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艰难的复兴
1291400000058

第58章 21世纪中美博弈的收益下(2)

注:单位:亿元人民币,月,%。朝鲜和越南战争,表中总成本支出为中国方面的支出。由于中国人均GDP和劳动力成本为美国的1/10到1/8,加上在中国本土作战,运输和部队移动成本也要比美国低,因此,后四栏战争的直接和人员死亡及失踪成本,按照美国的1/10计算。但是,由于美国在中国领海和陆地作战,对于基础设施、工厂、城市及平民区等轰炸造成的损失,是为非直接军事成本,加上这部分,其要比战争成本高,应当视为战争总的代价。假设从2013年开战。数据来源:购买力平价调整后GDP及人口数据来自美国宾州大学的Penn World Tables 7.1;其中中国采用第一版本数据,1950年数据缺失使用1952年代替。赤字数据和负债数据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财政部网站。其中1953年负债是由于当时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302亿元;随后则是在1954-1958年间累计发行3546亿元公债,直到1968年内外债全部还清;其中外债主要来自苏联,规模折合人民币52.9亿元,且其中相当部分是以矿石等实物方式还清,因此仅将国内债务按照年度平均折算到1961年当时水平计算负债率。根据2011年中国财政决算数字,赤字率1.86%,负债率15.7%;2012预算赤字8000亿元,负债余额限额82708.35亿元,GDP预计增长按7.5%计。中国未来十年年增长率保守按6%计算。

美军空中打击中国目标,一是基础设施,主要是对交通系统的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高速铁路等等的重要桥梁和涵洞,航空设施飞机场,内河航运和海运的港口;通信网络系统的卫星导航定位及移动通讯基站,以及光缆线路;水利系统的水库,水电站,特别是如三峡大坝等,很可能是其重点攻击点;能源系统的火力和核发电站,以及油气管道等等。二是工业体系,除了对一些大型军工厂实施攻击外,可能对重要的冶金、炼油、化工、机床、车辆、飞机等工厂进行轰炸。三是城市体系,可能一些重要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中心和沿海城市,遭受轰炸,摧毁城市中的军事、行政、金融、供水、供电、通信等系统,甚至对整个城市进行核打击。重创,或者摧毁中国的交通、水利、能源、工业和城市体系。

因此,美国对中国发动闪战,将给中国带来1.8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战争成本,加上各种损失,造成的总代价是10.8万亿;如果对中国发动短期战争,中方的战争总成本近4万亿元,造成的总代价为20万亿元;而发动中长期战争,则中方的战争总成本分别为10万亿和接近25万亿元,而战争总代价则高达40万亿元和接近100万亿元之巨。

然而,如此惨烈的战争,即使美国对中国形成重创和摧毁型的打击,美国也将付出极高的战争成本,从经济实力上讲,可以说是耗尽体力,与中国同归于尽。

3.经济和社会后果

首先,美国对中国发动战争,中国方面的战争成本和代价,不仅是军事开支,军人和平民的伤亡,还将给中方造成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首先,从财政赤字率和负债率来看,由于中国长期实行保守和稳健的财政平衡政策,加上中国居民有储蓄的习惯,国民经济总体的负债率要比美国低得多。2011年,中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只有1.4%。穆迪2012年3月19日发布的一个报告认为,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债务为GDP的33%。国内也有研究认为,中国中央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2010年底为10.94万亿元,地方为10.7万亿元,即使这样,总和起来,也只为当年GDP的54.1%,在债务GDP比的安全线之内。因此,对人民币稳定的冲击要比美国小得多。然而,战争也将带来以下经济和社会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民用工业在战时受到影响,其银行坏账可能增加,特别是战时如果财政紧张,可能还需要增加向银行发行国债,甚至战时紧急透支,来保持政府的支付力,进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其次,由于战时一些民用生产转向军事装备生产,消费品资料将发生供应短缺,对一些国计民生的产品,包括中间物资和最终消费品,可能实行定量和计划分配。中断市场经济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国家集中的计划经济。而工业体系为战争服务,一些能源、冶金、机械装备、交通运输、电信有可能提高国有化的比例,以便政府随时集中、掌握和动员资源。其弊病是,整个经济体制向计划经济和高比重的国有制回归和倒退。

再次,可能实行战时价格和工资管制,以防止战争造成的消费品供应不足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减轻工资上涨推动对物价的压力。战争时期,除了一部分消费品工业向军事生产倾斜外,还遇到战时农业生产歉收,美国及相关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等,包括还有战争导致一些国际大宗物资价格上涨因素,因此而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概率非常高。政府经常运用的一个办法就是,价格和工资管制,其结果是定量供应,票证增多,黑市猖獗,出现大量的排队状况,供应短缺严重。实际上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在战争期间,由于一部分民用生产让位于战争,加上农业生产和进口受到影响,一定会程度不同地下降。

第四,战争将会形成严重的失业问题。战争初,由于军事工业扩张,增加参军就业,失业率可能降低。但是,一部分消费工业的萎缩,可能形成原在民用工业中就业的劳动者的结构性失业;战争可能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波及农业领域的就业;而战争中服务业将处于萧条局面,旅游、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业领域就业将萎缩。而且,战争结束初,复员军人的就业压力,也将形成一个高峰。

