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娄师德这样,对别人的恶行忍气吞声,一味纵容,真的能够感化对方吗?如果一个人已经坏道到份上了,你在那儿耗上半天的时间,没准对方也不领情。农夫与蛇的故事家喻户晓,寒冷的冬天,一条毒蛇冻僵了,农夫于心不忍,把它放在自己的怀里取暖。毒蛇苏醒后恩将仇报,咬了农夫一口。临死前,农夫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怜悯恶行,纵容恶行,伤害的却是自己。
宽容是一种力量,纵容也是一种力量,只不过这两种力量的作用大相径庭。纵容的力量是向下的,会使被纵容的人更加有恃无恐,变得更加放任,甚至能够把人推向深渊。从某种角度来说,纵容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
凡是看过《古文观止》的人都知道,第一篇文章叫《郑伯克段于鄢》,讲的就是郑庄公对弟弟的纵容,最终把弟弟推向了深渊的故事。事情要从郑庄公的父母亲说起。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郑武公的老婆也就是郑庄公的母亲叫姜武,姜武先后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姜氏差一点丧命,所以不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姜氏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王位继承人,但是郑武公没有答应。
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最好的城池分封给共叔段,尽管这样不符合法度,但是庄公还是答应了;得到了最好的城池,共叔段还不满足,他又把城墙修高,再次违反了规定,庄公还是无动于衷;接着,共叔段又积极扩张面积,霸占两个城池,庄公依旧听之任之。
等待共叔段兴兵叛乱,图谋偷袭首都,庄公才说:“可矣。”于是他名正言顺地率军讨伐共叔段,一下子就把共叔段的叛乱给镇压下去了。
郑庄公对共叔段一直不管不问,任其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无法挽回。本来他完全可以在共叔段犯错误之初,晓之以理,甚至规之以法,而不至于使共叔段落到兵败身亡的地步,正是庄公的纵容毁灭了共叔段。当然,庄公的私心正在于此,或者说,他的纵容正是陷阱,当共叔段完全陷进去之后,他就为自己消灭共叔段找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
宽容与纵容有着天壤之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愿意犯错误,也没有从来不犯错误的人。当一个人犯了错误,该怎么处理,宽容还是纵容?毫无疑问,当然需要宽容,再给对方一个机会,但是,比宽容更重要的是,让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了解错误的严重性,让其明白一旦一错再错的时候,就永远失去了挽回的机会。
经受挫折方成大器
◎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止学·蹇卷七》
【意译】祸患来自心理,如果把困境视为乐事,那么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意译】孔子说:“天气寒冷之时,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漫漫人生路,风雨伴君行。生活在世上,经历一些困难、窘境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历了困难的历练,人才能够更加坚强,思想才能走向更高的境界。也只有那些在失意的时候仍然有坚韧的意志,面对挫折与困难仍然百折不挠、奋勇前进的人才能够做出骄人的成绩。克服困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把困难当成一件乐事去对待,那么困难就不是困难了,即使有千辛万苦,诸多困惑,也就不在话下了。
面对困难,越挫越勇,战国时的苏秦绝对是一个楷模。苏秦出身于贫穷的农贾之家,但是他胸怀大志,不甘寂寞,于是拜师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与苏秦一起学习的还有魏国贵族的后代张仪,俩人学成毕业后,辞别鬼谷子,下了山。这时候,苏秦听说商鞅游说秦孝公,得了十五个城邑的封地,认识到“外交”比较有发展前景,就变卖了家产,置办了貂裘大衣、马车、仆从一批行头,打算去咸阳游说秦王“兼并诸侯”。
苏秦不远千里,来到秦国,可是他运气不好,一到秦国,秦孝公就去世了,新即位的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憎恨游说,对苏秦的计谋置若罔闻,自然也不肯重用他。苏秦不死心,又写了十封信给惠文王,也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出师不利,苏秦花光了盘缠,苏秦只得衣衫褴褛地回家。人都是说,家人温暖的港湾,可是失败后的苏秦,连家人都不招待见,老婆不和他说话,嫂子不给他做饭,就连父母也不理他。苏秦长叹一口气,为自己感到羞愧。但是苏秦并没有灰心,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搬出书箱,继续奋发图强。他刺股悬梁,拼命苦读,纵观天下之势,揣摩游说国君之辞。一年之后,苏秦认为自己已经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便打算再次出山。
苏秦本来想辅助强秦成就帝业,可秦国不待见自己,即使再去,也不一定成功。于是,他转变思路,改成“合纵”六国,抑制秦国。他北上先来到赵国,把自己的“合纵”之策游说给赵肃侯,得到了赵肃侯的认可,做了赵国的宰相,并得到了一大笔赏赐。之后,他又成功地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王,使得六国合纵成功,齐力同心对付秦国。苏秦则成为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威风可比国君。当然,昔日对苏秦冷嘲热讽的家人,态度也转变了180度。
苏秦的成功,在于自己对理想的坚持。他以挫折为师,不畏艰难,终于在逆境中走向了成功。困境就像是一片大森林,常常会使身在其中的人迷失前进的方向。从苏秦身上,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真正的敌人不是困难,而是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心境;真正的强大,不是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内心的强大。在心理上无视困难,就掌握了战胜困难的主动权。
