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婴幼儿科学养护与早期教育一本通
1286100000009

第9章 科学养护篇——如何使你的宝宝更健康(9)

(6)微量元素缺乏:如体内缺少锌、铁等微量元素,会使宝宝产生异食癖,也会出现吃手、咬指甲、啃衣物等异常行为。

吃手的害处

(1)损伤手指:宝宝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里,受到牙齿的压迫,时间一久容易出现手指蜕皮、肿胀、感染或变形。

(2)影响牙齿发育:小手放在嘴里,影响出牙,时间一久可能会引起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

(3)容易引起胃肠炎:宝宝的小手乱摸,沾了不少脏东西,一吃手,脏东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泻、感染寄生虫等。

(4)妨碍心理健康:如果宝宝养成吃手习惯,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情感,影响心理健康。

应对吃手的对策

(1)让宝宝享受吮吸的快乐:妈妈要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宝宝,让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乐。如果要断奶,要及时添加辅食和配方奶,逐渐过渡,让宝宝有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让宝宝感到焦虑和没有安全感。

(2)多陪陪宝宝:爸爸、妈妈要多搂抱、陪伴宝宝,仔细分辨宝宝的各种要求,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妈妈还可以为宝宝做抚触按摩,睡前给宝宝讲轻松愉快的故事,读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宝宝愉快地入睡,时时感到安全、幸福和满足。

(3)给小嘴找个依靠:当宝宝吃手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或来个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换一下小手(提示: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洁和消毒)。

(4)营造宽松、温馨的气氛:妈妈、爸爸最好为宝宝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稳定、宽松的成长氛围,让宝宝快乐成长。

(5)多跟小伙伴一起活动:妈妈、爸爸可以让宝宝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励他广交朋友,多接触外面的新鲜世界;为宝宝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不让他一个人闲着,这样他就想不起来吃手了。

(6)请医生帮帮忙:如果宝宝满4岁了还吃手,妈妈、爸爸就应当带着宝宝一起咨询心理医生,和医生一起分析宝宝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纠正,轻的可指导爸爸、妈妈满足宝宝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采用行为矫治方法。

(7)厌恶疗法:在宝宝经常吸吮的手指头上抹小檗碱(黄连素)等无毒的苦味剂,或缠上纱布,让宝宝吸吮时产生厌恶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8)负性疗法:让宝宝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吸吮手指,直到他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为止,促使他慢慢改掉这种习惯。

(9)补充微量元素: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微量元素检查,若有缺铁、缺锌,就要及时补充。

特别提示:在矫治过程中,妈妈、爸爸的态度要和蔼,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不要大声呵斥、打骂宝宝,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方法不妨一试,希望对您的宝宝有所帮助。

5.1个月至3岁宝宝的日常照顾(2)

生病宝宝的处理

如果你初为人母或人父当然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健康的成长,但每个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疾病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常见问题;同时初为父母的你们因为没有养育婴幼儿的经验,因此了解你的宝宝健康与否,如何识别宝宝是否生病非常必要,也应当成为你们关心的问题。为了增加初次成为爸爸、妈妈的你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为你的宝宝患病后能得到及时发现、就诊及尽早痊愈康复,下面介绍一些宝宝常见病的预防和护理方面的知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1.如何识别生病的宝宝

疾病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常见问题,如何识别宝宝是否生病呢?当你发现宝宝发热、咳嗽、打喷嚏、流涕、鼻塞、喉鸣、喘息、腹泻、腹痛、呕吐、头痛、耳痛、腿痛、异常哭闹、眼屎多、耳朵渗液、头上长痂皮、惊厥、尿频、撒尿时哭闹、尿痛、吃奶或活动时口周发紫、发现异常包块、异常睡眠增多、与平时比较体重下降、嗜睡、突然四肢活动减少或不愿活动等均为宝宝患病的表现,应及时到当地卫生机构就诊或咨询。

2.上医院前应该做什么准备

宝宝生病是难免的,所以到医院看病是很多家长难以回避的事情,您是否每次带孩子到医院看病过程都很顺利呢?带宝宝到医院看病应该提前准备些什么呢?

看病前要将宝宝的病历和必要的检验标本准备好。如果小儿为再次患病,应将宝宝以往的病历准备好,因为医生常常要参考过去的病历,特别是比较复杂的病历,以往的病史及各种检查结果对协助诊断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宝宝年龄小往往不能正确地表述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检查,家长如实恰当向医生表述宝宝病情,是医生诊治疾病的前提,必要时可列出你到医院想向医生表述宝宝症状、体征及想向医生了解的问题;家长可携带少量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如必要可为食物),在宝宝不配合医生检查时加以哄逗,以利于医生查体;如果你的宝宝患的是腹泻等疾病,最好在去医院时将大便等需要检查的标本准备好,这样既有利于疾病诊断,又能节省看病的时间。如宝宝有药物过敏史,应及时提供给医生,以利于医生及时准确用药,防止发生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3.带宝宝到医院看病的程序

