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群众工作力
1297300000011

第11章 自觉贯彻群众路线(4)

首先,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当前,我国的利益表达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在畅通社情民意、协调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上下联动、纵横呼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要学会利用新信息手段联系群众,如现代网络、电信、报纸等传播媒介,使这些大众传媒成为沟通政党和群众的桥梁。

其次,协调好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所谓利益明晰化,就是要认清楚现阶段中国社会有哪些利益差别、矛盾,辨别各种利益差别、矛盾质的规定性及其量的区别,使不透明、混沌模糊的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利益关系变得明白、透明和清晰。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益明晰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利益协调、正确处理利益矛盾的首要环节和基本前提。

最后,通过实现发展来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来对各种利益进行整合。发展是解决前进中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促进利益关系协调的根本途径。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具体利益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解决。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把经济搞上去,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整顿分配秩序,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才能协调好利益关系,大量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化解,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利益需要。

2.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坚持党的宗旨,加强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要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强化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意识。通过思想教育,解决在新时期党代表谁和为了谁的问题,解决党执政依靠谁的问题,解决党员干部对谁负责的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公仆关系,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使所有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唤起全党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事事想着群众、处处为着群众,最终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实现群众的利益,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仅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标准。可以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事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党的先进性是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前提,也为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基础。党只有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更好地洞察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群众的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在实践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

党执政以后,基层组织面临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发展的压力在增加。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密切党与群众联系,形成强大凝聚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战略阵地,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很大程度上在群众心目中直接代表着党的形象,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执行起着关键作用。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凝聚群众力量,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先锋队作用、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推动因素。其次,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这些组织联系特定群众的优势。再次,要积极扶持和发展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4.加强贯彻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

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贯彻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可以体现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和保证。当前,要重点搞好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制度体系设计、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设计以及社会分配和保障制度体系的设计。第二个层次是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在干部管理制度的设计中,突出强调贯彻群众路线的相关制度,其着眼点要放在增强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上。第三个层次是推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制度建设。对于中央已经出台的有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原则要求和规定,需要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予以细化,形成规范的利于操作的具体制度,包括权力制约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扶贫帮困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等,用科学的机制来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到“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贯彻到党和国家的一切事务中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加大反腐力度,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通过制度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发展党内民主,调动民众反腐的积极性,用反腐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来保障群众路线的真正贯彻落实。

6.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群众又有自发性和落后性的一面,在实践中群众需要被唤醒和被教育。首先,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形势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次,要教育群众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使群众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以及国家利益、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向他们讲清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又好又快发展来解决。再次,要加强法制教育,帮助群众学会运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总之,不仅要让群众了解自己的社会权利,还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起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才能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发挥他们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近年来党的群众工作新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已实行的听证会、民主测评、公推公选等形式就是很好的探索,还要继续拓展和深化。一要坚持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既要深入基层,同群众面对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善于利用现代媒体宣传导向,增强教育和宣传的效果。二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拓展做群众工作的途径。党是群众工作的主体,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的模式开始变化,许多管理的内容将由社会承担。因此,要善于通过一些中介组织、社团组织等开展群众工作。三是由单一内容变为多项内容。走群众路线,不仅仅局限于某些重大决策的内容,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应该体现群众路线的要求。

务实

为民

党的群众路线在普洱的创新与实践

沈培平

孟连事件发生后,普洱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反思,深刻认识到孟连事件的惨痛教训是:执政为民理念出现了偏差,党群关系出现了漏洞,群众路线发生了偏离。一是“屁股坐歪了”。丢掉了群众立场,忘记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屁股坐到了老板一边”,不能公正协调企业与群众的关系。二是“路子走偏了”。丢掉了群众路线,自以为比群众高明,自作主张,包办代替。三是“作风漂浮了”。丢掉了宗旨意识,就像“葫芦掉井里,在上面飘着”,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四是“组织散了”。失去了公信力,“说话不灵,办事不成”,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通过认真反思孟连事件的惨痛教训和总结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积累的经验,普洱市探索创造了“三五”群众工作法,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路子。

(一)探索建立了为民服务五项制度

一是民情责任区制度。全市按行政区划建立103个乡级和1032个村级民情责任区,采取“确定一名民情联络员、发放一张民情联络卡、设立一个民情意见箱、公布一部民情电话、开通一个民情邮箱”的办法,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责任区,架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二是人民勤务员制度。把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包括大学生村官都纳入人民勤务员系列,专门负责一个村,并确定每年驻村驻点一个月到两个月。2009年以来,共下派人民勤务员6512名深入基层解民怨、深入群众访民情、深入实际做工作。