人生充满困境,但人生不是苦旅。只有习惯自我折磨的人,才会把眼睛死死盯在眼前的挫折上。面对困难,首先接纳它,然后坦然镇定地试着去和它周旋,其实这样就是赢了一半。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给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有希望获得该奖的金牌。”而这样一句话,正是邓小平的人生写照,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在政治舞台上曾经有三起三落的经历。
邓小平说:“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邓小平第一次遭错误批判,是在1933年的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坚持从实际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被以王明为中心的临时中央作为“江西罗明路线”代表人物之一而打倒。邓小平的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被撤销了,还背上了“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被分派去做一个小小的巡视员,随后被派去重操当年在法国干过的旧业:编报纸,做《红星报》的主编。在人们的记忆中,邓小平并没有因为政治上受打击而消沉,依然那样乐观。回顾长征中都做了些什么时,他回答说:跟着走。
文化大革命暴发后,以林彪、江青为首的一帮野心家,阴谋夺权,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劫难。而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又经历了两次沉浮。毛泽东在1966年5月16日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之后,***和邓小平就成为了斗争的矛头。***被打成“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后,邓小平也被扣上“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帽子。邓小平默默地承受着抄家和批斗,沉默、无言,没有笑容,但也没有显露出过分的绝望。1968年10月,邓小平的党内外一切职务被撤销。一年后,他又被疏散到江西省新建县,被安排在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重操旧业,干起了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做的钳工。当护送他们到江西的人离开时问还有什么要求,邓小平的回答是:我同意中央对我的安排,我到江西来了,但我还会出来工作,我还会为党工作多年。
在江西一待就是三年,当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败露后,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阐述了自己对林彪问题的看法,汇报了自己的劳动情况,并表示“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党做点工作。”毛泽东对信做出了批示,邓小平回到北京。两人会面,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只回答了两个字:“等待”。
重新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邓小平,在周恩来身患重病时,成为了顶梁柱,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他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混乱极力整顿,全国的形势明显好转。
1975年夏天,全面整顿发展到高潮。此时,邓小平与“四人帮”一伙的较量也白热化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矛头再次指向了邓小平。随着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爆发,邓小平也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1976年,“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了,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的邓小平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又一次转机。1977年7月,在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的积极努力下,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原来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之后,邓小平开辟了一个时代,创造了历史,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赢得了从未有过的青春。
总结邓小平的三次沉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能不能够成就大事业,关键是看他是怎样面对挫折与困难的考验。人生不存在永远的顺境,它如同自然界,今天艳阳高照,明日风暴雨狂,但是,当风雨过后,必将出现彩虹。
尊重别人成就自己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止学·蹇卷七》
【意译】不看重自己的人反会被人所看重;轻视别人的人也被人轻视。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值得对方学习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上。人唯有尊重他人,才能自重。相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只能被别人所轻贱。历史上很多功成名就的官员在总结为官之道时,都认为傲慢和对比人的不尊重是导致祸患的重要原因,轻则会导致自身难保,重则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为官者要谦虚礼让,戒骄戒躁,不能动辄轻视别人,不能对人傲慢无礼,不能侮辱别人,才能保全自己。
历史人,因为为人骄狂、傲慢,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的人不在少数。唐玄宗时的宰相张说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因为政绩突出,他深得玄宗的信任。成了皇帝面前的“红人”之后,他恃宠而骄,对人狂傲。朝中的官员奏事,只要是他不满意的,就好不情面地当面斥责,甚至辱骂。因为不喜欢御史中远宇文融,对宇文融存在偏见,于是宇文融有任何建议,他都加以反驳。有人提醒他说:“宇文融很得皇上恩宠,人又有口才,心计计,应该加以提防才好。”但是张说丝毫不把宇文融放在眼里,张说轻蔑地:说“鼠辈,能有什么作为!”
