刻地论述了在“十一五”开局之时,总结和弘扬邢台抗震精神,对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实现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和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意义,用四个版的篇幅出了一期“特刊”。从不同侧面重温周总理的爱民风范;介绍在周总理直接安排下,全国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以邢台地震为起点,经过四十年的艰辛探索,取得的可喜成果;生动地再现了邢台、西藏两地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互相支援的感人故事。《新闻纵深》还以较大篇幅赞颂了在防震工作第一线坚守四十年的无名英雄袁桂锁的动人事迹;发表了对省地震局局长的专访,介绍了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地震群防群测的重要性以及与时俱进地不断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我们认为,邢台抗震救灾四十周年的系列报道,既有宏观的展示,又有典型的引领;既有党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支援,又有当地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广度,有力度,有深度,是一次成功的系列报道。
下面,我们仅就“特刊”的版面编排做一些粗浅的具体分析探讨,以作为今后策划系列报道时的借鉴。
1.文字追求精粹,重在提纲挈领。
“特刊”首版,有个五六百字的《刊首语》,把当年邢台地震时的灾情、抗震救灾的概况和本期“特刊”的主旨扼要地告诉读者;其他三个版,也都有文字比较短的各自的引语,介绍本版的中心内容;每篇文章、通讯的前面,都把最动人的细节和较精辟的语言用重于正文的字体凸现出来。你如果没有时间读这张报纸的全文,把这些引语、要点浏览一遍,也能知道了大概、领略了精华。由此可见,为了方便阅读,突出宣传思想,编辑们在文字稿的编排上下了多么大的功夫。
2.标题设计工巧,点活大小“眼睛”。
为了突出“特刊”的一个核心思想,在首版的《刊首语》的中间竖卧两个黑影白字的“胜天”大字。每版左上或右上有个竖排的“版题”,一行引题“纪念邢台抗震救灾四十周年特刊”,“四十”二字比其他字大一倍,用的是深灰色,四个版的主题分别是“风范长存”(五版)、“八方温暖”(六版)、“见证起点”(七版)、“邢襄永志”(八版),用的是黄草书写体大字,而且将这四个大字作了装饰变化,两字阴文、两字阳文,很有品位,也很好看。各版的“版题”统揽各版内容,清晰醒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看长篇通讯的小标题,成组文章的总标题、分标题,字体、字号、形式、装饰都各有变化,绝不雷同。
3.图片个个传神,尺幅颜色适当。
各版的照片,有历史的,有现实的;该大的大,该小的小;有彩色的,有黑白的。整个“特刊”的版面图文并茂,美观大方。
4.首版底色得体,肃穆深沉凝重。
首版的全版文字,铺的是灰底。这与这个版主要是追忆周总理爱民风范、概述邢台地区灾情的内容,相当匹配。显得庄重肃穆,深沉凝重。
总之,“特刊”的版面编排别具匠心、精益求精,体现了编辑、记者的不懈追求和创新精神。
§§§第二十三节一篇清新深刻的小文
——评说《河北日报》“记者手记”《筑起“山海关”》
2005年11月14日,《河北日报》五版《新闻纵深》组织了一个阻击禽流感专版,发表了记者深入到与高致病禽流感重疫区辽宁省毗邻的秦皇岛市一线采写的长篇纪实报道《穿越三十公里防疫隔离带》,同时刊发了当前全国禽流感形势示意图,做到了图文并茂,很值得一读。特别是配合主稿采写的“记者手记”《筑起“山海关”》这篇小文,更给人以眼睛一亮的感觉。
我以为,这篇“记者手记”既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思想性,又有实用性。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有以下特点,也就是优点:
构思新颖巧妙
山海关地势险要,是御敌的重要关口。现在防范的虽然不是金戈铁马的敌人,但是这种禽流感病的传播还多了个“空中”渠道,这就增加了防范的难度。作者在秦皇岛山海关一带采访,把“御敌”与守关联系起来这是很自然的。难能可贵的是联系抗御疫病赋予它新的含意。“群防群控是‘山’”、“科学防治是‘海’”、“众志成城是‘关’”,这个概括很形象,也比较贴切,很见功力。读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再往大点说,抗禽流感是这样,抗御其他自然灾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两位记者立意创新,下功夫提炼思想,突破了一般化的表达方式,这是很成功的。
阐述就事论理
这篇手记,不仅谈思想,谈认识,也教给读者防御禽流感的办法。在“科学防治是‘海’”这部分,记者着重就事论理。文章说:“禽流感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喊不跑,只有有的放矢、科学防治才是令疫魔却步的‘灵丹’。”下面就如何科学消毒、如何封闭隔离、如何做疫情监测……一一详细道来。读了这篇小文,如同上了一堂防疫课,让人知道了应该怎样做,很实际,很管用。从而也可以感受记者关心实际工作的良苦用心。
通篇贯穿鼓劲
文章说:“禽流感不是不可战胜的,面对它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只要我们科学编制修订应急预案,把各项防控工作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我们就能拥有挥舞着‘死亡’翅膀的禽流感病毒无法穿越的大海。”“穿越这条无形的防线上,尽管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尽如人意,尽管谁也说不清这场战斗的胜利何时到来,但记者却能依稀听到胜利的足音。”这些,都使我们增强胜利的信心。作者最后还引用了《雄关赋》中的话,给大家鼓劲:“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都不存在的;而真正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是啊,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疫病不能战胜?!
