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演艺
1286700000011

第11章 杂技(1)

§§§第一节杂技习俗

杂技,是建国后对杂耍、马术驯兽、戏法(即魔术)与滑稽节目的总称。古代称为“杂伎”、“杂技乐”。杂耍还包括武术、气功节目,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炼和艺术化。由于杂技艺术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它的整体特征。

一、我国杂技的类型

我国杂技分为:耍弄型、形体表演型、形体技巧、平衡技巧、高空类、口技、滑稽类、乔装动物类、马戏、驯兽、魔术等。

耍弄型节目:包括口捻子、飞叉、转碟、踢毽子、耍子、蹬技、手抛技、鞭技、飞标、脑弹子、抛青子等。

形体表演型节目:软功,柔术节目的总称,包括:滚杯、滚塔、叨花、钻木桶、钻子、平腰子。

形体技巧是一类综合性节目,融集体舞蹈、体操、武术、杂技于一体,使杂技的形体技巧更加完美。一般分为:大武术、小武术、刀门子、跳板等。

平衡技巧:这类节目除车技外,有杠竿、顶技、晃板、椅子顶、走钢丝、顶碗等。中幡由来已久,比较普及,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之一。倒立技巧也称大砖顶。主要表演倒立一类节目。如:砸楼子、双拨砖、单拨砖、鸭子等。

高空类包括:一字飞人、十字飞人、空中飞人、浪桥飞人、双层秋千、大吊子、空中坐椅、空中悠绳、空中体操。

口技:模仿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声音,表演形式有单人口技、双人口技和多人口技。

滑稽:滑稽多具有喜剧风格。按表演技巧可分为文、武滑稽。文滑稽包括:三套瓶、打碗、顶纸条、吃苹果、哗啦碗、滑稽舞、手帕内变鸡蛋等。武滑稽包括:抢椅子、摔死人等。

乔装动物类:即人扮动物表演的一类节目,有狮子舞、龙舞等。

马戏类主要节目有:撂索、大站、深海、倒挂拔旗、镫里藏身、八步赶蟾、倒骑马背、古装马戏、一人马、二人马、三人马、集体马术、独站双马、多人双马等。

驯兽节目历史修久,流传较广,包括耍猴、驯白鼠、驯狗、驯羊、驯熊、驯象、驯蟒等。

魔术类:传统魔术包括:手彩、落活、罩子、蛋球子等。现代大型魔术表演有:幻影、三套箱、站块板、炮打真人、空中悬人、飞表、飞杯、钓鱼、鸭台、银球腾空等。

二、杂技行业信仰习俗

河北吴桥杂技艺人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祖师。这一带民间传说,当年吕洞宾收纪晓堂为徒,经过观察考验,觉得他只能凭小伎俩救一些饥民挨饿受冻之苦。于是就教给他360套杂耍戏法,让他住在吴桥县靠近东光、宁津两县地界的道观里,收徒传艺,使这一带出了很多以杂耍戏法为生的人。由于道观地处吴桥县,所以吴桥县出的艺人更多。因此,杂技艺人卖口时还经常说:“天地无所求,无所求,拜吕祖,学套把戏走江湖。箩圈一上一下,原来是吕洞宾老祖留下,里面能藏龙卧虎,不敢当众玩耍。”

中国口技艺人供奉的祖师爷是孟尝君。齐国公子孟尝君被秦王请到秦国软禁起来,孟欲逃归,他托人向秦王宠妃求情,妃子要孟送她名贵的白狐皮袄。孟只有一件,已经送给了秦王,因此很为难。幸好他带的门客有位善缩身之术者,从狗洞爬进王宫偷出了那件皮袄。这位门客可谓后世杂技“钻圈钻筒”之始。妃子得了白狐裘,说动了秦王,放了孟尝君。但孟刚走,秦王又后悔了,派兵追杀。孟尝君率众到了秦国边关,该关规定鸡鸣才开门,时值半夜,鸡自然不会叫,幸好门客中有位口技家,他的几声惟妙惟肖的鸡叫,引得四郭荒鸡齐鸣,守关人迷蒙中以为到了开关时刻,便开关放人,孟尝君得以逃离秦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98年,《战国策》上有记载。

三、杂技传承习俗

旧时一般为家传、师带徒、杂技小科班和收买养子、养女等。

家传杂技传授方式,在杂技之乡吴桥较为普遍,一般是父传子、侄,这种形式叫“门里出身”。许多孩子从三、四岁起就开始独立练功,或者家族成员中的母女、父子、兄弟、姐妹配合练功,这就是所谓的“无小不成班”,吴桥杂技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师带徒的杂技传授方式,在吴桥也较为普遍,以求在短期内学成一、二项初级技术。学艺时,师傅一般都比较保守,只教普通套子,不教要紧关子。头脑灵活的徒弟偷学、琢磨,后来成为杂技名人。

