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学习杨善洲忠诚党的事业
(一) 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
斗转星移,新老交替,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退下来的一天。退下来以后,该怎么办?是从此以后就无所作为、安享晚年,还是继续奋斗、发挥余热,恐怕这是每名党员干部都要面临的抉择。虽然工作岗位、领导职务是一时的,都有“到龄退休”的时候,而党员身份却是可以永不退休的。不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已经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始终都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可以从事一辈子的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干部,是要有点精神的,不论在岗还是离岗都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本色,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到底该如何选择,杨善洲用实际行动做出最有力的回答,那就是:干部退休了,共产党员身份不能退休,共产党员本色不能退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像杨善洲一样,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 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
觉悟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对于每一个共产党人来说,觉悟就是党员理想信念、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是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有没有思想觉悟,是共产党员是否真正在思想上入了党的最重要衡量标准。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在这方面,杨善洲同志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行为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堪称广大党员干部最好的榜样。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明辨是非
党员干部要始终如一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思想上,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明辨是非,有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因为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共产党员不是生活在“无菌”真空中,实际上每天都在经受着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各种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每天都在承受着社会变革、利益调整带来的思想震撼和冲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人们一时的思想迷惑,造谣惑众,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来搞乱人们的思想,以达到他们的目的,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所以作为党员,一定要坚决相信党,相信组织,加强学习,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真正做到有悖于党的精神的坚决不做,不利于党的形象的话坚决不说,有损党的事业的事坚决不参与,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不在各种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和不良风气面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努力立稳人生的坐标。
传承民族美德,知荣辱
荣辱观是一个人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一个人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去发展?这些问题,既是问题,也是一个人荣辱观的观点,更是一个人道德体系、人生坐标的立足点。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去奋斗,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去践行使命,是胸怀远大的人,是生命重如泰山的人。党的利益与党员的利益、党的荣辱与党员的荣辱,从来都是紧密相关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党的兴衰,每一个党员都有责任。我们今天一再强调党是“光荣、伟大、正确的”,并大力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就是要让全体党员都明白,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光荣、神圣的,共产党员应当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时时处处提醒自己要维护党的形象,在有人污蔑、诋毁和损害我们党的形象的时候,党员应当感到痛心和愤慨,能够挺身而出、出面制止。我们比喻“党是母亲”,就是希望广大党员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我们的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如果党员都能够认识到我们与党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都能自觉为党做贡献,我们党就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就会无往而不胜。
克己奉公,讲奉献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奉献,是人性中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共产党员道德品质中最本质的特征。党员不同于群众,应当奉献不为索取。陈云同志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说:“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革命的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革命的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来处理一切个人问题”。正像有的优秀党员说的那样,“我不奉献,你不奉献,谁来奉献?我要索取,你要索取,向谁索取”。当前,我们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了。作为党员,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少了,面对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的考验多了。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我们有的党员做得很好,他们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必要时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把“索取值”选择为最小,把“奉献值”选择为最大,淡泊名利,志在奉献。但也有一些党员,片面强调个人得失,以是否对个人有利作为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不仅不肯吃亏,反而想占国家、集体或他人的便宜,有的还和组织讲条件、谈价钱,与老百姓争夺利益,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完全玷污了党员的称号。我们党从来承认党员有正当的个人利益,但如果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党员应当无条件地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和纪律约束
自觉参加党组织的活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自觉服从党的纪律约束,这是党员有没有觉悟的实际体现。作为党员,连党的活动都不愿参加,连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都不愿遵守,怎么能说这样的党员有觉悟呢?在苏共建党初期,列宁曾经同马尔托夫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斗争。马尔托夫主张,只要承认党纲党章,就可以做党员,不必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列宁坚决反对这种主张,认为党员不仅要承认党纲党章,而且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他尖锐地指出,按照马尔托夫的说法去做,只能模糊党和阶级的界限,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使党变成一个涣散的俱乐部。经过多次反复的斗争,列宁的建党原则主张获得了胜利,从而保证了共产党真正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保证了共产党的思想统一和组织统一。事实充分证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过去战争年代是这样,现在和平年代仍然必须坚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坚强纪律和组织优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抛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共产党员必须严格执行党章规定,遵守党内生活准则,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真正做到违反党纪的话不说,违反党纪的事不做。也只有不断接受组织的教育、提醒和帮助,才能使党员个人更好地提高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或少犯不应有的错误。
(二) 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
