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
1292200000009

第9章 发展的转型(下)(3)

又比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要出现暂时性的失业率骤升现象。随着旧产业的关停,在这些产业中就业的劳动者当然就会失去工作。他们就需要重新寻找工作。但劳动者转岗有一个再培训的过程,就算过去在建筑工地扛大包的农民工改成去做同样属于相对简单劳动的保安,也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做保安的基本技能与要求,这一过程导致摩擦性失业;但更重要的是,随着产业的提升,不论是相对高端的制造业还是日益兴盛的现代服务业,都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可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始终会有大量的低端劳动者不可能适应新发展方式的要求,这一状况导致结构性失业。纵观世界一些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确实在这一过程中要有一代劳动者做出牺牲,可能终其一生找不到工作。当然,这一情形肯定是暂时性的,但问题是再暂时性的,对于当下的社会管理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失业率上升问题,他必须承担因失业率上升而导致的社会抱怨乃至社会不稳定的后果,必须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上额外多下功夫以化解压力。

还比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将会处于一种休眠性运行状态。经济增长的低速,失业群体的存在,这两个因素的交织,整个社会将不得不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直至转轨完成。在这期间,很多建设将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甚至社会消费也将萎缩于仅仅满足生存的最底线。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将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并不完全清楚。毕竟中国社会30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我们的国民心态、管理者心态,国民行为模式、管理者行为模式,乃至社会管理和运行体制都是在这样一种高增长的氛围中积淀形成。一旦进入一种休眠性运行状态,我们无论是心态、行为还是制度安排都将严重准备不足。这样的可能图景怎能让我们的管理者不望而却步。

但是,我们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代价,并不是打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为刚刚激发起的热情浇冷水,而是要让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能建立在清醒的认知与理性的决策基础上,让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动不要虎头蛇尾,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代价完全没有认识,在实践中肯定会张皇失措,以至于半途而废。但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代价的存在,也不会让代价消失。科学的应对、未雨绸缪的准备是可以减缓一些代价的冲击,但不可能完全消除。

既然不能回避,我们就要坦然去面对代价,勇敢去面对代价。该断臂就断臂,该休眠就休眠,过热的刺激经济的政策该退出就退出。毕竟苦口良药才能治病,我们总不能含着蜜糖去治病吧。

那么,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这一服苦口良药呢?这一问题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来回答,而不仅仅是经济管理者。

五、有民生之惠便无危机之忧

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保增长一度成为了中国社会必须完成的指令性任务,但在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同志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保民生上,还有更多的同志从理论上呼吁所有发展都要围绕民生展开,社会群众更是从感情上对民生建设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与期待。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体现发展目的还是破解发展难题乃至走出经济困境,关注民生都是关键、是核心、是根本。

首先,关注民生是体现发展目的,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试金石。

我们承认,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就没有相应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就业的解决,民生的保障就无从谈起;没有相对的社会稳定,就没有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与前提条件。但再重要、再不可少,这些都只是为了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与民生水平的切实提升这一目的服务的工具,是属于手段层面的内容。

人类社会不论干什么事情,目的与手段都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过来。发展当然是如此。如果处理不好这一关系,就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有GDP的不断攀升而没有民生的改善与提升。这种状况在过去一些地方的一些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前车之鉴乃至令人痛惜的教训。而这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之所以产生,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发展的异化,增长本身成为了目的,稳定本身成为了目的,结果我们很多同志为增长而增长,为稳定而稳定,干了不少活,费了不少劲,不仅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甚至还种下了苦果,留下了隐患。所以,在今后的工作部署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我们的增长是为了保障民生的增长,我们的稳定是为了更好民生的稳定。

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治本之策。

在目前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保增长、保稳定的紧迫性与必不可少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中国30多年来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在9.8%以上,近些年来更是屡屡突破10%甚至12%,这么高速的经济增长突然戛然而止,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层面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产生巨大冲击。我们承受不了这样的冲击,也不愿承受这样的冲击。因而通过有效行为保增长,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必须的选择;另一方面,在经济繁荣期,各种社会问题容易被顺水推舟在不经意间解决而使得社会能相对稳定,一旦经济滑坡,各种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在不能得到比较妥当解决的情况下,社会不稳定现象就会出现,产生一系列威胁。为了消除可能的隐患,未雨绸缪保稳定同样不容忽视。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虽然可以称之为是必不可少的权宜之计。因为,在整个世界经济大气候不景气的背景下,在我们宏观调控成效尚未真正巩固的环境下,在产能过剩和结构低下问题没有真正改观的情况下,保增长并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如果把握不好度,甚至容易引发经济更剧烈的下滑;同样,在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消除不稳定深层原因的情况下,保稳定也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过于刚性的行为,简单捂盖子的思维会招致更大的不稳定。

而只有通过保民生,扩大内需,让群众有工作可挣钱,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才会消除现有的产能过剩,才可能使得经济运行中生产与消费这一最基础的过程呈良性循环。更进一步看,当需要工作的人有岗位可做,当需要消费的人有能力可消费,当群众心平气顺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不会低,社会也肯定不会不稳定。更何况,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民生领域的建设本身就是很好的实现经济增长的优质项目。

再次,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的沃土、力量的源泉。

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力量。但信心何来,力量何在。老去喊要有信心是不行的,信心不是喊出来的;鸵鸟策略,回避困难、装作看不见困难,也装不来真实的信心。力量亦是如此。单靠政府赤膊上阵不是没有作为,但能有多大作为需要谨慎乐观。毕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要依靠更加广泛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深远一些,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力量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那么如何能让群众有信心,如何能把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这又依赖于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当我们通过政策的安排、利益的调整、措施的完善,改革的深化,把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都做好,做到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群众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没有信心吗?能对我们的社会没有信心吗?同样,他们能不支持、拥护我们政府为做到这一切所采取的政策与所付出的努力吗?他们能不信心百倍、全力以赴、心甘情愿投身保增长、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吗?

所以,为了中国经济能先于世界经济实现复兴,为了中国社会能有又好又快的发展,让我们带着使命去关注民生、带着理性去关注民生、带着感情去关注民生。

结论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精益求精,理当心甘情愿。因为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它让中国社会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第二句话,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政治要求,必须旗帜鲜明。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来说,这一条是大是大非的立场判断。

第三句话,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自我革命,要能言行一致。科学发展观意味着对过去既有利益格局的改变。中国共产党人理当有这样的自觉,必须有这样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