§§§第二十四节协力制作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
——评《燕赵都市报》《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以下简称《周刊》)是《燕赵都市报》的一个亮点,是他们为假日的读者献上的一份品位比较高、营养丰富、适合各层次读者口味要求的精神、文化大餐。下面谈谈感受最深的几点:
定位适当布局合理
《周刊》的定位突出新闻性,它既不同于平日的报纸,也不同于一般的文艺副刊,而是把两者巧妙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多地融入思想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周刊》24个版中18个版是新闻,而且14个版是热点、焦点问题的深度报道和人物通讯。其余几个版是副刊性质的专刊专栏,兼顾读者口味的多样化。
版面设计,总的是图文并茂、美观大方;好照片、好漫画舍得给版面,放得开,有气势;各版的照片都是大中小结合;文字也是有长有短,而且适当变换字体;标题字大小适宜,注意留白,很豁亮;题头、圈线、底纹、装饰颇为讲究。展开报纸给人以眉清目秀、舒朗大气的感觉。
焦点热点做深做透
每期《周刊》都有“三贴近”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或题材特别重要的,豁出版面,把文章做足、做深、做透。例如《医疗变奏——聚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下子占了九个版,从不同侧面深入剖析医疗改革的体制之痛、方向之痛。这期间重大专题的策划还有“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晓霞走好”等等。
兴国大计的教育一直是《周刊》关注的重点。这三个月内多次连续突出地报道,其中关注义务教育四个版,深山支教纪事五个版、贫困生张素青圆大学梦三个版、揭示沁源车祸暴露教育弊端两个版。
重视先进人物的宣传。《周刊》发表了不少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生动感人的人物通讯。一般占一个版,长的占两个版。例如,三十年伺候村里孤寡老人的林秀贞、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杨绍秋、历尽千辛万苦百般周折为百姓建桥的徐淑霞、“希望将军”赵渭忠等。
法制是《周刊》的又一个报道重点。近期连续发表一系列有分量的报道,内容涉及物权法、房地产、姓名权、网络窃案、网迷自杀、见义勇为反被抢匪索赔……特别是省会首例精神赡养纠纷和全国行人交通法第一案,都抓得很好,很及时。
专版专栏办出特色
《周刊》有副刊性质的“城事”系列专版和《燕赵风物》、《人生采访》专栏已经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艺品”、“阅读”品位较高;“风物”、“发现”、“读本”、“记忆”雅俗共赏;“主张”则比较时尚、新潮。读这些专版专栏,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坚持“三贴近”,格调比较高,编辑很精心,工作很到位。在这里,我想特别说两点感受:
一是《人生采访》有一个可喜的变化,以前发表的都是婚恋和情感纠葛方面的,最近读到反映一位老教师回忆童年的一次艰辛远行,题目是《顺子的远行》。一位青年家庭连遭不幸、母亲随继父远走他乡、自己苦撑求学的困窘生活的,题目是《我的太阳能》。第一篇文章发表后,许多读者对当时一个九岁的男孩父亲受伤不能走路,他凭着父亲画的路线图,拎着半兜子白薯,拄着一根木棍,步行百多里崎岖山路,看望病危的姑母的故事,反响强烈,纷纷来信来稿,编辑编发了一期“反馈版”,继续扩大影响。这件事情说明,《人生采访》完全可以拓展一下报道面,过来人的一生有许多值得回忆,对年轻入成长有启迪教育作用。
二是《燕赵·风物》版坚持“与古人对话与现实对接”的指导思想。近几个月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如特别策划《回望京张铁路》和《追迹荀卿》、《漳河长风入西门》、《梅花桩下的传奇》、《打夯歌》等。特别是8月7日为保定市的一些古建筑被拆除而痛楚、惋惜的《城市的民间记忆》,11月20日为白沟做泥玩具的技艺濒临失传危险而发的《白沟泥艺一声叹息》。前一篇报道引起很大反响,编了一期“反馈”,为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续更大声地呼喊。这样的报道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观察》博采精编