家长带宝宝到医院看病,首先要在医院挂号室挂相应科室的号,如果为初次就诊,还应该购买门诊病历本,以便医生详细记载孩子的就诊情况。在儿科候诊大厅常有分诊护士对前来就诊的宝宝进行预诊,确定为非传染病后才可以进入普通门诊就诊。需要进行的各种化验和辅助检查应注意按标识牌的方向寻找相应检查室,避免乱找而耽误时间。

4.看病时应该告诉医生什么

年轻的父母带宝宝看病时需要为宝宝代述病情,因此对患儿病情观察要仔细,讲述要准确、真实、清楚。如实、准确地叙述宝宝的病情至关重要。详细的了解患儿病史是医生诊治疾病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家长需要告诉医生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患病的时间、症状、过程:对患儿发病确切时间、发病初期有什么症状、逐渐出现什么症状的叙述非常重要,医生只能通过父母的代述来了解患儿的患病时间的长短和发病过程,而发病的时间、间隔时间和恶化时间对区别多种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2)体温:以发热就诊的宝宝,如果在家里已经测过体温,应该告诉医生什么时间测的,共测过几次,最高体温是多少;还要告诉医生宝宝发热有无规律性,发热时是否伴有其他症状。

(3)患病后宝宝的状态:宝宝发病时的状态也要向医生表述清楚,如四肢活动是否自如,颈项是否发硬,神志是否清楚,有无烦躁不安、哭闹、嗜睡等现象,疼痛是否剧烈,咳嗽伴不伴咳痰,咳出痰的颜色、气味,有无呕吐,呕吐是溢出性的还是喷射状,呕吐物的颜色,伴不伴胆汁等。

(4)一般情况:包括饮食、睡眠、大小便,家长也应该向医生说明宝宝的食欲情况,是否有厌食、口渴症状,有无异食情况如吃土、石子等现象,以及是否进食不卫生食物。睡眠如何,是摇叫不醒还是稍有动静就不能入睡,睡眠中有无惊叫、哭泣等。大小便的颜色、次数、形状、气味等,以及大小便有无脓样物或血样物,大小便时有无哭闹等。

(5)就诊情况:宝宝来医院就诊以前是否去其他医院诊治过,已经服用过什么药物,剂量是多少。家长对这些情况不要回避隐瞒,而要详细地向医生讲明,以免重复检查,浪费时间和在短时间内重复用药,引起不良后果。

(6)既往病史:包括宝宝以前患过什么病,治疗效果如何,有无后遗症,吃过什么药,有无药物过敏等情况。有时还需要向医生说明宝宝出生时情况,家族中有无遗传病和传染病史,对在幼儿园的宝宝,还应告诉医生有无其他孩子患传染病及类似病史的情况。

5.看完病应该问清什么

看完病后医生会向家长交代患儿病情、诊断、用药情况、复诊时间及注意事项,如家长看完病后有不清楚的应向医生问清:

(1)目前患儿病情及诊断、辅助检查有无异常。

(2)服用药物的种类、频次、剂量、间隔时间。

(3)生病时在护理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4)复诊时间、病情出现哪些变化要及时复诊。

(5)化验结果是否需要复查等。

6.怎么给宝宝测体温

发热对婴幼儿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发热程度有高有低,能客观反映婴幼儿发热程度的指标就是体温。正确地测量体温对发现宝宝是否生病和及早就医进行诊疗极为重要。有的家长习惯用手摸宝宝的额头或手,以此来感觉是否发热,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会受成人手的温度影响,而且有时宝宝发热时因循环不好反而手脚、额头发凉,这样就会给人造成错觉,容易延误宝宝的病情的诊疗。其实,大家都知道,最能灵敏反映人体体温的工具是体温表,也称体温计。如果家中能备有一支体温表,那就方便多了。当怀疑孩子发热时,用体温表测一下,就可以知道孩子的体温是多高,然后再对症下药。

体温表的使用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使测得的数值偏差较大,影响疾病的诊断。所以,家长需要正确掌握体温表的使用方法。首先,在使用体温表时要先检查体温表是否完好无损,并且在使用前要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其次,小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剧烈活动、哭闹、进食等均可使宝宝体温生理性增高,所以,在试体温之前要尽量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让孩子安静休息半小时后再测量体温;测量体温的时间有时也会影响所测体温的准确性,所以,每次测量体温测试时间最好为5~10分钟。另外,体温表最高刻度为42℃,不能放在热水中,否则会断裂。每次用完体温表要进行消毒并放置在宝宝用手拿不到的地方,以防宝宝拿来玩耍。

用体温表测体温的方法有多种,如测腋窝温度、口腔温度、肛门温度等,相应的体温表有腋表、口表、肛表。而最为方便、安全的方法是腋窝温度。使用时把体温表的水银头放在腋窝深处、夹紧,婴幼儿需要由家长帮助托扶、抱紧,使体温表与皮肤贴紧,并防止脱落。夹好体温表后可让孩子看电视、看图画或给孩子讲喜欢听的故事,用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以免引起宝宝的不耐烦。

