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的花圈上飘动着上千挽联,如海的匾额、条幅、诗词祭文汇成愤怒的呐喊,唤出纷飞的泪雨。读者如海似山,诵者声泪俱下,抄者废寝忘食。古今中外未曾有过这样的场面,一首首诗篇像一把把利剑,嬉怒笑骂皆成文章,直刺向“四人帮”。许多优秀的诗篇和散文在短短几日之内诞生,这些佚名作者的创作反映出文学艺术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将会创造出何等的奇迹
丙辰清明节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上的参加者人数达到了最高峰,将近200多万人。
一位亲身经历、参与了丙辰清明节这一天活动的女青年记述了她4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所见的景象:
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在花山人海之中。碑座的最高层,四周环绕着花圈和横幅。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红色大字下面,安放着周总理的巨幅画像,画像下面是引人注目的“民族英魂”四个大字,再下面是一条黑底白色的巨大横幅:“我们日日夜夜想念敬爱的周总理!”
纪念碑四周的松墙和铁链上,系满了朵朵小白花,像是厚厚的一层积雪。
在正阳门和纪念碑的松树林里,挂起了一长排用大字报那样大小的纸书写的诗文,纪念碑和天安门之间的人海中,则是几道用花圈搭成的彩门,彩门上面都有巨大的横幅,其中就有20公尺长的布料制作的已为人们熟知的横幅:“若有妖魔兴风浪,人民奋起灭豺狼。”用红花扎成的“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这十几个镶嵌在铺满黄花的方板中的大字,悬挂在十几根高大的彩旗旗杆上,第一根旗杆还挂着一面用红花扎成的旗帜。
由彩旗往北,每隔几米就是一长排花圈,一直摆到天安门前高大的旗杆下面。在海洋一般的花圈中,有曙光电机厂敬献的30多个花圈,有北京重型电机厂敬献的引人注目的高达七米,重约千斤,全由金属制成的铁花圈。
旗杆的基石上,摆着北京大学革命教师敬献的一篮鲜花和另一个单位敬献的一瓶塑料花,花瓶放在铺有金色丝绒桌布的金属小桌上。一个盛着巨大的万年青的花篮被放到广场中央,距它不远处有一个用石纹纸做成的墓碑,上面工整地抄录了邓副主席代表党中央在周总理追悼大会上致的悼词。
广场的每一根灯柱上,都挂满了花圈或花篮。其中东西两端灯柱上拴着一束气球,气球下面分别悬挂着“怀念总理”、“革命到底”的挽联,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它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迎风飘扬……
这是哪个艺术大师设计、装饰的么?
不!它是万千革命群众的天才创造。……
从清晨到深夜,天安门广场被几十万人挤得水泄不通(被踩掉一只鞋,竟无法弯下腰来找到它,只好穿着一只鞋回家)。人们在这里有的宣誓默哀,有的教唱歌曲,有的发表演说,有的展示血书,有的拍摄照片;在这里,多少人热泪滚滚,多少人泣不成声……除了少数负有“特殊使命”的家伙以外,有谁不是满腔悲愤,热血沸腾?
第二外国语学院“童怀周”在《革命诗抄》中为搜集、编辑、出版天安门诗、文作出了巨大贡献。《革命诗抄》中搜集到一些优秀散文。
敬爱的周总理,您曾经说过“虽然我没有儿女,但是全中国的少年儿童都是我的孩子。”是的,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新中国的年轻人,都是您的儿女。我们向您庄严宣誓:……
--《献上我们的心》
呜呼,悲哉!栋梁之折,砥柱之毁,悲于原野,哭向逝川。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清明诔文》
一些小品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如《给〈文汇报〉开的诊断书》(署名赤脚医生):“读贵报三月十五日奇闻,真为你的身体担心,让我为你检查一下吧:哦,原来发了高烧;发烧引起神经错乱……”当这篇短文被诵读时,在人群中爆发出笑声、喝彩声。
《怀念周总理》一文写得感人至深,扣人心弦,令人振奋,催人泪下。清明节,一位青年工人手执半导体喇叭朗诵时,四周拥满了人群:
“……人民在想,在哭,在想着您,更重要的是,人民已经挺身捍卫您了,不,是捍卫人民自己的利益,您和人民本身就是一体。”
这篇短文如此感人肺腑,朗诵人声音呜咽了,听众许多人在哭泣,热泪滚滚。当青年人朗读到“敬爱的周总理,虽然我们知道道路的艰巨漫长,但今天,在纪念碑前,是您的精神火花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光明……亿万人民冲破重重阻力,为您举行了中国历史上全民族的葬礼”时,人群中有人嚎啕大哭起来了。人们向传来的哭声望去,见是一位警察在放声痛哭,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由此可见,这篇散文具有何等感人的力量。
还有大量感人的挽联,这些挽联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山河与您同在
人民和您共存
