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干实事,干成事”,这是廊坊的经验之一。从1998年开始,廊坊市每年为民兴办十件实事。截至去年年底,40件“民心工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总共184个建设项目,已经完成167个,剩余项目也在抓紧施工之中。正如廊坊市广大干部群众说的:“不让一件工作停留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
这组系列报道单立一篇,分三个层次,向读者介绍廊坊人如何抓落实。①只争朝夕,锲而不舍。廊坊在抓落实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一”。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廊坊在落实中把机遇牢牢掌握到手中,用落实把一个个机遇变成一次次成功。③人人有责,奖惩分明。廊坊在落实中迈出了加快发展的坚实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落实的脚步中得到检验、升华。
另外,作为正面典型,记者在报道中特别注意了把握分寸,不说过头话。通过发掘大量新闻事实,让事实、让数据说话,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感染力。
经济新闻靓起来
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感人,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老大难”课题。因为经济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向读者揭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经济规律是离开具体形态、抽象概括的东西。如何写得生动活泼、引人爱看确实不容易。经济报道怎样才算写好了,著名记者艾丰说:“一个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们的经济报道,还愿意看,还能看得明白。那样,我们的经济报道就可以算是写好了。这个标准看似不高,实则不低,真正做到实在很难。”这组报道虽然文字较长,但是引人爱看,而且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在这组报道中,我看他们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笔法:
1.写事与写景结合。在叙事时有时把你带到某一现场,给你展现廊坊的崭新面貌,做到情景交融。例如:“走进生机勃勃的燕郊软件产业基地,漫步绿树掩映的会展中心,放眼气势恢弘的东方大学城……从廊坊干部群众携手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第一’中,我们看到的是廊坊人民在跨越式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扎实脚印。”这就比干巴巴介绍几个“第一”亲切感人多了。再比如,作者在向读者介绍廊坊全方位借鉴外地经验时,他们又把你领到了现场:“如今,漫步华灯初上的廊坊街头,你会发现,各具特色的路灯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璀璨。负责城建的同志介绍说,市里干部到国内外考察,如果发现当地路灯样式新颖,都会一一拍照,拿回来当样本。这些别具一格的路灯,全是‘他山之石’。”
2.巧用比喻,把宏观事物微观化。这也是把东西写得生动具体、好读好记的方法之一。例如:“四年来,廊坊市区城建投资达100多亿元,而财政直接投资不足2亿元。用当地人的话说,政府只用1元钱就撬动了50多元的民间投资。”这1元比50元,要比2亿元比100亿元,好懂易记是显而易见的。
3.凡是能加上形象的语句,都“点化”一下。如,把“集中财力办大事”中加上了“攥紧拳头”;写通过三大创新(体制、科技和管理)加快建设步伐时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具体化为创新道路上的“千沟万壑”;运用市场经济办法,廊坊经济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廊坊人“甩开臂膀”,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挥毫泼墨”……这样鲜明活泼的语言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4.运用排比短句和感叹号,把作者的情感凝于笔端。例如:描写廊坊市面对资金短缺的困难,把目光投向市场,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原则,吸引开发商投资8亿元建设40万平方米步行街时写道:“市财政没花更多的钱,就实现市容市貌的巨大改变,政府乐了!通过商贸开发招财进宝,开发商乐了!环境明显改观,群众生活舒适,百姓乐了!”“落实!落实!再落实!凭着咬定落实不放松的精神,一个个项目在廊坊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这样写既形象生动,又富含感情色彩。
评论配得有力量
1.哪个专业部采写经验由哪个部配写评论,这是平常的做法。但是,宣传重大典型,搭班子的时候,最好有理论评论部的编辑参加。专门写评论的编辑参与采访,有两条好处:一是他们能更具体、更深刻地体会感受先进典型的经验和思想,也就能够更好地阐发先进典型;二是理论评论部的编辑在评论写作方面是熟手,他们是综合部门的一员,对全局比较了解,这是他们的强势。但是他们对于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情况的了解,却不如专业部和驻地记者,他们与专业部和驻地记者一起合作,能够互相切磋,优势互补。这样,写出的评论,针对性、思想性会更强。
2.这组“解读廊坊”系列报道一改过去宣传典型一般多是只配一篇或两篇评论的做法,采取了每篇通讯配一篇评论的做法。这样,将一篇变多篇,把题目化小,目标更集中,话题更具体,更有利于把文章做深做透。这四篇评论和通讯一样,没有空话、套话,思想凝炼,分析中肯,篇篇出色,堪称佳作。
3.评论的突出特点:一是就事论理,点出廊坊经验的真谛,并以此来分析面上存在的问题。不论是讲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必须与时俱进,还是讲创新、狠抓落实,都是正面论述。例如,“说起廊坊的巨变,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这当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很好地统一到发展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创新,是廊坊市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力量。”二是揭示廊坊经验的规律性,提高读者对廊坊经验重要性的认识。评论说:“跨越式发展是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的总思路、总目标,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而廊坊市的成功实践就是很好地说明,跨越式发展是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评论还指出:“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开放,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廊坊市正是在这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加快了发展步伐,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新跨越。”三是评论的作者对典型有深切的感受,说出来的道理更实在、更亲切。例如,评论在谈到靠创新求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气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廊坊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是没有风险,不是没有犹豫,更不是没有争议,创新之路永远都不会一帆风顺。可贵的是他们排除杂念,排除干扰,用发展统一思想,用事业凝聚人心,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下理直气壮地去创新。”如果作者不到第一线去采访,就不会有这样深层的“实话实说”。
总之,这四篇评论,都是针对着面上存在的问题,用典型的实际经验说话,底气很足;但是,没有咄咄逼人的“将军”、“激将”,而是以平和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循循善诱,条分缕析,入情入理,以理服人。这样评论,很有力量。
最后,我还想提到一点,这个系列的名称叫做“解读廊坊”,很好,寓意深刻。这既反映了我们对廊坊的仰视,对廊坊的尊重和钦敬;也蕴含了廊坊人创造的业绩和经验内容丰富,确如一本大书,值得好好研习。
§§§第八节唯物辩证倡文明
——读《河北日报》“唐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报道
唐山市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经过12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唐山市相继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十佳单位和全省环境容貌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环保实绩突出市等荣誉称号。
