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与领导智慧
1291700000003

第3章 修身:做人有原则(2)

宋代的大政治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伤仲永》。文中的中永是个神童,5岁就能出口成章,且文采出众。一时间名闻乡邻。本来这个孩子好好培养一下,没准就是一个国家栋梁,会名留青史。而他的父亲却把儿子的一时之名当成了摇钱树,整天拉着他到处表演讨赏。结局可想而知,一世英才就此湮没于凡尘。再看《儒林外史》中的那个范进,一生对功名孜孜以求,屡试不中,好不容易在他头发白了的时候才中了个举人。没曾想,得了功名,他却乐极而疯。童星陨落、范进疯狂,症结在哪里?很明显,就是他们太过看重了功名,是“功名”的心魔害了他们!

还是那句话,追求功名没有错,但不要把功名当成“事业”,让功名左右了自己的人生航向,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蒙蔽了睿智的双眼,拖累了前进的脚步。一句话,就是要“淡泊”功名。

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在《诫子书》对他的儿子谆谆教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而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之所以能够协助刘氏父子创下西蜀伟业,并为后人铭念至今,除了他的旷世奇才之外,与这“淡泊”二字也不无关系吧。先秦时的大哲学家庄子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当楚国的大臣来请他去做官时他却不肯去。是“淡泊”功名成就了庄子,使他能够感悟到人生中许许多多真正的道理。

“淡泊”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格修养,也是对功名的一种理性认知。中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在科研上建树颇多,心态则愈近淡泊。对于官职,他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最好什么都不要当。”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时,他是院长,什么都要管,火箭动力要管,附属幼儿园也要管,最后主动向聂荣臻提出当副院长,专管科研。钱老一生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还有一次,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的一位富商想在“中华养生文化庄园”内为钱学森立功德碑和塑半身像。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和政委戴学江把他的意思转致钱老。钱老说,立功德碑和塑半身像,只能为已去世的人才相宜,还活着的人怎能最后定其功德?又怎能塑像?再者,立功德碑和塑像的对象,在国防科学技术(领域)应是钱三强、邓稼先等人。言下之意是,他自己还不够格。其高贵品行实在令人可敬可叹。

淡泊功名,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的最高境界。只有忘却功利的诱惑、虚名的困扰,才能无私奉献、执政为民;才能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有少数领导干部,却为功名所困,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言不由衷的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搞“形象工程”,报喜不报忧。结果是丢掉了党性,脱离了本位,忘了执政之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误了国害了党殃了民,同时也害了自己。也有某些年轻干部工作三年不晋升、优秀没评上,就垂头丧气,产生悲观情绪,甚至消极怠工。

我们说,领导干部要政绩求晋级没错,但取得政绩赢得荣誉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只能算是党和人民对我们工作成绩的一种肯定。对于此,我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该将其当做今后工作的动力和鞭策。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让人民更满意。那样,人民会把你的功名永远铭记在心,历史会把你的功名永恒镌刻在册!

独善其身守住自己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经》

【意译】有才德的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夜晚戒惧反省,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意译】小人独处的时候,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当他见到君子时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恶行,显露自己的善行。其实,在别人眼里,你的五脏六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做有什么用呢?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行为。

古人修身讲究“慎独”。“慎独”就是指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我约束,即自律。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一个“暮夜拘金”的故事。说东汉时华阴县人杨震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曾受到过杨震的举荐。所以当他听说恩人来到了自己的地界后,就想趁机表示一下自己的谢意。为了避免白天人多眼杂,招来闲言,就趁着夜色,带了一些金银来到杨震下榻的驿所。

杨震见王密来拜访,很是高兴。等到王密拿出金银来,他一下子沉下了脸。王密素来知道杨震的清廉,连忙解释说,这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并没有其他意思。杨震还是不收。王密指了指窗外,又劝他说,现在是晚上,不会有人知道这件事的。杨震一听,生气了,他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没办法,只好带着东西回去了。而从此之后,他也对杨震愈加敬重了。

《后汉书》中还有一个“羊续悬鱼”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时,宦官、外戚专权,官场贿赂成风,腐败日盛,天下混乱,民不聊生。当时的南阳太守羊续,他为政清廉,为人正直,非常憎恶贪污腐败,奢侈铺张的官场作风。作为地方长官,他下决心要以自己的清俭来抵制浮华的社会风气。他平时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衣服,出门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过着十分清苦节俭的生活。

当时有个叫焦俭的府丞,为人也算正派,与羊续的关系很好。他看羊续的生活太清苦,实在有些不忍心,想帮帮他,可又深知羊续的秉性。后来他听说羊续爱吃鱼,就买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给他送来。怕羊续拒收,再三解释说这只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交往,绝对没有其他意思。羊续见焦俭这么说,怕不收驳了朋友的面子,显得见外,于是就把那条鱼留了下来。

