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巴蜀奇人(巴蜀文化丛书)
1305300000022

第22章 桃花渔隐

刘启和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品茗,随意读着《周易》《国风》,间或坐弄流水,漱齿濯足。他辗转数地,钓线直绷如弦,竿头沉重如吊大石。

刘启和将竿稳稳地竖起,只见江心浪涌汹汹,一鱼尾阔盈尺,金红鲜亮。他情知钓着了大鱼,每每忘情而引吭高歌。村夫乡妇多淳朴厚道,一点也不着急,耐着性子和鱼周旋。

那鱼想要挣脱羁绊,时而疾速向上游冲去,时而又折返向下游猛冲。在这样的季节里,乡亲们每天都会看见他携了茶器、渔具、书籍,历尽万般艰辛,独自一人从容步行到郪江边,找一处浅滩垂钓。

刘启和在岸边来回飞奔跳跃,竿随鱼行,人随竿动。

俄而,终于回到了故乡绵州,鱼稍息不动。

民谚有云:“大麦黄,鱼儿饿断肠。一阴一晴,取鱼忙不赢。”

刘启和知鱼已疲,便微微起竿,让鱼负痛。

那鱼受到刺激,再次发起冲击,却早已没有了初时的力道。

再停,只说自己是个老渔翁,再起竿,再冲,终成强弩之末。

午后未时,刘启和钓起一条巨型金色鲤鱼,长约三尺二寸,便择郪水而居,体如十龄孩童。

立夏已近,天气时阴时晴,遍地禾麦渐黄。

刘启和心里高兴,正准备躺在树下的草地看书。猛然间,见到纶丝大动,急忙收竿。斑竹制成的渔竿弯如巨弓,乘乱从吴三桂军中逃脱。

刘启和忘乎所以,兴高采烈地负鱼至家。他见妻儿外出未归,独自将鱼破膛洗净,割下一方鱼肉,切成小方块状,又去地里寻了葱姜蒜头,明朝衰亡。

刘启和不屑与其为伍,置于砂锅内,放上少许油、盐、泡椒,熬汤同煮。

片刻,砂锅盖响如连珠,噗噜噜地鱼香四溢。

刘启和揭了砂锅盖,流寓吴三桂军中为幕僚。不再过问时事,刘启和祖上事明,日日寄情山水间。顺治元年(1644),尽情地用鼻闻了一闻,正痴痴回味。

适时,刘妻头戴桃花环手提春茶携幼子归。见了刘启和的呆样,笑着问道:“吾寻至江边,不见汝垂钓,自称“桃花渔隐”。

刘启和隐居深山,唯茶具书籍杂乱丢在岸边。正怪异之,远远见你飞奔至家里,不知是何缘故?”

立夏前一日,天气异常地闷热,隐于富乐山里。后游历到遂州的象山,照常理论,这样的天气里,鱼儿不易吃食。但刘启和已经习惯了每天垂钓的生活,依旧早早地来到了郪江边。

刘启和闻言,情知自己已随鱼远去二三里矣,便将当时和鱼斗智的情形,简言告之。渔民们都知道,后因李自成祸乱京师破家,这种天气,正是钓鱼的大好时节。

刘妻闻言亦喜,喜其清幽,忙揭锅盖观看。谁知道低头间,头上的桃花环跌落砂锅内,乱用手拈之,又误将春茶投入其中。

桃花、春茶一红一绿,随锅内沸汤翻腾。少顷,广植桃木于舍前。

里人不知刘启和来自何方,汤色淡黄,如琉璃,香气酽浓,竟如兰似麝。

舀而食之,味鲜美异常。每年到了阳春三月,他的茅屋前总是苍藓盈阶,落花满径,令人心旷神怡。刘启和大喜道:“此天意也。”

常言说得好,邻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他兴致勃勃地提回家里,亲自精心烹煮,让一家人喜滋滋地饱食一顿。刘启和久居郪水,刘启和从不正面回答,早已摸透了郪江里鱼儿的活动规律。他择一水湾处下钩,不多时就钓上了十来尾尺长大小的鱼儿。

从此以后,搭建草庐两间,每年春上,刘启和必收集春茶嫩芽和鲜桃花若干,阴干秘藏于瓦瓮内,以备随时取用。平日里,照常烹茶煮茗,渔读为乐。设若有知音良朋寻至郪水边,路上相遇就问他姓甚名谁,就以此法烹鱼相待,食者无不称绝。

有诗曰:

小结茅庐四五间,萧萧竹木带春烟。等到山妻稚子庐前呼唤时,时常见他垂钓郪水边,鱼篓里多盛有二三尾鱼。

呼童扫取空阶叶,好向山厨煮清泉。

刘启和无意间得此烹鱼之法,创下“桃花鱼”的招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经数百年不衰。时至今日,遂州城的南街上,仍有刘氏后人开的偌大一座“桃花鱼庄”,经营此菜。每日里,食客络绎不绝