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
法国密特朗国家图书馆
)第一节 精神胜于武力
笛卡尔主义者
法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具有几何结构:干净、整洁、有序、清爽。这种看法说明了他们是十足的笛卡尔主义者。笛卡尔思维是典型的法国推理方式。笛卡尔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我思故我在”。一个法国学者说:“笛卡尔肯定了自然法的理性特点。自然万物都可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如果有什么神秘不可解释的现象,那么一定是因为我们的无知。它们本身不存在什么本体。”另一位法国学者也曾感慨:“笛卡尔是将法国带向形而上学的智慧之父。笛卡尔式的将军即使不完全了解敌军的实力,他也会制定出最完美的作战计划,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最优雅的失败。”法国桥梁道路部曾有一位笛卡尔式的工程师,为德龙省的一个小镇设计一座桥梁,他虽然从未去过那个小镇,但是根据这个小镇的地图,他就完成了设计。后来,当他得知自己设计的桥遭遇了一场洪水被冲垮了,他只是说了一句:那不可能!
如果是法国人,问题就复杂了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扇门,平时总是关着的,有一天却敞开了,如果美国人碰到这种情况,或许就会直接从这扇门走过去了;但如果是法国人,那么问题就复杂了,他们一定要想想到底是谁把这扇门打开了,或者说,打开了没关上,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才满腹狐疑地走过去。
这不合逻辑啊
《经济学人》讲过一个英国式的幽默,英格兰银行行长给会议致词,开篇便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经济学家,即那些会数数的和那些不会数数的。”英国人哄堂大笑,而法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第三种呢?这不合逻辑啊!
“主义”诞生最多的国家
中国著名学者秋风曾说:法国是一个诞生最多的主义的国度,红、白、蓝,自由、民主、平等,知识分子、1968年、绝对民主、民粹主义、精英政治、存在哲学、荒诞派……智者千虑,足以导致在哲学意义上的产生狂躁的焦虑症。法国人从启蒙运动到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派,全都蜷缩在民族的道德感面前困顿不已。而“疯狂的理性”的思索结果,就是证明大多数人将会被历史所淘汰。在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眼里看来,“人民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是能看清幸福。”这些“人民”是会被欺骗的,“人民”直接等同于“群氓”。茨威格是有反思能力的作家,他在《异端的权利》中直接批评的就是这种群氓:大家都高呼自由,一旦获得自由,他们发现,原来比起自由,自己更需要的是一个绝对权威,更愿意的是被领导。引导“自由”的卢梭公然说:“公民不自由,就强迫他们自由。”全法国人民为这种精英的道德狂欢不已。
强迫你自由
强迫法国人“享受自由”的结果是,法国人用了一百年还没有清理掉卢梭的遗嗣。罗素直接就说:“希特勒是卢梭的直接结果,丘吉尔是孟德斯鸠的直接结果。”别说别人,我们的五四、文革,何尝不是卢梭精神各自向善、向恶不同向度的极性膨胀的后果?研究法国大革命和法国思想史的学者朱学勤早在10年前,就在《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中说道:“我哪里是在批判卢梭?我是在我的同代人的心里剥离出一个卢梭。”
雷蒙·阿隆眼里的法国知识人
雷蒙·阿隆在法国浪漫激越的知识分子行列中,是一位难得的头脑清醒、眼光锐利而思想稳健的学者。当法国50年代的知识界在为“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而闹得天翻地覆的情境下,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种种卓异识见。就思想倾向和道德识见而论,阿隆与他那位有贵族头衔的先辈同胞托克维尔极为相像。托克维尔在其研究法国大革命的那部传世名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大革命以过分平等主义的理想而牺牲了那些志士仁人自己所崇奉的自由:法国革命取得了平等的法律,取得了一律化和一体化,但付出了日益集权化的代价。它并未能实现自由。阿隆则说,承大革命之惠,法国在其余欧洲国家之前达到了纸面上的社会平等;然而君主制的崩溃和特权等级被剥夺一切政治作用,却开启了一个漫长的法兰西政府不稳定的时期,它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阿隆归纳英法知识分子不同的价值取向时说:“英国知识分子的艺术是把那些常常是意识形态性的冲突转化为技术性的问题;美国知识分子的艺术是将那些与手段而不是目的有关的争端转化为道德冲突;而法国知识分子的艺术则是,出于一种为全人类而设想的狂妄愿望,总是忽视并常常是恶化本民族的实际问题。”
精神胜于武力
拿破仑曾说:“精神胜于武力。统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智力上的素质:洞察力、远见、计算、果断、口才、对人性的了解。不过这些也都是使人们在文职中辉煌的素质。要是只要凭臂力和勇敢就能当统帅,任何英勇的士兵都可以统帅三军了。如今,武力屈从于道义,佩刀的人拜倒在有才能、有学识的人脚下。”
