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1285900000007

第7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皮肤及黏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流行特点是带菌者和轻型患者多,经空气传播,好发于冬春季,多发于儿童和青年,可呈散发或大、小流行。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的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开始至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本病80%以上发生在15岁以下的小儿,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不易罹患本病。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抗体水平下降,发病率最高。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患病者罕见。

有哪些症状

本病起病急骤。典型病例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但临床难以严格划分。

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咽喉疼痛,鼻咽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败血症期:突然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全身酸痛、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主要特征是全身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匀,多少不等的淤点、淤斑。重者淤点、淤斑大量出现,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可形成坏死,甚至出现循环衰竭。

脑膜炎期:可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除上述症状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频繁呈喷射状,嗜睡、躁动;脑膜刺激征阳性,可于1~2天内进入谵妄昏迷状态。

恢复期:体温渐降至正常,皮疹停止发展并大部分吸收,神经系统体征亦逐渐消失,精神食欲也随之恢复。

临床类型

普通型:约占90%,除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外,在整个病程中呼吸、血压正常,神志清楚。

暴发型:

休克型:迅速出现高热、寒战、头痛、精神极度委靡等严重感染中毒症状及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趾发绀、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的表现。皮肤淤点、淤斑迅速增多,可融合成片甚或发生坏死。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

脑膜脑炎型:除感染中毒症状外,突出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表情呆滞,眼神凝视,频繁或持续性惊厥。继之转入昏迷状态。部分病例发展为脑疝。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内引起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表现为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瞳孔边缘可不整齐。四肢肌张力增高或强直,上肢多内旋,下肢呈伸性强直。呼吸不规则,或快慢深浅不等,或暂停,或为抽泣样、叹息样、点头样,或为潮式,常提示呼吸临近停止。天幕裂孔疝是颞叶的沟回或海马回嵌入天幕裂孔,压迫中脑和动眼神经,其临床表现和上述相似,但在呼吸衰竭前常有疵侧瞳孔因动眼神经受压而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和阳性锥体束征。

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一型,病死率极高。

轻型:流行期间部分受感染者仅表现皮肤黏膜出血点而无其他症状。出血点直径为1毫米左右,涂片染色镜检可发现脑膜炎球菌,咽拭子和淤点培养均可能获阳性。流行后期部分年长儿和青少年患者可仅表现低热、鼻咽部症状,皮肤斑丘疹或细小出血点,头痛和脑膜刺激征轻微,脑脊液改变不显著,无意识障碍。

慢性败血症型:少数患者病程可迁延数月。间歇出现寒战、发热,伴有皮疹或淤点,多发性大关节疼痛,少数有脾肿大,历时12小时后缓解,2~3日后再次发作。需多次做血培养方可获阳性结果。此型少见,多为成人。

应做哪些检查

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也有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降低,多属重症,预后较差,应引起重视。

血小板:正常或偏低,暴发休克型常显著减少。

脑脊液:早期脑脊液检查可正常,仅压力稍高。发病12~24小时后,压力明显增高,外观混浊或脓样,白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常在数千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糖、氯化物降低。沉渣涂片在白细胞内常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培养多有脑膜炎双球菌生长。

细菌学检查:

涂片检查:皮肤淤点或脑脊液沉渣涂片染色镜检可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其阳性率分别为70%~80%和60%~70%。

细菌培养:脑脊液培养阳性率较低。血培养的阳性率也不高,在暴发型败血症休克型、败血症期及慢性败血症患者血培养可获阳性,有确诊意义。

免疫学试验:可用乳胶凝集、对流电泳、酶联免疫吸附或放射免疫等方法检测脑脊液或血清中的脑膜炎球菌特异多糖抗原,或用间接血凝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或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

老中医处方

方1

【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桔梗9克,薄荷(后下)6克,竹叶9克,牛蒡子9克,大青叶12克,板蓝根12克,黄芩10克,野菊花9克,甘草6克。

【加减】

头痛剧烈者,加钩藤、龙胆草;

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

咽痛,咳嗽甚者,加射干、马勃、前胡;

苔黄少津而干者,加知母、栀子、鲜芦根。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身热微恶寒,头痛项强,无汗或有汗,呕恶欲吐,咽痛咳嗽,肢体酸痛,苔薄白或薄黄,干而少津,脉浮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2

【组方】水牛角(先煎)30克,生地黄20克,元参9克,竹叶心9克,麦冬12克,丹皮12克,石膏(先煎)30克,黄连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知母9克。

【加减】

高热心烦躁扰甚者,重用黄连、金银花、连翘;

斑疹成片者,加赤芍、紫草、丹参、大黄、大青叶;

神昏谵语甚者,重用黄连,加石菖蒲、郁金或加安宫牛黄丸;

抽搐者,加羚羊角、石决明、钩藤、地龙、全蝎或加至宝丹;

呕吐甚者,加玉枢丹;

头痛剧烈甚者,加龙胆草、珍珠母。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壮热汗出,口干而渴,头痛如裂,颈项强直,恶心呕吐频作,心烦躁扰,神昏谵语,抽搐,斑疹满布,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