杂技小科班,一般是富人投资,雇用艺师,招收儿童组成班子,谓之“小科班”。训练前,多视儿童素质,分门别类,各有侧重地传授,对培养杂技人材,普及提高杂技艺术起了一定作用。

收买养子、养女是一种廉价收徒的杂技传授方式。

1985年,河北吴桥县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门培育杂技人材的中等艺术学校——吴桥杂技学校,开始了开放教学的传授模式。该校是我国唯一加入世界马戏学校联合会的成员。1999年,吴桥杂技学校由国家文化部批准成为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开始向全世界招收留学生,承担起为国内外培育杂技人材的任务。

四、演出习俗

吴桥杂技演出形式的发展演变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流浪卖艺地摊演出。起初,他们或者一家子,或者两三个伙计,推着小车,挑着箩圈柜子,背着铺盖卷儿,扛着刀枪把子,每到一个村镇,找个合适的场子,敲起锣鼓家伙,等围拢过来一些人后,表演一些跟头、小戏法、简单的武术节目和耍猴、驯白鼠等,向观众要个干粮果腹,然后收摊走人赶往下一个地点。此后,逐步增添了飞叉、转碟、地圈、刀门子等,每班人数也有所增加,在一个城镇较为固定的地点摆地摊、撂明地演出一些日子再换地儿。二是大棚演出。后来一些较富裕的艺人成为班主,购置车辆棚杆、大型道具,招收演员,组成班子,增加马术、驯兽和高空节目,在大棚或舞台上演出。三是舞台演出。建国后,省和一些市县成立了杂技团队,多在舞台上演出,并且创作排练出一批适合舞台演出和富有时代感的节目。下乡演出、有马戏和大型驯兽节目的团队仍然大棚演出。

地摊卖艺的情况是,敲过锣鼓招拢来观众围圈后,一个艺人或徒弟要站出来卖口,即说开场词:“各位师父,各位爷们兄弟,各位大娘婶子姐妹,在下替俺师父给您施礼了,问安了。那位问了,你师父是谁?我师父,江湖上送他个艺名神仙手。下面请俺师父给大家耍一手儿。常言说得好,外行瞧热闹,行家瞧门道。请行家师父们多多指教。咱们落棚搬山(行话,即收摊后请客)。”然后师父等上场演出。节目演至三分之一时,一两个艺人或徒弟开始向每个观众撒一根竹签儿(行话叫下叉子),为的是稳住观众。演到最后一个节目时,艺人又开始卖口:“常言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世上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请各位高抬贵手多多捧场,多多捧场。”节目演完,众人送还竹签儿,其中有的赏钱,有的送鸡蛋,有的送米面。艺人收下赏物,整理好道具,一场演出即告结束。接着要赶往下一个村镇演出。有时候一天要赶五六个点儿。流浪卖艺阶段,有的艺人在演出中还兼卖某种野药。为了把药卖出去,中间又少不了卖口。

五、杂技行话

俗称“行话”,也叫“春典”、“春典语”。其概括性、保密性强,含义深刻,多以简练的语言,表明一个事物或一个表演过程。旧社会,由于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常受到封建官府、地痞流氓的迫害。杂技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在内部起着交流思想、约束行动和躲避迫害的作用。杂技用语久经流传,不断发展变化。

吴桥杂技艺人在长期的练功卖艺过程中,逐渐出现并形成自己的一套行话,成为杂技艺人的行业语。例如:老帅——传艺师父,把式——杂技艺人,外把式——男艺人,里把式——女艺人,小把式——小艺人,小抄凡儿、小抄手儿——小徒弟,签子活——杂耍,粒子活——戏法(魔术),磨干——流浪卖艺,卖口、口捻子、口杆子——说开场词,耍生意——演杂技,下叉子——发签子,摆子——布招广告,门子——机关(秘密),叉嘴子——狗熊,出头——钱,羌帖——卢布,骨丁——意外事儿,溜车——走人,马前点儿——快点儿,不转——不懂,台儿——后台、台柱子,落棚般山——收摊请客。等等。

§§§第二节中国杂技之乡与国际杂技艺术节

一、中国杂技之乡

中国杂技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国内许多地方都有传承杂技艺术的传统,如河北吴桥、肃宁、霸州,山东聊城,江苏盐城,河南濮阳,湖北天门,安徽广德,天津武清等,都被誉为“杂技之乡”。

河北吴桥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