拿破仑
)第二节 哲学咖啡馆
阿斯特里克斯
阿斯特里克斯是著名法国喜剧系列丛书里奥贝利克斯的贴身伙伴,深受欧洲儿童及成人的喜爱。他和他的伙伴们是法国人反抗与叛逆精神的象征。为了拯救被罗马占领的高卢--后来发展为法国--而斗争的阿斯特里克斯,象征着善于用智,而不是简单依靠武力的聪明人。法国人说:“阿斯特里克斯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
说法语也要数学好
说法语数字的一般规则是:70说成60+10,71是60+11……以此类推79就是60+10+9。那么,80该怎么说?如果以为是60+20那可就太没有想像力了,法国人不光会加法,还会乘法,所以80就是4×20。到了说99,那就要用得上三则运算了:4×20+10+9。不知道有多少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就是在念到了99的时候决定放弃法语学习的。
评论齐达内最近的一个感悟
在法国曾经有一幅关于法国中学生哲学考试的漫画,画面上老师正在念考题:“评论齐达内最近的一个感悟:即使是一无所知也可以努力向上”。
哲学咖啡馆
满腹哲学经纶、出口成章的法国人,如果平日里没有地方发挥也着实难受。所以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小时),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十多家,在法国全国有数百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动方式上又大致相仿。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你认识自己吗?”“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寂静是否是灵魂的音乐?”等等。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幽上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跑堂倌,“伙计,拿纸笔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思想火车
法国是个浪漫的地方,又是个充满哲学色彩的国度。这里不仅有著名的“哲学咖啡馆”,如今又开通了“思想火车”。在“思想火车”上,旅行者们谈论着有关思想的话题,让枯燥的旅行变得妙趣横生。该车途经巴黎、普罗旺斯、戛纳、马赛等12个城市,时速达290公里/小时,单程票价却只要19欧元。在这列火车上,乘客们或讨论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思想,或讨论足球,或讨论明年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除了这些看似有些深奥的话题,乘客们还可以单纯地聊天,或请教对方如何织毛衣,或教人如何打响指,或猜题。这种特别的火车一经推出,马上受到法国民众的追捧,开通没多久,该列车就搭载到第100万位乘客。
登上这趟火车的方法很简单。乘车者只需在两个姊妹网站上订票就可以乘坐。在“思想火车”的网站上,订票者通过回答一些问题,诸如“我最被欣赏的品质是什么”、“我的工作是什么”、“我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等,让别人了解自己。乘客只要花1.5欧元,就可浏览其他乘客的兴趣爱好和关注话题,以便选择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坐在相邻的座位。那些不想讨论的乘客也不会受打扰,网站设立了一个“安静区”,方便那些想在火车上看书或欣赏田园风光的乘客们订票。
不过,在“思想火车”上,有一种行为不允许,就是谈情说爱。按照法国国家铁路局的说法就是,“思想火车”不欢迎那些心灵孤独的人或好色之徒,因为“思想火车”不是恋爱场所,成年乘客们可以私下里做任何事情,但是别指望在这里寻找感官和性欲刺激。
哲学公厕
与哲学咖啡馆和思想火车相比,法国的“哲学公厕”更是妙趣横生:镜子上写着智力测验题;通向隔壁厕间的窗户上画着一个假的小图书馆,以示哲学爱好者上厕所都要思考问题。
哲学课的地位
在法国,哲学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但无论选择哪一科,哲学都是必修课。文科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理科的学生也分别要上4个小时和3个小时的哲学课。
)第三节 一个巴掌会弄出什么声音来
高考作文题
法国高中毕业生的“高考”--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考试是哲学作文。说是哲学,其实也涉及美学、社会学,很像中国高考的命题作文,考生要在四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来。有位中国学者将某次法国高考作文题翻译了一下。
文学、经济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可以分别在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文学类考生选择题:
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2.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3. 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伦理学》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科学类考生选择题:
