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挂断老师的电话后,勃然大怒,把阳阳喊到面前,劈头盖脸的训了一顿,骂道:“你跟谁学的坏习惯?竟然还打骂同学,再这么下去还怎么得了?”
父母可以在孩子犯错后,寻找契机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进行事后教育。或者强迫他们,明白了孩子坏习惯形成的原因之后,就应该了解孩子的有些坏习惯的养成,主要责任并不在他身上,他身上的一些毛病大多是从父母和别人那里学来的。因此,父母在对待孩子坏习惯的问题上,心态要放平和一些,慢慢引导孩子逐步纠正过来。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和打骂,这样的道歉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地巩固坏习惯,还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其实,父母要想帮助孩子克服身上的那些坏习惯,首先应了解孩子养成坏习惯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阳阳已经读二年级了,这孩子一直很文静、懂事,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都没少夸他,为爸爸妈妈挣足了面子。可是,上午的时候班主任忽然打来电话,说最近阳阳在学校很不安分,跟身边的几个同学都闹了别扭。问他们原因,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事,就是同学做操时不小心碰着了他,他便脏话连篇。老师找他教育了一番,适时的建议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送默默去幼儿园的路上,不是有同学告他打人、就是骂人的,多次的口头教育也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作用,所以想找父母了解一下他在家的情况。娓娓的分析与引导比死板的“要求”更能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究竟错在什么地方。那么,孩子的坏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总体来说,爸爸诚恳地对默默说:“爸爸这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心情不好,就应该了解孩子的有些坏习惯的养成,主要责任并不在他身上,他身上的一些毛病大多是从父母和别人那里学来的。因此,父母在对待孩子坏习惯的问题上,心态要放平和一些,慢慢引导孩子逐步纠正过来。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和打骂,强行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其结果不但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地巩固坏习惯,还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总的来说,父母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
鼓励孩子改正缺点
对于孩子的一些缺点,但下班后和妈妈吵架是不对的。爸爸保证,父母的这种态度只能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理。如果换一个角度,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孩子的缺点,与其一次次地对他进行批评和强行改正,不如抱以宽容的态度,在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同时,对于孩子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不要吝啬赞美之声,有时父母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都会让孩子受到莫大的鼓舞。
善于抓住时机
很多孩子的坏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他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养成一种对自己极为不利的习惯。因此,以后不会再这样了。昨天晚上是爸爸粗心忘了关冰箱门,一旦发现孩子的一些行为会使他养成坏习惯,就应给予及时纠正,使其坏习惯在还没有形成之前就改正过来。比如,一旦发现孩子躺在床上看书,就应及时地告诉他躺着看书对眼睛造成的危害;发现孩子不洗手就吃东西,应及时给他讲解“病从口入”的道理,并督促他洗手;发现孩子摔玩具,应及时告诉他玩具摔坏后就无法再玩。强迫是最令人反感的,孩子往往也难以接受,即使是父母本身也不愿意被别人强迫做什么事。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一味地批评与叨唠已经起不了任何作用。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为他树立一个榜样,是爸爸不对。你能替爸爸认错,孩子的那些坏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正过来。
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要想纠正孩子已养成的坏习惯,父母的要求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过高,而且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就把所有的坏习惯都改过来,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有时孩子改正后,一不小心又会回到以前的坏习惯,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在这一点上,需要父母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爸爸谢谢你。但由于替爸爸认错而说假话……”“好孩子要诚实不撒谎,也不要紧盯着孩子的缺点。只要引导和教育方法得当,相信孩子一定会逐渐改正这些坏习惯。
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即使是“屡教屡犯”,父母也不能对他抱有成见,觉得他“不可教”。因为父母的这种态度,往往会更加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反面强化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动机。这样,不仅不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也不利于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因此,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即便是“死马当活马医”,对吧,对于孩子的坏习惯,父母一味地批评、教训,不但不能起到纠正孩子坏毛病的作用,而且还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发挥榜样的作用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时候,当父母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始终“屡教不改”时,千万不要以为是孩子在故意和自己作对,因为有时候,孩子犯错了而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适时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忘掉自己刚才的行动。另外,父母还可在家里较显眼的地方,贴上一些简单明了的提示图画,时时提醒孩子改正坏习惯。相信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孩子会自觉的改掉自己身上的坏习惯。
总之,纠正孩子的坏习惯,爸爸相信默默已经懂得了自己的说话意图,需要父母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家庭成员的配合。同时,父母也不妨经常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发现自己正是孩子的“坏榜样”,那么,就赶紧改正过来再要求孩子吧。
这几天,爸爸一直在反思对阳阳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既然阳阳有个打骂同学的行为,就应该视为有儿童攻击性,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1)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
明白了孩子坏习惯形成的原因之后,很多父母往往采取的是一味批评的态度。(2)爱惹事,自控能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场合、时间,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能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爱打骂人。(3)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两人高兴地笑了起来。
吃晚饭的时候,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经过前思后想,爸爸终于明白了阳阳打骂人坏习惯的来源,也改变了对阳阳的教育方式,没过多久,班主任就打电话来报喜了,现在,阳阳又变成了老师夸、同学爱的好孩子。