然而焦俭走后,他并没有把那条鱼吃掉,而是将它用绳穿起来挂在了室外,直到晒成了鱼干也没有碰它。第二年,白河鲤鱼收获的季节,焦俭又提了一条来送给羊续。羊续把他带到院子里,指着去年他送的那条已经晒成干的白河鲤鱼给他看。焦俭明白了羊续的意思,只好摇摇头叹着气把鱼提走了。

明代郭允礼的《官箴》中有这样一句话:“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羊续正是恪守了这一从政道德,廉洁耿直,严以律己,为百姓所钦服,名垂青史。

一个人,为民为官,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其“慎独”的精神实在令人可敬可佩。

《礼记·中庸》中有句话叫:“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克己善身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不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越是在“独处”的时候,越是要关注自己,坚守为人做事的原则。

在南开大学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镜鉴”,是由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订立的。就是在学校的每个重要通道的墙壁上都挂着一面大镜子,镜子上面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暴 勿傲 勿怠。颜色:宜和 宜静 宜庄。”学校旨在让每个同学都要以此为则,拥有整洁合适、积极向上的仪容仪表以及平和、宽仁的处世态度,注意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曾经在南开就读过的周恩来就是以此作为自己一生待人处事的镜子。

1961年12月4日,周总理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在他身上,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建国后,周总理居住在中南海的西花厅,依旧过着俭朴的生活。西花厅年久失修,有些破旧。但他始终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有一次,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总理回来后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自律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一次次对自我的挑战,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哪怕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如果心怀侥幸,放松自律,那些一个个落身下马、身陷囹圄,成为人民罪人、遗臭历史的人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警示。

对一个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明辨是非的基础上,以党和国家、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以“八荣八耻”为准绳,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腐败现象的诱惑,不为物累,不为名惑,不为利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自觉地维护领导和领导机关的形象,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为人民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老百姓真心爱戴和拥护的官。

宠辱不惊真英雄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意译】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些人,得志得利时,飞扬跋扈;失志失意时,沮丧落魄。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生活中有毁有誉,有荣有辱,有褒有贬,这是人生的寻常机遇,不足为奇。所以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努力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宠辱不惊。荣辱不惊是一门生活艺术,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唐太宗时期,有个负责运粮的官员一时疏忽,导致运粮的船只沉没了。到年终考核时,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奉命给下级官员评定等级。评定等级事关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所以大家都非常紧张。因为运粮船沉没一事,卢承庆给那位运粮官评了个“中下级”,那位运粮官没有流露出半点不高兴的神情。后来,卢承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又将运粮官的级别改成了“中中级”,运粮官也没有流露出半点高兴的神情。卢承庆赞扬他“宠辱不惊,实在难得”。据说,卢承庆自己也是一个宠辱不惊的人。他最初当过考工员外郎,后来当过尚书左丞,最后还当了兵部侍郎。由于进谏得罪了皇上,被贬为简州司马。在这宦海沉浮中,卢承庆始终如一、尽心尽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代陈眉公《幽窗小记》中的这副名联,可谓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在世,能视宠辱如草芥,不萦怀,不沉溺;能视官位如浮云,不怨艾,不迷恋,就可得一种人生大情怀。大丈夫能屈能伸,荣不得意,失不伤怀,才是人生对待名誉和地位应持的正确态度。

北京大学原老校长马寅初,因其“新人口论”蒙冤获罪,遭到专横无理的批判,终被革职。当他的儿子把革职一事告诉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数十年后拨乱反正,仍是他的儿子告诉他被平反的喜讯,马老也只是轻轻地“噢”丁一声。19世纪中叶,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率领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菲尔德因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而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中断,顷刻之间,人们的赞辞颂语骤然变成愤怒的狂涛,纷纷指责菲尔德是“骗子”。面对如此悬殊的宠辱逆差,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经过6年努力,海底的电缆最终成功地架起了欧美大陆的信息之桥。

宠也自然,辱也自在,何等心胸、气度!

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 保持平和的心境,不汲汲于功名、不惜惜于富贵,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才能活的轻松,过的自在。平常心是一种人生的美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做作,不虚饰,洒脱适宜,襟怀豁然,平常心不仅给与你一双潇洒和洞穿世界的眼睛,同时也使你拥有一个坦然的充实的人生。平常心是一种经历挫折和失败,不断奋斗努力,才能历炼出的人生境界。

拥有了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豁达,一种超然。古人云:君子坦荡荡。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为君子者,无妨宠亦坦然,辱亦淡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宠时勿轻狂,莫忘“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受人侮辱时忌激愤,犹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如此清醒应对,便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境界。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如果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沿途景色各异的风光,去面对光怪陆离的诱惑,就不会受欲望的蛊惑,就不会挂念万物,患得患失。积极的心态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是心灵在广阔天空里翱翔的雄鹰。消极的心态是生活落没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会让自己永远受制于自我设置的阴影里。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光明,选择了希望;选择消极的心态,就等于人生在步入失败的沼泽。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任凭风吹浪打,波澜不惊,扫除一切私心杂念,而专心朝着自己生活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