1.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3.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
1. 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2.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3. 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一个巴掌会弄出什么声音来
每年高考之前,法国书店里各类哲学参考书、哲学概念记忆卡片相当热销。近年来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不少面对高中毕业生的网站,用多媒体和动态的方式辅导哲学,更受考生青睐。有一个自命为“我爱哲学”的网站,出了这样一个模拟考题:“一个巴掌会弄出什么声音来?”按该网站的指导:考生见了这样的题目,千万别慌,更不能凭直觉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先不妨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老实承认“我知道我不知道”,然后把问题中的几个看似简单的关键词如“一个”、“巴掌”、“声音”等逐一分析一遍,从中发现玄机,再引经据典,从容地展开论述。最后下结论时一般要有意闪烁其辞,切忌把话说死:一个巴掌虽然拍不响,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此时无声胜有声”,自会有其深刻的内涵。当答案写满了三张纸,判卷的人都想不起来原来的问题是什么的时候,这题就算答完了。
巴尔扎克的名言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人均读书11本
法国人爱读书也非常有名。据法国民意调查机构的统计,法国人2004年人均读书11本,其中2/3的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足见法国的读书热情。
辜鸿铭的评价
清末大学者辜鸿铭认为,中法文化里有一种细腻与灵敏的特质,使彼此之间有一种内生的好感。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他是这样说的,“法国既有宽度,又有深度,还有细腻。”
部长的提问
在加拿大驻法使馆有一场讨论会,会上加拿大的部长发表了一则关于“人类安全”的国际条约的建议。听众中的加拿大人所问的问题都是这种条约如何实施之类的问题。但是法国的一位部长却站起来问,加拿大部长的发言所展现出的思想是一种“分析框架”还是一种“新概念”。举座加拿大人都很是茫然,加拿大部长更是不知如何回答,但在场的法国人却无任何不适应的反应。
)第四节 人人都学富五车
为写书擅离职守的总统
在法国,人们对政治家的说话和写作都有所期待。如果人们看到法国总统去参加国际会议的途中在读诗歌,没人会指责他装腔作势、浪费时间或挥霍纳税人的钱。出版过一本书的政治家格外受到尊重,尽管政治家在位期间出书并不少见。1976年,法国总统德斯坦甚至在执政期间擅离职守15天去完成他的书--《法国的民主》,却并未受到任何指责。
知识分子的地位
在一个思想受到如此重视的国度,知识分子受到尊重就不足为奇了。法国人对知识分子的重视超过所有行业。在法国,知识分子被定义为“从事一项事业”。他们是一群通过亲自参与政治或支持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甚至创造一个问题来推动一项事业的人。法国诗人拉马丁是法国首批引人注目的知识分子。他创造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但他也是个政治家,因成为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执政委员会五个成员之一而获得骂名。雨果也曾当过众议员,托克维尔任过众议员和外交部长,而作家马尔罗成了戴高乐政府的文化部长。
这两个人摧毁了法国
传说,路易十六被囚禁以后,读到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说:“这两个人摧毁了法国。”
人人都学富五车
法国人在谈判时不会只顾谈问题,否则会被嘲笑为是个枯燥乏味之人。除非在最后做决定时可以一本正经,在其他的时间里,多谈一些关于社会新闻或文化等方面话题往往受大家欢迎。当然这也与法国人的素质有关。有人感慨道:“不知道是听来的还是看书积累的知识,就是杂货店或肉店的女老板,也会时而滔滔不绝地谈论艺术,一下子又会把话题扯到政治上去,好像人人都学富五车,真叫人感到惊讶!”
法语的三大要素
在法国,学校教育的头十年时间主要就是用于对学生进行法语语法的教学。老师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法语的三大要素就是‘明白、明确、明晰’。”学生们的主要功课就是学习写作,力求使自己的文笔流畅、表达清晰。
理想的法国式谈话
一位法国人曾经这样评价他们自己:“理想的法国式谈话应该像一张完美的蜘蛛网:精致、敏感、优雅、充满智慧、比例和谐,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法国人在制造谈话的同时,以制造谈话的方式,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关系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