张说对待宇文融如此无礼,自然引起了宇文融的强烈不满。张说也不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人,他喜欢贪财受贿。宇文融抓住他的这个把柄,就向皇帝奏了他一本。朝廷派人一查,还真有那么回事。
为人狂傲,不懂得尊重别人,最终为自己招来了麻烦。张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十分悔恨,但为时已晚。他吓得在家中待罪,等待着朝廷给他的处分。当唐玄宗派宦官高力士去看望他时,他蓬头垢面,坐在一块草垫子上,用一只粗劣的瓦罐当作饭盒,里面盛放着盐水拌的杂粮,算是他的饭盒。情景十分凄惨。
唐玄宗知道了张说的情况后,对他很同情,想起他毕竟是有功之臣,又念在他诚恳认错的态度上,于是就只撤掉了他的宰相职务,并没有另加惩处。
凡事骄傲的人,必然有骄傲的资本,有宠可恃,有关系,有才能,或者有大功。一个人恩宠正隆时,往往会对对同僚排斥倾轧,以防争宠;对下属盛气凌人,以显其宠。启示,一味地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只能说明自己无知和鄙陋,是一种十分愚蠢的做法,只会为自己树敌过多,使自己陷于孤立。
在人际交往中,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所谓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交往是相互的,人敬一尺,我敬一丈,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先尊重别人。懂得虚心谦让才是人之大者,它不仅仅局限于一时一事,而在于每时每事上。谦虚来自沉静,“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清朝官员曾国藩是一个大儒,毛泽东晚年又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之所以一生功名卓著,被一些人誉为古今完人,主要就在于他善于从知足两个字上下工夫,讲求谦让退让的修身之术。曾国藩为官从来不傲,他认为: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学会尊重别人。的确,他对待下属、同僚,他都相当谦让,从不居功自夸、肆意张扬,因此深受别人的欢迎和拥戴。曾国藩还曾教育孩子与人相处要和善友好,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对于别人的错误要宽容大度,不过分要求他人,尽可能地为他人提供方便、予以帮助。
比较张说和曾国藩两人的不同经历,可以看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保持谦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为自己带来好运,使自己走向成功。心理专家说:一个人的成功,80%靠情商,15%靠智商,5%靠逆境商。情商就是理解别人,能够与人良好合作,取得他人尊重支持帮助的能力。
谦虚礼让不仅是一种修养品德,还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不光是为官,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为了赢得别人的信赖和支持,都需要谦虚处世,和气对人。在这个问题上,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宋濂在求学过程中的一段经历值得众人借鉴。
宋濂从小就喜欢喜欢读书,到了成年,他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求学上进之心更加迫切。附近没有名师,他背着行李,步行百里,找先生请教。路上碰上了大风雪,雪深几尺,脚都冻裂了,他也不顾。宋濂所求教的老先生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老先生对待学生十分严厉,宋濂恭恭敬敬站在一旁听他教诲,小心翼翼地提出疑问,然后俯身倾耳,等待解答。老先生有时不耐烦了,就厉声斥责道:“你连这个都不懂吗?”宋濂则更加礼貌周到,颜色更加和悦,态度也更加诚恳,从来不顶撞老师。等到老师心平气和的时候,他再次提出问题,请求讲解。老师为他尊师的真诚所感动,便倾囊相教。就这样,宋濂进步很大,终于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学者,连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很尊重他。
谦虚使人进步,适当地低头,表现自己的品德,才能让人对自己产生友好和敬意,获得谅解和支持。也只有谦虚的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才能营造出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总是高昂着骄傲的头颅,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别人也会对你敬而远之,得到别人对等的蔑视。即使自己真有才华,真有才能,但又能做什么呢?
总之一句话,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首先应怎样对待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越有自尊的人,也越懂得尊重别人;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对别人不尊重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是不尊重自己。
难得糊涂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