党群干群关系问题,是决定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失去政权甚至走向衰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执政党,不论执政时间多长,不论拥有多少党员,不论看起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一旦脱离了群众、失去了民心,就失去了执政乃至生存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杨善洲同志一辈子都在干一件事,便是造福百姓。83年的生命历程见证,他捧着一颗心来,把人们心中的怀疑变成了由衷的敬佩,把百姓贫瘠的家园抹成了红火的日子;他不带半根草去,用忠诚信守了一个本色党员的精神高地,用执着演绎了一个为民干部的朴素传奇。
党的干部一辈子都要恪守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困难、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很多,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但根本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理想信念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标准不能降低。
党的干部,是党的理论的实践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群众往往是通过周围党员干部的行为来看我们党的,干群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因此,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不断对党的干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锻造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干部队伍。在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党员干部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富强,广大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涌现出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王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支干部队伍,把党的理论、纲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作了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把党的主张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才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和保持了亲密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能够战胜许多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
应当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也极易诱发各种脱离群众、侵害群众利益的消极腐败行为。目前,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经得起考验的,但也确有一些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淡漠了,与群众的感情疏远了,追逐名利、贪图享受的思想滋生起来。有的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的疾苦,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的热衷于与所谓“大款”、“大腕”拉关系,疏远了工农基本群众;有的滥用职权,伤害群众的感情,侵占群众的利益;个别的甚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人虽是少数,但影响很坏,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就成为了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郑培民到杨善洲,虽然他们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担任的职务有所不同,但他们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是相同的,当好人民公仆的本色是相同的。学习杨善洲同志,做好一辈子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好公仆,就要像他那样时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心系人民群众,深怀爱民之心。杨善洲经常告诫自己,“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在他二十多年的领导工作中,尽管岗位多次变动,职务越来越高,但他始终是老百姓的“好朋友”、“好兄长”,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群众不变的情结。“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他身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切实增强群众观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当前,尤其要关心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心坎上。
做一个一辈子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好公仆,就要杨善洲那样不畏艰难,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能否保持旺盛的斗志,这是一种考验。当经济发达了,物质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地位变了、职位高了,能否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我们要学习杨善洲同志从不贪图安逸,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带头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境界,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决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搞特殊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党的干部要永远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一路线,是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根本体现。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这条群众路线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 内容 和重点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利益问题 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有了更好的条件。但是,我们进行的改革是一场利益调整,虽然总体上人民群众的生活都会有很大提高,但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改善的幅度有大有小,在一定阶段还会出现一些困难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党的领导人一再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党的领导干部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首先要在思想上改变漠视群众利益、忽视群众困难的错误观念。杨善洲同志在退休前,尽管“贵”为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但在他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把群众当做真正的主人,而自己却是公仆。他能够俯下身去帮人“钉马掌”、“打石”、“栽秧”,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他更像一个操劳的农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农具,走乡串镇,与群众一起劳动,了解最真实的基层情况。但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总把群众的困难看成是“小事”,往往以抓大事为名,忽视解决群众的实际 问题 ;有的甚至错误地将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其结果不仅人民的利益得不到实现和维护,而且党和国家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群众的利益是大是小,反映的是群众利益在干部心目中的位置,是干部对群众感情的一把标尺。要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不断加深对群众的感情,切实增强为群众谋利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全力去办,也要动感情去办;凡是对群众有利、有益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事,即使再琐碎,也要不厌其烦地去做好;凡是有损于群众利益、客观上可能引起群众不满的事,就绝不能去做;有些事情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条件不成熟,就要缓一缓,不要急着办。