《河北日报》从2002年3月18日开始,在头版头条连续突出发表长篇通讯《唐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纪实》,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一直持续到4月12日,又在其他专刊、专版上发表通讯、文章和照片,全面、系统、深刻地介绍了唐山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这对大中城市有借鉴指导意义,也为基层单位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读了这些报道,使我们深受鼓舞、启迪和教育,收获是多方面的。但是,对我们启发大、印象深的还有唐山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较好地处理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硬件与软件、认识与方法、突击与经常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河北日报》在这一重大战役性报道中,也比较出色地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下面仅就这一点,谈一些体会。
广度与深度
这次唐山创建文明城市的报道,发稿数量之多、声势规模之大,在《河北日报》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我们统计了一下,先后发表通讯、评论、文章26篇,照片30幅,用了将近七个整版。从广度讲,可以说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不同侧面。但是,更值得称道的是这组报道的深度,也就是深刻的思想性和很强的指导性。主要有这么几点:①揭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报道说,唐山是有文化品位的,她有着许多标志性的精神典范和艺术渊源。她是我党创始人之一***的故乡,有“特别能战斗”的开滦煤矿工人,有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沙石峪农民;她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故乡,是莲花落、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众多戏曲、曲艺艺术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经历史所罕见的大地震后,唐山人民更锻造发扬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今天的唐山正是以此为着眼点和着力点,不断涵养、拓展城市文化底蕴,培植、提高市民的文化品位。这是从纵的方面所做的努力。②从横的方面,我们认为,对唐山市“环保绿色社区”建设的推介,从一个重要侧面,或者说从城市精神文明的基础建设上,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更高标准,更令人耳目一新。虽然,这仅仅是个开端,但是,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代表前进方向的可喜苗头。③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理论文章的阐发,使读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更深刻、更带有规律性。报道用唐山市的实践,向读者阐明这样一个真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她不仅仅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对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巨大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实践,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美好的心灵塑造、道德水平的提升,能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发展健康有序。
认识与方法
成功的典型报道,不仅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且还要教给人们应该如何做。它虽然不同于工作总结,但是,重要的工作方法,从思路到具体措施,都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报道,更受读者欢迎。唐山市创建活动的系列报道,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成功。它把先进事迹和创造先进事迹的方法融为一体,既能让人受到先进事迹的激励、启示和教育,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又能从中学到可操作的工作方法。
仅以社区文明建设为例。领导如何抓?唐山市把社区文化站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纳入社区建设的规划。新建居民小区规划建设审批时,没有文化设施、场所的方案,市、县两级政府都不予以通过。社区建设都有哪些形式?有政企共建、厂街合建、部门联建等多种。如何才能不断为群众文明注入新的活力?那就是发动群众从自己身边寻找题材,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他们创作的新式舞蹈“篓子秧歌”、皮影舞蹈《俏夕阳》、乐亭大鼓《碧海丹心》都深受群众喜爱,曾荣获国际或国内大奖。从群众文化中来,再拿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加以推广,使全市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良性循环。读了这样的报道,你还会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面前,不知从何下手,束手无策吗?
物质与精神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唐山市的经验再一次充分证明两个文明建设必须同步、协调发展。唐山市1998年跨入全国24个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城市行列,1996年成为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1999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0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全省六分之一强。
“系列报道”用大量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告诉读者,物质文明建设需要有精神文明为之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在唐山,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人的素质更高了,富而思进的意识更强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变快了。企业的效益提高了,城市发展的环境更好了,综合实力更强了,改革的步伐更快更稳了。用干部群众通俗的说法就是,文明出效益,文明出竞争力,文明出吸引力。因此,在唐山听不到抓物质文明为主,抓精神文明为次的“主次论”;听不到只要物质文明抓好了,精神文明就会自然而然提高的“自发论”;听不到为了把物质文明搞上去,不惜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代价论”。
认识明确了,两个文明的关系摆正了,行动就自觉了,切实保证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措施也就创造出来了。重点是建立了“四项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在创建工作中,强化以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单位齐抓共管;二是运行机制。市委、市政府建立以精神文明办、爱委会、环境办、城建、交通等20余个单位组成的精神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激励约束机制。文明创建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考核都把精神文明创建列为重点内容,认真落实奖惩措施;四是监督机制。一方面发挥市委监督部门的作用,对完成任务差的单位进行督导,另一方面,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这样,就使文明创建活动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使以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
这种两个文明建设的统一,渗透在创建工作的各个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月评学**十佳”,他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好人好事”的评比上,而是赋予它更加深刻的内涵。凡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进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都可以入选“十佳”。这就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紧紧地拧在一起了。
“硬件”与“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