对于长期发热的宝宝,每天测量体温的时间最好固定,可隔3~4小时测量1次,并进行记录,观察体温升降的规律,以利于疾病的诊断。

7.如何给宝宝喂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无论哪种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对小儿,因其对药物的敏感性更高,吸收、排泄均快(新生儿除外),而且各脏器功能不十分完善,对药物的解毒功能差,所以,用药应十分当心,稍有不慎,就可酿成大错,当然滴剂也不例外。

首先,家长一定要先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用药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也要注意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与同服的药物有无配伍禁忌。因为有时医生开出药物时,可能未问到宝宝可能患有的疾病及目前正服用的药物。其次,一定要掌握好药物剂量,不可过量或不足。因为药物过量会导致中毒,但药量不足就起不到治疗作用。对于在家中长期服药治疗的宝宝,家长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换药品种类,更不能擅自停药。应用一定时间后注意按要求到医院复诊,进行疗效和毒副作用检查,以避免可能对宝宝脏器造成损害。

要掌握好服用药物的剂量,就要计算药物的剂量,由于小儿的年龄不同,各器官功能不同,用药的剂量也不尽相同,而且差别很大,即使同一年龄,由于体重不同、治疗目的和用药途径不同,剂量也差别很大,所以一定要认真计算药物剂量,这里要指出的是一定要看清药物说明书上是每次还是每天,以避免超量服用或用量不足。

提起给宝宝喂药,许多家长都头痛,一致认为这是个老大难问题。因为小儿不懂配合,再加上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异味,所以,即便是灵丹妙药也难给宝宝喂下。为此家长大伤脑筋,所以掌握给宝宝喂药的技巧,是众多家长的共同愿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方法。

给较小的宝宝喂药,尽量买冲剂或水剂药品,因为这类药品大多加有甜味剂,口感相对好一些。冲药用水的量按药物说明书要求用,在此基础上尽量减少水的用量。喂药时可把宝宝抱起托住头部,也可让宝宝躺在床上,头偏向一侧,将药水放在小勺内或喂药器内(可购买专门的喂药器),顺着宝宝嘴角慢慢倒进宝宝的口中,轻轻地捏动宝宝双颊,使之吞咽,然后再喂几口水将药冲下。切不可捏住宝宝的鼻子硬灌,否则宝宝大哭张嘴吸气时药水容易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如果喂药后宝宝恶心、呕吐,就要立即停止喂药,轻拉宝宝的耳垂并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对味道较苦的药物,可用糖水送服,也可混在糖浆、果汁、其他香甜可口液体或宝宝喜欢饮用的饮料中喂服,减轻苦味,利于宝宝接受。

对较大的幼儿应当鼓励自己吃药,2~3岁后即可及早训练小儿自行吞服小的药片,如宝宝自己吃进去,就应当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宝宝下一次还这样吃。

其实,宝宝的服药习惯是与家长的培养教育分不开的,许多小儿不愿意吃药,并不是嫌药物难吃,而是从内心对吃药的恐惧和反感,因为平时宝宝淘气,家长就说“再闹就给你打针、吃药”,于是宝宝就把吃药当成了父母对他的惩罚,所以,有这种“口头语”的家长一定要戒除,千万不要以打针吃药来吓唬宝宝,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8.如何处理抽风的宝宝

抽风又称惊厥、惊风,是3岁以前婴幼儿常见的症状,常常令家长非常恐慌与紧张。因此如果发现宝宝抽风,如何处理抽风宝宝是家长非常关心的事情。下面介绍如何处理抽风的宝宝:

首先发现宝宝抽风,家长千万不要慌乱,切记不要用力拍打和摇晃宝宝,也不要使劲搂抱宝宝,而是要将宝宝平放,将头、颜面歪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流出来,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使宝宝能呼吸到新鲜空气,防止窒息。同时按压人中促进宝宝苏醒,在按压人中时要用拇指指腹中等用力按压,不要用指甲用力掐压,以防损伤宝宝的上唇。父母不要把手指放入宝宝嘴中以防咬伤。在送医院途中要给予相应的降温处理,如枕冰袋、酒精擦浴。

有些宝宝抽风为无明显原因突然发作,要警惕是否有误服药物或有毒物质的可能。抽风如为高热引起的,多发生在发病初期体温急骤升高时(39~40℃),或体温为高热但给予降温措施体温下降不理想仍维持高热的情况下发生,发作时间多较短暂,大多发作1次,但也有多次发作者,所以,退热要及时迅速,特别是在发作时。

由于抽风可造成脑组织缺氧,时间久了会引起大脑损伤,所以,对有抽风病史的宝宝更要细心护理。家中应备有退热药物或镇静药物,如苯巴比妥,待宝宝感冒发热时可在体温达38℃时服用退热药物,并预防性服用镇静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