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就要迎难而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当前,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群众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改革越深入,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工作中,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是难事、急事,解决起来很不容易,有的是因为缺少基本的物质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是还没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需要不断探索 研究 。对此,我们不能回避,不能望而却步,要敢于面对矛盾,勇于克服困难,切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越是困难越要下决心解决,不能使之成为“老大难”。要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为群众谋利益。不仅要谋一时之利,更要谋长远之利;不仅要谋局部之利,更要谋全局之利;不仅要关注锦上添花,更要重视雪中送炭,努力使群众在改革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 用“一辈子”回答入党为什么
当今,在市场经济的深刻背景下,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观问题已日益突出出来。在“入党为什么” 这个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上,杨善洲同志用一辈子的时间交了一份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生答卷。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干部的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从他感人的事迹中,我们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入党为什么,入党为什么?不管是已经是党员还是即将成为党员的同志,都应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有些人把入党作为就业的敲门砖,有些人把入党作为事业的资本,有些人把入党作为成功的基石……有些人甚至为了出国轻易地丢掉放弃党员身份,有些人根本没有想通为什么入党,就跟风似地与别人争夺名额,或者为了这个机会争得不可开交……如此一来,党员队伍的纯度打了折扣,党风逐渐出了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决不让那些明确入党的人吃亏,更要彻底清除党内的不良风气。入党前要明白为什么要入党,入党后要时刻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入党,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党性不打折,不丢失。红军初创时期,一个刚刚加入红军的青年战士问胡耀邦:“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胡耀邦想了想,郑重地回答:“让我看,参加共产党有九十九条都是‘坏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可能被杀头,还会坐牢;危险的工作要抢着去干;如果军装不够,要让给别人穿;饭少人多,要让群众先吃,自己饿肚子……要说好处,我看只有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才会拥护你。”党的好干部杨善洲用自己的“一辈子”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在服务祖国、造福民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活着总要做事,做事总有目的。有的人做事是为了养家糊口,有的人做事是出于某种兴趣和爱好。而加入共产党的人,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是为了忠诚于党的事业,服务祖国,造福民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共产党员这一称号的先进性、光荣性和神圣性之所在,也是“入党为什么”的核心所在。抓住这个核心,时刻自省、自重、自警,就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必然会全身心地去爱我们伟大的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该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自己也是幸福的。如果选择了最能为人民谋利益的职业,为大家献身,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从早年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党诞生的实际情况和90年来党发展的实际历程来看,共产党决不是一个只为自己个人或小团体谋利益的宗派组织,它承担着拯救民族危亡、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它的宗旨就是为人民谋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许实际生活与理论和理想有一定距离,但是这个距离并不能淹没共产党初创时的美好愿望,而且从大的时间段来说,从总体大局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在努力兑现它的诺言的。即“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独领社会其他政治团体之风骚在众多力量角逐争雄之中能够由小到大,成为人民群众拥护爱戴的政党,乃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究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到了首位,始终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决策的第一出发点,其路线、方针、政策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因而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自觉地接受和拥护。为人民服务,是有理想者的理想,是有为者的作为。人生的价值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为人民服务中升华;个人因为人民服务而高尚,社会因为人民服务而温暖。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抛头颅、洒热血,演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正是共产党人的壮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回报和支持,形成了共产党人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到处受到人民群众箪食壶浆于路上的欢迎,新娘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子去参军的场面,随处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共产党人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是争取到了人民群众拥护的胜利,是得到人民群众爱戴的胜利,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胜利。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离骚》中,以“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来表明自己追求真理的态度: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自古以来,追求真理的道路都是充满坎坷的。作为共产党人,既然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就应该端正态度,正视困难,为了信仰奋斗终生。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天起,每名党员就要牢记:共产党员不是荣誉称号,加入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将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要以服务人民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而努力奋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不是靠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实现社会进步的。在对信仰的追求过程中,每个党员的个人价值也会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这样才是精彩的人生。
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都应在杨善洲精神的鼓舞下,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踏实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为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能够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幸福
关于什么是幸福,很多人都在期待一个深奥的答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幸福就是“爱与劳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幸福感最主要的来源不是对工资收入的满足,而是来源于对国家、对组织、对人民奉献的满足感,是来源自己对自己的满意和尊重。诚如杨善洲同志说过的:能为人民做点事就是我的幸福。因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我们的自尊心是建立在实现客观可行的目标的成就感之上,建立在被社会、被别人、被自己尊重与认可的良好感觉之上的,这种“自讨苦吃”的幸福感就能源源不断。
杨善洲同志权位不可谓不高,可他始终把人生价值追求放在首位,始终把创造奉献作为幸福源泉,始终坚持朴素的生活本色。面对他,我们每名干部都应该扪心自问,不要总是斤斤计较,不要总是“横向比完纵向比”,和同事比位子,和企业老板比金钱,比来比去扁自己,怎么比都觉着自己“付出多、得到少”,怎么都觉得自己应该在政治上“再进一步”,在金钱上和老板再“看齐一步”,内心的欲望迷住了自己幸福的端口,尽管自己衣食无忧、尽管自己事业有成,但还是体会不到幸福。法国思想家卢梭对幸福有一段很感性、很具人性化的论述:“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也就是说,幸福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与人的生活意义紧密相联。在杨善洲同志为人民服务的“自讨苦吃”的一生当中,我们应当羡慕他,因为他的一生都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都应该追求这么一种幸福,一种奉献的幸福,一种自我满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