三是民情联席会制度。乡(镇)两个月召开一次,县(区)每季度召开一次,市级半年召开一次,由党委牵头,研究解决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2009年以来,市、县两级召开民情联席会议85次,协调解决重大民情事项561项。

四是民情巡视员制度。定期派出民情巡视组,深入民情责任区,收集、初核、甄别群众反映的情况;检查责任区责任人、人民勤务员履职情况;督促民情事项的处理和民生问题的解决。2009年以来,开展市、县民情工作巡视402批次,形成督查调研报告1200多篇。

五是民情考测评制度。以基层群众为参评主体,对责任人、勤务员履职情况及工作作风进行群众满意度考核测评,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奖惩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满意度低于1/3的,按干管权限问责。

(二)探索建立了化解矛盾五项机制

一是重大事项维稳评估机制。对党委政府拟推出的重大事项,实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评估不合格的措施不出台,评估不合格的项目不开工。2009年以来,我们对全市62个重大项目进行评估,其中9个项目被叫停,12个项目改为分步实施。

二是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各级维稳办定期开会,对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超前预警,限期化解。2009年以来,排查出全市重大社会矛盾纠纷287件,下发维稳预警通知书139份。

三是政法部门督导化解机制。全市334名政法部门负责人挂钩联系182个矛盾纠纷重点乡村,使矛盾得到及时排查化解。目前,排查出的287件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已化解281件。

四是市县领导全员接访机制。市县领导每周轮流接访1次,通过开门接访、现场接访、当场交办、会后督办等措施,解决信访疑难问题。2011年以来,仅市级领导就接待群众来访331批1610人次。

五是乡镇综治维稳协调机制。由乡(镇)维稳办牵头,组织和整合有关力量,集中受理调处社会矛盾。2011年以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79万件,调解成功4.58万件,调解成功率95.6%。

(三)探索总结了处置事件五个到位原则

一是调查研究深入到位。发生群体性事件,党委、政府首先要组织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特别是要掌握群众诉求,正确研判矛盾纠纷性质,把握事件发展的动态和基本趋向,提出内容全面、事实清楚、分析透彻、对策有效的调研报告。如在江城事件处置中,针对事件发生核心区数据不准、情况不清的情况,连夜派人下去调查核实。后弄清此次事件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闹得最凶最厉害的是27户没有租土地的农户,使解决矛盾有了方法和钥匙。

二是合理诉求解决到位。对合理合法诉求,坚决解决到位;对合理不合法的,说明情况,表明态度,正确引导,争取部分解决;对不合理不合法但确有困难者,酌情给予救助。如在原思茅交运集团部分职工聚集上访处置中,我们从不同角度解决了1800个、涉及5800人次的民生问题。

三是思想工作细致到位。处置事件过程中,党委、政府要组织公道正派的干部进村入户、包村包组,做到政策法规宣传到户,感情联系到人,关心关爱到心,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心连心”。对挑头闹事的人,由政法部门约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实施教育转化。如在江城橡胶产业利益纠纷调处工作中,有一个名叫潘峰的群众,在事件中将名字从山峰的“峰”改为疯子的“疯”,要跟共产党对着干,后来经反复做工作,事件以后又把疯子的“疯”改为丰收的“丰”。

四是法律手段改进到位。事前送法律进村入户,教育群众学法知法守法;事中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事后对挑衅法律底线的人坚决依法处理。如在普洱发生的几起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我们仅对带头闹事、暴力抗法的17人进行了依法量刑处理,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是后续工作完善到位。事件有效处置后,坚持工作力度不减,组织力量不弱,工作标准不降,巩固扩大成果,确保群众满意,事件不反弹。如在江城橡胶产业利益纠纷事件处置后,我们对群众反映的道路问题、农田损毁问题、住房问题、贫困问题等逐一加快给予解决,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探索建立和推广运用“三五”群众工作法,使普洱群众工作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有了标准和尺度,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至今,全市没有再发生过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上升到96.4%。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群众最拥护的主心骨,党员干部成为群众最信任的“亲戚”。普洱这个位于祖国大西南以普洱茶闻名天下的曼妙地方,正日益展现出科学发展的美景,散发着社会和谐的芳香。

(节选自《创造》2012年第8期,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