十版、十一版的两个小专栏(《封面文章》,《新闻人物》)、四组大“集纳”(“一周备忘”、“一周之最”、“一周数字”、“录音带”)信息量大,短小精悍,很受读者欢迎。就拿《封面文章》来说,每期从全国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九家周刊中选择三家的封面文章,每篇编三几百字,摘其精华,配上刊物的封面照组成一个专栏。这种选择高水平刊物上最重要的文章的做法,可谓优中选优。
四组大“集纳”是各种信息的总汇。编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从各种媒体中广集博采,遴选精华。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国内国外。在这些专栏里,读者能够看到鼓舞人心的成就、读到令人警醒的数字、启人深思的观点、闻所未闻的知识、怡情逸趣的故事,真是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第二十五节就事明理循循善诱
——读《河北日报》《社会公德》专栏
从今年1月10日开始,《河北日报》《民生·社会》新闻版上开辟了一个《社会公德》专栏,到三月底,已出了十三期。专栏的栏头上亮出了自己的宗旨:针砭身边陋习,倡导文明新风。专栏中还设了一个评论“子专栏”,以专栏责任编辑叶娟娟的名字命名,叫“娟娟细语”。每期发一条几百字的新闻,配一篇三四百字左右的“娟娟细语”,一事一议,有时在消息中配一两幅照片。抓的问题,都是一点一滴的小事。从乘车、购物、逛公园、养宠物到打错电话、另类手机铃声、街头ic卡电话被破坏、“爱心捐款箱”变成垃圾箱等等。事情虽小,却关乎社会公德,且颇具代表性,针对性很强。所发稿件绝大多数是批评的,但都只点事不点人,让有同样不文明行为的人自己去“对号入座”,去自省,去校正,去加强道德修养,是舆论监督的好形式。坚持把这个专栏办下去,对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社会主义公德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仅就“娟娟细语”谈一点看法。我们认为,这个评论专栏最突出的优点是:
一、平实亲切,耐心开导。
这个专栏的文章,正像栏目的名称,真是轻声细语,如同朋友间的谈心:耐心温和地分是非,陈利害,从不板着面孔训人。例如,配合《“煞风景”的春游镜头》的评论标题是《用文明“装饰”春天的风景》,文中指出:“当你遵守公园或广场的相关规定做到文明游园时,它在彰显你的文明素质和公德意识的同时,更让周围的美景而焕然生辉;而当你破坏公共设施或者随地吐痰、扔垃圾时,‘大煞风景’的同时让你的形象受损,也给城市的形象‘抹黑’。所以,为了春天更美丽,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文明‘装饰’春天的美景,让赏心悦目的‘文明美景’多些再多些。”
二、借题发挥,扩大警醒面。
有些文章,虽然是针对一种不文明现象而发,但是消息中没有提到与此相关的不文明现象,在言论中却信手拈来,一并加以分析。最典型的例子是就出租车挤占公交车停靠点问题配发的文章,它没有就一事论一事,而是借题发挥,把行车中的其他一些不文明行为一一“点击”,归之为“车德”问题,加以评说。文章指出“车辆乱停乱放、下雨天行车不减速污水溅在行人身上、向车外吐痰扔杂物……”这些不文明行为后,分析说:“开车亦需有德,而一些司机文明意识的缺失,不但使城市文明受损,也使公共安全处于危险之中。譬如发生堵车时,一些车辆往往逆行硬往前挤,而在驶近人行横道时,一些车辆亦不减速避让行人等,其后果极有可能是车毁人亡。”文章进一步指出,“据了解,在一些城市中令市民与政府大为头疼的交通不畅总是与司机这些不良‘车德’有关。而在我国每年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中,绝大多数也与驾驶者无视交通法规,不能文明驾驶有关。”所以,“一些司机无视‘车德’,有可能会使鲜活的生命在你的车轮下消失!从这个角度来看,‘车德’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还注入了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更深内涵。”这样评说既拓宽了评论的内容,提升了问题的高度,也扩大了警示面,即从出租车司机引申到越来越多的“有车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