父母是否需要认错
默默是个很懂事的小女孩,当默默3岁时候的一天,爸爸因为公司方面的不顺心,爸爸向妈妈说明了昨天晚上的事情,情绪糟糕透了。下班回家后常常沉着脸坐在沙发上抽烟、发愣。这天晚上,因为有一场球赛,所以,爸爸自己一个人在客厅看球赛到凌晨一点多才睡觉。第二天早上还在昏睡中的爸爸,迷迷糊糊的听到妈妈的唠叨声:“看看你爸干的好事,冰箱门一个晚上都这么开着。一个大男人经点事儿就像丢了魂似的,没出息……”妈妈口无遮拦的话一下子“戳”到了爸爸的痛处,爸爸立刻下床相与妈妈理论。殊不知,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不能操之过急,也比让孩子“破罐破摔”好得多。”妈妈忙问:“你什么时候开冰箱了?”女儿支吾着:“就是我开的……我拿酸奶嘛。”妈妈没有继续追问。爸爸仔细回想一下昨天晚上的情况,确定是自己忙着看比赛,并对这几天自己的表现作了自我批评。而默默则是冲妈妈做了一个鬼脸,那个时候好像是忘记关冰箱门了。
顿时,爸爸明白了,默默是怕爸爸妈妈吵架才这样说的。她已渐渐知道调解父母矛盾,并有勇气“代人受过”,这说明女儿懂事了,可以随机应变处理矛盾了。但另一方面,她确实撒了谎。
你对孩子做错事了,会说一句“对不起”吗?或许,碍于面子,即便你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硬撑着、扮强势?其实,向孩子说一句“对不起”,一家人继续下一个话题了。
就这样,反而会构建起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这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落到实处,它的原则是——父母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的位置上,平等交流。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还没有完善,父母对他的批评,并不能给孩子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自然孩子就不愿听从父母的教导,反而会强化他自身的坏习惯。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他强,事事好争第一,于是就点点头,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日常生活中,大人和孩子都避免不了做错事,但是这个过程中,孩子向父母道歉的情况比父母向孩子道歉的情况要多。
巧用故事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如果父母还能及时给予鼓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家长拿他没有办法,是成长进步的第一阶梯啊。父母则认为自己一般能做对,即使做错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们觉得自己处在一种比较高的地位,也就是说,一种不平等的地位。
这种现象其实是很不好的,大人让孩子做错事要道歉,他们就应该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不一定要对孩子说一大堆道理才会让他们懂得。大人应该以平等的地位看待孩子。父母做错事向孩子道歉了,孩子自然就会知道,以后他们做错事了,就要向父母或者被伤害到的人道歉。以身作则始终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父母认错有损家长权威
大凡天下父母,认错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过,往往是父母们即使发现自己错怪了孩子也不敢大方承认。出于无所谓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父母们往往不肯向孩子认错,不少的父母更认为,向孩子道歉有失脸面,它会损害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
道歉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们的观点跟父母的恰好相反,他们认为,适时地向孩子道歉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益于提高父母的权威。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做错事了就要道歉。不应该说父母是大人,做错事就不用道歉。这个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起到一个以身作则的作用,对父母,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学到这种好的品质。
那么,父母如何向孩子道歉呢?
年龄不同,方法不同
相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其实不用讲太多的道理,只要用一些行动,例如手势、表情、做法等,很自然就可以让孩子知道在这件事上,父母做错了,而且父母在向他们道歉,并不需要说太多的话。,中间拿过一次冷饮,不会有损父母的权威,他们通常都不知道父母有错,谁也不敢保证对待孩子的态度永远正确,如果父母以一种谦卑、平等、平和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向他们道歉,不愿意对自己的孩子道歉,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但是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尤其对孩子来说,就必须向他们讲明这件事错误的原因,为什么做错了,这也是一种间接教育的方法。
可这时,爸爸却听到女儿默默稚嫩的声音:“不是爸爸,是我开的。为什么?一般都觉得孩子容易做错事,父母也负有教导孩子的责任,要教导他们有礼貌,做错事就要道歉等;对于孩子来说,在家里,也觉得父母不会那么容易做错事。如果孩子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那么他们一般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其实小孩子在打碎玻璃杯时内心已经很有负担,纠错的自信感
另外,父母道歉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太过于生硬,或者轻描淡写。这些错误的态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么,只会加深误解,因为年龄大的孩子能明显感觉到父母态度的不同,意识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应用真诚的态度来道歉,不要说碍于面子或者身份,认错减轻了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或者只是略微地说一下。父亲撞到女儿,这时候,父亲与其说“我不是故意的”,倒不如真诚地对她说“对不起,女儿,我撞伤了你。”父亲这时候大大方方的道歉比不真诚的辩解更能够得到女儿的尊重。
言传更应该身教
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融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以及个人性格等。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表达了承担错误的责任感,孩子犯错不仅要教育他勇于承认,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重要的是在错误中学习、进步,从而减少犯错的几率。
要求孩子道歉要顾及他的自尊
父母做错了,要敢于向孩子道歉,那么,孩子做错了,父母是不是也应该要求他道歉呢?人人都会犯错,但错有轻重之分,是否要求孩子为错道歉也要看具体情况。当只是犯打碎玻璃杯的小错时,父母就不应该强硬要求孩子道歉。
道歉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强行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心情很烦躁。认错是诚实的体现,这时候父母就可以适当地安慰小孩子并原谅他们的错误,这样孩子以后也会感激父母,同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但当孩子的错误已经伤害了别人,那就必须要求孩子道歉,但这并不意味父母应该在公众面前教育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成长是无声无息的,及格的父母应该即使知道要教育也应该给孩子下台的空间。
跟谁学的坏习惯
总之,父母让孩子道歉的同时也应顾及到孩子的感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当众让孩子出糗,而诚实,可是接下来几天仍然是这样,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模仿别人(包括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二是重复错误的行为;三是由于父母的纵容行为所致。在这种的情况下,父母不妨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等寓意形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最后产生改正的念头。这个时候,爸爸。”默默连忙说。看着女儿神情庄重的样子,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现状孩子道歉多于父母道歉
注意道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