方3

【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9克,薄荷(后下)6克,竹叶9克,牛蒡子9克,荆芥穗6克,大青叶12克,元参15克,生地黄15克,丹皮10克,甘草6克。

【加减】

头痛胀甚者,加菊花、钩藤、龙胆草;

高热寒战甚者,加石膏、黄芩、知母;

呕吐频频者,加竹茹、生赭石,或加玉枢丹;

意识昏蒙甚者,加黄连、石菖蒲、郁金;

斑疹显露甚者,加赤芍、紫草、大黄;

口干而渴甚者,加天花粉、麦冬、鲜芦根。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身热恶寒或高热,寒战,无汗或有汗,头痛而胀,肢体酸痛,意识昏蒙,烦躁不安,咽喉肿痛,口干而渴,恶心呕吐,斑疹红艳显露,舌红边尖赤,苔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滑数。

【用法】水煎2次,共取药液300毫升左右,分2次服,每日1剂。

方4

【组方】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9克,甘草6克,黄连9克,黄芩6克,栀子9克,生地黄10克,赤芍9克,丹皮9克,羚羊角片4.5克,钩藤9克,桑叶6克,菊花9克,茯神木9克,白芍9克。

【加减】

抽搐甚者,加石决明、地龙、全蝎;

神昏谵语甚者,加石菖蒲、郁金、连翘,或加紫雪丹,或加至宝丹,或加安宫牛黄丸;

大便秘结甚者,加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壮热呈急骤突发,头痛如劈,牙关紧闭,呕吐呈喷射状,躁扰不安,神昏谵语,筋肉目闰动,四肢抽搐频发,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皮肤斑疹隐隐,大便秘结,舌红绛而干,脉弦数。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方5

【组方】黄连12克,黄芩12克,阿胶(烊化)9克,芍药12克,鸡子黄2个,太子参15克,山楂10克,麦芽10克,茯苓12克。

【加减】

低热久羁者,加青蒿、地骨皮;

虚烦不寐甚者,加知母、茯神;

筋惕肉目闰,四肢拘急甚者,加生牡蛎、生龟板、生鳖甲。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恢复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6

【组方】龙胆草60克,生石膏(先煎)160克,白茅根95克,大青叶95克,蒲公英95克,知母60克,玄参95克,生地黄95克,甘草45克,金银花95克。

【加减】

伴咯血、衄血者,加水牛角;

神昏谵语、高热,可选加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抽搐者,加钩藤、全蝎、地龙;

呕吐,加藿香、竹茹;

痰多,加天竺黄、胆南星。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头痛剧烈,呕吐,烦躁不安,或肌肤发斑,甚至吐血、衄血。

【用法】用清水3750毫升浸泡上药30分钟,置火上煎至1250毫升。成人每次服120毫升,每隔3~4小时服药1次。小儿酌减。

方7

【组方】木香6克,牙皂10克,细辛10克,朱砂7.5克,雄黄7.5克,薄荷9克,藿香9克,枯矾3克,白芷3克,桔梗6克,陈皮6克,防风6克,贯众6克,法半夏6克,生甘草6克。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用法】共研细末(朱砂、雄黄单研后混合),贮于瓷瓶内蜡封备用。口服,10~15岁每次3~6克,5~9岁每次1.5~3克,2~4岁每次1.5克,早晚各服1次,姜汤或开水冲服。吹鼻:每次少许吹入鼻腔,每天多次。

方8

【组方】生石膏(先煎)12克,生地黄12克,玄参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赤芍6克,丹皮4.5克,生栀子6克,淡豆豉9克,生甘草6克。

【加减】

昏迷,剧烈头痛,呕吐,先服至宝丹1/2粒(不能口服,用鼻饲);

体温下降后,去石膏。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用法】上药加水45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次服60毫升,每日3次。

方9

【组方】黄柏15克,栀子15克,金银花15克,黄连12克,大黄(后下)12克,黄芩9克。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用法】水煎取汁100~150毫升,一般内服,如有昏迷可改为鼻饲,每隔8小时服1剂或1/3剂,直至体征、症状消失。

有哪些单验方

生大黄15~30克,水煎150毫升,保留灌肠30分钟。用于高热神昏者。

贯众、大青叶、大蒜、生石膏(先煎)各30克,龙胆草、钩藤、连翘、知母各15克,明雄黄3克,甘草6克。上药加水1200毫升,文火煎成600毫升,每日口服300毫升,6岁以下小儿每日200毫升,分2次服用。

全蝎21个,地龙6条,蝼蛄3个,五倍子15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白附子各30克,木香9克。上药共研细末,加1/2的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用纱布包裹固定,对于流脑的头痛有较好疗效。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不少于发病后7天。

绝对卧床休息,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新鲜流通,避免强光刺激,以免诱发惊厥,调节室温在18~20℃。

最好采用平卧位,适当抬高头部,以减轻头痛。

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次,以减少呕吐。高热、呕吐频繁者可静脉输入足量液体,昏迷者采取鼻饲进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每日尿量在1000毫升以上。

密切接触者应预防性服药,可服用复方磺胺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