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2
1283700000041

第41章 附一 人物表(2)

理宗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理宗病逝,死后葬于会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后不过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几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一个叫杨琏真珈的僧人盗发,理宗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脱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理宗头颅割下,并制作成溺器,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这是宋理宗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理宗的头颅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将理宗颅骨重新安葬于宋陵遗址,并对被毁坏的陵墓进行了修复。

宋度宗(1240-1274年),原名赵孟启,1251年赐名孜,1253年立为皇子,赐名禥,是南宋第六位皇帝。在位十年(1264-1274年),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宋理宗的侄儿。

理宗曾经有两个儿子,即永王赵缉和昭王赵绎,但都夭折了。此后,后宫再没有为理宗生下皇子。吏部侍郎兼给事中洪咨夔,曾建议理宗选宗室子弟养育宫中,择其优者为皇子,但理宗此时刚过中年,仍然希望后宫能产下一子,所以没有采纳。1246年(淳祐六年),理宗已经年过四十,仍然没有儿子,而立储之事已经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遂开始物色皇子人选。从感情和血缘关系来讲,理宗理所当然地倾向于亲弟弟赵与芮的儿子,即后来成为皇帝的度宗。

1264年(景定五年)10月26日,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度宗,尊理宗皇后谢氏为太后。群臣对赵禥的能力心中有数,故此时赵禥虽已25岁,但仍有人上表请求谢太后垂帘听政,终因不合祖宗法度而作罢。

度宗即位之初,出台了一些措施,以示将力求有所作为。他任命马廷鸾、留梦炎为侍读,李伯玉、陈宗礼、范东叟兼侍讲,何基、徐几兼崇政殿说书,以求能随时听这些大臣讲求治国之道。又下诏要求各级臣僚直言奏事,特别要求先朝旧臣赵葵、谢方叔、程元凤、马光祖、李曾伯等指出朝政中的弊端,以便加以改进。

然而,度宗这些举措无非是装模作样而已,很快他就声色犬马,少有时间和精力打理朝政,而朝政大都掌握在奸臣贾似道手中。当时蒙古的势力已经深入四川、云南等地,而襄樊则成为宋朝最后的抗蒙堡垒。宋蒙在襄樊进行了好几年的对峙。贾似道不仅无心过问此事,还谎报军情,导致宋度宗更加荒淫,宋军处境更困难。1273年,襄樊守将吕文焕降元(1271年,蒙古忽必烈汗称皇帝,定国号为元朝),宋朝也行将就木。不久,1274年,度宗死在酒色之中。两年后,元军攻占临安,南宋恭宗赵显被俘虏,持续300多年的大宋帝国宣告结束。

宋朝灭亡的原因,完全是宋度宗的昏庸无能所致。若度宗不早死,宋度宗才是南宋真正的亡国之君。正因为宋度宗的亡国政策,度宗死后三个年幼的儿子命运都很悲惨,没有一个得善终。乃至于五年后(1279年)他的小儿子、八岁的宋帝赵昺被元军逼得跳海自杀,宋朝彻底覆灭了。

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天台人。贾涉之子,母胡氏,为涉之出妾。涉死,似道年仅十一岁,后以父荫为嘉兴司仓。1238年(嘉熙二年)登进士第,时姐已为宋理宗贵妃,得擢太常丞、军器监。京尹史岩之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

1241年(淳祐元年),贾似道改湖广统领,始领军事。三年,加户部侍郎。五年,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再迁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得便宜行事。九年,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十年,以端明殿学士移镇两淮。1254年(宝祐二年),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四年,加参知政事。五年,加知枢密院事。六年,改两淮宣抚大使。其主要职任均为护边、屯垦、招徕。

1259年(开庆元年),蒙古兵分三路大举攻宋。蒙古大汗蒙哥自攻四川,其弟忽必烈(后为元世祖)攻鄂州,另一路由云南入广西攻湖南,朝廷大震。理宗即军中拜似道为右丞相,令率军援鄂。坚守凡4月,时蒙哥已于9月间在四川中箭死,忽必烈急欲攻下鄂州,至闰11月仍无望,乃撤军。宋朝的威胁暂时解除。

当时吴潜、丁大全实任左、右丞相,理宗对他们的一切措施均感不满,于是加似道少傅,召入朝,从此专国政。似道首先禁绝宦官干政和外戚弄权,使内外肃然。继行公田法,限价购买大地主超额土地,废止和籴,以其租谷作军饷,充实国库。又制狭口阔底斛式颁行全国,减轻贫苦者的超剥削。这些措施原都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却招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满。

1264年(景定五年),理宗死,宋度宗立。1267年(咸淳三年),进似道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在此期间,元军军力大增。1271年(咸淳七年),围攻襄阳。九年,守将吕文焕投降,元世祖忽必烈乃决策灭宋。十年,元军自襄阳东下,鄂州、江州、安庆守将皆降。1275年(德祐元年)正月,似道亲出督师。2月,至安庆鲁港,与元兵相遇,大将夏贵先已决计降元,至是不战而去,且扬言前锋已败,摇动军心,致全军溃散。事闻,似道罢官、贬逐,8月,为监送官郑虎臣擅杀于漳州。未久,宋亦亡。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易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1256年(宝祐四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后期杰出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以忠烈气节名传后世。被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招降,他宁死不屈,为后世称许。

陆秀夫(1236-1279年)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理宗宝佑进士。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任他作参议官。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1278年(景炎三年)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1279年(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厓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张世杰(?-1279年),宋朝大将。父亲因犯金国法律而逃到宋地。1276年(德佑二年),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的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1278年(景炎三年)10岁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厓山,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1279年(祥兴二年),元军大举进攻赵昺小朝廷,张世杰率军抵抗,大败。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他准备接回赵昺组织突围。不想丞相陆秀夫早已背负8岁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张世杰知道后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蹈海殉国了。他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亡三杰”。

赵昺(1272-1279年),赵昺一般被称为宋帝昺,亦称宋卫王、幼主、幼帝、末帝等。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两年,享年8岁。赵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因身体不适,暂居临安)。他与其兄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1276年夏,赵昰即位称帝,是为宋端宗,继续和赵昺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厓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