第五,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有:(1)在实行长达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将形成大量的失独家庭。目前,由于疾病、意外伤害等,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而战争,根据惨烈程度不同,更是集中和大规模减少独生子女的灾难。(2)按照战争伤亡的一定比例,加上伤员中有一部分医治后不能康复而残疾,由此而形成战争残疾人群体。(3)形成严重的养老问题。包括失独家庭老人的扶养,战争残疾人的年老后生活费用和人员照顾等,既需要支出大量的战后成本,又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4)房屋毁坏,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和其他城乡服务设施遭到摧毁,在战争和战后一定的恢复期内,居民将发生就学、就医、养老和其他公共服务的困难。(5)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将给居民心理,以及身体造成巨大的影响,还将涉及核辐射对子女的遗传。

总之,如果中美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间发生战争,对中国一方来讲,造成的损害也将是巨大,甚至是灾难性的。

(三)中国战后的恢复和成长

前面已经说过,即使美国对中国发动最惨烈的战争,包括核战争,将13亿多中华民族从人种上消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与苏联不同的是,由于中国人口和经济集中在东部、中部和东北部,中国的人口和GDP仍然会成为世界规模第一。战后的结果,从国民经济来看,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上行国家,战后恢复将更加强劲地推动成长;而美国则是一个下行的国家,战后消耗体力,将使其衰退加速。从人心的凝聚力讲,美国政府发动与美国居民根本毫无关系的对中战争,造成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失业、人民生活下降、经济陷入低迷,会使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要运用这样的多的国力远渡太平洋,去打一场与我们无关的战争呢?战后未必如亨廷顿预料的,会振奋美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提高美国民族的凝聚力;相反可能如同越南战争一样,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爆发反战运动。中国人民则从历史上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心存友好感,而由于美国对中国本土发动战争,如日侵华造成的实际抹不去的中日世代入侵心结和交恶一样,形成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对美国的仇恨,大大提高中华民族抗美的凝聚力,从而事与美愿违,远隔重洋的美利坚民族和国家,培育了一个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世代将与之为敌的民族和国家——中华民族和中国。而最与美发动战争的初衷相反的是,即使遭受最严重的损毁,中国在战后还是将快速恢复和崛起。

1.德日二战后的经济快速成长

美国对中国围堵,甚至发动战争,就是保证美国在世界上经济、政治和军事的领导地位,阻止中国的崛起。但是,用战争的办法,是不是能真正打击中国经济,使其一蹶不振,永远衰落下去呢?从历史的案例看,结果并不一定。

从德国看,战后重建加速了德国的复兴和增长。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西德经济在1959年和1960年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但随即德国快速重建所缔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震惊。西德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在通货膨胀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实现较为迅速和稳定的增长。在1951—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和1951—1981年各个阶段中,西德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6%、4.7%、2.6%和5.2%。到1981年,西德的工业生产比1950年增长了4.07倍,30年的年均增长率达5.4%。

而从日本的战后发展看,二战基本上摧毁了日本的能源、交通、通讯、工业和城市系统,东京等城市是一片盟军轰炸后的断墙破瓦,特别是美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使日本成为人类发明核武器以来,遭受核打击的第一个国家,广岛和长崎成为废墟。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加上轰炸损失,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然而,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日德战后发展加快,并且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学界有多种解释。许多学者也认为,战后日本和德国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支持,包括朝鲜战争的机遇等。然而,我认为内因是其复兴的主要方面,外因只是条件。其经济增长奇迹的解释,应当来自于被摧毁地区的重建动力机制,特殊的民族和地区国情,以及对体制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首先,战争失败,家园被毁坏,反面提高了民族的凝聚力,给人们一种求生和求发展,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动力。国家和民众,都有一种尽快疗好战争创伤,恢复自己家园,过上幸福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战争刚结束,人民都希望政府发挥作用,支持政府领导人民挺过困难时期,政府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战争使人们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同心协力,建设国家。战后,日德民族都有一种不甘屈辱、互助包容、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激情,这是战后死而后生、重建家园和发展经济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被摧毁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种加速机制:一是传统的经济体系被破坏,在似乎空白的基础上,重新建设。可以重新规划,重新设计,没有固有结构的束缚,交通、工业和城市等,按照最新和节约合理的原则进行建设。二是重建需要大规模投资和建设,带动能源、钢铁、水泥和其他建材工业,以及建筑安装工业的发展;人们安居,则需要装修、家具、耐用消费品等,进而带动这些工业的扩张。从日本、德国,包括中国唐山、汶川、玉树等战后,或者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情况看,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且重建的交通、工业和城市体系更加先进。

第三,当然,不是每一个二战后国家,都发展得很快,都能创造增长的奇迹。日本和德国的成功,在于其战争只是摧毁了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工业和城市体系等硬条件,但并没有摧毁其人才和人力资本体系。日德民族有着尊重知识、崇尚科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战后,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下一代,使其劳动力的智能和技能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而日德民族的勤劳而不懒惰,认真而不马虎,精英加团队合作,科学中求效率,以企为家,以工作为本的精神,更是战后复兴的强大动力。

再次,日德民族,在战后没有选择当时盛行的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国有制的体制,没有选择内向的所谓自力更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选择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日本用发展中小企业、降低失业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重视了社会的公平,而德国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第三条”道路。市场资源和产权明晰的财产制度,使竞争加快了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经济效率,加强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则用外部需求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高了国内制造工业的技术和质量水平;而使社会公平的各种措施,则缓解了国内分配和财富不公的社会矛盾,避免使发展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仅仅有战后重生的民族精神,勤劳好学的民族传统,战后重建的动力机制,而没有选择正确的体制模式和发展道路,日本和德国战后也不可能强劲复兴。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

2.中国战后更快速增长的因素分析

战争,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能使中国经济衰落吗?回答是否定的,并且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方面,战争会给中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战后,重建会加快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与日本和德国一样,创造战后经济成长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