一朵白花一颗心
八亿人民八亿碑
灰撒江河,不尽波涛,涓滴都是人民泪
志华日月,无际光焰,浩气长贯神州天
在四五清明,人民群众创作最多的最为感人的当然还是诗歌。它们诞生在与江青集团英勇斗争的狂风暴雨之中,当清查“反动诗词”时,无数人冒着危险将这些诗词珍藏在地下、花盆里、线团和蜡烛中、炉壁、荒山野岭……更大量的青年人为写诗、朗读诗而被捕入狱。这些诗篇是用血、泪、生命谱写成的。
在天安门革命诗抄中有大量优秀的怀念周总理的长诗。它们大多在百行以上,比较突出的有署名:冶金厂写作的《献给周总理的歌》;以及署名:10名工农兵学员写作的《请收下--献在纪念碑下》。
这两首长诗情感深挚,有如奔涌的江河,一泻万里。崇敬中不乏亲情骨肉之感,创痛之中渗透着温馨的情爱。它的战斗精神表现在一种充分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收下吧,
请收下接班人深情的鲜花。
手捧她,
我们仿佛看见您,
敬爱的周总理啊,
目光炯炯,
右手端在怀间,
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下。
……
到那天
我们将用震天的万门礼炮
将您隆重地唤醒,
把您请进壮丽的共产主义大厦,
请您在检阅台上给我们讲话,
再献上这样一束
--共产主义的鲜花!
--《请收下--献在纪念碑下》
在天安门诗歌中,不少带有民间气息,它继承了中国民歌淳朴、自然的传统。
花下诗
花儿虽少自家栽,
清明时节含泪来。
一束鲜花全家心,
总理在人民心中活万代。
--一家老小(注:这是一束鲜花下面的诗。)
大量民谣式的句子,融口语入诗,妙然天成;“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谁言献花是旧俗,明朝她死定无花”,“北大不大中国大,清华不清八亿清”,“三人十只眼”……
由于文化上的禁锢、钳制,讽刺诗多年来一直是缺门的状况在这次有了根本改变。讽刺诗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纷纷传抄。如《向总理请示》、《儿歌》、《斥“秃子”》、《读三月十五日〈文汇报〉有感》等。
向总理请示:
黄浦江上有座桥,
江桥腐朽已动摇。
江桥摇,
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
是拆还是烧?
--普通劳动者 丙辰清明
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还从没有如此宏大的群众诗歌写作,在不长的几日之间像凿开了油井一般喷涌出如此众多的诗篇。1976年清明节在天安门广场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在写诗、朗诵诗、抄诗。人人在诗的激流中感动、流泪、疾呼呐喊,深沉思索。谁能说清在丙辰清明有多少人写诗?写出了多少诗篇?
1977年“童怀周”(北京第二外国话学院汉语教研室)组织正式出版的《革命诗抄》中共收有天安门诗词794首。旧体诗数量可观,有七言275首,词183首,合计458首,超出诗词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其中还未算入四、五、六言诗,如果计算在内共计555首,占总数的绝大部分。童怀周所编选出的诗句总计约8000多行。这当然仅是丙辰清明诗歌的一部分。
愤怒出诗人。天安门诗词激荡着真诚而炽热的战斗豪情。
天安门诗歌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并确实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向前。在广场上,个人情感与民族的情感融为一体。诗歌与革命,文艺与政治,从未结合得如此紧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旷古未有的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将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在这一诗歌运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扬光大。
4月4日深夜11点,在广场念诗、抄诗的许多群众被围捕,大量花圈、悼诗被破坏。广场上华灯齐放,成排的卡车驶来,工人民兵、警察、军人往车上装花圈。小花圈一下就扔上汽车,大花圈推到在地,几个人上去乱踩一气,踏烂了之后扔上汽车。挂在华灯上的花圈、花环被用大竹竿打落,人民群众用心血制作的花圈被打碎在地,在雨水中成了一堆污泥。
纪念碑四周堆积着如山的花圈,一时搬运不完,于是把西德进口的能升降的云梯救火车也开来了。有的消防队员站在升降台上解下系在高处的标语、挽联。有些消防队员爬到纪念碑座基上,把花圈和周总理遗像扔下去。下边的人则用竹竿往下钩。许多逃出广场的群众和下中班的工人们远远眺望这些行动。
一个小姑娘从书包里取出望远镜,清楚看到总理的遗像被那些人在脚下踩烂,镜框被打碎,花圈踏翻。那些人有说有笑,广场寒气森森,一片肃杀气象。
5日清晨5点,花圈被洗劫一空。愤怒的群众喊出“还我花圈,还我战友”的口号,出于义愤,烧了“四人帮”镇压群众的民兵指挥部小楼和停放在楼前的汽车。傍晚,广场被包围,许多群众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